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研究
分类
作者 梁流涛//秦明周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回顾

一 农业面源污染形成机理及模型研究

二 农业生产的农业面源污染效应研究

三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与管理研究进展

四 简要评述

 第三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内容

一 概念界定

二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四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数据来源

 第五节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第二章 农业发展中的面源污染问题辨析

 第一节 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类型和特征

一 农田化肥和农药污染

二 畜禽养殖污染

三 农业生产废弃物污染

四 农村生活污染

 第二节 农业面源污染成因分析

一 粗放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

二 人口压力

三 城乡环境管理的二元化

四 市场失灵与政策失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业面源污染时空分异特征分析

 第一节 农业面源污染核算

一 农业面源污染核算方法

二 产污过程调查与单元产污系数

三 不同类型农业面源污染核算

 第二节 农业面源污染时空特征分析

一 时序变化趋势

二 空间分异特征

 第三节 农业面源污染源解析

一 全国层面的农业面源污染源解析

二 农业面源污染源空间分异特征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业面源污染EKC假说与验证

 第一节 经济发展与农业面源污染关系的理论基础

一 经济发展相关理论

二 可持续发展理论

三 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关系

 第二节 农业面源污染EKC假说

 第三节 农业面源污染EKC假说验证及结果分析

一 EKC面板数据模型

二 农业面源污染EKC曲线假说检验

三 计量检验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业面源污染演变驱动机制分析

 第一节 农业面源污染演变驱动机制的理论分析

一 分析框架

二 农业经济发展与农业面源污染

三 经济发展对农业资源的需求与农业面源污染

四 环境管理制度与农业面源污染

 第二节 农业面源污染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一 模型构建和指标选择

二 模型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业面源污染影响下的农业绩效

 第一节 农业面源污染与农业绩效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农业绩效测度: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

三 环境约束下经济增长衡量指标

 第二节 环境污染约束下的农业绩效测度

一 测度方法

二 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第三节 农业面源污染约束下的农业技术效率

一 时序变化特征

二 空间分异特征

 第四节 农业面源污染约束下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一 时空特征分析

二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源泉:技术进步抑或效率改善

三 全要素生产率收敛性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与管理政策体系研究

 第一节 国外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管理经验及其借鉴

一 美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管理政策

二 欧盟及其主要成员国的农业面源污染管理政策

三 日本面源污染管理政策

四 加拿大面源污染管理政策

五 新西兰面源污染管理政策

六 发达国家治污对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管理的启示

 第二节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管理政策体系架构

一 农业面源污染政策体系构建的目标与原则

二 农业面源污染政策体系的构建

 第三节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管理政策建议

一 适时对农业环境状况进行评估和战略定位

二 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模式,构建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

三 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构建完善的公共政策体系

四 完善农业环境法律体系

参考文献

内容推荐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农业经济全面发展,同时由于经济增长模式粗放,经济利益驱动以及对生态环境价值的忽视等原因,农业发展的巨大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牺牲生态环境取得的,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并产生了一系列农业环境污染问题。第一,在农业集约化程度较高的东部和中部地区由于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农业化学品,并且利用率低下,农业面源污染危害已经远远超过工业点源污染。第二,畜禽养殖污染,每年近20亿吨的畜禽粪便和100多亿吨的养殖污水有90%以上未经过任何处理或简单处理后直接排人河流、湖泊,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第三,农业生产残留物,如秸秆等不合理利用造成的污染也不容忽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成为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并对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已经威胁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客观上迫切需要解决农业发展、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大量研究表明,农业生产活动、经济发展与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密切相关。农业经济增长中粗放的增长方式、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业结构及其空间布局以及农业环境管理政策不完善是农业面源污染产生的主要原因。因此,准确、系统地把握农业生产、经济增长与面源污染演变之间的关系,探讨农业面源污染演变规律及驱动机制,揭示农业发展的环境代价,评估农业面源污染对农业绩效的影响,探讨基于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面源污染控制和管理模式,并提出相应的公共政策框架,对于实现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有效控制与管理农业面源污染,保障区域、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同时也有助于更加客观地评估农业经济增长的质量,能够为建设“两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有所助益。

梁流涛、秦明周编著的《中国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研究》在对农业发展中面源环境问题类型和成因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以下研究:(1)探讨农业污染排放的时空分异特征,借助EKc分析工具探寻农业面源污染随经济增长的演变规律,判断农业面源污染恶化或者改善的拐点;(2)构建农业面源污染演变驱动机制的分析框架,探讨农业面源污染演变驱动因素;(3)从静态和动态的视角测度环境污染影响下的农业绩效,并考察其时空格局;(4)借鉴和评价国外农业面源管理政策,提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管理模式及路径。《中国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研究》通过综合应用总结和归纳的方法、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分析模型、农业面源污染演变驱动机制计量经济分析模型、方向性距离函数、统计调查法与投入产出法相结合的农业面源污染排放量的估算方法等研究方法,得出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类型和成因。(1)我国农业面源污染主要包括农田化肥和农药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农业生产废弃物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染。其基本特点是来源广泛,类型多样。(2)我国农业面源污染形成原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由于农业发展模式粗放和农业产业结构及其空间布局不合理;二是人口在农村地区的过量堆积,对自然资源和环境压力较大,再加上农民环保意识淡薄以及旧有的生活习惯,更进一步助长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滋生和加剧;三是生态环境管理政策设计二元化,表现为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制度设计和政策工具供给严重滞后于城市,污染防治投资绝大部分投放在城市,农村环保设施极少且利用率不高;四是市场失灵和政策失灵的同时存在又进一步加剧了农业面源污染的产生。

第二,农业面源污染时空分异特征。1990—2009年我国农业面源污染三种污染物(COD、TN、TP)排放总量和排放强度总体上呈现增加趋势。在空间分布上,农业面源污染排放总量较大的省市主要分布山东、河南、河北、四川、江苏、湖北、安徽等人口众多、农业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地区,这些地区应该是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重点区域。从污染来源来看,农业生产中的化肥的使用、畜禽养殖业的发展是农业面源污染主要原因,因此,应将农业生产化肥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视为重点控制的污染类型,另外农田废弃物对农村生态环境影响也较大,在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管理中也不应忽视。农业面源污染来源区域差异也很明显,应因地制宜地制定农业面源进行控制和管理战略。

第三,经济增长和农业面源污染的演变规律。(1)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对农业环境污染的影响差别很大。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对农业环境污染的影响呈现“低—高—低”的变化趋势。这种变化趋势可能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的内容一致。(2)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演变趋势符合环境库兹涅茨假说,三类污染物的转折点分别出现在58152元、55238元、36129元处,我国大多数省份的人均GDP都低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转折点,而且仍有很大差距,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农业面源污染对环境的压力仍然将继续加大。从经济发展区域差异来看,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处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不同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西部地区处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最底端,经济发展水平中等的中部地区和部分东部发达地区处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左端的中部,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处在或者已经出现拐点。

第四,农业面源污染演变驱动因素。农业面源污染演变的驱动因素主要包括农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水平、农业资源禀赋和环境管理制度。其中,农业结构变动中重要的种植结构变动和农业产值结构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农业面源污染;技术进步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在第一阶段(1990—1998)不显著,其正面效应在第二阶段(1999—2009)开始显现,但整体上我国农业技术进步率偏低,影响了技术进步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中的正面作用;农业资源丰富的地区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压力较小;由于农业面源污染管理制度不完善,其应有的作用还没有发挥。

第五,农业面源污染影响下的农业绩效。(1)1997—2009年间全国农业环境技术效率的平均值为0.692,这表明在考虑环境因素的情况下,农业实际产出占理想产出的比例为69.2%,农业环境技术效率整体不高。1997—2009年间我国农业ML生产率指数平均值1.006,表明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1997—2009年间有一定的提高,平均每年增长0.6%。(2)农业绩效空间差异较大。在考虑环境因素的条件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不仅农业投入产出效率高,而且生产率指数呈现增加的趋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中部和西部地区环境技术效率普遍较低,而且生产率呈现减少的趋势,农业生产中存在潜在的危机。(3)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构成来看,1997—2009年我国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指数和技术效率指数的平均值分布为1.004和1.002,表明技术进步对生产率提高的贡献较高,而农业技术效率的贡献相对较小。(4)收敛性检验表明,全国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同时存在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这表明中国各省农业生产率水平的差距不仅可以缩小,而且最终将稳定在同一水平上。同时不同区域也表现为不同的收敛特征,东部、中部地区表现出明显的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特征,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西部地区的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都不明显。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书认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管理创新思路是:构建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农业面源污染管理模式,将生态环境保护融人农业发展中,农业增长一环境污染治理实施一体化政策;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激励和约束相容的农业环境决策与管理体系;以源头治理为主,末端治理为辅;共同负担,政府为主导。具体来说,主要是转变农业发展模式,提高技术进步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建立循环农业发展模式;适时对农业面源污染状况进行评估和战略定位;划定农村生态功能区,对其进行合理规划,实行差别化的环境管理政策;建立完善农业环境管理的公共政策体系,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特别重视激励类政策工具的应用;完善农业环境管理法律体系等。

编辑推荐

梁流涛、秦明周编著的《中国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研究》在对农业发展中面源环境问题类型和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农业污染排放的时空分异特征,借助EKC分析工具探寻农业面源污染随经济增长的演变规律,判断农业面源污染恶化或者改善的拐点;构建农业面源污染演变驱动机制的分析框架,探讨农业面源污染演变驱动因素;从静态和动态的视角测度环境污染影响下的农业绩效,并考察其时空格局;借鉴和评价国外农业面源管理政策,提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管理模式及路径。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6: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