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败山冈庄八《德川家康》、海音寺潮五郎《天与地》、司马辽太郎《丰臣家族》、隆庆一郎《影武者》,累计畅销千万册——真田日本第一兵!“老乌龟”德川家康的唯一天敌,决定时代走向的父子三人,登峰造极的人生韬略,纵横无敌的神算鬼谋,和《德川家康》针锋相对的政道、治道、商道,日本放送协会“NHK新大型时代剧”之开山巨作池波正太郎编著的《真田太平记》原著小说,同名大河剧由、草刈正雄、渡瀬恒彦、率众主演,更由政府设立“池波正太郎真田太平记馆”以表彰其辉煌成就。
《真田太平记》是日本著名作家池波正太郎的历史小说,自昭和四十九年(1974年)见诸《周刊朝日》开始,持续九年,至昭和五十七年(1982年)方告完结,是池波正太郎“真田故事”的集大成者,兼具历史小说、时代小说、剑侠小说、忍者小说的意境,恢宏磅礴,展现了日本战国时期的风云变幻。《真田太平记》的作者池波正太郎死后的1998年,由群马县上田市内曾帮他收集资料的旧书店店主提议,政府批准成立池波正太郎真田太平记馆,展览物品包括作家手稿。
朝鲜是大明的东部屏障,地位至关重要。因此,自去年秋天,大明便开始认真备战,以加快派兵援朝的进程。
朝鲜战争之初,因日军进攻神速,所向披靡,战绩惊人,大明方面甚至曾暗自怀疑:“朝鲜这是要给日军开路,妄图助日本一同侵略我国。”
然而,正如前文所说,因后勤补给等各方面没有妥善跟进,加之制海权又完全被朝鲜海军掌握,战争胜负的天平便渐渐反向倾斜了。至此,一直壁上观的大明朝廷逐渐看出日军首领的和谈意图,赢得了备战所需要的时间。
明军攻克平壤后,乘胜南下追击,距京城仅三里之遥。这时,京城里先前无奈投降日军的朝鲜军联系上了明军,突然反戈一击,使日军顿遭内外夹击之窘。
暂时撤离似乎是目前唯一的选择。但是,担任当地总参谋的小西行长和石田三成共同宣布道:“敢撤退者,严惩不贷。”他们决心死守京城,拼死抵抗。
因要挽救颓势,小西行长和石田三成命驻扎开城的小早川隆景、黑田长政、立花宗茂等人火速驰援京城。京城结集的日军由此达到了五万余人。
日军从三面部署兵力,准备迎击明军。
一月二十六日,碧蹄馆战役,明军遭受重创。
这一役的胜利固然挽回了些许颜面,但四十天后,名护屋的总指挥部到底是收到了平壤败北的消息。
丰臣秀吉得知后又惊又怒,立刻下达了数项指令给黑田如水(长政之父)和河野长吉。当然,他对战场的各位将领都逐一下了命令,哪知下达“开城的存粮作为替米①,由小西行长与黑田长政领受”之际,开城竟然被明军攻了下来。
若是指挥日本本土的战争,丰臣秀吉尚能四处奔走,亲自督战,随手驾驭诸将,推进作战速度。但这次是异域战事,他只能远隔茫茫大海,以书信指挥未曾亲睹实历的战争,这不啻是盲人骑瞎马。无怪乎真田昌幸忍不住叹道:“这种隔空指挥,真是鞭长莫及,无能为力啊。”
“粮食运至釜山,请诸将领受”、“烦请节省”……秀吉刚下达这种指令,又要稳定军心,安慰在朝官兵:“内地粮食充足,请安心作战。”而且下令说,“釜山军船速返名护屋,将生力军和粮食速速运抵朝鲜。”
秀吉事无巨细,下达了各种指令,但战事毕竟不如他预期的那样顺利。
新年初始,丰臣秀吉开始师从能乐师暮松新九郎学习能乐,史称:“仅仅五十日内,便掌握了十五六首……”
茫茫大海的彼岸,日军官兵按照指挥,夜以继日艰苦作战,同时又要忍受背井离乡和粮食短缺所造成的身心伤害。然而,那位名护屋指挥部的统帅却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结果,就算是秀吉的忠实支持者真田昌幸,都忍不住悄悄向幸村坦言:“这场战争,确实是打不下去了呀。”
却说伊豆守信幸返回了名护屋,来到父亲昌幸的临时营帐问好。突然,他屏退了旁人,问道:“父亲大人,您对这场战争的看法如何?”P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