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义”、“礼”、“智”。《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是儒家学派经典之作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
《论语(精)》是著名国学家、净空法师的老师李炳南老先生多年心血的结晶。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论语(精)/名家名作精华本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李炳南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义”、“礼”、“智”。《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是儒家学派经典之作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 《论语(精)》是著名国学家、净空法师的老师李炳南老先生多年心血的结晶。 内容推荐 论语是中国文化最经典之书,是中国人的圣经,《论语(精)》是著名国学家、净空法师的老师李炳南老先生多年心血的结晶,作者参照众多注本,参以己意,还原经典的本意,寄寓作者高远的文化理想,是阅读论语的经典之作。 目录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尧曰第二十 试读章节 人非生而知之者,故人生来即须求学。学、觉也。学喻开蒙,学然后知不足。故二十篇以“学而”为首。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此第一章。子,古时男子之美称,此称孔夫子。研究任何学问,首须明其作用。前清人学《论语》,用于科举考试,吾人今日用于复兴文化。天地人号为三才,天地皆有好生之德,人为天地之心,应具天地之德,始可称之为人,此为中国文化。学即是学作人之道,初学为士人,以至学为圣人,皆不离学。时乃时常,习乃练习,说即悦。时常练习,所学有成,故喜悦。 朋,志同道合者。学儒必须寻师访友,学有所得,又有志同道合者自远方寻来请教,乐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故云乐。 学在自己,用由天命,学成而人不知,不得其用,天命也,君子何愠之有,故曰不愠。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孔子弟子,名若。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人身来自父母,兄弟情同手足,故须孝弟。《孝经》说孝甚详,简言之,普通人尽孝,其始为养父母之身,进而顺父母之心。他如求学必勤,战阵必勇,居官必廉,皆是孝子行为。孝弟之人处社会,少有好犯上者。不好犯上,则必不好作乱,社会由此安宁。务者求也,本即根本。君子修道必求其根本,本立,则得其仁,得其大道。何谓根本,孝弟是也。 【雪公讲义】 【按】 此段经文,列于《学而》之次者。据《史记》及唐宋诸儒之说,均谓有若之言似夫子,曾立而师之,故成书者尊之。此以人而言也。又有云:古之明王,教民以孝弟为先,故次列之。此以事而言也。因上二说,引起诸多异议。有谓起句“其为人也孝弟”,结句谓“孝弟为仁之本”,终属未通。遂有多人各本考据,谓“仁、人”古通,仁当人解,于义为长。简举各说如后,而主仁者仍守不变。 【考证】 陈善《扪虱新语》,王恕《石渠意见》,《焦氏笔乘》:“何比部语予……”,朱彬《经传考证》,刘氏《正义》,宋氏翔凤《郑注辑本》等,余难备举,皆引据以此处之“仁”当作人。宋儒本好更张,独此处仁字照旧未改。但程叔子谓性中有仁,何尝有孝弟来。谢显道谓孝弟非仁。陆子静直斥有子之言为支离。王伯安谓仁只求于心,不必求诸父兄事物等说。未免门户纷争,几不似注经,而似辟经矣。 【按】 仁人古同,典籍确有。然与此段经文,仍难圆融。何以不“其为人也孝弟”句,亦用仁字。一段文理,而用古今两字,例不多见。 【考证】 邢《疏》,此章言孝弟之行也。《揅经室集》云:孔子道在《孝经》,有子此章实通澈本源之论,其列于首篇次章宜也。又孙诒仲曰:仁之发见,其切近而精实者,莫先于孝弟。陈天祥《四书辨疑》云:《孟子》言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与此章义同。盖皆示人以治国平天下之要端也。 【按】 愚于此段经文,惑于群言,数十年不解,近汇所研,妄有所采,以孙陈二氏之说,深得于心。再依各经之文,以作训言,略述拙见。此章似承《学而》所来。学者何,内明德格致诚正,外新民修齐治平。内为体而外为用。内体本仁,外用行仁。夫子之学,既是仁学,故处心行事,无不是仁。《礼·大学》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此章人孝弟修身也。《中庸》云:修身以道,修道以仁。鲜犯上、家齐也。不好作乱、国治也。《大学》云:一家仁、一国兴仁。此言修齐治平之学,皆依仁而兴起。其下四句,乃有子引孔子之言以实之,考证列后。君子务本,指修身也。本立道生,《中庸》篇云:修身则道立。言其所学而有立,兼内与外见而知行也。孝弟为仁之本。说文仁为人与人加厚之义。中庸篇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是行仁以孝弟为本,以孝弟为大也。此章分明文承首章之学,而统论孔子之崇仁,故次列之。全章文从字顺,原始要终,非专言孝弟,更不独专尊有子也。 【考证】 《揅经室集·论仁篇》:此四句乃孔子语。而本立道生一句,又古逸诗也。虽汉人引《论语》往往皆以为孔子之言,但刘向明以此上二句为孔子之言。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此章谓巧言令色之人少仁。鲜仁之人,难与共事。 巧言,善于辞令。令色,以容貌悦人。仁由本性而来。《中庸》云:“天命之谓性。”治国平天下,必须明性。性难明,必须学道。道仍难明,遂讲德。德犹难明,遂讲仁。仁,二人,人与人相处,须讲厚道。巧言令色之人,仁厚既少,与言道德更难。学仁者多于此处省之。经文:“鲜矣仁。”鲜仁,是少仁。古注或说为无仁,则非经义。 【雪公讲义】 【考证】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今举四端。以其为言与色,可为取法者。曰: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曲礼》曰:俨若思,安定辞。 又曰:礼不妄悦人,不辞费。 【按】 此四端皆言色之诚中形外,于人信而不欺。仁者人也,故不害仁,自无巧言令色之弊。再此章提出鲜仁之人,正与前章崇仁互映,或编者类聚有意。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P1-3 序言 《论语》,记至圣先师言语之书,自古为学者所必读。至圣孔子,谈学论道,答弟子时人之问,所言皆至理。语及《诗》《书》《易》《礼》《春秋》,凡所指点,皆扼一经之要。故欲读圣贤书,求真实理者,当自读《论语》始。 雪庐老人,东鲁纯儒也。早年入衍圣公幕,后随孔上公迁寓台中。暇时勤宣内典,教授儒经。晚年深感时风不竞,圣教不彰。乃设《论语》讲习班,广接文教各业有心人士,定期讲习。此即老人讲授言辞,学者笔记之,名为讲要,连载《明伦月刊》。老人辞世生西,诸弟子议以此记入其全集。逐以《明伦》所载之文,编辑成册。分由诸子校雠,再经修润。淹迟至今,始告付印。 《论语》二十篇,为鲁论篇数。其中章次,不相联属。雪公取《述而篇》志道章,以道德仁艺为纲,俾学者知其要指。道乃人之心体,即《中庸》云,天命之谓性。是性天然而有,寂然不动,而人不自知。德者由体所起微动之相,亦即初动之心念,人亦昧而不知。仁与艺,皆是体相所发之大用。仁者亲也,厚以待人,推至于物,乃用之根本。艺者,札乐射御书数,以及一切艺术技能。读《论语》者,要在知有是道。知而修之,则渐与俗习相远,与天性相近。修至极处,则无俗习,而唯自性,即至圣人之境。圣人通明无碍,无所不能。修是道者,须依事相而行。礼乐以至百工,施于政教百业,皆事也。事本于仁,去争行让,公而无私。初由勉强而行,后则安而行之,入形而上,动念是道,圣功成矣。二十篇中,诸章经文,有说体者,有说相者,有说用者。学者以此四纲,绎其经义,纲举目张,其庶乎学之有道矣。 《论语》第一章,子日学而时习之。习者,习其所学圣言圣行也。时习者,无时而不习也。使学而不习,习而不恒,皆非夫子所日学也。如学夫子温良恭俭让,而好奢如故,与人争夺如故,学习云何哉。又如学恕道,则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须如子贡终身行之。《论语》二十篇,皆当如是学。《诗》《书》《易》《礼》《春秋》,亦如是学。必如是,乃能希圣希贤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