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的《历史的经验》、《亦新亦旧的一代》、《中国文化泛言》三部作品。其中,《历史的经验》是从古代故事中得出的人生经验;《亦新亦旧的一代》中,他对“五四”以来的教育制度和方法的得失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中国文化泛言》是他所作的序跋题记的合集。通过本书你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位学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南怀瑾著作珍藏本(第6卷)(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作者 | 南怀瑾 |
出版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了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的《历史的经验》、《亦新亦旧的一代》、《中国文化泛言》三部作品。其中,《历史的经验》是从古代故事中得出的人生经验;《亦新亦旧的一代》中,他对“五四”以来的教育制度和方法的得失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中国文化泛言》是他所作的序跋题记的合集。通过本书你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位学者。 内容推荐 南怀瑾先生是一位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学者,对于古籍通俗化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本书收录他的《历史的经验》、《亦新亦旧的一代》、《中国文化泛言》三部作品。 目录 历史的经验 出版说明 校订版说明 前言 上 编 话题 神谋鬼谋 春秋多权谋 正反相生(《长短经》——反经) 古今无定法 仁爱的流弊 仗义的流弊 信陵君的故事 讲礼的流弊 郭嘉论袁绍与曹操 乐乐的流弊 名器的流弊立 重法制的流弊 刑赏的流弊 学识的流弊 盗窃死人以自豪 福利社会的事 孟子讲故事 楚灵王的故事 尚贤的流弊 姜太公论派系问题 不能善用所长的五反 姜太公论三明 专权与嫉妒 文武兼资论 人与牛的故事 匡衡论政风 更上一层楼的道理 京房的故事 庄子的著作权被盗 田成子窃齐的故事 晏子论权 圣盗同源 苏秦的历史时代 远见抵不住现实的短视 苏秦受到反教育 药不对症的言论 人情千古重多金 雏燕初飞 反复波澜的人世 人才与时代历史 牵涉到商鞅 外才与内用 张仪的故事 刺激的教育 山梁雌雉时哉!时哉! 引用历史的经验 长短纵横 人臣之道 六种正臣的典范 恕臣之道 反派臣道的型态 防邪之道 忠奸之辨 下 编 前记 素书六章 原始章第 求人之志章第二 正道章第三 本德宗道章第四 遵义章第五 安礼章第六 太公兵法 上卷 中卷冀 下卷 阴符经([汉]张良等注) 上篇 中篇 下篇 附录一 张良传 附录二 《素书》原序 附录三 太公《阴符经》述要 亦新亦旧的一代 出版说明 三版献言 前言 一、变迁的时代与不满的心理 不满现实的历史心理 时代演变中的思想与感情 尚未成熟的历史与文化 二、西方文化的影响 现实与反现实 近世西方文化的三股潮流 二十世纪开始-的青年与中国 五四运动以后的重重难关 三、大时代的小故事 开始没落的西方文化 有关中美文化的不同看法 美国青年观念中的现代文明 美国教授观念中的中国文化思想 美国式的自由和民主 四、美国文化带来的迷惘 西风吹醒日本登上列强的席次 西风吹乱黄华 第二次大战中的暴发户——美国 平天下不能寄望于牛仔式的纨祷 干金之子与贾母 美国文化不是人文文化的指标 五、望子成龙 反身而诚论遗传 望子成龙岂如人意 什么是家庭教育 中国文化中家庭教育的论著 六、孝和爱 以孝道治天下的家庭教育 东西文化的“爱”和“孝” 七、旧八股和新八股 秦汉以后读书与教育之目的 汉唐的“选举”、“考试”制度 新旧教育亟待修正的八股学风 八、从处变自强说起 救亡图强的思想与历史 明清之间的诸大儒 乾嘉以后与龚定盒思想的关系 有关现代的学术思想 万木无声知雨来的思想界 九、六十年来教育的变和惑 由旧式的“家塾”到新式的学校 家塾教育的回顾 家塾中的读书 写字的“启蒙” 塾师和家塾 十、七十年前八股文的思想与教育 由家塾教育的启蒙到书院 旧式“八股文” 十一、新旧教育的变革 附录资料 十二、值得反省的代差与教育 文化史上的一笔“呆账” 先从小学教育的课本说起 以考试为学问的流弊 新式与旧制小学的差距 十三、教育与文化的中空 再说中小学教育的“代差” 六十年来演进中的大专教育 由旧式教育转向新式教育 新旧读书方法 才流都向考中磨 十四、尊师重道 中国传统文化的师道 现行三级学校的敬师 谁能遣此的大专学风 家庭与社会的尊师 师道的自尊 十五、武侠小说与社会心理教育 中国小说发展史的思想背景 武侠在历史文化中的分量 侠义小说的兴起 抗战期间的武侠小说 近年武侠小说的演变 阅读武侠小说的风气 武侠小说写作的泛滥 武侠与社会教育 十六、老文学和新文艺 公文语体化的历史渊源 白话文和中国文化的命运 新文艺运动中白话的古文 古文的劳苦功高 更上层楼的负担 十七、人性与人欲 儒家学说中的人性善恶观 孟子与告子的论辩 苟子的性恶说 扬雄的善恶混杂说 王阳明的见地 界说不清的症结 希腊哲学对人性的知见 西方宗教文化的人性问题 有人认为欲非恶 人欲与天理说 儒道两家共通的观念一 大乘佛学的原始人性本净论一 隋唐以后佛学与儒道的互注 欲非恶与恶之前驱 中国文化泛言 出版说明 前言 儒家之部 《孔学新语》自序 《孔学新语》发凡 《论语别裁》前言 《论语别裁》再版记言 《孟子旁通》前言 印行《二顾全书》前记 易经之部 《周易今注今译》叙言 《周易今注今译》再校后记 《易经数理科学新解》序言 《周易尚氏学》前言 《读易刮记》序 阎著《易经的图与卦》序 《太乙数统宗大全》序 朱文光著《易经象数的理论与应用》代序 附:邵康节的历史哲学 《未来预知术》出书记 道家之部 推介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之一《道藏》缘启 《略论中国医药学术与道家之关系》序 《历史的经验》(一)前言 《历史的经验》(二)前记 《正统谋略学汇编初辑》前言 毛宗岗批《三国演义》前介 经义之部 《楞严大义今释》叙言 附一:楞严法要串珠 附二:五阴解脱次第法要 《楞严大义今释》后记 《楞伽大义今释》自叙 《(金刚经)三十二品偈颂》自话 为《金刚》《楞伽》《楞严》三经重印首语 《华严经教与哲学研究游 《佛学原理通释》序 为向子平印《敦煌大藏经》言 禅宗之部 《禅海蠡测》初版自序 《禅海蠡测》再版自序 附:《禅海蠡测》剩语 《禅宗丛林制度与中国社会问题》引言 景印《雍正御选语录》暨《心灯录》序 重印足本《憨山大师年谱疏证》前言 《禅与道概论》前言 附:宋明理学与禅宗 《禅话》序 《庞居士语录》与庞公的禅(代序) 荷兰文《初译禅宗马祖语录》记言译作的经过 序焦金堂先生《一日一禅诗》 《大乘学舍常课》初序 为周勋男叙《印普庵禅师咒及记传》 密宗之部 《密宗六成就法》前叙 《大圆满禅定休息清净车解》前叙 密宗《恒河大手印》《椎击三要诀》合刊序 影印《大乘要道密集》跋 西藏密宗艺术新论 健身之部 《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前言 《易筋经》叙 葛武柴先生著《气功之理论方法与效力》序 谢译《印度瑜伽健身术》序 《印度军茶利瑜伽术》前言 《少林寺与少林拳棒阐宗》前介辞 历史之部 《武圣关壮缪遗迹图志》序 陈光棣教授与《泛论中美外交关系》一书 陈著《孙子兵法白话解》序 黄著《中国近代思想变迁史》前言 其 他 《人文世界》杂志创刊词 东西精华协会宗旨简介 与哈门教授谈全球性前提计划 《南氏族姓考存》前叙 附:乐清县南宅殿后石照屏乩笔题狮子踏球图 《复翁吟草选集》前记 重印《复翁诗集》赘言 《日本感事篇》序 致答日本朋友的一封公开信 跋萧著《世界伟人成功秘诀之分析》 景印《地理天机会元》序 南怀瑾先生著述目录 试读章节 姜太公论派系问题 接下来引用姜太公对文王的建议,作为这个道理的伸论。姜太公告诉周文王,如果完全听信社会上一般人的推举,社会上都说某甲好,就认为某甲好。但社会的这种舆论,不一定有标准,因为群众有时候是盲从的(古代是如此,现在用在民主政治,更要注意)。有时候非贤为贤,并不是真正贤人,因为社会关系多,制造他变成一个贤人的样子,乃至于并不是大智大才的人,也会被社会制造成智者的样子。如果根据社会上这种舆论,领导人便公认这样就是了不起的人,以为就是贤人,就有问题。相反地,对于世俗一般人认为不对的,也跟着大家认为这人就是不对的话,那么拥有多数群众的就能进身,群众少的就会被斥退。于是一班坏人可利用这种机会,彼此结合,遮蔽了贤者之路。因此世乱愈来愈甚了。这也就是说,无论古今中外,人相处在一起,自然就会结党,派系就出来,所以姜太公提出这个意见。 文王问他:我专用贤人,这就好了吧?姜太公答复文王:做领导人的要公平,人与人之间,两三个人在一起,派系就出来了,所以不能怪他有派系。人的社会就是如此,主要在于领导人的公平,将与相,文的武的,制度职务处理得好,在职务上,为政治的需要而找人才。“以官举人”这句话不要轻易放过。看懂了人事,再回过头来看历史,几十年前出来做事的,哪有现在的困难?那时有什么考试?只要找到关系,写一封介绍信,没有缺额,也因人而设官。而政治上轨道的时代,则以官举人,真需要人办事,职务确定了,才找适当的人才,绝不因人情的关系,而另外设一个官。要规规矩矩,不可以乱来。我们看周代八百年初期的政治,确是“案名察实”,脚踏实地,用人绝不讲人情,选他的才干,考察能力,所以这里的“贤”是实用的人才,稍有不同于四书中,孔孟所讲的贤人,这里的贤包括才、能、品格在内。这样才是获得有才能、好品格人才的方法。最后引用三句古话:“重朋党则蔽主,争名利则害友,务欲速则失德。”这三句话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小自个人的修养,大至政治的修养,都要特别注意。一个时代,如果派系倾轧,只以小圈子利益为主,互相朋党,则蒙蔽了领导人,重视了权利、地位的名义和利益,有时就会伤天害理,害了好朋友。万事不可求速效,办一件事若要马上得到效果,为了赶成绩,就伤害到别人,伤害到职务,乃至扩大伤害到国家社会,就出了大毛病。 P29-30 序言 南怀瑾先生是一位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学者。1918年生于浙江温州乐清县的一户书香门第之家,现年82岁。他幼蒙庭训,少习诸子百家之学。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时值青年的南怀瑾投笔从戎,跃马于西南边陲。尔后返蜀,执教于当时的中央军校、金陵大学。他资禀超脱,不为物羁,每逢假日闲暇,辄以芒鞋竹杖,遍历名山大川,访求高僧奇士。曾隐遁于峨眉山大坪寺,闭关三年,通读卷帙浩瀚的《大藏经》。旋走康藏,参访密宗大德,对藏传佛教的各派学说均有精深的研究。离藏以后,转赴昆明,初讲学于云南大学,后任教于四川大学。抗战胜利后,回到家乡。不久归隐于杭州天竺山、江西庐山,潜心治学。去台湾以后,先后受聘于文化大学、辅仁大学,以及其他大学、研究所,传学于日本、美国和中美洲诸国。近年迁居香港,为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做了大量的工作。 复旦大学出版社为国内最早出版南怀瑾著作的出版社,也是出版南怀瑾著作数量最多、品种最为齐全的一家出版单位。所出的南怀瑾著作总计有十五种,基本上都是他的代表作。其中,《论语别裁》、《老子他说》、《孟子旁通》、《易经杂说》、《易经系传别讲》、《历史的经验》六书,是对中国文化名著《论语》、《老子》、《孟子》、《易经》、《长短经》等的讲解。书中采用“经史合参”的方法,以原著的文句为“经”,原著所反映的社会背景、人物活动为“史”,并配合其他种种历史故事和社会现象,对原著的“微言大义”作了生动活泼的讲解。在普及中国传统文化,使深奥的古籍通俗化,专门的学术大众化方面作了成功的探索;《禅宗与道家》、《禅海蠡测》、《禅话》、《中国佛教发展史略》四书,叙述了中国佛教的理论与历史,特别是作为中国佛教主流的禅宗的思想特色;《中国文化泛言》,为南怀瑾先生所作的序跋题记;《亦新亦旧的一代》,对“五四”以来的教育制度和方法的得失,发表了独到的看法;《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中国道教发展史略》三书,论述了中国道教的源流与历史,特别是阐发了道家的养生手段与方法。 兹经作者和原出版单位授权,将南怀瑾著作十五种,分为六卷,精装印行,以满足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的需要。各卷收录情况如下: 第一卷:《论语别裁》 第二卷:《老子他说》、《孟子旁通》 第三卷:《易经杂说》、《易经系传别讲》 第四卷:《禅宗与道家》、《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 第五卷:《禅海蠡测》、《禅话》、《中国佛教发展史略》、《中国道教发展史略》 第六卷:《历史的经验》、《亦新亦旧的一代》、《中国文化泛言》。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O0年8月1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