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中华学术做了系统的研究,对两汉经学做了宏观的考察与周全的论述,力求从文学研究中总结出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规律,同时也为推动中国的学术而做出努力,鼓励更多学人参与,致力于继承与发扬近年来中国学术的优秀传统。该书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本书是第一部全面研究两汉经学与文学相互关系的学术专著。全书包括上编、中编、下编三大部分。其中上编五个专题,主要从文学视野解读《五经》文本,以此说明经学与文学存在着先天性的内在因缘;中编三个专题,主要从学术的视野观照两汉经学,既对两汉经学的发生演变历史展开历时性的描述,又对其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展开共时性的阐释,力图向读者昭示两汉经学独特的学术品格;下编五个专题作为全书的核心内容,主要以文体为研究对象,多视角地描述了两汉经学与文学的互动轨迹,力证在两汉文学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经学曾经产生过难以估量的深远影响。本书在写作过程中,主要采用史论结合的研究方法,尝试从文化视野观照学术与文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努力揭示出经学语境中文学独特的话语方式,因而具有一定的原创性和较高的学术价值。
导论 “性灵熔匠,文章奥府”——经、经学与两汉文学
一 “经”与经书文本的文学价值
二 两汉经学在中国学术史上的独特地位
三 经学夹缝中生长的两汉文学
上编 文学视野中的经书文本
第一章 “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关于《周易》的文学解读
一 《周易》卦、爻辞中的原始歌谣风貌
二 《易传》文学思想管窥
第二章 “唐虞文章,则焕乎始盛”——关于《尚书》的文学解读
一 史官文化传统与历史散文雏形
二 几种文学表现手法的初步尝试
三 中国古代散文体式的滥觞
第三章 “能探《风》、《雅》无穷意,始是乾坤绝妙辞”——关于《诗经》的文学解读
一 《诗经》情感类型及其文化内蕴
二 意念展示与《诗经》的情感表达
三 《诗经》情景关系的文化解读
第四章 “圣文之羽翮,记籍之冠冕”——关于《左传》的文学解读
一 “惩恶劝善”与儒家的文学主张
二 先秦叙事文学的典范
三 《左传》描写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法
第五章 “礼乐之说,管乎人情”——关于《礼记》的文学解读
一 “乐”的概念及其艺术本质论
二 “温柔敦厚”与儒家的“中和之美”
三 “德成而上,艺成而下”与儒家的文质论
四 “惟君子为能知乐”与儒家的艺术鉴赏论
中编 文化视野中的两汉经学
第一章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汉初文化学术的整合与再生
一 黄老之学兴盛及其历史文化背景
二 汉初诸儒对黄老思想的吸纳与整合
三 黄老告退与儒学复兴
第二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独尊与今古文经学的文化透视
一 儒学独尊与文化专制的形成
二 今文经学的传承与特点
三 古文经学的传承与特点
四 今古文经学的论争、融合及其文化学术意义
第三章 “叛散五经,灭弃风雅”——经学式微与学术文化复归多元
一 经学的谶纬化及其批判
二 “党锢之祸”与经学的衰落
三 社会批判思潮兴起与学术复归多元
下编 经学视野中的两汉文学
第一章 “发乎情,止乎礼义”——经学语境中生成的汉代文学理论
一 《诗经》经学阐释体系的形成
二 经学语境中的诗学话语体系
三 经学语境之外的文学理论之声
第二章 “约符命以经术,贯天人于治教”——汉代政论散文的经术化及其背离
一 汉初政论散文的特点及其经术化走向
二 武帝至元、成之世散文经术化的完成
三 东汉中后期政论散文对经术化的背离
第三章 “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汉代赋体文学流变与经学的关系
一 骚体赋问世与汉初政治学术的内在因缘
二 汉大赋的话语方式与经学语境之关联
三 经学衰微与赋的文体升华
第四章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传文学勃兴、演变与经学的关系
一 《史记》史学成就与文学要素的现代解读
二 司马迁对汉代经学的接纳与超越
三 《汉书》问世与史传文学向经学全面归附
第五章 “岂惟观乐,于焉识礼”——汉代诗体文学与经学的关系
一 礼乐复兴与“乐府”机构的重建
二 经学语境中的汉乐府创作
三 汉代经学与文人四言诗
四 两汉经学终结与文人五言诗崛起
余论 “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两汉经学对后世文学的深远影响
主要引用与参考书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