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本书借鉴新制度经济学、管理学、法制史和企业史学的研究成果,基于对企业发展演变历史的分析,提出了一个简洁的模型。将企业的发展演变视为市场、技术和制度的函数,认为企业的发展演变是一个外部环境与企业相互作用、企业内部诸要素相互作用的时间动态过程。市场、技术和制度的综合作用决定了企业生产性收益、企业交易成本和市场交易成本的大小和三者间的均衡关系。三者中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会打破已经建立的均衡,从而促使企业形态发生变化。在规范性研究的基础上,本书对企业发展演变中古典企业、近代企业、现代企业和后现代企业四个阶段的企业形态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历史演绎论证了模型中提出的企业演变的规律性。 内容推荐 企业是什么?企业如何发展演变?企业将向何处去?中国企业处于哪一阶段,又该如何发展? 在历史的沧桑巨变中。“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林林总总的企业,千年以来生生灭灭不息。演绎了无数鲜活复杂的故事。 企业的发展演变是一部庞大而又系统的史诗。 诺斯、钱德勒、纳尔逊、温特……这些前辈大师的研究为后世学者留下了前进的路标。《企业1000年:企业形态的历史演变》作者综合了经济史和企业史的众多成果。对企业发展的历程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既有按时间顺序进行的纵向梳理。也有横向上针对市场、技术和制度等进行的比对分析。此外,还穿插有案例评述、知识链接等内容。 全书体例完备、资料翔实,文笔流畅清新,是相关领域难得的学术佳作,值得广大读者阅读收藏。 目录 穷尽历史一千年 追根溯源话企业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企业演变?当然有历史 第二节 矛盾是主导力量 第三节 熟悉几个重要概念 沧桑巨变有迹循 提纲挈领看模型 第二章 企业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企业、企业形态 企业的内涵 企业的形态 第二节 企业演变 市场、技术和制度是企业演变的三要素 企业演变的动力机制 第三节 企业演变的基本规律 企业演变的决定机制是一定市场容量下生产性收益和交易成本的比较 企业形态的演变和经济发展进程相适应,表现为从古典企业到近代企业、现代企业,继而向后现代企业的更迭 企业发展和演变的历史是一个多元利益冲突与调整的过程: 某一历史时期主导的企业形态往往和其他形态并存、共生 企业演变是客观必然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结合 古典企业初登场 商人业主奔波忙 第三章 古典企业 第一节 古典企业的环境 市场环境 制度环境 技术条件 第二节 古典企业演变的过程分析 古典工商企业的发展状况 古典企业演变的主要类型 第三节 古典企业形态的主要特征 技术形态 制度形态 第四节 案例——佛兰德斯的纺织工业 第五节 案例——胡润全球最古老的家族企业榜 近代企业是过渡 起步英国东印度 第四章 近代企业 第一节 近代企业的环境研究 市场的扩张 技术积累和工业革命 制度环境 第二节 近代企业演变的过程分析 包买商企业的衰落 集中的手工工场 工厂制度 近代公司 中国近代企业 第三节 近代企业的主要特征 近代企业的技术形态 近代企业的制度形态 第四节 案例——英国东印度公司 东印度公司的发展历程 产权制度 公司治理和内部管理 企业演变到如今 现代企业是重心 第五章 现代企业 第一节 现代性与现代企业 现代性 现代企业的一般特征 第二节 现代企业的环境研究 市场需求急剧增长 生产进入电气化、自动化 制度性变革与交易成本的降低 第三节 现代企业演变的过程分析 第一批现代企业的出现 企业的扩张和合并 对生产、分配和管理进行投资 大型多单位企业的形成 现代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的现代企业 第四节 现代企业形态的主要特征 现代企业的技术形态 现代企业的制度形态 第五节 案例——通用汽车公司的成长历程 杜兰特的早期创业 杜兰特时代的通用汽车公司 斯隆模式下的通用汽车公司 步入“恐龙”时代的通用汽车公司 规模过犹不经济 现代企业被扬弃 第六章 后现代企业 第一节 什么是后现代企业? 对现代企业的再认识 后现代企业的形成和发展 关于后现代企业的理论研究 第二节 后现代企业的环境研究 市场背景 技术背景 制度背景 第三节 后现代企业的主要特征 后现代企业与现代企业的主要差别 后现代企业的技术形态 后现代企业的制度形态 第四节 案例——虚拟经营的典范:耐克公司 耐克公司的成长历程 超常发展的秘诀:虚拟经营 创新策略 市场策略 追寻西方企业轨迹 开拓中国企业未来 第七章 当代中国企业的变革之道 第一节 正确认识企业的外部环境 市场环境 生产力环境 制度环境 第二节 正确认识企业的发展阶段和危机 一次创业 二次创业 三次创业 第三节 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式 启示之一:合理确定企业的产权边界 启示之二:建立企业间功能耦合关系 启示之三:不断进行企业管理变革 启示之四:家族经营者社会化 第四节 发掘传统工艺,重振家庭工业 附录 企业演变理论综述 第一节 对企业性质的研究 第二节 对企业起源的研究 第三节 对企业演变动力机制的研究 第四节 对企业演变环境的研究 第五节 对企业演变内容的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试读章节 1.企业产权制度 产权是一种协调人类交易行为和资源分配的社会工具,用以界定人们交易时的权益及交易规则。企业产权制度形成、演变的原因主要有:一、获得生产性收益;二、开展多元化经营以规避单一产品市场风险;三、控制上下游产品,保障要素供给或产品市场的稳定;四、减少税赋,等等。 企业产权制度形成的一个必要条件,是企业组织成本必须明显小于市场交易成本,或者说企业使用行政一体化手段配置资源的成本必须小于企业使用价格机制配置这些资源的成本。否则,企业产权制度既不会产生,也不会向更高级的状态演变。企业产权制度的形成还需要一个现实条件,即不同风险偏好者的分布——社会上存在一部分资本所有者厌恶风险,宁愿将自己的财产授予别人经营。根据个人偏好,在产权得到界定的情况下,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自己直接经营;二是通过契约把生产要素的使用权委托给他人,以获取一定的“租”收入。第一种产权选择产生业主制或合伙制企业,第二种产权选择产生公司制企业。 企业产权制度的演变,表现为不断地用一种契约替换另一种契约。其实质是利用协作生产的优势,将外部不确定性内部化,解决要素联合投入中计量和报酬问题。企业产权制度演变的基本规律有两个:一是在横向上表现为产权结构的多元化、社会化;二是在纵向上表现为产权权能的分化,产权的所有、占用、处置和收益权进一步细分,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终极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的分离、法人财产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1)企业产权结构的变化。从企业的资本需求而言,受到个人投资能力的限制,不同的企业规模要求不同的产权结构。一般而言,企业规模越大,产权结构越复杂。企业权益主体从单一逐步转向多元,企业先后出现了业主制、合伙制和公司制等主要产权制度。今天,不同企业之间合作契约的缔结,进一步产生了后现代企业的产权制度。 (2)企业产权权能的变化。产权权能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所有权和经营权关系的演化。在古典企业和近代企业中,所有权和经营权是统一的,即整个产权完全由企业主或合伙人自己行使。随着企业的发展演变,企业的产权进行了细分,分化出所有、占用、处置和收益权,社会规定了每项权利的活动空间。所有者保留了财产的所有、收益和转让的权利,而财产的占有、使用权则留在了企业,交给了企业的经营者。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形成了契约代理关系,所有者不得干预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经营者不得侵蚀所有者权益。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分离和契约代理关系扩大了产权的范围和层次,大大提高了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 2.企业法人制度 企业法人(legal person)制度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企业发展演变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产权制度发展和成熟的结果。企业是否具有独立于所有者的法律地位是企业发展史上的一个分水岭,是现代企业区别于古典企业、近代企业的重要标志之一。 法人是法律意义上的人,是相对于自然人而言的。自然人具有人格是人的本质特征或者说本质属性在法律上的体现,为企业创设独立的人格地位是法制建设的一大创新。就法律而言,人格是指人之所以作为人的事实资格。法律意义上的人与生物意义上的人(自然人)不是一个概念,法律意义上的人不一定是生物意义上的人,同样,生物意义上的人也可以不是法律意义上的人(比如奴隶)。法律可以承认生物意义上的人成为权利主体(如奴隶可以被解放为自由人),同样也可以承认非生命物成为权利主体。 团体能否像自然人一样在法律上具有独立人格,视团体性质而定。当团体只是人的简单集合体时,只有每个人才有独立的人格,团体不具独立人格。比如,合伙制企业就没有独立于其合伙人的人格,只是合伙人的联合组织。它本身并不是凌驾于合伙人之上或者独立于合伙人之外的主体,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不承认合伙具有法人资格。此外,业主制企业也没有独立的人格地位,甚至连传统的公司如无限公司和两合公司在事实上也无完全之人格。只有每个人的意志形成共同意志时,团体才可能具有独立人格,即团体与其成员具有相互独立的人格。团体人格的本质在于:团体的为社会允许存在的旨在建立民事关系的单个意志。 法人企业是团体法人的一种,是依据私法而成立、由多个自然人(今天也可以是法人)投入财产组织起来的人格主体,具有团体法人的一般特征。从而具有自然人不可比拟的巨大优势:其一,资源聚集;其二,突破自然人寿命的限制;其三:分担风险。 3.企业责任制度 投资或经营风险是企业组织成本之一。降低企业投资或经营风险的制度安排构成企业的责任制度。企业责任制度是对企业的资本、行为、责任等方面的法律界定,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企业对债权人的责任,一是所有者对企业的责任。责任形式有无限责任、两合责任和有限责任三种。当然,还有一些降低企业经营风险的制度,如保险制度、期货交易等。 企业责任制度经历了从无限责任、两合责任到有限责任的演变。承担无限责任的企业主要是业主制和合伙制企业,也包括无限责任公司。这些企业对其债务需要承担无限责任,同时,由于这些企业不具有独立法人地位,企业的责任也就是业主(合伙人、股东)的责任。因而,业主(合伙人、股东)对企业债务也需要承担无限责任。无限责任的优势在于对外信用较高,融资成本低。劣势在于:企业一旦经营不善,可能导致投资者家产受累。所以业主或合伙人一般不愿经营风险较大的业务,导致企业发展非常缓慢。 两合责任制度一般也称为无限两合责任。无限指企业对其债务承担无限责任,“两合”指无限责任股东和有限责任股东的结合,即一部分股东对公司债务负无限连带的清偿责任,另一部分股东仅就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其经济意义在于,既有无限责任股东以取得外界信任,又可吸收有限责任股东以扩大资金来源。两合责任的典型形式是大陆法系国家的无限两合公司。 有限责任制度伴随着企业法人制度的建立而出现。在有限责任制度下,企业对债权人承担有限责任,以企业法人财产为限,对企业债务负责;股东对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以其出资额为限对企业债务负责。P20-23 序言 本书是作者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补充完成的。作为作者的导师,我深知冯苏京博士为本书所付出的心智和汗水。研究企业的历史演变很有意义,但这个题目又相当宏大,不好驾驭。要把企业演变这样一种现象说清楚,并探索其发展规律性,绝非易事。而且也因为缺少模型工具和数据分析,很容易失之空泛。但作者选择了迎难而上,希望在博士学习期间能够将个人兴趣和学习研究结合起来,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能够把朦胧的企业历史理出大致的脉络。 “世事洞明皆学问”,面对学生的执着和自信,作为导师自然高兴并因势利导之。历时六年,持之以恒,作者终于圆满完成了他在中国人民大学的博士论文。在中国人民大学组织的专家匿名评审中获得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相关专家的好评。这篇来之不易的论文经过整理加工后,最终成果就是读者见到的这本《企业1000年——企业形态的历史演变》了。 显然,企业发展演变是一部历史,是企业这种经济组织发展演变的历史,而不是某一种企业理论或经济理论所能解释涵盖的;同时,这个历史又不能是简单的史料堆砌,也不能是若干单个企业历史的汇总。在历史的沧桑巨变中,“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企业林林总总,生生灭灭,演绎了无数鲜活复杂的故事。2006年6月,胡润发布了《全球最古老的家族企业榜》,其中位列第一的日本大阪寺庙建筑企业金刚组,成立于公元578年,距今已有1 400多年的历史。胡润百富榜上的100家古老企业,每一家的历史都值得写成一本书。 看历史就像欣赏油画,离近了看只有油彩而没有图画,只有保持一定距离才能欣赏到艺术的美。由于时间跨度大,企业千差万别,要完成这本著作,就必须提炼,必须选准切入点,必须有理论的指导。 关于企业发展演变的研究,前人已经形成了很多开创性的成果。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为我们详细阐述了简单协作、分工协作和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过程,以及因技术发展而带来的从作坊、工场手工业,到工厂制度、股份公司的发展演变。 诺斯提出了一个制度变革的经济模式,在其《西方世界的兴起——一种新世纪史》一书中,诺斯考察了10世纪到16世纪期间产权演变的历史,分析了私有权的形成和演进过程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开创了企业史学,他的《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全面分析了美国现代工商企业从工厂制度到多单位企业,直至大跨国公司的演变历程和原因。钱德勒把现代大企业的崛起和等级组织的出现,看作是对技术变革和市场扩大作出的理性反应。 理查德·R.纳尔逊(Nelson)和悉尼·G.温特(Winter)等建立的经济演化理论,从技术和市场的动态过程来研究经济变迁,认为利润最大化和市场均衡的传统分析体系忽视了对经济变迁的认识,把研究对象从研究企业演化结果转变到演化过程及其机制的研究上。 这些前辈大师的研究为后学者留下了前进的路标。 将新制度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相结合,用交易成本和技术性收益的比较关系来分析企业的发展演变是本书一大创新。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以互相转换的资源配置方式,企业与市场的替代关系取决于两种资源配置方式交易成本的大小。作者认为,新制度经济学忽视了企业还是一个分工协作组织,企业中以一定技术为基础的各种资源的聚合可以产生非企业状态下所不存在的收益。作者认为这种技术性收益也是影响企业发展演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企业发展演变是本书的另一创新。作者认为,研究企业发展演变的历史主要在于分析两个层面的矛盾运动:一是企业与环境的矛盾运动,即企业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二是企业生产技术和制度安排的矛盾运动,即企业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适应关系。在这两对矛盾中,矛盾双方的关系是一个连续的、从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过程,统一、平衡、适应是暂时的,对立、不适应、不和谐是长期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一旦发生变化,暂时的平衡态就会被打破;面对新的变化需求,次要方面或迟或早会发生适应性调整。反之,矛盾次要方面的变化,也会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 本书以上述理论为指导,研究了从中世纪商业复兴到当今方兴未艾的网络经济时代的企业发展历史,时间跨度达到1000年。根据史书记载,早在古罗马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企业组织即已存在。但从作为一个连续的过程来看,企业集中出现于中世纪,因而作者将中世纪商业复兴作为企业发展的起点。 作者综合了经济史和企业史的研究成果,对企业发展史作了四个阶段的划分,分别以11世纪商业复兴、近代殖民公司出现、美国第一家股份制铁路公司的建立、20世纪60年代第三次技术革命作为各个阶段的标志性事件。对每一个阶段,作者在史料分析外,还提供了若干经典案例,如“佛兰德斯的纺织工业”、“英国东印度公司”、“通用汽车公司的成长历程”、“虚拟经营的典范:耐克公司”等,这些安排颇具匠心,倾注了作者大量心血。 制度是有个性的,但制度也是相通的。当前,我国正在经历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经济复兴和制度演变过程。本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透过西方企业发展演变的历史,为中国企业的成长和企业研究提供很有价值的借鉴。 文如其人。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勤奋好学、知行合一,又很负责任的同志,这本书也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有史有据。但是学术问题,见仁见智,书中的观点和结论还有待进一步的检验。但我认为该书应是在一个新的领域,进行了一个开创性的探索,今后定会有更多的学者朋友参与这方面的探索。 是为序。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原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后记 寒来暑往,六个春秋,终于迎来了最后的收获。回首走过的这段学习经历,对于一个边工作、边学习的人来说,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这几年来,经历了工作的变动、岗位的变化、儿子的呱呱坠地。但再苦再累,始终没有放弃,只为完成人生的这次跨越,看看人到中年的自己还有没有能力应对这样的挑战。没有碰撞就没有火花,没有压力就形不成能量,辛勤耕耘的结果就是终于完成了这本四十万字的著作。 对我来说,本有很多选题可供选择。本人供职于国内最大的国有投资控股公司总部,在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作为中间层的国有控股公司的定位、组织模式以及在国有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是时下的焦点和热点问题,我工作的内容和感悟都与这些问题相关。如果从事这些问题的研究,不仅信息成本较低,而且容易与实践结合。偏偏我对企业发展演变的历史和规律更感兴趣,于是便一头扎进故纸堆,走上了一条艰难费力的求索之路。 在本书的选题和写作过程中,导师郑海航教授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和支持。许多圈里的人都反对我写这种历史跨度大、空洞抽象,既无实践也无数据模型的选题,认为这样的选题偏离了当前学术研究的主流方向。但导师没有反对,导师喜欢学生独立地思考一些理论问题,做一些开创性的工作。导师的鼓励坚定了我开展企业演变研究的信心和勇气,并在写作过程中给了我许多有益的指导。在本书付梓之际,导师又欣然作序。认识导师虽属偶然,入了师门却受益终身。导师除了学术上的造诣外,他老人家朴实、平易、谦和、博学的大师风范,也堪称我们这些后生的楷模。 在论文研究和本书写作的过程中,我还得到了老师、同门、同事以及家人的帮助和支持,他们分别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陈君老师、付彦老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吴冬梅老师、宋克勤老师、徐炜老师,清华大学博士后曾少军先生,商务部研究院金萍博士,国务院国资委熊小彤博士、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史佳卉博士、李准锡博士、李刚先生、侯鹏先生,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张露松博士,郑州商品交易所王亚梅博士,中国网通集团孟领博士,中治律师事务所任鸿雁女士等(排名不分先后)。 Last but not least,本书的编辑出版得到了好友王常永先生和知识产权出版社苏嫒嫒编辑的大力支持,他们为本书付出了很多心血。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冯苏京 2009年冬 书评(媒体评论) 从绝对意义上说,企业无模式,经营无定式,管理无程式,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则是企业模式、经营、管理的演绎之根源。《企业1000年——企业形态的历史演变》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对纷杂的企业演化进行研究,让我们从历史中获得启迪,获得对相对规律的感悟,从而以新的视角分析现实中的企业,并为企业的未来提供方向性选择。 ——十届全国人大财终委委员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原总经理 王文泽 制度是变化的,但制度变化的方向是什么?内在依据何在?《企业1000年——企业形态的历史演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阐释。企业改革和发展需要理论指导,希望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到企业理论的探讨中来。 ——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 何家成 乍一看,《企业1000年——企业形态的历史演变》是一部历史书,讲述企业经济组织产生、发展、演变视为市场、技术和制度的函数,认为企业的发展演变是一个外部环境与企业想互作用,企业内部诸要素相互作用的时间动态过程。具有较强的创新意义,丰富和充实了现有企业理论。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上生导师 邓荣霖 《企业1000年——企业形态的历史演变》对企业这种经济组织演变历史进行梳理,将企业的发展演变视为市场、技术和制度的函数,认为企业的发展演变是一个外部环境与企业相互作用、企业内部诸要素相互作用的时间动态过程。具有较强的创新意义,丰富和充实了现有企业理论。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企业改革局改革处处长 张贞民 我喜欢这样一类论著,它们将抽象的概念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使理论走出学术的象牙塔,让读者更容易接受和领悟。我感觉《企业1000年——企业形态的历史演变》做到了。 ——《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社长 刘尔华 《企业1000年——企业形态的历史演变》结合了企业史学、企业管理学、经济学的理论和实际案例的论证,是·本兼顾学术和实操的管理学著作,为我们从事管理咨询的人员研究企业制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德勤人力资本咨询中国区合伙人 王大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