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鉴图说》是明代内阁首辅、大学士张居正亲自编撰,供当时年仅十岁的小皇帝——明神宗(万历皇帝)阅读的教科书,由一个个小的故事构成,每个故事配以形象的插图。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圣哲芳规”讲述了历代帝王的励精图治之举,下篇“狂愚覆辙”剖析了历代帝王的倒行逆施之祸。本书除有原文外,还有解文、译文、今评和注释四项内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帝鉴图说(皇家读本)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政治理论 |
作者 | (明)张居正 |
出版社 | 学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帝鉴图说》是明代内阁首辅、大学士张居正亲自编撰,供当时年仅十岁的小皇帝——明神宗(万历皇帝)阅读的教科书,由一个个小的故事构成,每个故事配以形象的插图。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圣哲芳规”讲述了历代帝王的励精图治之举,下篇“狂愚覆辙”剖析了历代帝王的倒行逆施之祸。本书除有原文外,还有解文、译文、今评和注释四项内容。 内容推荐 明代托孤老臣,大学士张居正、吕调阳专门为小皇帝朱翊钧编写了《帝鉴图说》,希望他以史为鉴,历精图治,做一个圣君。这本《帝鉴图说》(皇家读本)精美印刷,收藏经典,黑白图文,并附详细解文、译文、今评、注释。 目录 前言 上篇 圣哲芳规 1.任贤图治 2.谏鼓谤木 3.孝德升闻 4.揭器求言 5.下车泣罪 6.戒酒防微 7.解网施仁 8.桑林祷雨 9.德灭祥桑 10.梦赉良弼 11.泽及枯骨 12.丹书受戒 13.感谏勤政 14.入关约法 15.任用三杰 16.过鲁祀圣 17.却千里马 18.止辇受言 19.纳谏赐金 20.不用利口 21.露台惜费 22.遣幸谢相 23.屈尊劳将 24.蒲轮征贤 25.明辨诈书 26.褒奖守令 27.诏儒讲经 28.葺槛旌直 29.宾礼故人 30.拒关赐布 31.夜分讲经 32.赏强项令 33.临雍拜老 34.爱惜郎官 35.君臣鱼水 36.焚裘示俭 37.留衲戒奢 38.弘文开馆 39.上书粘壁 40.纳箴赐帛 41.纵鹊毁巢 42.敬贤怀鹞 43.览图禁杖 44.主明臣直 45.纵囚归狱 46.望陵毁观 47.撤殿营居 48.面斥佞臣 49.剪须和药 50.遇物教储 51.遣归方士 52.焚锦销金 53.委任贤相 54.兄弟友爱 55.召试县令 56.听谏散鸟 57.啖饼惜福 58.烧梨联句 59.不受贡献 60.遣使赈恤 61.延英忘倦 62.淮蔡成功 63.论字知谏 64.屏书政要 65.焚香读疏 66.敬受母教 67.解裘赐将 68.碎七宝器 69.受言书屏 70.戒主衣翠 71.竞日观书 72.引衣容直 73.改容听讲 74.受无逸图 75.不喜珠饰 76.纳谏遣女 77.天章召见 78.夜止烧羊 79.后苑观麦 80.轸念流民 81.烛送词臣 述语 下篇 狂愚覆辙 1.游畋失位 2.脯林酒池 3.革囊射天 4.妲己害政 5.八骏巡游 6.戏举烽火 7.遣使求仙 8.坑儒焚书 9.大营宫室 10.女巫出入 11.五侯擅权 12.市里微行 13.宠昵飞燕 14.嬖佞戮贤 15.十侍乱政 16.西邸鬻爵 17.列肆后宫 18.芳林营建 19.羊车游宴 20.笑祖俭德 21.金莲布地 22.舍身佛寺 23.纵酒妄杀 24.华林纵逸 25.玉树新声 26.剪彩为花 27.游幸江都 28.斜封除官 29.观灯市里 30.宠幸番将 31.敛财侈费 32.便殿击球 33.宠信伶人 34.上清道会 35.应奉花石 36.任用六贼 述语 张居正:进《帝鉴图说》疏 试读章节 13.宠呢飞燕① 原文 汉史纪:成帝微行,过阳阿(公)主家,见歌舞者赵飞燕②而悦之召入宫,大幸。有女弟合德③,姿性尤穰粹,亦召入。披香博士淖方成在帝后唾日:此祸水也,灭火必矣。后姊弟俱立为婕妤④。果谮告许皇后,咒诅主上。帝乃废许后,而立飞燕为后。 解文 西汉史上记,成帝微行时,一日到阳阿公主家。有个歌舞的女子,身体最轻,能为掌上舞,名叫赵飞燕。成帝见了,甚是喜悦,就召入宫中,大得宠幸。飞燕有个妹子,名叫合德,姿容性格更是稼艳粹美。亦复召入。时披香殿里有个博士,姓淖名方成,最有识见。跟随成帝之后,见了飞燕姊妹这等模样,知是不祥之兆。因以口唾之,说道:汉家以火德王天下。此女子入宫,必乱国家,乃祸水也。灭火必矣。其后,飞燕姊妹日见宠幸。不久,俱封为婕妤。果然在成帝面前谗谮许后,说他诅咒主上。成帝信其言,遂将许后废处昭台宫,而立飞燕为后,卒以败德乱政焉。 夫自古亡国非一,而女色居其大半,岂女子有色遂为害哉!良以有色无德故耳。盖妇德必贞静幽闲,端庄雅重,无邪媚轻佻之态者,然后可以配至尊,奉宗庙,而母仪天下。 飞燕姊妹以倡优歌舞贱人,而帝宠之为后,其视桀宠妹喜,纣宠妲己,又有甚矣。汉祚之衰,实自此始。可叹也哉! 译文 汉代史书上记载:成帝隐瞒身份私自到宫外出游时,路过阳阿公主家,见歌舞女子赵飞燕,便喜欢上她了。召进宫中,宠爱无比。飞燕有个妹妹名叫合德,姿容性情更加美艳绝伦。成帝也把她召入宫中。披香殿博士淖方成在成帝身后暗中唾骂道:这两个女人是祸水,扑灭汉家火德的一定是这样的祸水啊!后来,成帝立她们俩为婕好。她们诬告许皇后暗中诅咒皇帝。成帝便废许皇后,立赵飞燕为皇后。 今评 赵飞燕先是由于体轻如燕、能歌善舞,所谓能作掌上舞而闻名。她的舞蹈艺术修养如此炉火纯青,想必是勤学苦练而成;接着,她又以一位臭名昭著的皇后而闻名,这完全是由汉成帝导演并造成的。由此可见,怪罪女人是祸水,虽有史实可证,但是,这祸水是由汉成帝这样的操纵女人命运的男人酿成并引发的。作为祸水的赵飞燕先是被废,后又被迫自杀,饱受痛苦后,是自己结束了这场人间悲剧。虽然她管不了火德的大汉江山,但是,她可以把握自己的命运。 如果赵飞燕安于作—个舞蹈演员,那她可能不再是一个臭名昭著的皇后。人啊,很难明白自己的位置究竟在哪里;明白之后,安于自己的位置更难。但是,人必须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切不可作自己欲望的奴隶,而终被毁灭。 注释 ①本篇出自《资治通鉴》卷三一汉纪二十三,并见于《汉书·孝成赵皇后传》。记述汉成帝宠爱歌舞女子赵飞燕姊妹,导致败德乱政的故事。 ②赵飞燕(?—前1年):汉成帝宫人,善舞,以体轻号曰“飞燕”。被成帝宠爱后,先为婕妤,许皇后被废,立为皇后。与其妹昭仪专宠十余年。哀帝立,尊为皇太后。平帝即位,废为庶人,自杀。 ③女弟合德:女弟,即妹妹。合德是赵飞燕妹妹的名字。 ④婕妤:宫中女官。汉武帝时置。位视上卿,秩比列侯。 14.嬖佞戮贤① 原文 汉史纪:哀帝时,侍中董贤②姿貌美丽,以和柔便辟得幸于上,贵震朝廷,常与上卧起。诏将作大匠,为贤起大第,穷极技巧。赐武库禁兵,尚方③珍宝,及东园秘器④,无不备具。郑崇⑤谏上,上怒,下崇狱,竟死。 解文 西汉史上记,哀帝时有个侍中,叫做董贤。他容貌美丽,性体和柔,而便佞邪辟,以此得帝宠幸,至与帝同卧起。其尊贵之势,震动朝廷。帝诏令总管营建的将作大匠,替董贤起盖大第宅,诸般的技能工巧无不做到,又赐他武库里禁兵,尚方的珍宝,及东园中葬器,皆朝廷所用,俱以赐贤,无一不备者。其时,有个贤臣郑崇,因此谏争,以为不可。上怒,而下崇于狱,竟死狱中。 夫哀帝初年,躬行节俭,政事皆由己出,亦可以为明主,到后来一宠董贤,遂至颠倒迷惑,无复顾惜,卒以促亡。人君之宠狎佞幸,其祸如此! 译文 汉朝史书上记载:汉哀帝时侍中董贤姿态容貌美丽,用体态的和柔、逢迎谄媚,受到皇帝的宠爱,尊贵到足以震惊朝廷。他常常和皇上同卧同起。哀帝下诏命负责建筑的将作大匠,为董贤建造规模宏大的府第,穷尽了当时的技艺巧饰。赐给他武库中禁止外用的武器,皇帝专用的珍奇宝物,还有东园为王公制造的棺木葬器,几乎无所不备。郑崇直言上谏,惹怒了哀帝,被捕入狱,死在狱中。 今评 董贤以相貌和曲意逢迎的招术,深得哀帝的欢心,因此,地位尊贵,应有尽有,无所不用其极。贤臣郑崇,直言谏诤,却落得被捕下狱的下场。人都有避害趋利的生存权利,试想:汉哀帝有一董贤便大改初衷,若人人争作董贤,不作郑崇,岂不是大家一起奔赴死亡之地。追求一己之利而不择手段、不顾廉耻是董贤一类的小人;舍生忘死地追求民族、国家利益的是郑崇一类的君子。汉哀帝虽贵为天子,实际和董贤一样,是卑鄙下流、祸国殃民的小人。 注释 ①本篇出自《汉书·佞幸列传董贤》,并见于《资治通鉴》卷三四汉纪二十六。记述汉哀帝宠爱侍中董贤,不听贤臣郑崇之谏,反将其下狱治死的故事。嬖佞,指得皇帝喜爱的近侍小人。 ②董贤(前23一前1年):汉代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人。字圣卿。哀帝时,以貌美而得宠幸。出则与帝同轿,入则与帝同卧,赏赐巨万,贵倾朝廷。一日昼寝,贤枕帝袖,帝欲起,不忍惊贤,乃断袖而起,故有“断袖”之典,可见是受宠备至。后为王莽所劾,畏罪自杀。 ③尚方:也作“上方”。掌管供应制造帝王所用器物的衙署及官名。尚方宝物是皇帝的专用品。 ④东园秘器:汉朝有官署称东园,掌管王公贵族的葬具及墓内随葬品的制作,故棺木也称东园秘器。 ⑤郑崇:汉朝高密(今山东高密)人。字子游。少为郡文学史,至丞相大车属。哀帝时荐擢尚书仆射。卒以直谏见疏。被哀帝下狱,论死。 …… P223-226 序言 我国古代传统启蒙教育课本《三字经》一开头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是说人的婴儿时期本性是善良的,性情互相也很接近;后由于习染不同,而相距就远了;所以若不教育,性情就会迁移。这是以儒家为主导的教育观:人是可以教育的,为良为莠关键在于教育,尤其是儿童时期的教育。《帝鉴图说》就是明朝晚期内阁大学士张居正为年仅十岁的万历皇帝朱翊钧编写的教学课本。朱翊钧(1563—1620年),明穆宗朱载厚之子,六岁时被立为太子,开始学习的就是《三字经》。十岁时行冠礼,出阁就学,让翰林院的讲官进行专门教育,读“四书”。朱翊钧刚刚就学几个月,隆庆六年(1572年)五月,朱载厚就死了,年三十六。六月,朱翊钧即皇帝位,翌年改元万历。朱翊钧虽名义上是皇帝,但由于年纪小,实际朝廷一切大事,都由其生母李太后与太监冯保作主处理。在此期间,发生了首辅高拱与张居正争权问题,张居正和冯保合谋,驱除了高拱,从此在内阁中张居正便独揽大权。张居正是一个城府很深而且很有政治抱负和谋略的人。八月,他便上疏说穆宗的安葬事宜已经完毕,请求皇上恢复读书;同时规定每月三、六、九、十三、十六、十九、二十三、二十六、二十九临朝,其余每天在文华殿由讲官讲授“四书”;近午讲授《通鉴节要》,即选择《资治通鉴》中的重要段落讲解,午膳后回宫。“四书”、《通鉴》虽经讲官讲解,但对一个十岁的孩子来说,只能按照传统的方式记忆背诵,不一定能完全了解其意义,所以在进行日讲的同时,张居正又嘱托翰林院侍读学士、讲官马自强等人,从历代历史事件中选择出善而可以为法者八十一事,恶而可以为戒者三十六事,每一事按其本意绘一图画,后录传记文字,再附以白话文直解。此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取唐太宗以古为鉴之意,取名《历代帝鉴图说》,简称《帝鉴图说》,于隆庆六年十二月十八日进呈。张居正在其进呈疏中阐述了编辑此书的主旨: 今臣等所辑,则嫩恶并陈,劝惩斯显。譬之薰莸异器,而臭味 顿殊;冰镜澄空,而妍媸自别……伏望皇上俯鉴愚忠,特垂省览。视其善者,取以为师,从之如不及;视其恶者,用以为戒,畏之如探汤。每兴一念,行一事,即稽古以验今,因人而自考。高山可仰,毋忘终篑之功,覆辙在前,永作后车之戒。则自然念念则纯,事事合理。 这是说《帝鉴图说》所辑事例,是善恶并拳,关丑并列,劝勉和惩戒区分非常明显,好像香草和臭草分器而置,气味顿然不同,如水和镜的清明,关丑自然分明,希望皇上看到善的,即时效法,唯恐不及;看到恶者,引以为戒,好像以指探汤那样畏惧。每做一事都应该考察古代并验之于今,高山可以仰望,不要忘记添加最后那一筐土的功用;前人犯过的错误,后人应引以为戒,不要再犯。这样每发一念,每行一事,就会自然合理得当,等等。中国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成功的、失败的事例比比皆是;后人要超过前人,就必须从前人的经验中吸取营养,学习好的,戒除恶的,这是中国历史传统的一大特点。张居正编纂《帝鉴图说》,以史为鉴,善恶并陈,正确地反映了中国的历史实际,继承了中国历史的优良传统,所以《帝鉴图说》编纂的主导思想是正确的。 朱翊钧看到此书以后,果然非常高兴,不用别人讲解,根据图文就能了解其内容十之三四。从此他便把此书置之座右,随时翻阅,常常于日讲之后,命张居正为其解说,对于有些感兴趣的问题,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进行讨论,提高了认识。 例如:万历元年(1573年)三月四日,张居正对朱翊钧讲《帝鉴图说》中汉文帝于细柳“屈尊劳将”事(上编二十三节),针对当时重文轻武、武备废弛的弊端奏说:“古人言,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今承平日久,武备废弛,将官受制文吏,不啻奴隶,夫平日既不能养其锋锐之气,临敌何以责其折冲之勇,自今望皇上留意武备,武将忠勇可用者,稍假权柄,使得以展布,庶几临敌号令严整,士卒用命。”朱翊钧听后深表同意。 元年十月八日,张居正讲宋仁宗“不喜珠饰”事(上编七十五节),朱翊钧听后说:“国家之所宝,在于贤臣,珠玉之类,宝之何益?’,张居正随及申说,“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五谷养人,故圣王贵之,金玉虽贵,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铢两之间,为价不赀,徒费民财,不适于用,故书言‘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贵异物贱用物’,良以此耳。”使朱翊钧明白了珠玉奢侈品之无用与五谷之可贵的道理。随后朱翊钧又问及秦始皇销兵器事说:“木棍岂不能伤人,何以销兵为?”张居正为之解释说:“为治惟在布德修政,以固结民心,天下之患每有出于所防之外者,秦末只因几个戍卒倡乱,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于是豪杰并起,遂以亡秦,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惟圣明留意。”要朱翊钧明白,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实施好的政令,以团结民心,运用各种方法进行防范是没有用的。秦朝被没有兵器的戍卒陈胜、吴广所灭就是明证。 万历三年(1575年)三月四日,朱翊钧在读《帝鉴图说》(上编三十二节)光武帝因阳湖公主事“赏强项令”董宣时,很感慨地对张居正说:“彼公主也,尚不能私一奴,如此外戚家,何可不守法令。”等等。 这说明《帝鉴图说》一书,由于编纂得当,可读性强,对年幼的朱翊钧的教育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这一方面是由于张居正辅导的认真,他很想通过读书教育使朱翊钧成长为自己所期望的一个皇帝;一方面是朱翊钧的生母李太后对朱翊钧的严格要求。李太后原是穆宗的妃子,因为穆宗死后她的儿子继位为皇帝,才与陈皇后一同晋封为太后,她也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一个铁骨铮铮有作为的皇帝,为此她搬到乾清宫与儿子同住,关照他的起居,遇-临朝日,五更便亲自去叫醒儿子,或命左右掖之而起,取水洗脸,使之登辇出朝。每次日讲经筵回宫之后,便命仿效讲官所讲重复一遍,若贪玩或不读书,即罚长跪。所以朱翊钧在内外两方面的监督和辅导下,学习很是认真,一应大事都听从母后和张居正的安排,这也就促成了万历初年张居正改革的实现。至于张居正死后,因太监冯保被劾,事涉张居正,平素被张居正裁抑的大臣便群起而攻之,造成了朱翊钧对张居正态度的改变,甚至夺爵籍没,此是后话。 张居正最初进呈的《帝鉴图说》是写本,不久即有司礼监刊刻的经厂本,自此该书流传宫外,有抄本,有刻本。如北图藏万历元年刊本,进图疏署名张居正、吕调阳,有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陆树声叙,吏部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詹事府詹事王希烈后叙。内容分上下篇,上篇题名“圣哲芳规”,下篇题名“狂愚覆辙”。此后多种刻本即据此本刊刻或影印,如万历三年(1575年)巡按云南监察御史郭延梧刻本即是。又有清内府藏清纯忠堂刻本,内容与万历元年刻本完全相同。只是将王希烈后叙移至上篇之后,扉页署名张居正、吕调阳撰。至于各种流传的抄本,多有文无图。 本书此次整理即根据《四库全书存目》收录之内府藏清纯忠堂本,并参校以郭廷梧刻本。为了节省篇幅,删去前后叙文。1995年我们(与天津师大贾乃谦、马瑞茳等)曾整理此书,1996年以《帝鉴图说评注》出版(中州古籍出版社),由于交稿仓促,我作为该书主编,未能详细核定原稿,排印后又未经整理者认真校对,所以注释和译文疏漏、错误、不当之处甚多,深感有负于读者,此次由我一人重新修订一次。当然鲁鱼豕亥之误,亦在所难免,希望时贤与读者批评指正。 《帝鉴图说》一书,原书虽为帝王读书而编写,但内容简单,通俗易懂,其中许多理论和方法,经过实践证明对于今天的现实仍然有着其独到的指导意义,用白话文予以注释整理,仍很有必要。 本书第一节《任贤图治》到二十八节《葺槛旌直》由陕西师大商国君注释;第二十九节《宾礼故人》到五十八节《烧黎联句》、七十六节《纳谏遣女》到八十一节《烛送词臣》由南开大学陈生玺注释;第五十九节《不受贡献》到七十五节《不喜珠饰》及上下篇《述语》、张居正《进<帝鉴图说>疏》由天津师大贾乃谦注释。下篇第一节《游畋失位》到三十六节《任用六贼》由天津师大马瑞茳注释。最后全书由我统一修改定稿。 二oo九年十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