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何正璜考古游记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作者 何正璜
出版社 人民美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本考古游记散文集。这些游记,是作者何正璜先生从赴日留学、回国流离、在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期间以及后来的文博工作中,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的记录。在何先生的笔下,不仅使西北黄土高原的山山水水活了起来,就连那埋藏数千年的文物,那绿锈的青铜、拙厚的汉砖、带土的陶俑,也都随着这饱蘸着历史的优美文字,鲜活地出现了在我们面前。

内容推荐

王子云、何正璜夫妻都是文博界的大家。本书是何正璜先生以散文体形式所写的考古记游。其中的部分文章曾刊载于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旅游杂志》上。由于战争和动乱,作者未能收集和保存。但上海的王鸿森先生,由于酷爱其文,竟将其全部收齐,退休以后用毛笔小楷抄写,并治印题签,线装成册。1993年通过朋友将此书赠送给临终前的何先生,使这部文稿终得保存。

这部游记记述了何正璜先生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从日本留学归来后,在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工作期间以及后来的文博工作中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通过她优美的文笔,那绿锈的青铜、拙厚的汉砖、带土的陶俑,饱蘸着历史的积淀于厚重,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何正璜先生的主要作品有:《伊东拾零》《含泪返国门》《美丽的临潼》《吟鞭指灞桥》《咸阳仿古》《黄帝陵展祭》《东方的梵蒂冈——拉卜愣》《从长安到雅典——中外美术考古记游》等。

本书除了阅读性强以外,还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使我们看到西北古迹在未经近现代的战乱毁坏前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期的面貌,对文博界有很好的研究与参考价值。

目录

●伊东拾零

含泪返国门

美丽的临潼

谒成陵

青海行

茂陵夜话

汉长安古城

唐太宗昭陵

中华民族始祖——黄帝陵的展祭

吟鞭指灞桥

白的梨花、蓝的泾水——古邪州幽赏记

东方的梵谛冈——拉卜楞

成阳访古

终南山寻梦

春风长安颂

青海之恋

女帝御寝

成阳考古细录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东北的历史名城一一沈阳

一串被遗忘了的珍珠一一天水麦积山的石窟艺术

驰骋在西汉王朝的历史舞台上

永乐宫观画记

唐陵考察日记

后记 魂兮归来●

试读章节

咖啡店

伊东有三多:一是椿油多,满街有售,可炸点心,又可润发。二是玩具多,净是用椿木修成的小人小马小盒子等,精致生动,可爱之至。来游者多满载而归。三是妓女多,这不知是何原因,一到黄昏,小小咖啡店中,灯光低暗,音乐清婉,门前红纱灯笼下,均站有一个盛妆的妓女,头上堆满红花,颈上白粉如墙,当得起“粉颈”二字,在门口招接客人。若遇单身男子,不免亦有强迫请君入瓮之举。我的伴侣们知道这是个可爱而可怕的地方,于是想了一个办法,和我商议,请我做保镖,陪他们一同上咖啡店。我当时年轻好奇,满口应允下来。在晚饭后,一同直向咖啡店最密的小街走去,胡乱选了一家,就披帘而入。歌妓们自是含笑接待,虽因有我这个不识时务的在场,而减免了许多殷勤,但奉烟开酒,递咖啡,也把我的同伴们招待得难以支持。而一阵阵浓郁的啤酒香、粉香、花香、烟香,却也熏得我头疼。正想要走,她们已围坐上来,抱着不知是几弦琴,就咿咿呀呀地唱起来了。唱的古典乐曲,我一字不懂,只觉得不但不令人快乐,反而感到无端的凄凉。一曲唱过,二曲继起,好容易等又唱完了,一串甜而哑的笑声,从里面又走出几个白脸黑眉毛的女人,不由分说,坐下又唱。我想这样下去,我要被香气熏倒了。站起要走,我的同伴们也许不想去,但他们是无胆量留下的,所以也只得同意。大约付了相当多的钱,于是很顺利地都出来了。一出门,我就不免连吸几口新鲜空气。木说:“冤枉得很,花了很多的钱,既未听懂一句,又忘记了喝口咖啡。”我说:“你明天再来吧,我是恕不奉陪了。”

冒险

冒险对于二十岁不满的人,可说是最合胃口的了。在海滨住了一个多月,游泳虽无多进步,而年轻好动的心,却嫌腻味了,总想又来一个新的玩法。于是石提议,租小游艇一只,自己驾驶到海中心去逛逛。本来一只小艇,载五人是嫌多一点,但谁也不愿弃权,都挤坐上去了。石和书打桨,木把舵,我坐在船头上,满盘都是糖果和甜纳豆。铸在水中推,将小船推离了沙,再跳上来,就开船了。真快活啊!小艇驶向大海了,海水碧绿碧绿地沁人心脾,海风清爽地吹拂着我们的脸,带来微微的腥味。仰首蓝天一碧,白云朵朵,天与海相连,无涯无尽,我当时觉得全世界除了我们这只小船外,已没有了任何事物了。我脱下浴衣上的披巾,高举在空中,让它吹饱海风,做成了一张小花帆。铸伸手在水中一把一把地捞起一些海带,石与书和着拍子高唱船夫曲。木心不在焉地扶着舵,将甜纳豆一粒一粒地向口里丢。海阔天空,花巾飞扬,歌声飞扬,五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就这样毫不思索地将一只应该在小湖中划行的小艇,送入了茫茫大海。没有目的,没有方向,只追着海鸥的踪迹,随之徜徉划去。也不知走了多远,忽然敏感的铸说:“怎么船上下得比先前厉害多了,是否起了浪?”大家都笑:“海还能没有浪,太无勇气了。”他坚持着说:“不对,你们都是向前坐着的,不觉得,我是向后躺着的,格外能感到些,不信你们看!”于是大家都不觉回头一望,可不是?不知什么时候,起了大浪了,一排排地直向小船汹涌打来。木赶紧用力将舵搬向了归途。一会儿工夫,小船简直就跌人浪心了,有时落入浪底,有时又立于浪尖上。这时大家不但雅兴全失,而且真是魂飞魄散了。太阳渐渐昏淡,海水显得极其深沉,风紧浪高,四顾茫茫,我们相望无语,找不出一点办法,只望早点到岸。幸亏木还镇定,抿着嘴,沉着地把住舵,他是唯一和浪搏斗的人,因为这时桨已早失作用了。更未想到祸不单行,一阵机器声,一只大轮船轧轧地开了过来,这是进港的大渔轮,我们这轻轻的一片小叶,比着它的宏伟,真是渺小得可怜。它昂然地在我们侧面鸣过去,一排因它而激起的怒涛,直向小船侧面扑来,浪头比船要高得多,哗哗如雷响。铸惊呼一声,滚跌到舱里。我们三人也吓得面如土色,手足无措,这就亏了木了,只见他机警而勇敢地咬紧了牙关,将舵用千钧之力向右一转,迎向泼天大浪,直冲上去。小船如平地升天一般,被浪高高地举了起来,俯视海面,如瞰深谷。我当时吓得昏昏糊糊,不知过了多少时候,才发现我们的小船,已奇迹般地落下海面,不但五人尚在人间,而且也能望见海岸了。回望各人,铸正在拭泪,木正在拭汗,石合着双手向天不知向谁祈祷,书则用我的披巾在兜水向外倒。因了他倒水,我才看见甜纳豆全泡在水里,大家的脚也全浸在水里。

渔珠

伊东是珠蚌的产地,我们久已对人工养珠有浓厚的兴趣。这一天,间接托人找到珍珠株式会社的社长,承他带我们到他圈定的海滨去参观。那是一个荒凉而杂乱的小港口,海岸较陡,一排排的小屋,门外地下,晒满了灰黑色的蚌。社长为我们讲述养珠的过程,先捕起珠蚌,摊在沙上晒,在晒时,由他们将一粒选好的细沙,投入蚌壳的韧带处,然后由它自己关闭,派人送入深海。过相当时期,捞上来晒,再送入海,时间越长,珍珠越大越圆越亮。有十几年,甚至有几十年的。珠蚌外壳又粗又毛,丑陋之至,但它却能孕育珍珠,所以任何东西皆不可貌相。社长为了炫耀他的事业,允许当场实验一次给我们看,当下即在屋中唤出三个十六七岁的村装少女来,她们都是红润的脸,配着白蓝碎花的头巾,比浓妆的贵妇名媛们漂亮得多。她们接受社长的命令后,换上紧的背心,笑盈盈地拖了一个小筐。约十多分钟,三少女次第没入深海,再约五分钟,才又见她们浮起,鱼贯拖筐而返。走上岸来,解巾理发,微笑鞠躬,毫不气喘,也不像我们那样歪着耳朵跳水。我们高兴与惭愧地接过竹筐,只见里面盛的全是毛边的小蚌。她们亲手为我们剥开,一共剥了四十多个,每个蚌内,必有珍珠一粒。不过有的圆,有的怪相,有的光洁,有的却有黑斑,但是我对每一粒都爱,好像爱吃自己种的慈姑一样。社长要无代价地送给我们,我塞给了他三十元就跑。归途,铸忍不住说:“她们才是美人鱼哩!”大家都点头。回房间后,将珠子拿出来分,他们说,我们要这有什么用,都给你留了。后来回到东京,我拣圆而亮的配好大小,缀成了一串项链,这真是一个极生动极有意义的纪念品。现在,当年游侣,早已天涯星散,自己也远留大漠,但这串珠链,幸得尚未毁于烽火,仍珍藏在我万里漂泊的行箧中。偶一取出把玩,不由得就怆然忆起当日的佳侣和已逝的华年。

P4-6

后记

魂兮归来

这本《何正璜考古游记》,大部分文章曾陆续发表在20世纪40年代上海出版的《旅游杂志》上,由于战争和动乱,作者自己未能收集和保存。但意想不到的是,在上海有一位热心读者王鸿森先生,竟然长期坚持将何先生的文章详能搜集,全部收藏,并且在退休之后,用毛笔小楷书法抄写成书,治印题签,线装成一函两册。1993年,当他偶然得知何先生还健在时,便托人送到西安。这段佳话,成为何正璜先生临终之前的最大欣慰!也成为中国文博界的一件幸事。

这些游记,是何正璜先生从赴日留学、回国流离、在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期间以及后来的文博工作中,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的记录。在谈到这些游记时,何正璜先生说:“多少年来,我真像个跑江湖的人一样,东越沧海,西涉沙瀚,常掠影于名山大川之间,曾伫立于千仞之顶,也曾浣巾于万里之流,为了不负山河锦绣,我便苦攻历史,使风景不致仅容流连,而赋历史佳话,使它活起来。”在何先生的笔下,不仅使这西北黄土高原的山山水水活了起来,就连那埋藏数千年的文物,那绿锈的青铜、拙厚的汉砖、带土的陶俑,也都随着这饱蘸着历史的优美文字,鲜活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伊东拾零》,是先生早年在东京研习美术时对异国风情的感受及中日两国人民之间友好情感的追忆。而《含泪返国门》则细腻地表述了“七七事变”后,即将在东京多摩川美术学院毕业的何正璜先生等旅日青年,为投奔祖国的怀抱,迫切离开敌国的经历和心态。爱国之情,跃然纸上,催人泪下!而其他多篇陕甘青游记更是文笔清丽、优美动人!如在《美丽的临潼》中,对当年名胜古迹的描写,更是透过历史烟云、跨越时空隧道。写骊山老母传说、温泉、长生殿遗址,表达的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灿烂;写始皇陵、鸿门宴遗址,是站在国家、民族、人类的高度发出清新的历史识见。如《吟鞭指灞桥》《咸阳访古》《黄帝陵展祭》和其他诸篇,将黄帝陵、秦庄襄王墓、汉陈阿娇墓、唐韦贵妃墓等历陈眼前,展现出一幅历史长卷。那毛驴、白雪、晨曦蒙咙、咸阳古道、落日余晖,如诗如画、如歌如赋。而《青海之恋》《东方的梵蒂冈——拉卜楞》的神秘,更是令人心向神往!正如学者常智奇评论的:“独到的艺术感受、渊博的历史考古知识、深厚的古典诗词修养、坚实的美术功底、诗人的感兴、学者的丰盈、智者的聪慧、仁者的关爱,给了她散文、游记、随笔卓然超群的境界和气度。在这里,诗思与史思水乳交融在一起,成为她散文的质的根性。”评论界认为她的文化品位之高,是中国当代散文发展史上不可多得的典范。

我是20世纪70年代在西安美院上学参观碑林时,有幸认识何正璜先生的。当时我们刚刚听完其先生王子云教授的“中国美术史——史前至隋唐部分”的讲座,王先生用自己亲自考察的第一手资料,包括手绘的敦煌莫高窟长卷,整整挂满了兴国寺“二十一间楼”上那个大教室。王子云先生的讲座带我们踏进学习祖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大门,而何正璜先生带我们参观“周秦汉唐文物陈列”和“石刻陈列馆”时,她对文物那深入浅出的美学分析以及那不时穿插的历史佳话,激起我研习古代文物精华的强烈兴趣。这也成为我后来从事文物研究和博物馆工作的起因。当1987年我终于调入筹建中的陕西历史博物馆从事开馆陈列形式设计工作时,何先生已经离休在家,她当时也参加了对《陕西古代史陈列大纲》方案的多次审定,每次讲话,都带给我们美的享受。因为她的讲话,出于对陈列内容的深刻理解,融进了历史研究、艺术考古与美术设计,表达得到位、准确又有可操作性,令各方面人士敬佩。陕西历史博物馆开馆后,先生的工作关系由碑林博物馆转到新馆陈列部,虽然这时她已患癌症,但做过手术后仍在家工作。好在翠华路干休所离馆很近,馆里发放的办公用品及寄给她的信函,我们常常乐于送去。这多次来往中,使我进一步了解到她的渊博知识、崇高情操以及有关的轶闻趣事。上海劳动局退休干部王鸿森,将先生20世纪40年代发表的游记十多篇,用蝇头小楷手抄于宣纸,并装帧成函,千里相送的文坛趣事就是发生在这期间。我曾为此写过一篇新闻报道,刊发于《西安晚报》,也曾从先生家借来那上下两册手抄本仔细欣赏,且不说抄书人那漂亮的小楷书法,就连每篇文章的标题治印,和那按传统手法所作的装帧,也令人钦佩不已。而集子所收的文章内容,更深深地吸引了我,用了两天的时间,几乎是一口气读完。我不忍如此美文只限于手抄,曾建议先生将其出版,但我知道,为出版王子云先生的(《从长安到雅典——中外美术考古游记》一书,两位老人已倾其全部积蓄,仍未能在王先生有生之年看到其书的发行,而出版之后稿费仅仅是几本书!难怪先生提此便黯然神伤。她显然已经不起折腾,唯有以淡泊随缘而自慰。我也只能发发无可奈何的感慨。这期间曾应先生的要求用自行车将她推到馆里,一睹前来参观的日本天皇的尊容,我能做的也只有这些。我清楚地记得1994年9月先生逝世前,我最后一次探望她时,她说自己“这一生是在别人的羡慕和忌妒中度过的”这句话时的悲怆神情。尽管她自己有着“人间万事皆随缘,天上仙姑本姓何”的从容,然而先生一生的心血之作,如此珍贵的史料、如此俊秀的美文不能面世,不能不是她的子女和所有喜欢先生文章的人们心头的一件憾事。

正应了那句老话“是金子总会发光”。时间跨入21世纪,先是《艺术界》杂志主编李宪基慧眼识珠,陆续刊发何正璜文化散文一组,引起强烈反响。2003年春至2007年,在张铭洽、谭前学研究员、成建正馆长和一些有识之士的努力下,出版《何正璜文集》的报告终于得到陕西历史博物馆学术委员会的批准,在后来协助王蔷、王蓓两位师姐编辑整理何老遗稿的过程中,我又一次系统地拜读了先生跨度长达70年的各种文稿,包括青少年时期的诗文、游记、日记、札记,以及建国后所写的文物研究与评介、画册说明,还有电视片解说词等等。这种浏览,弥补了对20世纪80年代以前何正璜个人资料了解的不足,而且透过那激情秀美的文字,使我再一次走进老人的内心世界,进一步体会到老一代文博工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历史责任感,看到他们不计个人荣辱得失,在任何条件下都能自觉地、执著地、满腔热忱地为国家、为民族、为事业燃烧的激情。心灵被震撼的同时,发现的兴奋和由衷的敬佩一直贯穿始终……

2005年6月,在何先生逝世10年之后,广东美术馆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举办了“抗战中的文化责任——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60周年展”。为纪念先贤们当年抢救文化遗产所做的努力,配合研讨会,我们将何先生的考古游记印出,因资金有限,只能刊印成内部传阅的小册子1000本,在会上发放,并分送陕西文化界人士,看到的人无不称好,很快被索要一空。在《何正璜文集》于2007年出版之前,能得到一本浓缩何先生文集精华的这本考古游记先睹为快,一时成为古城文化人竞相传颂的佳话。后又有周晓陆先生也为其正式出版做过努力,何先生长女王蔷和女婿任之恭也做了不少工作,但好事多磨,一波三折,那条渠道最终搁浅。2009年7月初,西安美术学院程征教授给我打电话,说他觉得这个册子如不能正式出版,实在是太可惜,我们得做些事。程老师的感慨,激起我的共鸣!没过几天,他从北京急电我速寄样书给人民美术出版社的霍静宇女士,我立即从何先生女儿王蓓处索得仅存样书一本寄去。霍老师收到后没几天就打电话告诉我,人民美术出版社已将此书列入出版计划。我即将消息告知何先生女儿王蔷、王蓓,儿子王冗、王蒙,得到他们的支持和授权,进入编选校对程序。

记得何先生逝世后,我曾以《魂兮归去》为题,写过一篇怀念文章,发表于《西安晚报》。用这个标题,饱含了几分为她那寄托着灵魂和梦想的美文无法面世而产生的哀怨。何先生逝世15年之后,这本美文由中国美术界最具专业权威的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使得魂兮归来,实在是对何先生等为西部美术考古事业奉献终生的前辈们最好的告慰!和他们相比,作为后来人,我们所付出的一切,都显得微不足道。他们的精神,将成为我们为事业奋斗的动力!

蔡昌林(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员)

2009年7月改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寻源书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6:1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