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朵英贤自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朵英贤//曹占英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朵英贤,男,1932年出生,著名的武器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和中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特聘专家。1995年主持设计了95式自动步枪,被誉为“中国95式枪族之父”和“中国枪王”。长期从事自动武器研究与开发、动态测试技术及武器动力学研究,为我国自动武器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朵英贤自传》朵英贤先生的自传作品。主要收录了寒冬暖意、点石成金、落难观音、春回路转、“精卫填海”、折腾连连、轻武器不轻、归去来兮、感念终身、金色天梯、研制新自动步枪枪弹的几点体会、再显中世纪等内容。

内容推荐

《朵英贤自传》是中国95式枪族之父、著名武器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朵英贤先生的自传作品。

《朵英贤自传》主要收录了寒冬暖意、点石成金、落难观音、春回路转、“精卫填海”、折腾连连、轻武器不轻、归去来兮、感念终身、金色天梯、研制新自动步枪枪弹的几点体会、再显中世纪等内容。

目录

第一章 “更富一村”

第二章 父亲的梦

第三章 学海初航

第四章 怀揣梦想

第五章 初涉人生

第六章 当头棒喝

第七章 神州皆神仙

第八章 初下牛犊

第九章 厄运缠身

第十章 “日记”救驾

第十一章 造反有理(走向混沌)

第十二章 民族韧性

第十三章 是祸难躲

第十四章 再显中世纪

第十五章 忘我即菩提

第十六章 寒冬暖意

第十七章 点石成金

第十八章 落难观音

第十九章 春回路转

第二十章 “精卫填海”

第二十一章 折腾连连

第二十二章 轻武器不轻

第二十三章 归去来兮

第二十四章 感念终身

第二十五章 金色天梯

附录一 研制新自动步枪枪弹的几点体会

附录二 淡极始知花更艳

附录三 央视专访我校轻武器专家、“中国枪王”朵英贤院士

附录四 朵英贤生平简历

后记

试读章节

“老天爷叫你生下孩子,长头长手也长脚,才5岁的人,谁叫你把脚整残?”

“那么多孩子都缠了脚你不管,为啥这个你偏不让缠?”

“现在我明白过来了,决不让你再缠。”

随后,父亲把缠脚布撕碎了,“只要我在家一天,休想在孩子身上动手”。父亲既然这么坚决,又守在家里,母亲忍气吞声地暂时让步了。不几日父亲不得不进城去办事,母亲终于等到时机了,英莲立马又受二遍罪。父亲还是不放心,办完事就赶回来,又是一场激烈的争吵,英莲又解放了一次。这样反复几次后,父亲的决心终于压倒了母亲的刚毅,不再给女儿缠布“镣铐”了。

母亲这一口气不知咽了多深,很长时间对幼小的英莲冷脸相对,更不使唤。她年纪虽小,可知道这事为她而起。母亲进进出出,她总是机灵地跟前跟后帮下手,瞅着机会马上叫声“阿妈”。凝望着母亲有个回应,哪怕是一个眼神呢。再大的毅力还是搬不动那石刻般的面孔,缠急了迎来的却是呵斥:“滚开,没人要的丑八怪!”委屈的眼泪像串珠一样落下双颊。父母争吵中最多的字眼就是这“没人要”,朦胧地意识到这三个字的后果大概很可怕,要不为什么平素相互尊敬的父母吵得这么凶?小小的心口上压了一块大石头。为了便于缠足,英莲和母亲住在一间偏房,这天晚上,照常在母亲睡定后,悄悄地爬向炕角,紧依着母亲躺下,撩起被角盖在身上。半夜里,英莲突然撕心裂肺地大叫:“阿爹,阿爹,快来啊!快来啊!”两只胳膊在空中乱摇。母亲以为是平时梦魇,起身推搡女儿身子,让她醒来,不料她不但不理,两眼直勾勾望着天花板,大叫不停。父亲披上衣服从堂屋过来,把孩子搂在怀中,大手把乱摇的小手握住,这才停了叫声。“阿爹,你不要走,”她看见了父亲就像救星到了。“我的尕格(孩子的呢称)怎么了?谁吓着你了?”“吃人婆婆说,她是专门吃没人要的丑八怪,在门口等着哩。”(这“吃人婆婆”是本地童话中,专门吓唬不听话的小孩子拟人的棕熊)说时两眼惊恐地望着外头。原以为孩子得了怪病,这下心里完全明白了,是父母给造的孽啊!这一闹腾,全家各屋子的灯都亮了,父亲干脆把二哥也叫过来陪伴。多一个男人孩子心里踏实,也想给大家说说心里积攒已久的话:

“我们的祖先本是羌族,元朝皇帝赐姓后,这一支就融入蒙古族,几十年后元朝败逃,因为怕民族报复,就地又融入藏族。在20多代前全族迁到朵家沟一带。在这之前是游牧生活,经常爬山、过河,女人从来不缠足。在这以后,逐渐汉化,以农耕为主,还保留着放牛羊的习俗,女人也习惯了缠足。因为在山区耕种,又有大量牛羊,女人的脚不能缠得太小,都缠成较瘦较长的“半大脚”,还没有达到致残的程度。到爷爷奶奶带着全家走出朵家沟时,奶奶仍是半大脚,双手扳住马鞍,右脚踩上马蹬,一下就骑到马背。到了抚河,已深入汉族地方,这儿的女人缠足,提倡“三寸金莲”。脚只有三寸长,这么小的脚,脚骨已被致残,只是图个好看。走起路来得拄着锄头把,停下来就要靠在墙上,进到地里只能跪下干活。这种女人本是官宦人家供养,年长日久也走入普通农家。所以一到民国,立即废除缠足习俗。民国已经十五六年了,城里的女人已经不缠足,据说洋学堂里念书的女子越来越多。上天造人完整无缺,可人为地把脚致残是违背天理。娃的阿娘,哪一天您骑上牲口到城里转上一圈,走在十字路口看上半天,就会明白过来。我们明白得太迟,几个孙子姑娘带着小脚走出家门,现在就剩下这一个绝不能再缠。娃的阿娘,你的手里缠过好几个姑娘的脚。如果世上找不到“吃人婆婆”的话,我家就有好几个,你就是头号。”“阿妈不是!”英莲一直在听父亲说话,句句听得懂,还为母亲辩护。没想到本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末尾这句辩护引得子女们在院子里窃笑。再次入睡时,母亲搂着女儿在被窝里痛哭一场,贴着孩子的脸蛋“阿妈脏磨了我的丫头(脏磨是伊斯兰方言,虐待的意思)!”可是已经恢复不成原来的“天足”了,社会上把这种脚称“解放脚”。父亲对缠足的态度转变,也是敏锐地意识到,英莲若是缠了足,就别想在省城找到婆家,有损于他的大计。一提起这事,姐姐终身感激父亲:“不是父亲救了这双脚,就无法熬过1960年那几年饥荒,到处卖香火找活干,全靠了这双脚。”这件事已过去80多年,现在这年头,似乎在改头换面的重演。下班回家的时候,经常看到许多母亲急忙忙带着刚放学回家的孩子背上另一个背包去补习了,孩子来不及休息,作业也来不及做,匆匆吃完饭要去学新的课。我给熟悉的年轻妈妈感叹两句:“学校要减负,母亲却在加负。”你听她们怎么说:“将来没有工作你给找?”我只好闭嘴。这还是我母亲当年的话,只是把“找不到婆家”改成“找不到工作”,重演着当年缠足的历史,而我们现在的教育也正向功利化滑落,殃及后代。

父亲不管家事以后,闲暇时间多,白天看历史书籍是他的主要活动。他的枕头旁堆满了线装书。我好像是贴在他身上的膏药,他走哪儿我跟哪儿,身上背着个布袋,装着书和水烟袋,父亲夹一块小毛毡,带着我去泉水渠旁树阴下看书纳凉。我就在附近玩泥巴,乐此不疲。晚上饭后父亲就该给大家说书了,哥哥和侄子们白天劳动,个个瞌睡得打哈欠,睁不开眼,还不敢离开。他干脆让大家走了,靠在枕头上继续给我一个人讲,我成了他的老听众,并且听得入迷,直到父亲瞌睡得说乱了才罢。讲的内容大都是三纲五常和忠孝节义,都是通过故事和村子里的活人活事宣扬道统。他对历史有独到的见解,看了《资治通鉴》就说司马光的“君为轻,民为重”的观点,第一代皇帝倒也罢了,以后的皇帝在宫中长大,养尊处优,见不到老百姓,此话没有用处。看完了《水浒》,说那些好汉都是为的个人恩仇,以杀人为快,拿下江山也不过是“沐猴而冠”,搞不完的报复。看到岳飞遇害,便不再往下看了。我喜欢历史,打这时埋下了种子,到初中毕业时主要的古典小说基本看完了。但是,父亲认为他看的这些书都是闲书,不能经世致用,年轻人不宜多看。

父亲虽在农村,对国事颇为关心。三哥在家养病期间,省城的同学经常给他捎来报纸,报上新闻就成了他俩一再重复的话题,多是抗日战争的事。记得我们村有两名从山西作战回来的伤兵,父亲举家宴请了两位,详细地询问打仗的情况。都深更半夜了,他还念叨着白天谈话中谈到的士兵们挨饿打仗的事。不知过了多少时日,忽听得父亲在房中甩水烟袋的响声。依惯例,往往是大哥哥们做错了什么事,惹得他动怒才会这样,本来坐着的哥哥们吓得站了起来,都不敢吭声。这时母亲赶忙派我去察看并行事,她跟在后面。我一进屋,悄悄拾起烟袋,匆匆换水填烟,双手送到父亲的嘴边,叫声“阿爹(音da父亲),抽吧”。父亲看见我的小手和稚嫩的脸,气立马消去了一大半。可这次进屋,只见烟袋甩在地下,不见一个哥哥,却有一张报纸掉在地上,我捡起来放到炕沿上。事后听三哥讲,报上登的是中条山战败,全山西失守。父亲十分悲愤,老百姓出钱出壮丁,仗打成这样子,才发这么大的火,把水烟袋和报纸统统甩在地下。从这天起,我心里对日本人很恐惧。这年春节,三哥用隶体字撰了一付春联:

子孙岁岁长难报答祖宗积德事事顺,

家境年年好怎抵得国事不振人人愁。这副对联脱开传统套话,表达了主人家的心情。这副对联不知怎的传到了县政府,说“抚河湾有学问的人不少”。如果不是身体有病,县政府早就提拔他工作哩。因为养病,政府不便用他,这也变成了好事。共和国成立后少了一个“历史把柄”,躲过了历次政治审查和多次运动迫害。P18-20

序言

我非常敬重中国工程院院士朵英贤先生,更是久仰“枪王”的大名。

我和他相识在人生的夕阳之年,却一见如故,真正应了一句话:“相见恨晚!”

人与人的“如故”,大概是因为有相似的故事——“故”的经历,“故”的背景,“故”的志趣,“故”的事件,甚至是“故”人,都是共忆的理由。素昧平生,却能越过陌生直达熟悉,知己知彼。

我们的相识缘于相互仰慕后的一席长谈,更缘于《朵英贤自传:中国工程院士传记》。通过交谈,通过他的笔,我知道我们有相似的生活经历,走过漫漫人生旅途,渡过悠悠岁月长河,我们似乎同时登上了遥遥彼岸。因此,我们才彼此视为“故人”。

作为中国兵器行业的翘楚,朵先生真的普通、朴素、谦逊、温和,用时髦的话说:低调。无论如何,他似乎和“枪”都沾不上边。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科学家,才令人相信:只有那些默默工作且执着于理想的人,才是我们国家真正的脊梁。

从他那赋予浓郁感情色彩的文字中,我们知到,他出身贫困的农村,遭遇坎坷,屡有不幸,却一直有自己的梦想,有坚韧不拔的意志,从小热爱知识,使得他孜孜以求,努力攀登。

他经历了中国知识分子共有的“苦难的历程”,当然有其独特的一面。

我感触最深的是那荒唐的“文革”时期,妻子被抓进监狱,他被下放,一个大男人,既要劳动,还要带孩子……处境的艰窘,无以复加。可是就在这样的境况下,他还会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来提高劳动的效率,比如说看锅炉、拉粪车,他都会对锅炉和粪车进行改进,或节约,或省力。这就是一个科技工作者成为科学家的品质,这就是创造力,或者说这是他的天性。

做这些其实还缘于一个内在的潜质,就是他的执着和他对科学的热情。如果一个人任何苦难的遭遇——妻离子散、屈辱蒙身,都不能打败他,那么他要不成功,天理不容。

这样的遭际,是笔墨难以尽述的,可是他却蘸着血泪写出来了。这是来自心灵深处的呼唤。

相信这样一本书,使读者尤其是年轻的读者,通过老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了解那个时代,了解他们的内心的追求,学习他们勇于奉献自己、不计先生小我、九死而不悔的执着,意义非常。尤其是在物欲横流的当下,激浊扬清,就更加难能可贵了。

如今朵先生已经八十高龄,但仍然精神矍铄、意气风发,丝毫不亚于年轻人。为了中国的兵工事业,依然在辛苦忙碌。作为同龄人,我深深佩服。

媒体一直称他为“中国枪王”,但他一直拒绝这样的赞誉。其实通过《朵英贤自传:中国工程院士传记》,你就会知道,他当之无愧。  现在的世界仍处在动荡中,并没有天下太平,国外势力还在阻挠我们国家的发展,远不到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时候,因此我们的“枪王”也还不能高枕无忧。他那睿智的头脑还需要继续崩放智慧的火花,用以加固祖国的长城。

来日方长,老兄,继续跃马扬鞭吧!

朵先生嘱我为他的这本回忆录作序,深感荣幸。不揣庸愚,作此短文,聊表心意。

后记

这支沉重的笔终于搁下了。我一生的写作与科技文字为伍,人文方面还是第一次,因为上大学以后就与语文阔别了。写这本书的家底全是中学所积,年长的人一看,便知是古典小说的平话和现在普通话的杂交,中学时代古典小说没少看,身边有一位专研语文的胞兄,再加上语文名师高怀玉、魏又吾的堂堂灌输,造就了这本“混血儿”。好在本书重在回忆,尚实在而不尚渲染,这就减去不少文字负担。

本书的撰写发端于轻武器行业为我75岁生日编的《自动武器论坛》,主编王建中教授要我写篇个人回忆附在书后,我便以“母亲生下来以后”为为题算是续貂。不料这4万字的人生简述引来很多人的兴趣,索书的不少,这才发现60岁的人不知道“抗美援朝”,50岁的人不知道“大跃进”,40岁的人不知道“文革”,30岁的人不懂为什么“改革开放”,共和国才短暂几十年,那峥嵘岁月的艰辛,随着时光失去了太多的记忆。2008年初,友人力促把那份简述拓展成回忆录,留下亲历的那个历史片断。当时我正在筹组《中国自动武器》(约180万字),怕精力不济,犹豫再三,而心犹不甘,2008年底决定动笔。60年甚至70年时段的往事怎能一下记得起来,只好采用“纪事”的方法,先把事端列出来,再一个一个地叙其本末,然后再串起来进行梳理,2011年秋定稿。作家程树榛、于子平力挺出版,青年出版社欣然接稿,2012年元月以书名《中国“枪王”》出版。出版以后,就发现遗漏了好多重要的历史事件,于是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进行增补。适逢中国工程院与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为工程院院士资助出版院士传记,我有幸被选。在此,我要向中国工程院致敬!感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推荐,感谢高教出版社中国工程院出版分社对文稿的加工。

在成稿过程中,施家栋、刘宗伟、曹广群、姜涛等同志为核实历次事件、收集历史资料、编排文稿作了反复工作,使文稿从最初的毛胚到粗胚、半精胚、精胚,直到完稿作了大量的文字修饰、文字校正、图像处理等,不辞辛苦,铭心不忘。

作者

2013.03.27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9: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