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没有宦官之祸,没有宗室之祸,没有外戚之祸,没有强藩之祸,从治理国家来说,赵氏家族确是人才辈出、科技文化发展都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如此强大而且得到良好治理的一个国家却因昌文偃武而变得孱弱,以致被远远落后于自己的北方游牧民族打得无还手之力。
本书为读者描述了赵氏家族历代君主是如何处理家族以及社会各个阶层的矛盾,以实现家族的长久统治的故事。书中全面刻画了宋十八帝的性格、命运,从中勾勒出了宋代320年的风云变幻、喜剧悲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大宋王朝之赵家天下(昌文偃武的赵氏家族)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华业 |
出版社 | 石油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宋代没有宦官之祸,没有宗室之祸,没有外戚之祸,没有强藩之祸,从治理国家来说,赵氏家族确是人才辈出、科技文化发展都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如此强大而且得到良好治理的一个国家却因昌文偃武而变得孱弱,以致被远远落后于自己的北方游牧民族打得无还手之力。 本书为读者描述了赵氏家族历代君主是如何处理家族以及社会各个阶层的矛盾,以实现家族的长久统治的故事。书中全面刻画了宋十八帝的性格、命运,从中勾勒出了宋代320年的风云变幻、喜剧悲歌。 内容推荐 整个宋代在赵氏政权统治下,重文轻武、以文制武的现象十分突出。但这却大大削弱了国家的军事实力,使得宋廷在面对西夏、金等外来强敌时既无招架之功,更无还手之力,任凭外虏欺凌。 本书通过对宋朝十八帝性格和命运的描绘,勾勒出宋代三百多年的风云变幻、慷慨悲歌。 目录 第一章 乱世英杰——太祖赵匡胤 1.出身将门,善于把握机遇的赵匡胤 2.上演陈桥兵变,建立赵宋政权 3.皇权集中:杯酒释兵权 4.卧榻情节:未完成的统一心愿 5.重文轻武的赵氏集权统治 6.兄友弟悌,身死成谜 第二章 崇尚文治——太宗赵光义 1.烛影斧声中代侄继位 2.守内虚外的统治策略 3.吸取教训,以文治国 4.贬抑祖系,确立宗嗣 第三章 好大喜功——真宗赵恒 1.勤修内政现太平盛世 2.澶渊之盟:以屈辱换和平 3.粉饰太平,抑直任佞 第四章 偃武修文——仁宗赵祯 1.少小继位,太后秉政 2.景佑亲政,不值称道 3.国母之争,生死两皇后 4.重新上演的“澶渊之盟” 5.半途而废的庆历新政 6.宫廷惊变,无奈立储 第五章 锐意改革——英宗赵曙、神宗赵顼 1.养子继嗣,解怨两宫 2.“濮议”论战:追赠生父名分 3.病榻立储:英宗大志难酬的短暂一生 4.受命即位的宋神宗赵顼 5.踌躇满志:锐意进取的少年天子 6.熙丰变法:矢志变法图强的宋神宗 7.雄心未酬,抑郁而终 第六章 无力回天——哲宗赵煦 1.垂帘听政的高太后和影子皇帝 2.元佑更化:改革背后的朝廷 3.蜀、洛、朔党争,不见硝烟的战场 4.影子皇帝的复仇始末 5.哲宗孟皇后的悲喜一生 第七章 任人宰割——徽宗赵佶、钦宗赵桓 1.浪子当朝:从建中到崇宁的执政过程 2.雅好艺术,崇信道教 3.粉饰太平,镇压起义 4.“光复”燕云:长久的梦想与短暂的辉煌 5.被迫禅位,异邦偷生 6.强披龙袍的宋钦宗 7.柔弱寡谋怎能救国 8.靖康之耻,亡国遗恨 第八章 偏安江东——高宗赵构 1.求和使者,患难皇帝 2.无意抗敌,有心偏安 3.苗、刘之变:宠信奸佞的后果 4.宋高宗的“杯酒释兵权” 5.绍兴和议 6.甘当附庸,无奈退位 7.深明大义吴皇后 第九章 壮志难酬——孝宗赵昚 1.皇权重回太祖脉 2.隆兴北伐与隆兴和议 3.得与失:孝宗重振皇权的努力 第十章 庸碌无道——光宗赵惇 1.绍熙初政,不孝子登基 2.跋扈善妒的李皇后 3.偏执疯皇帝,儿夺父位得人心 第十一章 傀儡皇帝——宁宗赵扩 1.理政无方,有德无才 2.庆元党禁下的傀儡皇帝 3.嘉定议和:草草收场的开禧北伐 4.重臣弄权,矫诏立嗣 第十二章 志大才疏——理宗赵昀 1.废立阴谋:从平民到皇帝的奇旅 2.端平更化:有名无实的中兴之梦 3.端平人洛:收复故都梦想的破灭 4.蒙军南进,宋朝岌岌可危 5.荒贻晚年,委政佞臣 第十三章 无能丧国——度宗赵禥 1.十年天子:先天不足的皇帝 2.蟋蟀宰相:欺君误国的权臣 第十四章 破国亡家——恭帝赵燕、端宗赵罡、末帝赵芮 1.孤儿寡母:赵氏王朝的穷途末路 2.吐蕃高僧:恭帝的最后岁月 3.抗元英雄:永照汗青的文天祥 4.亡命天涯的宋端宗赵罡 5.崖海大战:赵氏家族的悲壮末路 6.宋陵大浩劫 试读章节 慕容延钊等依计而行,二月出兵湖南,途中攻破江陵。荆南节度使高继冲听说宋军俨然而至,仓皇出迎,在江陵北十五里处与之相遇。李处耘一边让高继冲就地等候慕容延钊,一边率亲军抢先人城。高继冲见宋军已分据要冲,知大势已去,不得不将其控制的三州十七县的版籍,奉表呈纳给赵匡胤。 三月,慕容延钊继续率宋朝大军进攻潭州,张文表被斩于市。武平节度使周保权知道来者不善,便准备臣服宋朝保住富贵,但遭到部将张崇富的竭力抵制。慕容延钊兵分两路,水陆并进,分别攻取了岳州和澧州。张崇富退守朗州。慕容延钊继续率军人城,擒杀了张崇富,俘虏了周保权。没费多大周折,湖南十四州、一监、六十六县也纳入了宋朝的版图。就这样,宋朝顺利灭掉了荆湖地区两个割据政权。 平定荆湖是赵匡胤统一战争的第一次战役,初战告捷,意义重大。首先,此次战役验证了先易后难统一方略的可行性,鼓舞了宋军的士气,坚定了赵匡胤统一天下的信心;其次,宋朝控扼荆湖,不仅在经济上夺得了这一中部粮仓,还在军事上掌握了西上、东进、南下的主动权,切断了后蜀和南唐的联系,使后蜀、南唐和南汉随时处于宋朝可直接打击的势力范围之内。尤其是后蜀,宋朝可以从东面的水路和北面的陆路对其实施攻击。后蜀这一雄距川中的南方大国,已处于坐以待毙的境地了。 后蜀主孟昶奢侈荒淫,政治极为腐败。宋朝吞并荆湖,孟昶知自身难保,准备向宋朝通使奉贡,但遭到大臣王昭远的坚决反对,王昭远建议孟昶与北汉结盟,约期让其发兵南下,孟昶在三峡一带驻兵迎战,使宋腹背受敌。乾德二年(964年),孟昶遣孙遇、赵彦韬等人携蜡书秘密前往北汉,欲联北汉共同举兵攻宋。 途经开封时,赵彦韬偷偷将蜡书献给了赵匡胤。赵匡胤正苦于没有伐蜀借口,见此,便认为师出有名了,于是下令攻蜀。 乾德二年十一月,赵匡胤命王全斌、崔彦进和王仁赡率六万大军分道攻蜀。临行前,赵匡胤授予诸将阵图,并特别交待宁江节度使刘光义,蜀军在夔州设了锁江浮桥,防卫甚严,要取胜,必须先夺浮桥。 后蜀以王昭远领兵抵抗,然而王昭远只会纸上谈兵,并不会领兵作战。出战迎兵之际,他夸下海口,说夺取中原易如反掌,但经过几次交战,却是屡战屡败,从利州直退到剑门。剑门是成都的重要屏障,其得失直接关系到成都的安危,孟昶得知王昭远战败,忙让儿子玄喆率兵增援。但玄喆不仅不懂兵事,沿途竟游山玩水,寻欢作乐,半道听说剑门失守。便不战自溃,逃往东川。此时,王昭远已做了宋军的俘虏。 与此同时,后蜀的三峡防线也被刘光义和曹彬的西路军攻下,刘、曹二人率领的东路军溯江而上,进抵夔州。刘光义按照太祖的指示先夺浮桥,攻下夔州,打开了由长江入蜀的大门。两路宋军长驱直入,沿途所向披靡,于乾德三年(965年)元月会师成都。孟昶见大势已去,便命献表请降。 后蜀物产丰富、府库充盈,号称“天府之国”。平定后蜀后,宋太祖特命参知政事吕余庆为成都知府,协同王全斌等人大肆搜刮。一时间,船载路运,日夜不息,大量财富被集中到东京开封。这固然加强了宋王朝的国力和财力,但同时却又激化了后蜀地区的社会矛盾,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后蜀一直动乱不已,民变、兵变相继发生,牵扯了北宋王朝很大的一部分兵力。 南汉以广州为中心,割据岭南两广地区达60年之久。开宝三年(970年)九月,赵匡胤决定攻取南汉以继续实施“先南后北”的统一方略。同年十一月,赵匡胤命潘美率军大举进攻南汉,宋军很快就攻陷了贺州,随之连克昭、杜、连、韶四州。南汉主负隅顽抗,但朝廷上下却不能团结一致。最后,南汉主任用宦官掌握兵权,以这样的军事配备对抗宋军,无异于以卵击石,很快,南汉军队就大败于莲花峰下。次年二月,宋军攻克广州,南汉灭亡。 南汉灭亡之后,南方剩下的最后三个割据政权个个自危,震恐异常。南方割据势力最强大的南唐后主李煜苟且偷安,主动要求取消国号,改称“江南国主”。但赵匡胤并未因此而改变消灭南唐的决心。P15-16 序言 宋朝(960—1279)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朝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第四个在分裂的土地上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宋朝无论是在文化、艺术、经济还是军事实力上都远远超越了之前的秦、汉、唐三个大一统王朝。赵氏家族两宋十八朝都遵循同一个治国策略——昌文偃武,走的是一条通过发展经济实现富裕的道路。众所周知,文武皆为“国之大器”,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富国不等于强兵,因而终宋一朝,由于军事上的孱弱或软弱,自始至终受制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尤其是受到来自北方的辽、金、蒙古的威胁,使得整个赵宋基业虽三百年屹立不倒却又飘摇不定、摇摇欲坠,给后世留下了“积贫积弱”的印象。 宋朝“守内虚外”、“强干弱枝”的国策,发端于赵氏家族基业的缔造者——宋太祖赵匡胤。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了宋朝,由此对手握重兵的大将保持着警惕,唯恐有朝一日,他人黄袍加身推翻了自己的江山。由于存在这种顾虑,赵氏历代君主重文轻武,以文制武的现象十分突出。所以在宋代,文化的昌盛达到了中国封建时代的顶峰时期,在教科文方面处于当时世界的领先水平。 与中国历史上其他封建统治家族相比,赵氏家族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子嗣不昌。除了宋末二帝外,宋朝共有16位君主,其中,有6人无亲生儿子继承皇位,若加上太宗的兄终弟及,皇储更显缺少,这在中国帝王时代,恐怕是独一无二的。在父死无子继的特殊情况下,赵氏政权的皇位传承相对顺利,并未出现大的危机,这不能不让人惊讶。可见,赵氏家族“昌文偃武”的国策还是有成效的。虽然,在这表象的背后,也夹杂着极其复杂的内外因素,也有各种政治势力暗中角力,上演了一幕幕精彩之戏。但至少从表面上看,皇帝的“家”是稳定而安静的。 宋王朝消极接受,中晚唐、五代的教训,着重推行文官政治,按照皇帝集权、臣僚、分权、中央集权、地方分权的原则,有效地维护了政治稳定,消弭了各种内江,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每个朝代的更迭无不伴随着血腥、屠戮。唯有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少有的例外。赵匡胤取代后周时,并未采取血腥手段,更没有担心前朝子孙复辟而大加屠戮,反而勒石为盟,要求后嗣新君遵守誓言,善待周室。大宋三代,儒学复兴,社会上弥漫着尊师重教的风气,大宋皇帝在强调大权独揽的同时,又兼顾对臣僚的体貌宽柔,故其争斗少有诛杀,较为开明廉洁。终宋一朝,没有严重的宦官乱政和地方割据,兵变、民乱次数在中国历史上也相对较少。然而,由于过分看重“以儒立国”,整个时代尚武精神沦落,结果大大削弱了国家的军事实力,使得大宋王朝在面对外来强敌时既无招架之功,更无还手之力,任外虏欺凌,终至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大宋王朝之赵家天下》一书,为读者描述了赵氏家族历代君主是如何处理家族以及社会各个阶层的矛盾,以实现家族的长久统治的故事。书中全面刻画了宋十八帝的性格、命运,从中勾勒出了宋代320年的风云变幻、喜剧悲歌。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