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宝钢文化经典故事(第1卷1977-1985)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工业经济
作者 中共宝钢集团有限公司委员会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共宝钢集团有限公司委员会编著的《宝钢文化经典故事》用讲故事的方式传承和弘扬企业文化,是宝钢的传统。本书讲述的是从宝钢工程酝酿到宝钢一期投产期间发生的16个故事,从16个故事,由小见大、由点及面,告诉了读者:宝钢是怎么诞生的。16个故事,分为“风雨中起航”、“困局中突围”、“一切为了85·9”三辑,每辑有都有导言。可见策划和编纂团队花了不少功夫。故事讲述者力求形式活泼,文字生动。

内容推荐

宝钢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发展,形成了“严格苛求的精神,学习创新的道路,争创一流的目标”的文化主线和“诚信、协同”的核心价值观。宝钢的精神如何传承?企业的文化如何弘扬?宝钢党委从2012年起,启动《宝钢文化经典故事》系列丛书编撰工作,搜集整理宝钢在建设、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经典故事。

中共宝钢集团有限公司委员会编著的《宝钢文化经典故事》为第一卷,时间跨度从1977年到1985年,通过“风雨中起航”、“困局中突围”、“一切为了85·9”三个板块,讲述了从宝钢工程酝酿到一期投产期间发生的16个故事。

《宝钢文化经典故事》,作为一种生动形象、可知可感的有效载体,可以激活历史,启迪未来。这16个经典故事所蕴含的宝钢精神,已成为宝钢企业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成为凝聚广大宝钢员工的精神纽带和力量源泉。

目录

序一/1

序二/1

序三/1

风雨中起航

他们为宝钢立下第一功/3

宝钢人打下第一桩/11

谈判桌上的故事/19

“指挥中枢”的清贫本色/27

“坦克吊”挑战大桥极限/35

困局中突围

一场惊动中南海的位移风波/43

坦陈利弊缓中求活/49

长天过大云/59

宝山湖/67

一切为了“85·9”

塑造“铁军” /77

浓缩一生的精彩/85

“三道坎”考验“发明大王” /91

马氏点检法/99

王牌之师的质量法宝/107

宝钢“第一抓” /115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123

后记/130

试读章节

长江口,隆冬时节,晨光熹微。

他们来到萧瑟的江滩上,看婆娑的芦花残絮,看横七竖八的河汊和田野里新翻开的泥土。

这片长江泥沙堆积成的滩地,秦汉时代还没有露出水面。它松软的滩体能不能托起特大型现代化钢城?能不能承受数十万吨的设备、上千万吨的砂石料?这工厂可陷不得,它可比一座“宝山”还贵重呢!光是投资就要数百亿,大上海自解放以来建设了29年,积累的全部固定资产也就这么多。没有详细可靠的勘察数据,没有摸清江滩下的地质情况,那一切都将无从谈起。

1978年2月5日,也就是除夕的前一天,在武汉地质勘测大院里召开的职工大会上,领导意兴勃发地念了那封加急电报:“立即组织力量,抽调精兵强将奔赴上海,参加抢建宝钢的会战……”大院立时就沸腾了,大家争先恐后打请战报告、写决心书……唯独他,蒋荣生,这个47岁的瘦小男子不动声色,若有所思。

大年初五,大伙儿就登上了东行的列车。担任勘测队队长的他也挤在人堆里,依然是一身皱巴巴的老蓝棉,依然沉默寡言。他知道:建钢厂,选址是首要大事,国家最高领导层对此慎之又慎,在最终决策之前,首先必须把水文地质搞清,拿出第一手可靠的地质勘察资料。就在第一批勘察队员踏上这片江滩的同时,1978年2月1413,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先念为这座新建钢厂发出指示:认真点、科学点、积极点、稳妥点、慎重点、兢兢业业、谦虚谨慎、少犯错误,一定要把这个项目搞上去!

蒋荣生深知肩上那沉甸甸的分量。照上海市领导的说法,这回就是要打硬仗啦——“这个仗要高速度、高水平拿下来,任务是很紧迫的。解放战争,打了个淮海战役,搞现代化我们也要有打淮海战役的决心……只准成功,不准失败,要立下军令状!”

朝阳破云而出,洒下一片金红,沉默的他终于开口了,就一句:“咱们得走到时间前头去!”

天色大明,从江滩下来的蒋荣生匆匆赶往衡山饭店与日方谈判,日方一开口,就听得出他们内心的急切和矛盾:

“11.5平方公里的工地,地下直到350米处才有下卧基岩,我们迫切要了解它每层的地质情况,以及它是不是还酝酿着变化?蒋先生!我们知道这样的测绘正常需要两年,可我们等不起啊,能不能在半年内完成?”办事认真的日本人甚至要求以签订协议的方式来确定时间表。

蒋荣生低头在一张稿纸上写写算算,沉吟半晌说“尽快给你们答复”。当天回到宝山,他立即与多位技术人员一起做了认真分析:全工地1150万平方米,每间隔300米一个钻孔,每孔取60份土样进行分拣、测算,然后整理、分析、归纳,绘制成地质分层图,并提出总结论报告……要在短短几个月里完成这样的工作量,确实前所未有。但此时的蒋荣生更明白,抢建宝钢,争的就是速度,眼下,千军万马正从全国各地调集而来,数万将士都等着他们尽快拿出地质勘测数据。虽然武勘院人手不多,但国家已经调集上海、保定、西安、昆明、长沙、成都等全国各地十几个单位、上千人的地质勘测队伍。他相信,只要合理组织,奋力拼搏,有把握在100天左右的时间里完成勘察工作。

第二天,蒋荣生代表中方郑重答复日方:“我们可以在6月15日前拿出所有汇总资料!”

“贵方说3个月就出报告,我们虽觉得振奋,但是不免有些担心……”

“我们可以!”说出这四个字,蒋荣生是有底气的。

从上海大同大学毕业,到参加鞍钢、武钢、攀钢建设,蒋荣生在地勘专业上钻研了二十余年“文革”期间,武勘院也风潮四起,但整个大楼里,唯独蒋荣生一人还是按时按点上下班,寡言少语的他埋首于各类零散资料的整理。当时已经没有什么人敢去逛中南路的外文书店了,不过店员们却常常看见这个一身老蓝棉的瘦小男子来看书、查资料……十年“文革”,对他却是“十年寒窗”。“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盼青云睡眼开”搞地质勘察的,不就是为了有朝一日干一个大项目吗?P3-5

序言

用讲故事的方式传承和弘扬企业文化,是宝钢的传统。《宝钢文化经典故事》讲述的是宝钢建设、改革、发展过程中的故事,有的虽然已经过去了二三十年,但读来依然那么鲜活,让人热血澎湃。这是宝钢的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是前辈对后人的慷慨赐予,它带给我们前行中的激励是永恒的。

什么是文化?有人说它是一种态度,有人说它是一种行动,也有人说它是一种力量。不管是什么,文化的传播都要根植基层,要有血有肉,不能大而空,不能走形式、玩概念。我很高兴也很感动,这些故事能够以人物为核心,主人公不仅有领导,更有普通员工;不仅有第一代宝钢人,还有宝钢工程的建设者。他们都无愧于“宝钢人”这个称号,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代代相传。也许,故事中所讲述的“舍小家顾大家”、“过家门而不入”、“不分昼夜连续奋战”等片段,在今天的宝钢青年看来,有些难以理解甚至认为不够人性化,但在宝钢创业初期,这不仅真实地发生在我们身边,而且每天都在上演。这是宝钢人的一种朴素的情怀,这就是宝钢文化的源头。

对一个企业来说,战略会调整优化,产品会升级换代,技术会创新发展,而文化则是精神追求的积淀,是永恒的存在。它是出发点,也是企业的最终指向。经济全球化浪潮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纷杂,我们在二次创业的进程中,需要有一种力量来连接过去、直面当下、挑战未来。用故事的形式传承文化,就是对文化的一种自觉坚守。宝钢建设发展30多年来,典型人物和经典故事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已经渗透到了宝钢人的日常习惯和行为规范中。我相信,这种力量也一定会激励我们用更坚定的信念和行动去追求心中的梦想。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我理解的文化自觉,是有意识地去倡导、建设、营造一种文化,在践行中回望我们的历史,反思我们的得失。编撰《宝钢文化经典故事》系列丛书,可以帮助我们照亮通向未来的路,在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时代放宽胸襟,开阔视野,自信前行,百折不回。

后记

历史长河浩荡前行。回首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我们会发现,宝钢的历史是那么厚重而温暖,那么鲜活,一个个“有形”的故事种下了宝钢人的基因,从此代代相传,生生不息。2012年初,由宝钢党委宣传部、企业文化部牵头的《宝钢文化经典故事》系列丛书(以下简称《故事》)编纂工作正式启动,第一卷的时间跨度为1977—1985年。

对今天的大多数宝钢人来说,从宝钢工程酝酿决策到一期投产的这八年,是遥远而陌生的。编纂第一卷,就是要让广大员工、尤其是青年员工们知道,宝钢文化的源头在哪里,以及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将到哪里去。工作小组充分消化宝钢开工以来的各类出版物及相关汇编资料,仔细遴选已有的故事,收集尚未成稿的题材。在2011年初形成的第一卷初稿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讨论和梳理,确定了以“风雨中起航”、“困局中突围”、“一切为了‘85·9’”为三大版块的框架结构,遴选出16个经典故事。

这16个经典故事的主人公大多已是白发苍苍的老者,有的已不在人世。要完成这些故事的收集和撰写,让“老宝钢”认同、让“新宝钢”感动,并能经得起时间的推敲,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一批热爱宝钢、认真负责的写作骨干加入了编纂团队,他们是施胜国、秦文明、吴永中、孙延军、王磊、王震亚、冯茂芬、夏玮、李冰、王丹云、许健。尽管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没有经历过宝钢的一次创业,但大家认真消化各种资料,并以此为线索进行深度发掘,通过采访故事主角、亲历者或知情人,丰富故事的情节和细节,展现人物精神世界,挖掘文化内涵,较好地完成了故事编写工作。

为确保真实、客观、准确,党委宣传部、企业文化部的王丹云、许健在长期从事史志工作和宣传工作的徐宪民、秦文明等同志的指导下,对故事初稿反复打磨,并就故事的真实性逐篇核实,不放过任何一个模糊不清或模棱两可的地方。2012年5月底,第一卷初具雏形。这项工作得到了公司领导和宝钢老领导的重视和关心。宝钢集团副董事长、党委书记刘国胜多次听取汇报,并在百忙之中逐篇阅读、逐句修改;老领导黎明、朱尔沛、张浩波在对此次故事编写质量和组织形式给予肯定的同时,也对文章中的部分细节、语言分寸等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根据这些宝贵的意见、建议,我们在书中逐一进行了修改。

立足诠释和传播宝钢文化主线和核心价值观的宗旨,我们将青年员工作为《故事》的主要传播对象。为此邀请了青年员工代表撰写读后感,同时,还邀请了近50位青年员工作为故事的第一读者,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以确保故事的生动性、可读性和影响力。“故事体现出宝钢的智慧、做事的智慧、应变的智慧、社交的智慧;故事体现出宝钢人雷厉风行、敢为人先、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故事体现出宝钢人友爱、协同、高效的团队精神”、“时代在变迁,岁月在流逝,年轻一代的宝钢人更需要传承经过历史积淀的企业文化”、“故事读来真实感人,感谢作者和编辑老师们的辛勤劳动,我会向周围的同事朋友们强烈推荐,一起分享”……青年员工的鼓励让我们深受鼓舞。同时,青年们提出的“建议多一些深层次的阐述,因为文化需要后来者传承,就需要后来者了解文化的来由”、“修辞手法不用太多,现在年轻人流行小清新,文笔要素雅一些”等意见和建议,也给了我们极大的启发,并在编辑过程中最大程度地进行吸收和改进。

就在《故事》第一卷编纂工作收尾的2012年7月,南海之滨的东海岛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宝钢广东湛江钢铁基地项目开工了!随着隆隆打桩声的响起,宝钢人的内心升腾起强烈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或许,这种共有的生命激情和精神力量就是宝钢人的DNA,就是我们的企业文化。

《故事》系列丛书陆续正式出版,优劣得失有待广大热心读者评判,不足之处我们会在今后再版时认真汲取,努力将《故事》打造成宝钢文化产品中的精品。在此,对所有关心并帮助本书编纂工作的同志表示由衷感谢,并期待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给予支持。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7:5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