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丽江分卷》之《古城、玉龙卷》。本书共收入民间故事148篇,故事内容从远古到近现代,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卷中的作品分类,除按体裁分为神话、传说、故事、童话外,为了便于比较研究和故事分类的参考,大类又按内容分为若干小类。如:“传说”包括红军传说、始祖、人物传说、山川风物传说;“故事”包括生产生活故事、爱情故事、机智故事、民俗故事、谚语故事;“童话”又分为植物故事、动物故事等。并在已收集到的众多作品中,进行认真筛选,使每一小类故事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如“山川风物传说”中,收入了《玉龙雪山的传说》《金沙江姑娘》《红石岩》《石鼓的传说》《象山和狮子山的传说》《拉什海》《宝山石头城的传说》《鸡公石》《后箐地名的传说》等,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境内名山大川、风景名胜、奇山异石、地名的传说故事23篇。
书中还收入了傈僳族的《楚沙扒起事》《葫芦笙的传说》《牛皮口袋里出来的人》《南瓜里出来的人》,白族的《姚小七故事》等在本地区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民间传说故事。
民间故事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作为文化艺术甚至生产生活的种种表现,不仅给人们带来愉悦和激情,还将长期地作为某种重要的工具,为人类提供教育和慰藉;可以说,只要人类存在一天,民间故事在世界的任何角落都能找到热心的听众。《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丽江分卷》(包括《古城、玉龙卷》《永胜卷》《华坪卷》《宁蒗卷》4个县卷)所收录的故事都是民间文化中的奇珍异宝,这是为打造文化旅游名市、构建和谐丽江、全面推进丽江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一项重大的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它的编辑出版,对真正加固“文化立市”的基础,夯实“文化遗产”的内核以及开发丽江文化资源,促进丽江社会的发展和弘扬民族文化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白松树被雷劈得粉碎,利恩金古。被抛到九霄云外,尸首丢在哪里,埋在哪里,都不知道。
红栗树被地炸得粉碎,利恩夸古。被掷到七层地里,尸首丢在哪里,埋在哪里,也不知道。
从忍利恩坐在皮鼓里,又害怕又愁闷,皮鼓里漆黑一团,使他感到恐怖。这时真是呼天不应,求地无门呵!皮鼓漂在大海中,过了很多时候,冲在一座新长出的高山旁边。皮鼓撞着山坡,震动了从忍利恩,于是他拔出腰间的长刀,割开鼓皮,走了出来,他立刻呆住了。
左边一匹马也没有了!右边一头牛也没有了!当中呢,只有高山和深谷布列在他的眼前。他一看到这个情景,不禁恸哭起来。
他走到一棵大杉树下,从皮鼓里放出来的山羊“咩嗨咩嗨”地叫个不休。
“你为什么叫呢?”
“我不是因为高兴才叫的!小时候给我青草吃,长大了不给我青草吃了。大地上的青草不知收到哪里去了。我是叫青草哪!”
从皮鼓里放出来的小狗“汪里汪里”地叫个不休。
“你为什么叫呢?”
“我不是因为高兴才叫的!小时候给我白面汤吃,长大了不给我白面汤吃了。人间香甜的白面汤不知放到哪里去了。我是叫白面汤哪!”
从皮鼓里放出来的小鸡“叽里叽里”地叫个不休。
“你为什么叫呢?”
“我不是因为高兴才叫的!小时候给我白米吃,长大了不给我白米吃了。村里的白米不知藏到哪里去了。我是叫白米哪!”
大地上,没有了人类,没有了牲畜,只见苍蝇满天飞。从忍利恩到了这时,又寂寞,又伤心,眼泪直往下流。高山融化的雪水呵,人说那是非常的寒冷,可是从忍利恩的心比雪水还要冷呵!
利恩身穿毛布衣裳,背着皮制的箭囊,把桑木大弓当作手杖,嘴里唱着歌,但是没有人应和,只有山鸣谷应是他的伴侣。他这样没精打采地走着,过着孤苦凄凉的生活。不知过了多少日子,他不觉来到一座高山脚下。两眼向前一望,看见了利从利那坝子。在那里,白天有火烟,像线香的烟子一样细微,从地上直向上升;到了晚上,火光像雄鸡的冠子似的闪亮着,火光虽小,却照得满天通红。
利恩于是走到那里去,有一个老人接待了他。那个老人啊,胡子很长,如同麻束,而且白得像雪一样。他似在自言自语,说:“世间没有人类了啊!”
利恩又惊又喜,便跪在老人面前恳求道:“老人家,您可怜我吧,我独自一人,实在太寂寞,太凄凉了!我要一个白天一同劳作、晚上一处谈心的伴侣。可是世上已经没有人类了啊!您说我该怎么办呢?”
老人说:“在那美山根的一座高山底下,住着一对天女。那个直眼女,是最漂亮的,那个横眼女,是不漂亮的。但是你要千万记住:不可要直眼女,只可与横眼女结婚。”
利恩记住老人的一切吩咐,满心欢喜,走到那座高山下面,果然看见两个天女,正在嬉戏。一个是善良的,容貌却不好看;另一个是不善良的,却有一双勾人的媚眼。利恩身体虽很壮实,能够控制身外一切,但他控制不了自己的感情,控制不了自己的眼睛,他想:身巧不如心巧,心巧不如眼巧,于是违背白发老人的告诫,娶了貌美的直眼女。
结婚不久,天女怀孕,就要生育,利恩非常高兴。可是到了产期,天女生的不是人!她连生三胎,头一胎是熊和猪,第二胎是猴和鸡,第三胎是蛇和蛙。利恩满头大汗,又急又怕,就跑到老人那里去请教。。 老人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马跑的时候只顾逞兴,却不防越跑快,越会把蹄子跑脱。你呀!真是个不知利害的小家伙。把熊和猪丢到森林里去!猴和鸡丢到高岩中去!蛇和蛙丢到阴森和潮湿的地方去!”利恩这回不敢违拗,就照着老人的话去做了。
米利东阿普是个聪明能干的神。他做了许多木偶,有男有女。有一天他变成一个老人,见了利恩,把木偶给了他说:“你的伴侣不久就会有了。你把这些木偶拿去,但是不满九个月,你不要去看他们!”利恩过了三天以后,心里放不下,他很好奇,就去看看木偶。木偶有眼不会看,只会眨;有手不能拿,只会拍;有脚不能走,只会顿。利恩又把这些情形去告诉米利东阿普。阿普听说,生起气来,拔出腰间长刀,把所有木偶砍得七零八碎,拿了一些丢到山岩中,于是山岩中便有了回声;拿了一些丢到水里,于是水里便有了波浪;拿了一些丢在森林里面,于是森林中便有了四脚的猛兽。
从此利恩便开始了漫无目的的旅行,一路见蛇就宰,见猴就杀,心里懊恨,他的手不停地揩着泪水,漫无目的地往前走去……
利恩走来走去,来到高高的雪山山顶,用手摘下一片树叶,噙在口中,轻轻吹着。树叶越吹越响,但是他越听越觉无味。他自己问自己,到底吹给谁听呢?于是立刻把树叶塞在嘴中嚼烂。
他又来到滚滚的大江旁边。江水清澈,往里一看,使他又惊又怕。他看到自己的影子,清瘦清癯,异常难看。他不敢再看下去,从地上拾了一个石子,用力投入江中,随即离开。
利恩来到黑白交界的地方。那个地方啊,美丽得难以形容。有一棵梅树,开着洁白美丽的花朵。其中有两朵尤其引人注目,因为两朵相对开着,仿佛一朵离不开一朵似的。他正看得出神,忽然看见一个极其漂亮的姑娘,她名叫衬红褒白命,走了过来。利恩出了一身冷汗,不知如何是好。他想:这样的地方怎么会来了一个漂亮的姑娘呢?正在犹豫,衬红褒白命用甜蜜温柔的语气,向他说了话:“黄莺孤独地飞翔,飞得跟平常不同,请问你要到哪里去呢?”
“我曾听人说:这里是个好地方,梅花呵,一年开两度,树下有一个好姑娘,因此特地来找她。”
他俩互相介绍了自己的来历,谈得非常投机。
P6-8
民间故事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作为文化艺术甚至生产生活的种种表现,它不仅给人们带来愉悦和激情,还将长期地作为某种重要的工具,为人类提供教育和慰藉。可以说,只要人类存在一天,民间故事在世界的任何角落都能找到热心的听众。真正的民间故事不是偶然抄录下来的故事,它是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经过长期流传与冶炼并体现了多数人情感的故事。《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丽江分卷》(县卷本,包括《古城、玉龙卷》《永胜卷》《华坪卷》《宁蒗卷》)的编纂工作,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丽江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的重视和关心下,经过丽江市文联千方百计的努力和坚持不懈的工作,终于如期完成,并将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这些故事都是民族文化中的奇珍异宝,所以,正如有位哲人说的:当任何故事的存在历史被勾画出来时,这种地区图将提供界标来澄清这些故事从一地到某地漫游的线路。与此相关的人们的共同与差异、发展与变化等等也就自然而然地显现了出来。这是为打造文化旅游名市、构建和谐丽江、全面推进丽江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一项重大的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它的编辑出版,对真正加固“文化立市”的基础,夯实“文化遗产”的内核以及开发丽江文化资源,促进丽江社会的发展和弘扬民族文化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
四、有关丽江分卷的编辑说明
民间故事的编辑、出版是一项工程浩大的工作,更何况此次丽江市民间故事的编辑较为规范,体例科学,不同于以前的搜集整理。而丽江市文联人少事多,再加上丽江市除了原丽江、宁蒗两地(县)以前曾整理过纳西族民间故事(20世纪60年代由丽江地委宣传部编辑、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纳西族民间故事》;1988年由丽江地区文化局、民委、群艺馆编的三卷本包括丽江和小凉山民间故事的《纳西民间故事集成》)外,永胜、华坪以汉族为主的两县在此之前是一片空白,这就给难度很大的这项工作增加了更大的难度系数。由于在搜集前无任何第一手基础资料,因此编辑成册后一定还有许多优美传说故事遗失、断代于民间,这是很遗憾的。因为一方面有的具有口述天分的民间故事讲述人、传承者已作古,而另一方面,由于经费、人员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不具备一两次就把这两县所有民间故事搜集囊括到手并纳入其中的条件,所以这两县的字数要求也没有达到30万字。而丽江(县)则因为内容较多较长,已超出了30万字。但为了统一标准,规范体例,有很大一部分就不再收入其中,只力求做到保留其精华的要求和目的。
民间故事的搜集、记录方法是老老实实地把民间的艺术传达出来。为了能够原汁原味忠实地传达出原貌和挖掘出民间创作的思想和固有的艺术价值,我们力求遵循科学性。所以在编选过程中,丽江市(4卷本)严格遵照《全书》编选原则,忠实地保持了口传文学的特点和突出了地方民族色彩,尤其在同一题材,或相类似内容,但记录不同,版本不同,说法不同,内容有大同小异的情况都没有把几个故事综合整理,而是一并收入、比较,并在必要的地方作了注释或加以说明。如《古城、玉龙卷》中《石鼓的来历》和《石鼓的传说》《龙女树》和《龙女和樵哥》《金钟的故事》和《金窝的故事》《火把节的来历》(一)和《火把节的来历》(二),《永胜卷》中《金葫芦的故事》和《葫芦笙的来历》《程海的来历》和《程海的传说》《鸡饥鼠暑》和《饥鸡暑鼠》,《华坪卷》中《二十四个望娘滩》 (一)和《二十四个望娘滩》(二),《边凹岩石的传说》和《边凹偏岩洞》《两脚儿刨土》和《考女婿》、《老变婆》(一)和《老变婆》(二)、《香香屁》(一)和《香香屁》(二)、《狐狸精的传说》和《毛狗精的故事》,《宁蒗卷》中《聪明的兔子》和《聪明的小白兔》《洪水朝天》(一)和《洪水朝天》(二)等,在同一的故事上,都可以让人感到异样的情态和色彩,所以特意放在一起,并在涉及方言土语、风土习俗时尽量作了保留,使故事体现求“真”即科学性,尽量避免其中的再创作和整理。当然,更主要的是“民间文艺的类同性,是一个很有趣味的特点。不管它是散文的神话、童话,还是韵文的民谣、俚谚等,大都一个作品,同时或异时,在同一个地域或许多地域的社会中,往往存在着和它相同的或相近的东西。甚至于时代相隔千年以上,地域相距数万里,都会有这种现象”(钟敬文语)。所以为便于研究,尽量作了不同的保留。
在编辑过程中,丽江市委主要领导对这项重要文化工程极其重视,特别是市委副书记何金平、宣传部长李世碧多次过问、具体支持此项工作,从而带动了宁蒗、永胜、华坪的县委主要领导出来直接过问此项流传百世的工程,三个县的宣传部在市委有关领导和市文联的具体部署下,积极配合,多方协调,为我们的搜集、记录、汇总编辑工作提供了很多支持和方便。正是这样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市文联才能够团结各县文艺、文化工作者积极参与,乐于奉献,上山下乡,遍访村村寨寨的民间艺人,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我本人虽然不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但身为文联主席,同样深感责任重大,为此,虽然是在身患严重眼疾期间,但绝不敢有一丝一毫的倦怠和懈慢,只得不顾疾病折磨,利用早晚和周末、节假日等一切可以利用的休息时间去查资料,带头搜集整理。在市文联几个屈指可数的同事千方百计的拼搏下,终于保证了丽江市各县卷本的顺利完稿(《古城、玉龙卷》直接由市文联一手完成)。在此我应该向所有支持参与这一重要抢救文化工程并一直指导、关怀我们工作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副主席、党组书记白庚胜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与此同时,也要向永胜、华坪、宁蒗三县的宣传部以及宁蒗、华坪的文联和永胜文化馆的同志们致敬!
民间故事的重要意义就在民间。民间故事虽是一种口述文学,但它的艺术性和科学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人类珍贵的非物质遗产,在丽江这样一个充满故事的地方,民间故事必然为神奇的丽江起到种种奇妙的作用。为了有效保存、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艺术资料,使之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我们不遗余力,千方百计地完成了此项工作,因为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由对象本身和社会的条件看来,要求民间文艺研究向着系统的科学之路迈进,并不是笔者个人的大胆或好事,而是一种客观的必然需求。像树上的果子到了一定时期必然要落下来,这种对象的研究到了今日,也自然地要求成为一种系统的科学。”钟敬文先生早在1935年《民间文艺学的建设》一文中这样说过,如今在70年之后,它确确实实已成了一种必然。
2006年6月27日
2002年12月26日经国务院批复,设立丽江地级市,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分设为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2003年4月1日开始区、县分开办公。自此,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始设立的“丽江县”不复存在,其建制到2003年已有233年的历史。由于历史上古城区、玉龙县同属一县,区县分设还不到三年。为此,这次选编《丽江民间故事》区、县不单独立卷,而将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合编为一卷,鉴于区县分设后,两地相关人才的条件与困难,该卷直接由市文联具体执行选编任务。丽江市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金沙江中游,地理坐标为东经99度23’~100度32’,北纬26度34’~27度46’之间。东西宽112千米,南北长157公里,总面积7648平方公里。东隔金沙江与宁蒗彝族自治县和永胜县相望,南接大理白族自治州的鹤庆、剑川两县,西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接壤,北隔金沙江与迪庆藏族自治州的香格里拉县及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毗邻。古城区下辖龙山乡、七河乡、金江乡、大东乡、金山乡和大研、祥和、西安、束河4个办事处。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下辖黄山镇、石鼓镇、巨甸镇、白沙乡、拉市乡、太安乡、龙蟠乡、鲁句乡、塔城乡、大具乡、宝山乡、纳西族自治县的主体奉科乡、鸣音乡、石头白族乡、黎明傈僳族乡、九河白族乡。有纳西、汉、白、彝、傈僳、苗、普米、藏、回等民族。纳西族是古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的主体民族。据2002年末统计,共有人口350826人,其中纳西族人口为205 382人,占总人口的58.54%。
新中国成立以后,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曾多次进行过民间文学的调查、搜集工作,其中20世纪5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分别与云南省民间文学调查队、云南省社科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联合进行的调查、搜集工作规模最大,投入的力量最多。通过多次调查,搜集了大批民间故事,积累了大量民间文学资料,并先后编辑出版《丽江县民间故事选》《纳西族民间故事选》《纳西族民间故事集成》等。丽江撤地建市以后,2005年丽江市文联还专门编选出版了《丽江故事选(民间文学卷)》。
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民族众多,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这次选编《古城、玉龙卷》,除纳西族民间故事外,力求多收入一些区内、县内其他民族的作品。并进行广泛征集,但由于过去的搜集工作主要侧重于纳西族,因此,在古城、玉龙卷中,傈僳族、普米族、白族等少数民族的民间故事显得相对单薄。尤其是藏族、彝族等其他民族民间故事因条件等各方面限制并未搜集到,实属遗憾!
纳西族民族民间文学蕴藏丰富,加之广大民间文学工作者的辛勤工作,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为这次选编《古城、玉龙卷》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纳西族民间故事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用纳西族象形文字和音标文字(东巴文字)记载在东巴经书中的古代神话、传说、故事等;但仍有大量东巴经故事因篇幅等关系未收入其中;二是口传于民间的各类传说故事。为了保持口传文学的特点,注重口传性和流传性,在《古城、玉龙卷》中,主要收入既记载于东巴经中,同时又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作品。如:《人类迁徙记》《人类和术族的故事》等。
为了使所收的作品力求做到全面性,在本卷《民间故事》中,共收入148篇,故事内容从远古到近现代,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卷中的作品分类,除按体裁分为神话、传说、故事、童话外,为了便于比较研究和故事分类的参考,大类又按内容分为若干小类。如:“传说”包括红军传说、始祖、人物传说、山川风物传说;“故事”包括生产生活故事、爱情故事、机智故事、民俗故事、谚语故事;“童话”又分为植物故事、动物故事等。并在已收集到的众多作品中,进行认真筛选,使每一小类故事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如“山川风物传说”中,收入了《玉龙雪山的传说》《金沙江姑娘》《红石岩》《石鼓的传说》《象山和狮子山的传说》《拉什海》《宝山石头城的传说》《鸡公石》《后箐地名的传说》等,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境内名山大川、风景名胜、奇山异石、地名的传说故事23篇。
书中还收入了傈僳族的《楚沙扒起事》《葫芦笙的传说》《牛皮口袋里出来的人》《南瓜里出来的人》,白族的《姚小七故事》等在本地区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民间传说故事。
本卷的编纂工作,从收集资料到最后定稿的整个过程,都是由市文联一手完成的,在搜集过程中得到了牛相奎先生的鼎力支持,此项工作还得到了陈彪副书记、和向红副书记、张赛东部长、和新民局长、李之典局长等区县相关领导的支持和关心,特此表示感谢!
编 者
2006年8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