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起于唐,直到唐末五代逐渐成熟。晚唐温庭筠的词,句式变化大,节奏转换快,必须熟悉音乐,严格“倚声填词”,才能创作,可以说是文人词成熟的一个标志。来到宋代,北宋的词可分为婉约派、豪放派;南宋的词约可分为:初期的豪放词风,中期的重声律词藻,晚期的咏物寓意。宋词之后,是元曲的兴起,虽然词的盛世已过,不可同日而语,但后人中亦有佳作。
《好词:停在最想念的时光》作者琹涵以温柔真挚的字语入文,引领读者仿佛穿越时空,走入历代好词的世界。一篇篇温柔敦厚的散文,将历代词家如温庭筠、李煜、李清照、周邦彦、辛弃疾等人词作,与我们的生活连结,和我们的生命相印证,帮我们说出内心说不出口的心事。
相守的幸福
所谓贴心,是体贴对方的心意。
站在自己的立场待人接物,这是寻常。站在对方的立场来看待事物,为他着想,才是贴心。所以,把你喜爱的东西给对方,不如给对方他所喜爱的。
那些年,她是走在校园里年轻美丽的英文老师。她来自知名大学本科系,教国中英语,当然是驾轻就熟。只是国中生都太顽皮了,单管秩序,就耗费了太多的时间。幸好她的反应机敏,伶牙俐齿,很快,就让学生们口服心服,他们私下称她“金头脑”。
也因为年轻,容貌出色,引起大家的瞩目。“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经常有男老师来找她攀谈,问英文、谈教学以及教室管理等等。冰雪聪明的她,心里哪里会不明白?她总是客客气气地回答,谦和有礼的态度也是一种距离。
她其实不想太早进入婚姻。当然她这么说,也是因为真命天子一直未能出现。在学校里,她有几个要好的女同事,大家彼此鼓励、谈心。课余之暇,她参与公益团体,还特别选一个离学校比较远的医院当义工。
有一天,她发现新来的义工居然是她的同事,教历史的,在学校也只是点头之交,因为任教的科别不同,彼此的交集不多。也由于当义工的时候有机会接触,那男老师开始追她,给她写的信,也很能言之有物,即使这样,她还是不想。回拒了两次,理由都是“我们的个性不合”,没有想到对方锲而不舍,打死不退,这一点颇令她刮目相看。
因为是在同一所学校任教,打听不难。
姐妹淘们也给了许多意见:
“个性温和,有一点腼腆,只不知是否有担当?”
“教书认真,对学生们也很照顾。”
“听说父亲是军人,家境恐怕不佳。他是老大,下头还有三个弟弟,仍然在学,负担沉重,这一点可要特别考虑清楚喔。”
……
交往仍然在持续之中,他是稳重踏实的。为了避人耳目,他们的约会都选在比较远的地方,或看电影或郊游。直到发出喜帖,果然像是引爆了震撼弹,撼动了全校。
姐妹淘当然早就知悉,只是消息全面封锁,的确做到“滴水不漏”,也难怪惊讶的人太多了。在娘家,她是幺妹,备受宠爱。进入夫家,她是长媳,上有公婆,下有在学的小叔们以及后来她所生的一对儿女。
担子果然沉重,也幸好丈夫给了许多支援,家事虽然并不轻省,然而丈夫的疼爱,也让她觉得辛苦里仍有甜蜜。儿女的来到,丈夫也一起照料,小时候的喂奶,长大后的接送上学、补习,以及课业上的督促…… 他们从来不曾分离过,她也明知自己的幸福。
有一天,她读到唐温庭筠的《更漏子》: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玉炉里有香气袅袅升起,红烛正在泣泪,却偏偏照出画堂里凄清的情景。深闺里的人眉色已黯淡,乌云似的发鬓也散乱了,只觉得长夜漫漫,衾枕寒凉。
冷风中的梧桐树,三更天里又逢苦雨,不理会正为离愁所苦。雨打树叶,滴落在台阶之上,声声扰人心烦,直到天明。
相思也会催人老,多么让人同情啊。
幸运的是,她不曾经历过这些,那也是上天的厚爱了。然而,漫长的婚姻生活里,不可能没有遭遇困难的时候,包括钱被盗了、丈夫误诊病危,幸好最后都否极泰来。
当孩子大了,她常出国旅游,不爱玩的丈夫也一再怂恿她去玩,她虽然觉得抛夫弃子有些不妥,却在丈夫的支持下,游遍了五湖四海,足迹几乎遍及世界,留下了无以计数的照片和难以忘怀的回忆。
娘家妈妈生病时,她还可以回南部照顾,一去整个暑假。至于照料公公婆婆,则大半由丈夫承担。“他的确是个新好男人,爱家,也照顾了家人。”她承认自己的幸运。婚姻的变故太多,各有各的苦楚,她无疑是抽到了“上上签”。
同甘共苦也有三十年了,日子就像倒吃的甘蔗,越来越好。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上天给她最大的礼物。
P2-6
停留在最想念的时光
有谁不爱词呢?
求学时代,在中文系的诸多课程里,诗词歌赋一直最受我的青睐,那优美隽永的辞藻,一读一叹赏,如何不让人倾心爱慕呢?尤以词为最。也许,在那青春的年华中,现实的风雨尚未迎面袭来,我们在词里寻觅爱情的歌咏,带着朦胧的憧憬,李后主、欧阳修、柳永、晏殊、李清照、辛弃疾、苏东坡……有哪一个不是文学夜空中闪耀的星子?直到今日仍为我们所仰望。当年,纵使我们读稼轩词的慷慨悲歌、沉郁苍凉,却也美如咏叹调,我们都太年轻了,不知世途的艰险,也无从想象人间的离合悲欢,或许,那也是一种幸福吧。
而后,骊歌轻唱,那是所有无忧岁月的终结,我们迈向了新的旅程。在职场上跌跌撞撞,即使我们戒慎恐惧,愿意处处与人为善,依旧无法避免小人的攻讦,他人的落井下石;我们够认真,却也可能挡住了别人的升迁,招来陷害。而在感情的路上,我们几次颠踬,伤痛难忍。就在那样艰难的时刻,夜里,灯下读词,是那一字一句的熨帖,直让我们热泪盈眶。原来我们从不孤单,伟大的词家早已在千百年前,以这般委婉曲折的笔触,为我们说出了心中的诸多感慨,我们终于真正读懂了那些词作,它们也深深撼动了我们的心弦。
文化的源远流传,诗词的优美动人,从来就不是空中楼阁,那是以诚挚写成,蘸着血泪,多少委婉曲折,都曾是我们说不出口的心事。锦绣佳构,经得起时光长河一遍又一遍的淘洗,终究成了不朽的经典。
一卷诗词,的确可以陪伴我们涉渡尘世的风雨。
如果,我们将人间的岁月视为一场旅行,有时欢喜有时忧。相形之下,得意的时刻不多,哀伤挫折却不能免。漫步人生,你又是怎样来看待一己的生命呢?
真情是可贵的。
所有从生命中迸裂而出的情感,今人承受的,和古人又有什么不同呢?纵然物换星移,感情的故事从来都动人心弦,一代又一代,重复上演着类似的情节。有时候我们是主角,酣畅淋漓地诉说着个人的悲喜。有时候我们是旁观者,我们歌,我们哭,在别人的剧本里,流着自己的泪。
的确,有的慷慨豪迈,有的沉郁悲凉,有的缠绵悱恻,有的婉曲多情,不一而足,那是人生真实的面貌。当我们细细吟咏古典词时,也才惊讶地发现,所有的题材尽在词中,对历代词人的努力,这般的呕心沥血,唯有心生景仰。
词是怎么演变而来的呢?
文化的源远流长,何止莽莽苍苍?又何止烟波浩渺?文学起源于先民的歌唱,经过采集和记录后,成了传诵的诗歌,绝美之作,因而不朽。中华五千年来的文化,从诗经、楚辞、汉赋、乐府到诗,各有各的特色,发展的脉络也是有迹可循的。从长短不齐的句子到大篇的诗歌,再逐渐走向五言、七言诗,当唐人诗歌一出,讲究和谐的音韵之美,工丽隽永,有句法形式的规律,那是诗的盛世,后代无法企及。
创作者,喜欢做多方的尝试,早在唐诗发展到极限前,已经有人试图突破近体诗的各种限制,不论是字数、格律、形式、用韵……然而任何一种新文体的成熟,都是需要时间的,更需要经由大家的努力。
其实,文体的演变从来就不是泾渭分明的。当诗过渡到词时,的确出现过混淆的时期,例如唐朝也有些诗人作词,早些年的词在某些面貌上也竟然有几分像诗,例如晚唐五代的《花间集》,被视为最早的词集,和宋词是很不相同的。以温庭筠的词居首,浓艳精美,多属咏闺情之作,开花间一派风气。韦庄则疏淡明丽,洋溢着思乡怀旧之情,与温词并称,代表两种主要风格。文学艺术上的评价,虽然远不及宋词,却也影响了后来的冯延巳、李煜,也具有传承的地位。到了宋朝,有更多的骚人墨客,也开始增损字句,打破了整齐的句法,词的文体成熟,再创登峰造极的局面。
词,在宋朝蔚为风尚,作品丰美,各个时期都有代表性的词人,引领风骚,词家风格各有特色,让人目不暇给,惊叹连连。宋词,在文学史上屹立不朽,往后也无法被取代,那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宋词之后有元曲,至于明清的文学主流,则在小说。虽然,依旧有人作诗填词,也曾见优秀的创作者,但盛况已大不如前,无论质和量,都远不及唐宋了。
词里经常出现哪些写作题材?
文学作品常不脱情感的范畴。诗词更是如此,尤以词为最。
词的题材繁多。有遭时不遇,对岁月沧桑的感慨;有种种别情,牵系难忘;有对坚贞爱情的渴慕与追求,辗转反侧;有对羁旅亲人的深深思念,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有对不幸婚姻的伤痛,宛如坠入渊薮,自拔不易;有对昨日恋情的伤逝,眼波流转,仍止不住盈盈的泪水流下;有对负心情人的怨悔,百转千回……
由于用字的迂回,感情尽管热烈却又掩藏在含蓄里,以空灵替代实写,我们读来更是怅触万端,情不能已,心为之折。
在古代,毕竟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女子只是从属,不能受教育,更没有地位,爱情和家庭却是她们所有精神上的寄托。可是有些命运舛错的女子,在男尊女卑中,常无法独立自主,暗夜饮泣,痛苦和眼泪伴随,谁又知道她们的心声呢?男人可以外出游学、做官、寻欢,甚至征战,天地毕竟是辽阔的,可以施展,可以作为,女子呢?必须是丈夫背后的影子,以夫为天,即使独守空房,忍受长年别离思念的苦苦煎熬,仍不得有怨言,一生苦乐须由他人,又是怎样的让人同情啊。
词里描写的感情,很多都是以女性为主,却是出于男性之手,会不会因此终隔一层呢?杰出词人打破了性别的局限,也真切地写出了幽微细腻的心思,令人叹赏。而寥若晨星的女词人,如魏夫人、李清照等,她们的辞章婉曲,几度凝眸回顾,更让人荡气回肠。
欢笑、痛苦、期盼、失意、绝望、怨怒……感情丰富却也复杂,以词来表现其跌宕起伏的转折,更是相得益彰。
词里是否藏有讽喻时政的内涵?
每一个人读词的动机可能各有不同。有人是借古人酒杯,以浇心中块垒。有人是在优美委婉的词中,细细寻访自己曾经有过的岁月和心情。说是过往云烟吗?又似乎藉着词章复活,像一只彩蝶,翩然飞舞于阳光之下,每一朵驻足停靠的花朵,都是一段往事,让人眷恋低徊。
可能含藏有讽喻时政的内涵吗?或许有吧。
那却不是我读词的用意。
我只是因为单纯的喜欢,而亲近词。这么美丽的词,会有谁不爱呢?
因为心思的单纯,更能领会出词的诸多美好,走入词人的心,揣测他是以怎样的眼来看世情的翻覆。他哀伤吗?他欢喜吗?他是不是有为人所不知的另一种面貌与心境呢?
我的喜欢,只是这样的简单和直接,讽喻时政?距离我,实在太远了。
文学,不应该成为政治的附庸,这是我一贯的坚持。文学的花园,从来绽放的是真善美的花朵,为喜爱文学的人所有。
古词今读,又能赋予什么样的联想与诠释?
我让它和生活相连结,和生命相印证。这般典雅的词不应只存在于学术的殿堂,只被供奉和研究,它也应该在我们的周遭,和我们一起呼吸。我们在散步时,看到花开花落,可以想起它。我们在与好友殷殷话别时,可以想起它。我们在宁静的夜晚,月光温柔的俯照里,可以想起它。我们在遭逢困厄、情人背离时,可以想起它。我们在面对绝望、苦楚时,更可以想起它。
词,是我们心灵永恒的知己。
在生活面临困顿的时刻,读词有什么意义呢?
人间行路有太多的风霜雨雪,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幸免。
年少时,我一遇困难就沮丧,就彷徨失措,觉得,何以自己如此不幸?为什么别人就可以那样顺遂?我哀哀哭泣,却不知道该怎么办。直到有个长辈告诉我:“人活着,就是要不停地解决各种难题,一个接着一个。”我才豁然开朗,开始学习面对和解决。奇怪的是,当我不再存心逃躲时,却发现困难并没有我想象中的可怕。果然,我在不断的学习中,得到经验,也建立了自信,日子也快乐多了。
我以为,苦难也是这样。
当我们勇于面对时,苦难会过去,它给了我们力量,到那时,我们才真正明白“苦难是化了妆的祝福”。
我的好朋友历经“九二一大地震”,若不是丈夫及时出手相助,早已埋在瓦砾之下,生死一线间,从此,她的人生翻转。
从教书的工作退休下来,她去做直销,去大爱台参与制作,后来还勤学英文,到美国读研究所,甚至留下来就业……她拥有了一个和以前完全不一样的人生。
她对我说:“生命中有过那样的一场巨变,只在须臾之间,就可能改变一切。如果人生这样的无常,更应该把握当下。”
蒙受了上天的祝福,果然她即知即行,活出了生命的光和热。
而我知道,她一向是喜欢诗词的,诗词给予她的慰藉,无可估量。
不要说世间你最苦,翻开词卷,多的是斑斑血泪。有遭时不遇,有战乱颠沛,有生离死别,有思人怀乡……透过心灵写出的词章,因为真挚,所以格外动人肺腑。
所有的苦痛,历代词人都已先尝,却能将苦痛予以升华,化为笔下的佳作,和世人分享,因而传诵千古。
如果,我们只会流泪哭泣、怨天尤人,却不能化苦难为力量,如此软弱,能不惭愧吗?
如何深入认识古典词的世界?
读词,可以先从读诗开始。
诗的句法整齐,和词相较,它容易入手。熟读诗,可以为读词先行打下基础;再来读词,不过是进阶,更能心领神受,会意也就多了。就像我们看到幼儿从坐、爬、走、跑,循序渐进的道理是一样的。
当然,也有人对词情有独钟,直接读词,可以吗?也无妨。只是所费的时间力气,或许要多一些。只要自己心甘情愿,旁人又何须置喙呢?
也可以从文学史的发展来读,先认识了解时局,并依据年代来读各词家的作品。
也可以从字数少的先读起,因为这般隽永的词,常需要咀嚼回味,字数少,只比律诗多几个字,更能诵读再三,默记于心,推敲文采,但觉芬芳满怀。然后,再扩充到字数多的词作。
至于先读哪位词家的作品,其实是见仁见智的。
我个人属于兴趣导向,喜欢跟着兴趣走。
可以找出自己最爱的词家,先读其传略,再读词作,并及赏析。
越是喜欢,越可以深入探讨,甚至风格相类似的词家作品,可以相互阐发,这已经接近学者做学问的范畴了。 需要这样吗?对喜欢的人来说,虽然辛苦,却也乐在其中。甘之如饴,便是报偿。
我认为,就从喜欢的词家作品开始读起吧。每读一阕,都能心生喜悦,生活因此丰富,生命更为美丽。
如果并没有特别偏爱哪一位词人,那么就找一本词选来,风吹哪一页,就读哪一页吧。这般的任真自得,我也很羡慕。词选所收的词人和作品,具有多样性,仿佛是琳琅满目的佳肴,口味并陈,一定也很有滋味的。
从哪里读,也许不是那么重要,请赶快开始读吧。这有如文化瑰宝的词,早读一日,就有一日的美好领会,真是一件幸福的事。
愿你幸福,也愿你更早享有幸福。
为什么会想要写这本书呢?
我以为,情感的真切和深刻,从来都是所有文学作品中最摄人心魄的部分。
我还记得我读高中的时候,已经开始在报章杂志上尝试着投稿了。国文老师曾经剀切地跟我们说:“你们的年纪小,人生阅历不够,写作技巧也欠缺,是无法和文坛上的名家相比的,所以,要写真实的题材,由于身历其境,感情热烈深挚,才可以弥补不足的地方。”
果然,我的学姐以一篇《地震记》登上了《中央日报》副刊,并入选《中副选集》。在我年少时,《中央副刊》是台湾最负盛名的,即使是享誉文坛的大作家,也将作品能在中副刊出,视为无上的荣耀。学姐年仅十七,小小的年纪就能和大作家的杰作并列,举校欢腾,与有荣焉。
凭借的是什么呢?以真切的情感,撼动人心。我相信,这件事,对我是有影响的。从此,我更愿意以带有感情的笔端来写作。
我喜欢词,更希望能携着词卷过生活。
词,不应该被搁在高高的殿堂之上,它应该在我们的周围,陪着我们一起观看世事,和我们一起欢乐一起忧。
随意翻开随身所带的词卷,轻轻地读一阕词,让我们的心,停留在最想念的时光。
生活里的词,绽放着幽微的光,真是美不胜收啊,而在美之外,另有一种亲和平易的面貌,让人乐于接近,更有一种“即之也温”的和煦,为日子增添了缤纷美好。
琹涵
2012年冬
琹涵的性格美极了,如此纯洁善良,勤于写作,而没有一点求名求利之心。太难得了!
——作家琦君
读琹涵的散文,最好在有月的山中,泉水淙淙的溪畔,或是微雨的日子,或是沉静的深夜,或是……岁月悠悠,您将可以寻找到生命中的平静。
——儿童文学作家陈木城
琹涵老师的作品深深影响了我,她的话语中存在美丽又温柔的风景。她解读古典作品时,也分享了爱与同情。
——凌性杰 作家/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