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宁可在城市里漂着
周力气的名字太土,不像是80后出生的人,何况他还是80后几年。这个名字源于周力气的农村老爸,那个叫周大春的继父。周大春希望儿子成为一个有力气的人,在农村种地没有力气怎么行?周力气对这个名字深恶痛绝,对周大春也深恶痛绝。周大春一辈子看不起自己。连自己的儿子也看不起。他觉得儿子能靠力气生存下去就很不错了。周力气知道了周大春对自己的期望如此之低之后,那个叫叛逆的词让他年轻的血液汹涌澎湃起来。从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他就决定将来要在城市寻求发展了。大学一毕业,周力气就来到了心中最理想的城市——北京。
宁可在大都市里漂着,周力气也不愿意像父辈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
周力气很长一个时期都把叛逆视为反义词的。叛逆在他的脑海里与不孝、混蛋、不懂事、没出息等词语联系在一起,从字面上的解释好像是叛徒和逆子的合称。但是不管怎么说,他的内心深处有一种叛逆情节。
周力气刚到城里读大学的时候,知识面宽了,隐约感到叛逆的同义词就是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政府提倡的,一直到今天,政府还要求继续解放思想。中国第一批富起来的人无疑是思想解放得最快的。他们中有的人在当年就是一些地痞流氓、街头混混。他们敢于叛逆,他们的人生只有叛逆这一条路,他们的思想解放得比谁都快。所以,他们成功了。有的还成了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周力气想到这样的人都能够参政议政,他心里有了些安慰,叛逆不像他爸爸说的那样罪孽深重,而是充满与时俱进的意味。后来,网络上、报刊上、电视上,铺天盖地地出现了叛逆这个词。叛逆成了一种时髦用语。80后出生的人谁不叛逆好像还没长青春痘似的。
作为80后出生的人,周力气是叛逆得比较早的。这和他的混蛋老爸有很大关系。可他又是叛逆得不够彻底的人,这和他生长的那片土地带给他的传统思想有很大关系。周力气的无奈、痛苦、迷茫、惆怅注定随之而来了。
北京这座城市,不断地带给周力气忧伤和失望,又不断地带给周力气温暖和希望。就像他叛逆又叛逆得不够彻底一样,他一直是矛盾着的。
周力气目前在爱佳广告公司从事DM广告业务,名字叫《都市生活指南》。虽然只是一些花花绿绿的广告版块,因为归属于印刷品,周力气习惯把它称为《都市生活指南》报。听上去,像一份报纸的名字。他觉得这与自己文学爱好者和书法爱好者的身份相得益彰,也显得很有面子。公司女经理薛爱佳思想就很解放,一看周力气是个多面手,为了拉拢住他,在名片上给他印了个总编的头衔。周力气知道这是违反规定的,DM广告不是编辑部,不能有总编这样的职务,这是常识。可公司法人都不在乎,他又在乎什么。如果不是怕人笑话,给他印上总统,他都会答应的。
拉广告是周力气非常不喜欢的一项工作。他曾向薛爱佳要求只负责撰写广告文案和策划活动。薛爱佳没有同意。公司制定的薪酬待遇没有任何底薪,只拿提成,这意味着没有广告业务就拿不到工资。周力气几度想离开,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现在大学毕业生遍地都是,有卖肉的,有当环卫工的,像他这样没钱没关系的人,进大公司连门儿都没有。干饭店服务员、建筑队壮工、车间工人倒是有底薪,这不在他的理想之内。凡是属于营销范畴的,薪金几乎都是和业绩挂钩的。形势逼人,周力气只能暂时先干着了。
周力气的老家是坐落在齐鲁大地上的一个小村庄,村子两面环山,两面环水。虽然北京距老家不算远,周力气在北京总有一种异乡的感觉。特别是一个人走在街上的时候,孤独便伴随他的双脚一步不离的移动,犹如缠绕在脚下的影子,无论千方百计,总是永远无法摆脱。川流不息的车辆与人群涌动着无形的气浪,把他向城市的边缘一步步推去。周力气明白,虽然在城市里已经待了几年,他却仍然徘徊在城市的边缘。他犹如一只渴望在城市里筑巢的小鸟,大厦高楼没有供自己栖息的地方。他张开翅膀,努力地飞翔,无论向上、向下、向左、向右,任何一种姿势都免不了飞出忧伤。忧伤是来自心间的,心灵深处有一个隐蔽的泉眼,不是汩汩地流淌,而是缓缓地渗出。这往往更具有力量,风刮不走,雨淋不去,致使周力气在任何一个角落都能体会到什么叫郁郁寡欢。
行走得累了的人都渴望安静,都渴望有一个安静的地方以供身心栖息。在偌大的北京城里,能够让周力气得到安静的只有他的出租屋。一问不足10平方米的屋子,月租30元。设施也不是一般的简陋,一张床、一个小圆桌、两个凳子。在房门后面有一摞砖,是为了来的人多的时候,搬出来,铺上报纸,当凳子用的。周力气多次环视着屋子自嘲,虽然条件艰苦,可这里住着一个总编,一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他甚至还想提醒房东——那个孤独的老头,无论拆迁费多么的可观,这里开发的时候,都要保存下这间屋子。他一旦成了名人,这里会成为重点保护单位,还会挂上“周力气故居”的牌子。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