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08年11月14日,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傍晚时分,悲惨一生的光绪皇帝死于南海瀛台。在他弥留之际,病骨支离的慈禧太后命人抬了自己,来到光绪的房间,面无表情地看着他,直到他咽下了最后一口气。20个小时之后,慈禧也一命归天。
光绪与慈禧几乎就在同一天死去,如此蹊跷,如此巧合,让时人齐感愕然,惊讶不已。
究竟是谁害死了光绪,是慈禧?是袁世凯?抑或是李莲英、崔玉贵?他们为什么要害死光绪?他们为什么能把握得那么好,恰恰就在慈禧死亡之前害死了他?……本书将为你一一讲解。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假如光绪不死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石之轩 |
出版社 |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公元1908年11月14日,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傍晚时分,悲惨一生的光绪皇帝死于南海瀛台。在他弥留之际,病骨支离的慈禧太后命人抬了自己,来到光绪的房间,面无表情地看着他,直到他咽下了最后一口气。20个小时之后,慈禧也一命归天。 光绪与慈禧几乎就在同一天死去,如此蹊跷,如此巧合,让时人齐感愕然,惊讶不已。 究竟是谁害死了光绪,是慈禧?是袁世凯?抑或是李莲英、崔玉贵?他们为什么要害死光绪?他们为什么能把握得那么好,恰恰就在慈禧死亡之前害死了他?……本书将为你一一讲解。 内容推荐 一百年前,光绪被人毒死在瀛台,一百年后,他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永远谈不完的话题。 百日维新,芸花一现。去留肝胆两昆仑,光绪的死让维新变法受到了怎样的挫折和打击?这给后人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假如光绪当时没被害死,中国将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走到今天?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百年曲折历程是否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目录 第一章 历史疑案 一、蹊跷的巧合 二、对于光绪致死的记载 三、百年后的真相 四、决不可能自杀的光绪 第二章 近代史进程的十字路口 一、从专制到预备立宪 二、立宪与地方自治 三、慈禧对立宪的态度 四、中央资政院与地方咨议局 第三章 嫌疑最大的慈禧 一、难以废黜的光绪 二、载漪的冒险 三、新政的实行,慈禧已失去了废黜光绪的理由 四、慈禧为何在最后时刻,才毒死光绪 第四章 袁世凯的嫌疑 一、袁世凯与维新派的关系 二、袁世凯的告密导致了戊戌政变吗? 三、光绪对于袁世觊的恨 四、不谋而和的仇敌 五、袁世凯希望化解光绪帝对他的仇恨吗? 第五章 李莲英的嫌疑 一、李莲英的为人 二、李莲英与光绪的矛盾 三、光绪与李莲英的和解 四、李莲英毒害光绪的可能 第六崔玉贵的嫌疑 一、崔玉贵的基本情况 二、珍妃真的是被崔玉贵落井下石的吗? 三、崔玉贵为何频繁进出太医院 四、崔玉贵敢私自谋害光绪帝吗? 第七章 慈禧为何必须毒杀光绪? 一、身后不留仇敌 二、杀心早萌,杀机常在 三、光绪失败的韬光养晦办法 第八章 光绪为何不逃 一、在瀛台幽禁中,光绪有没有做逃跑的努力? 二、光绪有无逃跑机会 三、光绪为何不逃? 第九章 光绪是否准备发动针对慈禧的政变 一、光绪可以单独杀死慈禧吗? 二、光绪衣带诏的真假 三、袁世凯日记中的密诏内容 四、杨庆旭敬献衣带诏 五、围园擒杀慈禧的策划 六、无辜遭囚的光绪皇帝 第十章 瀛台岁月 一、三审光绪 二、慈禧为何不审谭嗣同、杨锐等? 三、戊戌政变的深层原因 四、慈禧的心理负担 五、十年瀛台 六、历史的玩笑 第十一章 光绪逃跑,逃向哪儿最好? 一、假光绪案折射世人对光绪逃跑的期待 二、光绪出逃的基础条件 三、刘坤一有无对抗慈禧的实力, 四、光绪投奔,刘坤一会有什么反应 五、三总督最可能的会商结果 六、盛宣怀的方案 七、光绪如果直接逃向租界 八、洋人武力护送光绪还京的可能性 九、光绪到租界后,康有为及保皇派的反应 第十二章 先下手为强,杀死慈禧,光绪的变法能否成功 一、载舟覆舟的水 二、士绅统治下的乡土中国 三、±绅与地方官(1) 四、士绅与地方官(2) 五、慈禧的冒险 六、没有了慈禧,光绪将如何变法? 七、变法成功之后,光绪将引领中国走向何处? 第十三章 若光绪不死,大清立宪能否成功 一、清末立宪的提起 二、立宪的准备情况 三、国内立宪派和清廷的矛盾 四、立宪派的离心离德 五、载沣葬送了大清江山吗? 第十四章 光绪复出会保住大清不亡吗? 一、光绪与载沣的迥异 二、对袁世凯,复出的光绪是杀?是放?还是重用? 三、复出的光绪推进立宪的步伐,其速度之快可能超出立宪派们的想象 四、早开国会,便不会发生保路风潮 第十五章 君主立宪适合中国吗? 一、士绅的演化 二、《十九信条》能否接受? 三、家天下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四、虚君共和与偶像皇帝 五、中国人缺少宗教精神和传统吗? 六、从权力崇拜到虚君共和再到世俗宗教 七、光绪值得让世人崇拜吗? 第十六章 立宪成功后中国能否在半个世纪内跻身强国之林? 一、富与强的关系 二、国家强盛与民族强盛 三、道学超强的愚民功效 四、道学流毒所导致的心口不一,弄虚作假 五、立宪之后,年富裕可致,但要达到强盛,尚嫌不足 六、强国与消除二元文化 第十七章 不是悲剧的历史 一、悲剧的光绪 二、光绪的悲剧对后入的启示 三、清末立宪失败对后世的启示 四、面对充满屈辱的晚清,我们该诅咒谁? 五、永远值得纪念的白江村海战 试读章节 一、蹊跷的巧合 公元1908年11月4日,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傍晚时分,悲惨一生的光绪皇帝死于南海瀛台。在他弥留之际,病骨支离的慈禧太后命人抬了自己,来到光绪的房间,面无表情地看着他,直到他咽下了最后一口气。20个小时之后,慈禧也一命归天。 光绪与慈禧几乎就在同一天死去,如此蹊跷,如此巧合,让时人齐感愕然,惊讶不已。这两人,一个是被幽禁起来的皇帝,一个是实际执掌权力的太后,他俩忽然就这么走了,给多事之秋的清末带来的震动可想而知。 对于慈禧的死,时人并没有太多的议论,她已经七十三岁了,在那个年代,算是高寿。民谚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找你商量事。”这个岁数死去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可是光绪皇帝死得离奇,他才三十八岁,不是正常死亡的年龄,并且,他是在变法失败后,一直被慈禧幽禁着的,而且幽禁了十年之久,慈禧濒死之际,就是光绪即将复出之时。一个被幽禁了十年的皇帝,心中有多少咬牙切齿的仇恨、肝胆郁结的怨毒,一旦他复出掌权,那些与他作对的人、作帮凶虐待他的人、落井下石的人、告密的人,这些人怎么办?他们怎能容许光绪活到复出之日! 于是关于光绪的死。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猜测,有说他是病死的,有说他是被人害死的,至于害他的人,有说是袁世凯,有说是慈禧,还有人说是李莲英。种种猜测、莫衷一是,因为各种被害死的猜测都拿不出真凭实据,而各种病死的说法又相互矛盾,或者被其他证据证明存在漏洞,光绪的死因遂成为一个历史疑案,在此后将近一百年里。不断地被人探讨、评说、论证、研究。尽管清宫存有光绪的脉案记录,此记录也表明光绪一直有病,而且在死前病情加重,但是时人及后人很多不相信这个脉案,因为脉案纪录可以伪造。如果害死光绪的人能神不知鬼不觉地将他害死,自然也有能力悄悄的改了脉案,让光绪的死因就此成谜,沉埋地下。 人们如此关注光绪,探究他的死因,是因为他在清末年间惊天动地的壮举——戊戌变法。在“祖宗之法不能变”的清朝,这是极为大胆悖逆的事,而在中国的近代史上,这是第一次学习仿效西方政治文化体制,并试图以此改造中国,达致富强的尝试。光绪被慈禧幽禁,最主要的罪名就是变法,而光绪的变法之所以失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慈禧健在,大臣多是她的羽翼,光绪无权。可以设想,若慈禧死后光绪复出,中国的政坛将出现地动山摇般的震荡,也正因为如此,光绪终于没能复出,他没能活到复出的那一天,虽然只仅仅差了20个钟头,虽然他一直苦苦的忍耐着,期盼着那一天的到来。 当年法国的一代枭雄拿破仑被囚于圣赫勒拿岛时,也期盼着有朝一日能脱困而出。他是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曾以武力将欧洲搅得天翻地覆,害怕他复出的人多不胜数,因此他终于在那个小岛上死去。与光绪之死极为类似的是,拿破仑当时也被认为是病死的,解剖医生说他死于胃癌,但是多年之后,拿破仑被砒霜毒死的真相终于大白天下,世人此时才知道,害他的人在他的饮食之中做了手脚,悄悄加入微量的砒霜,让他慢性中毒,当体内的毒性积聚到一定程度时,一代枭雄就再也无法复出了。 毒死拿破仑的砒霜,在中国有很多别名,比如砒石、信石等等,有意思的是,它还有个发人深省的名字,叫做“人言”。 关于光绪的离奇死亡,在当时和稍后就有许多人言的记载,当然,其中有真有伪,有些记载明显是猜测或道听途说,有些记载则是目睹者的亲眼所见。 二、关于光绪之死的记载 对于光绪之死,《清史稿》只有寥寥的几旬:“壬申,上疾甚。懿旨,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在宫中教养,复命载沣监国为摄政王。癸酉,上疾大渐,崩于瀛台涵元殿,年三十有八。” 佚名的《慈禧光绪病逝记实》说在溥仪入宫后,“翌日七钟,御医言帝鼻翕动,胃中隆起,皆非佳象。是晚帝知疾已不起,遂写起最后之遗诏,但含糊几不可读。此诏在皇后手中,初甚秘密。时朝廷又降一谕,言帝病亟,着各省再寻良医,速遣入都。”“下午三钟,太后至瀛台视帝疾,帝已昏迷不醒。其后稍明,侍者为穿长寿礼服。盖礼制,皇帝需服此以崩也,若崩后再穿,则以为不祥。帝不愿穿,至五钟,遂崩。太后、皇后,妃嫔二人、太监数人在侧。”该书又说:“皇帝宾天之情形及其得病之由,外间无从知其详,此事亦与其他诸秘密事,皆埋藏于李莲英及其亲信太监之脑中。即北京满汉诸大臣,亦言人人殊。关于太后及皇帝同时相继宾天,各持一说,相互矛盾。然欲考察其真相者,亦非无线索可寻。日处忧危之域之皇帝,若一旦得以总揽大权,其必为彼李莲英辈所不利,故一定之势也。” 恽毓鼎的《光绪皇帝外传》记载:“十月初十日,上率百僚晨贺太后万岁寿,《起居注》:官应试班,先集于来熏风门外。上步行至南海来。入德昌门,门罅未阖,试班官窥见上正扶阉背,以两足起落作势,舒筋骨为拜跪计。须臾忽奉懿旨:皇帝卧病在床,免率百官行礼,辍试班。上闻之大恸。时太后病泄数日矣。有谮上者,谓帝闻太后病,有喜色。太后怒曰:‘我不能先尔死。’十九日,禁门增兵卫,稽出入,伺察非常,诸阉出东华门净发,昌言贺崩矣。次日,寂无闻。午后传宫中教养醇王监国之谕。二十一目,皇后始省上于寝宫,不知何时气绝矣。哭而出奔告,太后长叹而巳。” 御医杜钟骏记述十月十七曰给光绪帝看病的情形:“皇上气促口臭,带哭声而言曰:‘你有何法救我?’予曰:‘皇上大便如何?’皇上曰:‘九日不解,痰多气急心空’……退至军机处拟方,予案中有‘实实虚虚,恐有猝脱’语。继大臣曰:‘你此案如何这样写法,不怕皇上害怕么?’予曰:‘此病不出四日,必出危险。此后变出非常,予不负责,不能不预言。”’ 光绪帝的脉案记载:二十日,光绪皇帝“目睑微而白珠露,嘴有涎而唇角动。”二十一日子刻,光绪开始进入弥留状态,“脉息如丝欲绝,肢冷,气陷。二目上翻,神志已迷。牙齿紧闭,势已将脱。”到中午,脉息“若有若无,目直视,唇反鼻掮,阳散阴涸之象”出现至酉刻,“龙驭上宾。” 《清官锁记》中记载御医周景濂的话:说那时候“帝无大疾,诸臣皆以平和剂进之。” 屈桂庭《诊治光绪皇帝密记》中记载:在十月十八目(阳历十-月11日)当屈桂庭进宫护理光绪时,忽然发现光绪“患肚疼,在床上乱滚”,而且光绪“面黑,舌黄黑”,屈桂庭大惑不解,因为眼前光绪的情况与“与前病绝少关系”。 许指严在《十叶野闻》里记载;光绪病重后,征召各省派名医去医治。江苏巡抚送名医陈莲肪进京,陈到京后数日即被军机处带领上殿去给光绪诊病。陈医生要诊病,却不能直接向光绪询问病情,而要由太后代述病状,皇帝只是不时点头或说一二字以证明太后说得对。太后让陈诊脉,老迈的陈医生跪在地上给皇上诊脉,根本没诊出什么脉象,只是虚以手按之而巳。诊毕,太后又接着讲病情。舌苔如何,口中喉中生疮如何。不许医生亲眼查看,只能听太后说。太后说完,陈就叩头谢恩退出,根据太后所说记录病案,提出治疗方法,然后交给军机处转送。 《德宗遗事》记载,南书房一个翰林谭某和内伶教师田际都曾对王照说过,皇帝死前两天还在瀛台水边散步,当时很多人听说过这件事。 清德龄女士的《光绪密记》中说:在慈禧病倒后,“李莲英眼看太后的寿命已不久长,便暗自着急起来,他想与其待光绪拿了权来和自己算帐,不如自己先下手的好,经过几度的筹思,他的毒计便决定了。 ‘近来奴婢听许多人说,万岁爷的身子很不好。’他狡恶的向太后说道:‘奴婢愿意去瞧瞧他,或者可以使他的身体好起来。”’ 他的这一连串话当时太后究竟有没有听清楚,实在没有人敢断定了。但为稍存忠厚起见,我们不妨说她因为在病中,精神恍惚,所以没有测到李莲英的真意。” P3-7 序言 历史从来不允许假设。 但我们仍然要推出一个假设。 那就是,倘若光绪真的不死,中国将会发生什么事情? 结论是:中国的政坛将会出现地动山摇般的震荡。 可是历史开了个玩笑,让光绪在垂死的慈禧那双浑浊目光的注视下,含恨而去。 光绪本想有一番作为,但他失败了,他没有熬到可以复出的那一天,历史没有给他这个机会,他舒展报负的壮志成了一个永远的梦。 光绪变法强国的心愿并非只是一时心血来潮。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之前,日本天皇为了这场即将到来的战争,带头节衣缩食以示垂范。而在与日本一衣带水的清朝老大帝国,举国上下却仍在浑浑噩噩、歌舞升平,慈禧太后的储秀宫里,桌子上摆的仍然是令人眼花缭乱价值上千两银子的御膳。 民众浑浑噩噩,朝廷歌舞升平、穷奢极欲,中国焉能不败!? 荒淫无度和节俭强国必然导致了中日两国在战争中的不同结局。 甲午战争后的另一个结果是:意欲图强的光绪与抱残守缺的慈禧开始分道杨镳。 一个是要励志图新,挽大厦于将倾, 一个是绝不放权,置江山社稷于不顾。 一个是变法革新的代表, 一个是封建独载的像征。 光绪本可不问国事,在宫中享受他锦衣玉食、嫔妃绕身的帝王生活,虽在慈禧面前唯唯诺诺,但仍然是“一人之下,亿万人之上”,他何以选择了一条“另类”的道路?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后,悲愤流泪的光绪皇帝以头击墙,他似被一股天外之力猛击一掌,从此便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改革之路。 他难道不清楚,变法即意味着皇权的削弱;意味着他将在法律的约束下生活;意味着他可能失去各种与生俱来的特权;意味着民众会时刻监督着他的一举一动;甚至,意味着在他死后有可能无法进入列祖列宗的陵寝。 光绪肯定从中有数,他明白变法在惠民惠国的前提下,会导致皇族特权的削弱甚至消亡。纵观历史,一个人最难放下的,便是个人、家族以及群体的私利,在二者的权衡和博弈中,公心往往会在私利面前败下阵来,这也是历史上的“怪圈”和“周期律”,而且致今困扰着人们。 但令我们不得不感喟的是,光绪以一个帝王之尊,居然吐出“吾欲救中国,要权何用”的话语,虽然有不成熟和幼稚的成份,但却令人不得不感怀至深。仅此一点,光绪便比被一些人大加追捧的康熙、乾隆更值得纪念。 令人遗憾的是,一个肯于放下个人私利和统治集团特权的封建君王,在中南海瀛台苦撑若熬了十年之后,却没有等到“那一天”的到来,这绝对是个悲剧。 但光绪是个悲剧英雄; 而英雄是值得人们纪念的。 又,当初筹谋选题之时,想到的第一执笔人选就是来自陕西的布衣历史学者石之轩。 之所以选他,不仅仅是他曾以纵横磅礴的文笔将70余万字的长篇历史巨著《黄花赋》写得淋漓尽致、激情四射,也不仅仅是他把100多个晚情和民国人物描述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重要的是他严谨低调的治学态度,这与当下“著名作家”、“学者”满天飞的浮躁、功利、浅尝辄止的文坛形成了巨大反差。 正如本文前边所讲,争名逐利、浑浑噩噩、纸醉金迷,社稷安得不败!? 一个民族若想真正跻身世界民族之林,必要荡除奢糜,洗尽铅华之气,才是希望之所在。 愿光绪的在天之灵看到这篇“另类”的祭文后,能够安息。 愿另一个世界的光绪和珍妃得以长相厮守,永不分离。 是为此序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