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地球(权威版)/科学第一视野
分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天文地理
作者 杨华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地球(权威版)》由杨华编著,主要内容:人类在具有环保意识以前,一直以为地球上的海、陆、空无穷无尽,从不担心把千万吨废气排向天空、把数以亿吨计的垃圾倒进海洋所造成的后果。当人们意识到工业化、生活污染所带来的副作用的时候,温室效应、水资源污染、能源短缺、土地沙漠化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就无情地摆在面前。

这就是我们的地球。这就是我们的家园。联合国将每年的4月22日定为世界地球日,为的是让我们珍爱地球,因为人类只有这一个家园。

内容推荐

《地球(权威版)》由杨华编著,本书是一本介绍地球知识的科普类图书。地球上的其他地表形态,如平原、山地、河流、峡谷等等也在发生着变化。之所以会出现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是因为地球内部的物质总在不停的运动着,因此会促使地壳发生变动,有时上升,有时下降。如今,我们看到的地表,是几十亿年来地球自身运动变化的结果;《地球(权威版)》介绍了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有关地表的一些知识。

目录

第一章 地球是一颗行星

 地球的起源

 古人对地球的认识

 地球的形状之争

 地球的旋转运动

 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周长有多长

第二章 地球上的海洋

 海洋是如何形成的

 世界大洋的划分

 洋流的分布与成因

 有趣的海底火山

 奇特的海沟

 海底世界的模样

 地球上有特色的海

 丰富的海洋资源

第三章 地球上的陆地

 大陆板块的漂移

 “新大陆”的发现

 地球表面的形态

 陆地上的主要河流

 陆地上的湖泊

 地球上人口的承载能力

 地球上的生物种类

第四章 地球之肺——森林

 森林是人类的老家

 森林资源分布不均衡

 亚马孙森林及热带雨林

 森林有自然防疫作用

 砍伐森林的教训

第五章 地球之肾——湿地

 湿地是人类的发祥地

 湿地的生态效应

 鸟类的乐园

 我国八大湿地区

 青藏高寒湿地

 各国对湿地的保护

第六章 地球上的生物圈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生物圈的演化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人类与生物圈

 生物的食物链

 生物的主要分类

第七章 地球上的岩石圈

 岩石圈的发现过程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石圈的组成

 我国大陆岩石圈结构特征

第八章 地球的卫星——月球

 月球是个静寂的星球

 月球的旋转

 月亮上的奇妙现象

 没有水的月海

 月面上的辐射纹

 人类的第一次登月

 月球对地球的影响

 人造地球卫星

第九章 地球大气层

 地球上的大气压力

 地球的大气层

 地球的外层空间

试读章节

地球的起源自古以来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即在什么时候,由什么物质,以什么方式,经历什么过程才形成的。地球是太阳系的一员,它的起源与太阳系的起源基本是一致的。

关于地球的起源问题,前人已有相当长的探讨历史了。在古代,人们就曾探讨了包括地球在内的天地万物的形成问题,期间,逐渐形成了关于天地万物起源的“创世说”,我国则有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在世界范围内,流传最广的要数《圣经》中的“创世说”。

自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以后,地球起源的讨论突破了宗教神学的桎梏,开始了对地球和太阳系起源问题的真正科学探讨。1644年,法国科学家笛卡儿在他的《哲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第一个太阳系起源的学说,他认为太阳、行星和卫星是在宇宙物质涡流式的运动中形成的。一个世纪之后,法国博学家布封于1745年在《一般和特殊的自然史》中提出第二个学说,认为:一个巨量的物体,假定是彗星,曾与太阳碰撞,使太阳的物质分裂为碎块而飞散到太空中,形成了地球和行星。事实上由于彗星的质量一般都很小,彗星不可能从太阳上撞出足以形成地球和行星的大量物质的。在布封之后的200年间,人们又提出了许多学说。这些学说基本倾向于笛卡尔的“一元论”,即太阳和行星由同一原始气体云凝缩而成;也有“二元论”观点,即认为行星物质是从太阳中分离出来的。1755年,著名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提出了“星云假说”。1796年,法国著名数学和天文学家拉普拉斯在他的《宇宙体系论》一书中,独立地提出了另一种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由于拉普拉斯和康德的学说在基本论点上是一致的,所以后人称两者的学说为“康德一拉普拉斯学说”。整个19世纪,这种学说在天文学中一直占有统治的地位。

到20世纪初,由于康德一拉普拉斯学说不能对太阳系的越来越多的观测事实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致使“二元论”学说再度流行起来。1900年,美国地质学家张伯伦提出了一种太阳系起源的学说,称为“星子学说”;同年,美国天文学家摩耳顿发展了这个学说,他认为曾经有一颗恒星运动到离太阳很近的距离,使太阳的正面和背面产生了巨大的潮汐,从而抛出大量物质,逐渐凝聚成了许多固体团块或质点,称为星子,进一步聚合成为行星和卫星。现代的研究表明,由于宇宙中恒星之间相距甚远,相互碰撞的可能性极小,因此,摩耳顿的学说不能使人信服。

1932年,比利时天文学家勒梅特首次提出了现代宇宙大爆炸理论。该理论认为宇宙在诞生前,所有的物质都高度密集在一个点上。这个点有着极高的温度,大概在150亿年前,它发生了大爆炸,碎片向四面八方散开。此后,物质开始向外大膨胀,先后诞生了星系团、星系、我们的银河系、恒星、太阳系、行星、卫星等,并生成了化学元素。今天,我们看见的和看不见的一切天体和宇宙物质,都是在这一演变过程中诞生的。

科学家是如何推测出这场宇宙大爆炸的呢?这就要依赖天文学家的观测和研究了。他们发现银河系附近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离我们越远的星系,飞奔的速度越快。对此,人们开始反思,如果把这些向四面八方远离的星系的运动倒过来看,它们可能当初是从同一源头发射出去的,这是不是就证明宇宙之初发生过一次难以想象的宇宙大爆炸呢?

1965年,美国天文学家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了宇宙背景辐射,后来他们证实宇宙背景辐射是宇宙大爆炸时留下的遗迹,从而为理论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他们也因此获得了1978年诺贝尔奖。

什么是宇宙背景辐射呢?宇宙背景辐射指一种充满整个宇宙的电磁辐射,频率属于微波范围。有研究表明,宇宙大爆炸发生后约30万年,遗存的热气体发出的辐射四处穿透,就成为宇宙背景辐射。宇宙背景辐射中包含着比遥远星系和射电源所能提供的更为古老的信息,因此对研究宇宙起源极有帮助。

1989年11月,美国发射了“宇宙背景探测者号”卫星(简称“科勃”),12月,“科勃”首次探测深空时,证实宇宙始于一次猛烈的大爆炸而均匀扩张并冷却至现在的状态。后来,美国宇航局的宇宙背景探测器还发现了宇宙诞生时原始火球的残留物。

大爆炸宇宙论的创立,阐释了太阳系和地球的起源。同时,标志着人类用科学的思辨推开了通向宇宙的门扉,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P2-4

序言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绿色的陆地、蔚蓝的海洋、雪白的冰峰,吸引着人们去探索去认识。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但是,人类认识自己的家园却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在古代,人们生活在大地上,由于受到山脉、沙漠和海洋的阻隔,活动的范围不广,科学也不发达,对大自然的一些现象只是凭着自己直觉的印象来判断。当一些现象没法解释的时候,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幻想,甚至蒙上了许多神秘的色彩。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足迹的拓展,人类逐步认识到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使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日益深入。

地球是一个活跃的行星。根据板块构造说,地壳由几大板块构成,这些板块漂浮在炽热的地幔上缓慢移动。在板块交界处常常存在许多巨大的断层,致使地震发生、火山喷发。地球的外壳非常年轻,它不断受到大气、水和生物的侵蚀,并在地质运动中不断地重建。这样的地壳构造在太阳系中是独一无二的。

海洋占地球表面面积的71%,包括中心部分的洋和边缘部分的海,约占地球上总水量的97%。目前人类已探索的海洋只有1 O%,还有90%的海洋是未知的。地球上的森林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气,维系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使人类不断地获得新鲜空气。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将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使温室效应变得越来越严重。

人类探索太空后,才对自身居住的地球有了更多的认识。地球有一个卫星——月球,围绕地球运动。每当夜幕降临,一轮明月升上夜空,清澈的月光洒满大地,总会让人产生无数的联想,为人类的生活平添了许多情趣。截止目前,人类唯一到达的另外一颗星球就是月球。

人类在具有环保意识以前,一直以为地球上的海、陆、空无穷无尽,从不担心把千万吨废气排向天空、把数以亿吨计的垃圾倒进海洋所造成的后果。当人们意识到工业化、生活污染所带来的副作用的时候,温室效应、水资源污染、能源短缺、土地沙漠化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就无情地摆在面前。

这就是我们的地球。这就是我们的家园。联合国将每年的4月22日定为世界地球日,为的是让我们珍爱地球,因为人类只有这一个家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5:0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