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因工作和创作需要,作家陈武在北京滞留十多年。北京生活对其影响巨大。他生活和活动的区域主要在北京的东部,包括燕郊(北三县那一片)。 《一路跟随》所收的中短篇小说,反映的是城市知识阶层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努力和困惑,以及他们的情感遭际和奋斗经历。作者敏锐地观察着芸芸众生,以生动的笔致书写他们的生存状态,在北京生活的普通人追求梦想的故事,表现了这些普通人在追求梦想时“执着、相伴、追求、守望”的心灵之光。这些小说语言细腻,描写准确,和当下的生活密切相关,能够准确地把握当下的心理情状,也符合当下读者的阅读期待。 作者简介 陈武,江苏东海人,曾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十月》《作家》《钟山》《花城》《天涯》《芙蓉》等杂志发表文学作品,多篇小说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选刊》《作品与争鸣》《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等刊物选载。主要作品有《连滚带爬》《换一个地方》《中介》《三姐妹》《自画像》《天边外》等。共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随笔集等各类文学作品60余部。 目录 一路跟随 湖边的惊恐 杯子丢了以后 个小嚢肿的切除过程 恋恋的草原 郊野公园的几个小场景 一封信和另一封信 跋 导语 一座大大的城,装下了无数小小的梦。我们的旅程从偶然的一瞥开始,却注定此生一路跟随。 陈武的行文才会显得这样流畅自然,这样准确细腻,而且富有同情心和感染力,像照进城市追梦青年心间的一道温暖的光。 通过对这本中短篇小说的阅读,能发现:陈武的这些小说所彰显的气质,居然与他本人完美吻合:心肠柔软、性格温和、话语轻柔,尽管他个头比一般人高大,站在地铁车厢里,行走在长街短巷中,形象也比较突出,但文如其人从他身上得到了最真切的体现。 后记 照进追梦青年心间的温 暖阳光 读小说集《一路跟随》 有感 符力 隔行如隔山。一般说来 ,只有在世界小说的天底下 深耕多年、真正通窍且有深 透认知和高远追求的人,才 说得清自莫泊桑、契诃夫、 欧·亨利以来的短篇小说传 统,才摸得着詹姆斯·乔伊 斯、海明威、加西亚·马尔 克斯、纳博科夫等诸多名家 的小说创新之门框,以及谈 得开当代小说创作的现状与 可能出现的走向。笔者习诗 三十余年而所获无多,虽时 常购买小说且喜欢翻翻看看 ,却对小说知之极少,因此 ,略有评议诗歌的兴趣,而 绝没有谈论小说的勇气。然 而,前不久居然答应了为朋 友的小说新书写一点评读文 字,于是,只好在磨蹭多日 之后打开朋友发来的小说文 档,逐字逐句地读起来,并 随手记录下面这些闲杂言语 —— 朋友叫陈武。新书《一 路跟随》收录了他近年创作 的七个中短篇小说。这部小 说集,也是他八卷本“陈武 文集·北京追梦故事”里的最 新一本。有趣的是,小说集 里共有50处用到“巧”这个字 ,其中,“巧妙”这个词仅出 现一次,其余的,全都是用 来表达“碰巧”或“巧合”之意 。有些地方虽然没有直接用 到“碰巧”“巧合”这些词,但 都是讲述故事情节发展得令 人难以置信,用了“偶遇”等 词。例如,在《一路跟随》 里,“我”带猫粮和矿泉水出 去喂猫,期望见到麻花辫女 孩,事实上还真的见到了“ 她”,这让“我”感到很巧:“ 现在这样的场景,我无论如 何也没有想到,就是剧本, 也不带这么编的吧?”同样 ,《杯子丢了以后》一开头 就讲述了女主人公胡小菁在 候机室弄丢了杯子,导致神 情塌陷,整个飞行过程都无 法调节糟糕的情绪,然而, 飞机刚一落地,就收到朱大 季的微信消息,知道杯子找 到了,这样,胡小菁的心情 就立马灿烂起来,于是,她 觉得:“太出人意料了,就 是事先写好的剧本,也不一 定如此巧合啊……”;在《 恋恋的草原》里,也有这样 的一句:“这个小朵老师… …剧本不是这么写的呀。我 打她手机。”由此可见,作 者对讲述城市中发生的“巧 合”“偶遇”之事的那种倾心 着意,已外溢到语言表面。 从小说文体的基本特性和语 言表达需要来看,这当然很 正常。而值得注意的,是陈 武小说写作表现出的这样的 尝试: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敏 锐观察,发现小说故事和人 物原型,并把真实和虚构相 结合的人物及其带有奇巧色 彩的故事置于真实的生活场 景中,进而展开拿捏有度的 讲述。他的语言表现手法是 写实,而不是虚构。例如, 中篇小说《一个小囊肿的切 除过程》所写的女主角汪洋 洋从所住的像素小区乘地铁 去医院做小囊肿检查,“至 少需要一个半小时,六号线 转十四号线,再转一号线, 到五棵松,还要乘三四站公 交车。如果不乘公交,就得 步行约三十分钟。这样算下 来,她得七点半出门才能确 保九点半之前到达医院。但 是七点半又正好是地铁高峰 期。如果要躲开高峰期,就 得在七点前出门,六点左右 就得起床……”小说虽没有 明确写到像素小区的具体位 置,但是,通过小说人物汪 洋洋的交通路线能发现:像 素小区距离草房地铁站不远 。在地图上查看,能看到北 京市朝阳区草房地铁站北面 确实紧挨着像素小区——作 者陈武本人就住在像素小区 ,不知道他是从什么时候开 始产生了这样的兴趣:把故 事情节和人物活动放置在他 熟悉的生活环境中。与此相 同的是,短篇小说《一路跟 随》所写的,“我”和“她”从 北京草房地铁站坐六号线到 金台路转十四号线去北京南 站,然后在南站13号检票口 候车,搭乘开往上海虹口的 G7高铁去南京,接着坐南 京地铁一号线在新街口转二 号线到西安门出站,向东步 行不到三百米,到钟山宾馆 ——这一路涉及的交通和建 筑情况,完全是现实写照; 位于朝阳区常通路1号院的 龙湖长楹天街四楼确实有南 京大排档;大排档确实有卖 四分之一条“清蒸白鱼”;清 蒸白鱼身上浇盖的细如头发 丝的姜丝和葱丝,确实只有 南京大排档才这么讲究和精 细……我来北京工作、生活 数年,很熟悉小说中的“我” 所走的地铁路线,没少跟小 说作者陈武相约去龙湖长楹 天街喝酒,吃清蒸白鱼。此 外,我所认识的朋友陈武, 跟小说里的“我”相似度很高 :他为人随和、机敏,热爱 小动物,善于观察生活细节 ,经常泡咖啡馆,也经常出 差到南京、上海、苏州一带 ,有在南京高校工作的爱打 牌的姓蔡的教授朋友,说得 出“遇到漂亮而可爱的女士 ,让我心情大好”这样的话 ,也曾如此劝过一个朋友:“ 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油腻大 叔,再玩年轻时的小把戏, 不好玩了。”因此,在读这 篇小说的过程中,笔者难以 分辨自己认识的陈武和他笔 下的“我”是不是同一个人, “我”“一路跟随”“她”是不是 发生在北京的真实事件。可 见,陈武这样带有自传性质 的小说写法,动摇了读者对 “真实性是散文毋庸置疑的 特点,真实性是散文区别于 小说的最根本因素”这一惯 常认知,展现了小说家对中 国当代小说创作的理解和探 索,也在一 书评(媒体评论) “北漂”作为社会演进中 的一种随行现象,已经存在 了数十年。对此已见怪不怪 的人们,其实并不了解或确 知他们如何怀揣梦想,打拼 人生;以及他们在这一过程 中的付出与获得、欢乐与忧 伤。 本身就是“北漂一族”的 作家陈武,基于自己的切身 经历与丰沛感受,把激情倾 注于笔端,把感佩融入于笔 墨,既以生动的故事和鲜活 的人物为“北漂”们描形造影 ,也以深切的感受和痛切的 感知为自己抒怀胸臆。因此 ,他的小说作品,读来感人 至深,读后引人思忖,称得 上是“北漂”人的奋斗简史, 新时代的创业之歌。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 会长 白烨 陈武是一位对生活充满 热情的作家,他在漂泊、行 走、奔波中体尝生活的滋味 ,观察人生百态,生活成就 了他的写作,因为在他看来 ,写小说就是写生活,他把 自己的艺术想象完全放在延 伸生活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 上,更加展示出生活的品相 和质感。 ——文学批评家 贺绍俊 陈武是当下活跃和引人 瞩目的小说家。他大量的作 品播撒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他写中产阶级的灯红酒绿 ,写职场打拼青年男女的情 感纠葛,写日常生活里普通 的饮食男女,甚至写正在经 历的这场疫情。丰富的人生 阅历和对文学的执着追求, 使陈武逐渐形成了个人独特 的小说风格他的语言质朴而 生动,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而不断变换的讲述方式,更 表达了陈武对小说新境地和 新高度的追求。 ——文学批评家 孟繁华 精彩页 1 高铁发车时间是上午十点,我得提前两小时出发,加上准备行李和吃早饭的时间,所以刚到六点就起床了。 我先下楼,给那只可爱而胆小的小黑猫送点猫粮和水,没想到就遇到了她,一个长发的黑衣女孩。我来时她正离开。我看到的只是她离开时的背影。在晨曦里的背影,好看,黑色的帽衫也得体,宽松破洞牛仔裤虽然有些晃荡,却衬托得她的腿很修长,两根辫子松散地编着麻花(当代时尚女青年很少编辫子了)。她正走到那几棵海棠树下,脚步迟疑,应该是在观赏海棠花吧。此时正是三月下旬,海棠开得热闹、艳丽,谁从那儿路过,都会忍不住多看一眼。 我后悔来晚几分钟,否则就能和她正面接触了。对于她来投喂的这只黑色流浪猫,我们说不定会有共同话题。这只流浪猫敏感,多疑,不太亲近人,体型不大,却很矫健,也很精明,我会叫它小黑,也会叫它小可爱。它就躲在这块草地地下车库的气窗里。这个气窗建成小屋状,四周全是灰色的百叶窗,叶片密集地横排着。这个气窗小屋,可能担负有空气循环的功能吧。气窗小屋又被几棵茂盛的白皮松包围着,看起来比较安静,像是林间的独幢别墅。我第一次见到这只流浪猫,是坐在草地边的条椅上发呆,眼前是一大片养眼的碧绿,草地上几处苗木花卉的点缀又恰到好处,堪比精心布置的公园,是可以面对着发呆的地方。我发现,在草地上,比我还呆的是一只猫,像一个肉乎乎的黑点,一动不动。我起初不以为它在干什么,当它迅猛地一个前扑,下口叼起一只大老鼠时,我暗暗钦佩它。我看到它步伐骄傲地径直向那丛白皮松走去,一头钻进了百叶窗里——原来那儿是它的家。它选这个家够牛的,简直就是它的城堡,比别墅还高出一档的城堡。不久后,一个朋友搬家,我帮他搬东西时,他丢了一些物品,其中就有一袋半猫粮。我就捡回猫粮,第一次造访它的城堡,看到百叶窗断毁的一个缺口——它进出的门,把盛了猫粮的小碗放在它门口。我不知道它会不会领情甚至反感,因为它一直自食其力,而且有肉吃。据后来观察,它还是享用我送去的猫粮了。它警惕性高,如果正在用餐,见到我去了,会一头钻进百叶窗里。我为了表示对它的友好,每次给它送餐时,都会亲切地“喵喵喵”唤它几声,亲切地叫它几声小黑,叫它几声小可爱。无论叫什么,它都没有回应,也没有出来。就算不是送猫粮时间,碰巧我想去看看它(有时对它的思念莫名其妙),老远就唤它时,它也不理我。有那么三四次,它正在城堡的屋顶上睡觉,或休息,听到我的唤声,不但不理我,反而突然蹿下来,看我一眼,慌张地回家了。它做出的慌张、胆怯状,仿佛是要告诉我,别再这样吓我好不好?于是我知道了,它可能受到过某种伤害,或者被抛弃过,对人类不会信任了,包括给它送猫粮的我。就这样眨眼过了大半年,我以为只有我一个人关注这只猫,给它送吃送喝,没想到今天又遇到了这一位,而且是一位女士,有可能是位漂亮而可爱的女士。这让我心情大好。 我看到她送来的不是传统猫粮,而是四分之一条白鱼,几乎没有动筷子。猫都是爱吃腥的,鱼当然是好东西了。在我出差前,有人给它改善伙食,让我不必担心它会饿着,让我倍感欣慰。我看着在海棠树下踟蹰着的女士,想跟随她,看看她住在哪幢楼里,或者干脆直接追上去,和她搭讪,话题就是小黑。但我还是克制住了。我不年轻了,四十多岁了。虽然一直单身,但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油腻大叔,再玩年轻时的小把戏,不好玩了。如果以后有缘,还会照面的,毕竟,她有可能也是爱猫人士,我们又同住一个小区,都在投喂同一只猫,算是有共同语言吧。我看到她在海棠丛下,整理一下辫子,假装不经意地向我看一眼——也许她不是看我,是看小黑有没有出来吧,然后才穿过海棠树,向36号楼走去,进人了单元门。原来她就住在我对面的这幢楼,中间隔着这块大草坪,如果房间格局正好合适,我们有可能在窗口能看到对方。我还猜,她可能就是从她家窗口,看到我投喂小黑的情形,才也来给小黑改善伙食吧。 P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