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华编著的《慈惠与规控(近代上海的社会保障与官民互动1927-1937)》是一本学术论著,得到上海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的资助。本书的主要内容以上海社会保障为主要考察对象,着力透过制度的动态运作,来审视其背后的关系建构过程及其历史意涵。作者通过一系列具体的事件,细致地考察了行动者的态度、动机和行为倾向,在这过程中渗透了研究主体对历史的体悟、理解和直觉,在方法上受到文化史解释手法的影响。
近代以来,上海社会急剧转型,各类社会问题层出不穷。面对这些迥异于过去的新的社会问题,仅仅依靠以济贫救灾等善举惠行为主要内容的传统社会保障,已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时代呼唤一种新的社会安全机制。现代社会保障便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产生。
《慈惠与规控(近代上海的社会保障与官民互动1927-1937)》把社会保障放在民国大历史的背景下进行考察,认为与西方社会保障发端于资本主义一定程度的发展这一背景不同,近代上海社会保障在实践层面上,并非完全体现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更多的是出于国家为维护其政权合法性而对社会进行控制与安抚的主观建构,尤其在社会保障中,国民党政府与共产党争夺劳工群众的企图尤为明显。原本应该体现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国民收入转移性支付、并借此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之间平衡的社会保障,被深深地烙上了泛政治化的印迹,这也从另一方面昭示了中国现代化实践过程中的某些面相。
《慈惠与规控(近代上海的社会保障与官民互动1927-1937)》由汪华编著。
序
导言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本文关注与回应的问题
四基本思路
第一章 近代上海社会保障产生的背景
第一节 变革社会中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
一社会结构转型
二社会问题
第二节 西学与东渐:现代社会保障的输入
一时人对传统社会安全机制局限性的认识
二现代西方社会保障的传入
第三节 现代性诉求与建设现代国家的内在要求
一社会对建立新型社会保障的呼吁
二旧政权的不作为与消极措施
三革命纲领与民生主义:国民党对实施社会保障的承诺
第二章 1927—1937年上海社会保障体系的初步建立
第一节 1927—1937年问上海社会保障发展历程
一纲举目张:组织准备与制度建立
二“一·二八”重创:战后艰难重建
三“社会建设年”的确立:再度兴盛
第二节 近代上海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贫困救济
二社会保险与劳动保障
三福利与服务
第三节 多元化的社会保障模式选择
一高福利型保障模式
二传统救助型保障模式
三政府补贴型社会保障模式
四雇主责任型社会保障模式
五储蓄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
第三章 多元主体下社会保障实施成效的考察
第一节 社会救济与社会福利的成效
一有限的社会救济事业
二社会福利的成效
第二节 慈善救济:组织、行动与业绩
一慈善组织与功能
二资产、行动与业绩
第三节 劳动保障成效的考察
一劳动保障事业的检讨
二社会成效:基于就业与劳资关系演化趋势的一个定量研究
第四章 福利递减与预算紧缩:社会保障效应的局限性
第一节 社会保障实施中的负面效应
一慈善救济事业的阶段性萎缩
二福利递减与劳工抗争的式微:劳动保障的局限
第二节 社会保障的运作困境
一政府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权责空间
二紧缩预算与社会保障的运作困境
第五章 国家权力扩张中慈善组织与政府的关系
第一节 慈惠与商道:近代上海慈善组织兴办的目标诉求
一近代上海慈善组织的兴起
二商业、商道与善举
第二节 国家权力的扩张
一堂务整顿
二财务上的介入
三人事干预
第三节 非情愿合作:慈善组织的回应策略
一最初的合作
二初显紧张:以财整会抗争为中心
三“非情愿”合作关系的发展
第六章 社会保障视野下的政府、劳工与资产阶级
第一节 社会保障的实施与国民党政治承诺的兑现
一革命动员与“民生主义”承诺
二建立社会保障:承诺的兑现
第二节 社会保障实施中的政府与劳工
一惠工与控制:社会保障实施中政府的企图
二劳工的态度与行动策略
第三节 社会保障的实施对资产阶级的影响
一对雇主利益分配的干预
二对雇主自主支配权的限制
第四节 社会保障实施中资产阶级与国民党政府关系的演变
一1927年之前资产阶级与国民党之间的关系建构
二社会保障实施中国民党政府与资产阶级关系的演变
结语
一社会保障的平衡效应
二社会保障实施中国家与社会的互动
三国家、资产阶级与劳工
四社会保障现代性内涵的反思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