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海沉浮,冷暖自知。要从小溪行舟奔大海,要绕过多少暗礁,多少滔天巨浪?稍不留神,便会葬身水底。沉舟侧畔千帆过,还在船上的前行者依然斗志昂扬地朝着大海的方向绝水而去,没有人会同情失败者。冯道很幸运,他从小溪上行舟一路东来,躲过暗礁,躲过巨浪,最终看到了大海。
与其说冯道做官成功,不如说冯道做人成功,会不会做官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会不会做人。官场名利多,是非也多,要拿得起放得下,舍即是得。老子说过:“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冯道在这一点做得非常好,冯道喜欢做官,会做官,但他从来没有贪恋这一切,该放手时毫不犹豫。
通过冯道看五代,跟着冯道混官场,下面开始这场奇妙的穿越旅行。一起来翻阅姜狼编著的《五朝宰相》吧。
五代十国的风流人物众多,但能称为其中翘楚者,帝王中柴荣,文艺中李煜一虽然李煜也是帝王一,大臣中冯道。冯道在历史上不算是著名人物,但非常有特点,身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中问还夹着一个辽太宗耶律德光。冯道在走马灯式的历代官场中浮沉周旋,进退自如,他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故事也能在夜深人静的时刻,打动静谧的心灵。一起来翻阅姜狼编著的《五朝宰相》吧。
父亲没有看走眼,他的这个儿子确实是个读书的好材料。天上的文曲星,差不多就是冯道这个样子。
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要想挤进城市的中产阶层,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只能好好读书,才有机会摆脱贫瘠的黄土地。
读书人仕,录取的比例基本上几千分之一的概率,虽然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毕竟还有机会。来自下层的不满,并不是少数人占据高位,而是不给下层人士上升的通道,阶层世袭化、固定化才是问题的核心所在。
贝多芬在《至韦格勒书》中这么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冯道的父亲给儿子设定的人生道路是读书人仕,虽然说唐朝自安史之乱以来天下大乱,但科举一直没有中断,就像现在考公务员一样。
读书是一个耐力活,没有耐心是读不下去的,好在年轻的冯道性格比较纯厚,能耐得住寂寞。冯道每天面对累如山积的书籍,却从来没有表现出一丝一毫的不耐烦,因为冯道知道,读书,是他出人头地的唯一途径。
冯道都读了哪些书,史书上并没有留下记载,但可以推测一下。
首先,儒学经典九经是必读的,九经是指《周礼》、《仪礼》、《礼记》、《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周易》、《尚书》,以及《诗经》最流行的一个版本《毛诗》。
九经是唐朝明经科必考的书目,也是一般知识分子必读的,冯道不可能不习读这些儒经。
在高宗至玄宗的这几十年中,朝廷科考取士时还曾经增加了《道德经》和《尔雅》。前者和冯道的名字紧紧相连,后者的作用就像中小学生身边离不开的《新华词典》一样,冯道肯定会读这些书的。
有一部唐朝的农村儿童入学启蒙教材《兔园策》不得不提。
《兔园策》是唐太宗儿子蒋王李恽让自己手下的文人编撰的,共有三十卷,分为四十八个门类。该书在经、史、子、集中摘录一些有历史借鉴意义的事件、历史典故等,相当于现在的《幼儿学唐诗》以及小学生历史课本,主要流行于北方农村,几乎是每家都有《兔园策》。
冯道作为北方农村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自然会读到这本书。让冯道没有想到的是,就是因为这本书,若干年后被一些土族出身的假名流们大加嘲讽,这是后话。
除了这些大部头之外,冯道还读过大量诗词歌赋,这属于文学史范畴。
唐朝的公务员考试不像明、清两代专在死记硬背的八股文中选取书呆子,而是更注重考试人员的全面素质,其中就包括主观能动性很强的诗类科目。
在冯道年轻的时候,天下大乱,军阀混乱,曾经灿烂炫目的大唐诗歌竞赛已经拉下了帷幕。所以那些唐朝诗坛大腕们的作品,冯道都有机会接触到,比如比冯道时代稍早的大诗人聂夷中那首著名的《伤田诗》,冯道就能倒背如流。
冯道性格内向,有定力,可以做到坐怀不乱,这是读书的好材料。不像有的孩子勉强读了两页书,就扔下书本到外面搂草打兔子去了。
冯道读书能沉得下来,此时的冯道还没有那些功利性的想法,他热爱读书主要来源于兴趣和爱好。
兴趣是学习的老师,冯道每天沉浸在《礼记》、《周易》、《大学》这些古典书籍中不可自拔。久而久之,冯道已经养成了不读书便觉得人生无乐趣的好习惯。
放松的心态,才是冯道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抱着过于功利的心态读书,是不会有什么出息的,因为你的心态已经陷在功利的泥潭中。
不管学什么,千万不要把你所学的行业当成你日后的饭碗,这是大忌,虽然你的目标就是想通过你所学的行业出人头地。心态一定要放正,现在读书不是“用”,而是“学”。当你还没有学会专业知识时,就想着如何当大腕,会被人耻笑的。
冯道喜欢读书,多半是出于兴趣。古代的读书人不像现在,可以有丰富的业余生活,读书累了,可以举办个party,调解一下枯燥的读书生活。
古代没有这么多的业余生活,除了读书,就是吃喝拉撒睡。如果没有对读书的兴趣,是坚持不下来的,否则苏秦早就把书本扔掉,跟着哥哥下地干活去了。
兴趣有了,还需要勤奋。
冯道读书非常用功,就差没有像苏秦、孙敬那样头悬梁、锥刺股了。苏秦读书的功利性和现实政治性实在太明显,而现在的年轻冯道还没有具体的目标,先把书读进肚里,比什么都重要。
兵荒马乱的年月,农村一片破败景象,多如牛毛的税官在农村来回扫荡,压得农民喘不过气,这同时也加重了冯道的负担。像现在的农村孩子一样,平时除了上学读书,还要帮家里干活。
冯道是个孝顺的孩子,他知道家里的经济条件非常不好,父母把他拉扯大不容易。家里没有多少存款,冯道只能穿最便宜的衣服,吃最便宜的饭菜,但冯道从来没有为此抱怨过一句。
冯道从来没有要求父亲在大城市里给他买房买车,更没有因为某件小事而对父母动辄拳脚相加。
冯道的父亲冯良建可能是老年得子,因为冯道在二十岁的时候,就需要操持家务,奉养父亲。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冯良建身体不太好,五十岁左右时就落下一身病。
冯道的时间,除了照顾父亲,都用在了读书上。
每天我们都能从景城乡下一个小院落里听到一阵琅琅的读书声,年轻的冯道席地而坐,手里抱着书本,正在轻轻吟诵着书中的内容。
即使是寒冬腊月,积雪堆满堂前,大地一片洁白,呼啸的北风卷起雪花窜进堂中,冻得冯道猛打一个寒战,冯道依然目不移处,沉浸其中。
李白在《北风行》中描写北方的大雪:“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在三四月份的初春,河北地区经常遭到大规模沙尘暴的侵袭,在一千多年前同样也是如此。由于冯道的读书场所是开放式的,所以每次刮起大风,灰尘都会像降雪一样,堆满了冯道的席子上。P10-12
官场是什么所在?从字面上解释,就是当官的人聚在一起的地方,就像酒场、赌场、烟花场。
都说官场是个大染缸,把一块白布扔到缸里再捞出来,就成了五颜六色的花布。
也有例外的,比如明朝的海瑞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不收纳,不奉迎,堪称官场圣人。海瑞为官如此,固然赢得生前身后名,可如果官场中人都要像海瑞那样清白如水,那还做个什么官?做官的乐趣何在?
为什么要做官?不要讲什么治国平天下的空话,对大多数人来说,做官就是生前谋得富贵、死后荫及子孙。如果能为民谋得几件实事,赚得一把万民伞,也好算作锦上添花,功德一件。
做官是一种生存手段,人活着总是要吃饭的,有人靠砍柴捕鱼为生,有人就以做官谋生。做不做官,做大官与做小官,做内官还是做外官,都是一门大学问。怎么才能做好官?为官之道如何?清道光朝的大学士曹振镛先生留下了六字真经:“多磕头,少说话。”
身在官场,要注意四点:
一、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刻保持警惕,要懂得见机而进,识机而退;
二、多念别人的好,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万事给别人留条后路;
三、少说话,会说话,万言万当,不如一默。
四、要有真才实学,这是“10000”最重要的那个“1”,没有这个“1”一切都是空谈。
历史上名官如云,位极人臣者更不在少数,但真正能将这四点为官之道做到炉火纯青的并不多,有两个人物特别值得一提。
一是东汉太尉胡广。
胡广历经安、顺、冲、质、桓、灵六帝,做宰相三十年,在官场屹立不倒,成为东汉官场一大奇观。胡广为人中庸,不强出头,所谓“天下中庸有胡公”。胡广门生遍天下,他死后,皇帝悲痛,天下皆哭,备及荣哀,胡广的学生蔡邕对座师的评价是“自汉兴以来,鼎臣元辅,耋衮老成,勋被万方,与国始终,未有若公者焉。”
二是五代宰相冯道。
冯道的人生经历比胡广更为传奇,为官之路更为艰难。胡广生逢太平,天下兴盛,无灾无难到三公,而冯道所处的是天崩地裂的大乱世,皇帝轮流做,人命贱如土。
胡广只入仕东汉一朝,冯道却历任后唐、后晋、辽、后汉、后周五个不同的政权而位居宰相,十代帝王师,皇帝礼敬,士林肃拜。冯道生前有重名于天下,死后同样备及荣哀,周世宗柴荣追封冯道为瀛王。
让人遗憾的是,像冯道这样的文臣翘楚,士林班头,五朝元老,在千年之后却成了不忠不孝的反面典型被大加鞭挞。受欧阳修、司马光、王夫之等人批判冯道的影响,现在提及冯道,一则日贰臣,二则日佞臣,三则日奸臣,或讥为“骑墙孔老二”,冷嘲热讽,以为常事。
我们从发黄的旧史书中所看到的冯道,并不是历史上真实的冯道,而是被道德武器杀死的冯道尸体,历经千年暴晒,已经严重变形发臭。
冯道最受后人诟病的地方是冯道的“不忠”,一身出仕五朝,骑墙观风,迎来送往,喜新厌旧。《旧五代史》对冯道的评价非常具有代表性,“夫一女二夫,人之不幸,况于再三者哉!”在这些靠“忠孝”混饭吃的士大夫看来,为人臣者,要从一而终,冯道已失大节,虽有小善,亦不足取。
忠诚的标准是什么?很简单,标准是爱民与不爱民。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既然赵匡胤有负柴荣托孤,发动兵变建宋是为了天下苍生逆取顺守,为什么对同样爱护天下苍生而忍辱负重的冯道穷追猛打?
一个人的人品即使再恶劣,他的身上也会有闪光点,冯道也不例外。冯道固然有明哲保身的庸猾,但冯道品性仁厚,性情中庸,与人为善。不能只看到冯道在官场上呼风唤雨,吃香喝辣,却忽视了冯道所处的险恶历史环境。
忠与不忠,看的不是对一家一姓的小忠,而是天下黎庶公器的大忠。冯道虽然历仕五朝十帝,但他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劝皇帝体谅民生之艰难,不与民争利,这才是真正的忠贞。
冯道为相二十年,从来没有拿公家的一分钱,对外人送的贵重礼物一律拒之门外。许多士大夫都以养小妾为荣,冯道家里却空空如也,仆人都没几个。
冯道身为宰相,俸禄优厚,可以享受人上人的生活,但冯道却居茅舍、与仆人同食,睡觉则以草当床。有些人满嘴仁义道德,私下却妻妾成群,花天酒地,和冯道相比,何其渺小。 对冯道评价最高的是北宋官场的独行者王安石,也只有王安石读懂了冯道,王安石说冯道委屈自己,帮助别人,是当代的大佛菩萨。为了维护冯道的尊严,王安石不惜当着皇帝的面和同朝宰相唐介打嘴仗,把冯道比成商朝名相伊尹。
有些人天生就是做艺术家的,比如李白和李煜;有些人天生就是做皇帝的,比如刘邦和朱元璋,而有些人天生就是做官的,比如胡广和冯道。为官者,多是糊涂而来,糊涂而去,一生赢得是凄凉。只有冯道把做官当成了一种艺术,上升到理论高度,还写了两本官经《仕经》、《荣枯鉴》,讲述他做官的心得体会。
宦海沉浮,冷暖自知。要从小溪行舟奔大海,要绕过多少暗礁,多少滔天巨浪?稍不留神,便会葬身水底。沉舟侧畔千帆过,还在船上的前行者依然斗志昂扬地朝着大海的方向绝水而去,没有人会同情失败者。冯道很幸运,他从小溪上行舟一路东来,躲过暗礁,躲过巨浪,最终看到了大海。
与其说冯道做官成功,不如说冯道做人成功,会不会做官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会不会做人。官场名利多,是非也多,要拿得起放得下,舍即是得。老子说过:“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冯道在这一点做得非常好,冯道喜欢做官,会做官,但他从来没有贪恋这一切,该放手时毫不犹豫。
通过冯道看五代,跟着冯道混官场,下面开始这场奇妙的穿越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