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杭嘉湖蚕桑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分类
作者 张帅
出版社 原子能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立足杭嘉湖蚕桑产区,通过实地考察与调研,一方面呈现以政府及知识精英为主体的“挖掘-保护-开发-利用”路径的开展状况、获得的社会效益、面临的问题和拟解决的办法;另一方面展现广大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之中传承与创新蚕桑文化的实践方式、价值目标、社会效果与情感力量。
作者简介
张帅,民俗学博士,浙江农林大学茶学与茶文化学院教师,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一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浙江省生态文明智库联盟兼职研究员,农村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村落民俗学、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获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子课题1项,出版学术著作3部,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第一章 杭嘉湖蚕桑生产习俗传承现状调研报告
一、杭嘉湖蚕桑产业背景与民众日常生活
二、云龙蚕桑生产习俗
第二章 桐乡蚕桑民俗传承现状调研报告
一、桐乡蚕桑产业及民俗文化的发展状况
二、双庙渚蚕花水会的传承现状
三、含山轧蚕花的传承现状
四、总结
第三章 湖州蚕桑民俗传承现状调查报告
一、进入德清县
二、新市庙会的传承与发展现状
三、扫蚕花地的传承与发展现状
四、总结
第四章 湖州蚕丝织造技艺传承现状调研报告
一、地域文化背景
二、产业发展状况
三、辑里湖丝织造技艺传承与发展现状
四、双林绫绢织造技艺传承与发展现状
五、总结
第五章 高杆船技的传承现状与艺人口述史整理报告
一、历史渊源
二、高杆船技的表演形式
三、高杆船技的发展现状
四、高杆船技艺人的生活史
第六章 杭嘉湖蚕桑丝织文化生态区现状调查报告
一、杭嘉湖蚕桑丝织文化生态区的设立
二、杭州临平塘北村蚕桑丝织文化生态区现存状况
三、嘉兴海宁云龙村蚕桑丝织文化生态区现存状况
四、湖州德清县蚕桑丝织文化生态区现存状况
五、总结
第七章 生产性保护的经验与启示——以杭州织锦技艺、杭罗织造技艺为例
一、杭州丝织产业发展概况
二、杭州传统蚕丝织造技艺发展与保护现状
三、杭州传统蚕丝织造技艺生产性保护的现实困境
四、杭州传统蚕丝织造技艺生产性保护的策略思考
五、总结
参考文献
序言
杭嘉湖地区是我国蚕桑
主产区和蚕桑文化的代表
性区域,被冠以“中国蚕乡”
的称号。在这片地势低洼
、水网密集的湿软土地上
,先民们通过“横塘纵搂”的
方式,对大自然进行改造
,大力种植耐早不喜湿的
桑树,发展桑蚕业,并最
终使杭嘉湖地区成为桑蚕
业的核心地带。
近年来由于经济结构的
调整与变迁,当地的支柱
产业已经由以蚕桑生产为
主的第一产业过渡到以丝
绸产品制作与销售为主的
第二、第三产业。各级政
府也从更为宏观的角度对
其进一步传承、发展进行
了相应的保护与开发工作

本书立足杭嘉湖蚕桑产
区,通过实地考察与调研
,一方面呈现以政府及知
识精英为主体的“挖掘-保
护-开发-利用”路径的开
展状况、获得的社会效益
、面临的问题和拟解决的
办法;另一方面展现广大
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之中
传承与创新蚕桑文化的实
践方式、价值目标、社会
效果与情感力量。因此而
形成以下两点旨趣:第一
,系统描述并整理杭嘉湖
蚕桑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丰富资源,着重展现其当
下的文化样态与传承状况
,为学界提供新的资料;
第二,立足民众日常生活
,在生活层面上认识和理
解民众传承与创新传统文
化的当代实践,进一步发
现和总结其实践方式、价
值目标、社会效果等,从
而倡导学界对传统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日常生
活层面的传承进行关注。
本书对杭嘉湖区域内蚕桑
文化相关的部分国家级、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性项目进行了广泛的田野
调研,并运用文献和田野
资料勾勒出其诞生与发展
的过程,着重描述社会转
型期桑蚕业在当地的发展
传承状况,在此基础之上
形成了七篇兼具学术性与
资料性的专题研究,分别
归纳为本书的七个章节。
第一章杭嘉湖蚕桑生产
习俗传承现状调研报告,
面向杭嘉湖区蚕民的蚕事
生产习俗,主要关注先后
被列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
遗产代表性项目的海宁市
云龙蚕桑生产习俗、杭州
市临平区塘栖茧圆与蚕桑
生产习俗,以及湖州市安
吉县马村蚕桑生产技艺,
在对杭嘉湖区的蚕桑产业
发展背景和蚕民日常生活
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重点
从民间传承的角度考察蚕
桑生产技艺类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存续状况,并选定
嘉兴市海宁县周王庙镇云
龙村的蚕桑生产习俗为个
案进行分析研究,
第二章桐乡蚕桑民俗传
承现状调研报告及第三章
湖州蚕桑民俗传承现状调
研报告,侧重于民众特色
节日及日常生活中的蚕桑
民俗文化,分别具体描述
了桐乡双庙渚蚕花水会(
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含山轧蚕
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代表性项目)、德清新
市庙会(浙江省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扫蚕花地(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等
四项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
产代表性项目。
第四章湖州丝织技艺传
承现状调研报告,以湖州
区域内“辑里湖丝”和“双林
绫绢”两个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为个案
,将关注点放置于蚕桑生
产的下游产业——蚕丝织
造。双林绫绢和辑里湖丝
都面临着工业技术发展带
来的机械化对传统手工艺
的传承与发展带来巨大冲
击的现实问题,如何在保
证生产效率的基础上,尽
量保持传统手工艺的有序
传承;如何充分挖掘和激
发传统手工艺的经济价值
,还需要相关管理部门进
一步谋划。第五章高杆船
技的传承现状与艺人口述
史整理报告,相较前几章
而言更为聚焦,围绕“高杆
船技”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进产代表性项目,着重
刻画了几位高杆船技的艺
人,突出了对“小写的人”及
其内心情感的现实关照。
高杆船技是本书所列举的
诸多项目中传承最艰难也
最有可能率先消亡的项目
,而这也是本书优先对高
杆船技艺人口述史进行整
理的重要原因。
第六章杭嘉湖蚕桑丝织
文化生态区现状调查报告
与第七章生产性保护的经
验与启示一以杭州织锦技
艺、杭罗织造技艺为例则
将视点转移到“自上而下”的
官方视角。前者着重关注
浙江省在杭州临平、嘉兴
海宁、湖州德清三地设立
的蚕桑文化生态保护区,
对于当地蚕桑相关非物质
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及相
关民间文化的保存、传承
和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以
及存在的问题;后者则以“
杭州织锦技艺”“杭罗织造技
艺”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代表性项目为例,探
讨“生产性保护”的经验与启
示。
总体而言,蚕桑文化是
在特定社区,由全体民众
共同享有和传承的民间文
化,也只有在特定的时空
和人群中才能作为活态的
文化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
。因此,学术界对蚕桑文
化进行关注,除了对区域
内蚕桑文化进行专项调查
,记录各种蚕桑文化的传
承现状,或者通过文献从
历史长时段的维度考察蚕
桑文化的发展之外,也要
重点关注其以乡民为实践
主体的生活传承路径,关
注民众对相同历史事件的
不同记忆和亲历叙事,尤
其注重民众内心充满了情
感和价值理想的表达与实
践。这就需要研究者们要
突破只关注传统文化观念
层面进行研究的局限,转
而在生活层面上认识和理
解广大民众传承与创新传
统文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0 1: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