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6日,腾讯财经发表署名文章《理想是把双刃剑》,文章说的是光伏企业尚德公司和他的老板施振荣的故事。
在施振荣看来,做企业就是实现理想的过程。施振荣的财富神话与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兴衰紧密相连。创业初期,施振荣面对的光伏产业市场还是一片蓝海。尚德公司当时在光伏产业领域不仅拥有技术优势,还有供不应求的市场需求,如雪花般的订单让尚德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组件生产企业。
2005年的冬天,尚德公司作为首家中国民企登陆纽交所。挂牌当日,尚德电力股价大涨40%,施振荣顿时成为镁光灯的焦点,头顶上光环笼罩,此后更是荣登中国新一代“首富”。他的故事成为创业励志的典型,经过媒体的发酵和传播,红遍大江南北。紧随其后,包括江西赛维、天威英利、天合光能10余家企业实现海外上市,中国也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国”。
但是,短短几年之后,尚德公司业绩不佳,股价缩水,高管离职等事件接踵而至,惨淡的财报数字和低迷的股价令施振荣头疼不已。2012年,曾经在光伏行业贵为“教父”的施振荣,却要面临“尚德真的要破产了吗?”的种种质疑。施振荣对此坦然面对,“我不能要求所有人都能理解我,当然一旦你实现了你的理想,别人自然有公正的评论,从这个角度来讲,我有很多的光环,也有很多的质疑。”
施振荣从不否认自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事实上,他非常乐于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理想。“我认为一个企业家应该有博大的胸怀,更多是实现自己的理想。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做好。”理想,俨然成为施振荣不断前行的动力。
实际上,许多企业家如同施振荣一样,在创业的过程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理想,但这些理想往往并不是企业家的远大抱负,也不是企业家智慧的产物,更多的是在时代变革大潮中的激情和冲动。
众所周知,穷则思变是一种正向激励,它最能激发创业致富的理想。摆脱贫困,是改革开放的初始动力之一。而发财致富,更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共同向往。30多年前,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尤其是在城市中也引人多种形式的承包制之后,彻底打破了中国几十年来对劳动力流动的严格管制。其中,以城市的回城知青和农村富裕劳动力为主的流动人员,成为第一批自食其力的个体劳动者。他们创业的过程虽然艰辛,但收入也十分可观,涌现出不少“万元户”。与体制内单位每年几百元的收入相比,“万元户”成为人们羡慕不已的典型,他们用事实证明了个人发财致富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万元户”示范效应的感召下,人们发财致富的理想被激发了,一大批为摆脱贫困的人士,冒险创业,并喜获成功。这批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仅在经济上实现了发财致富的理想,也意外地获得经商办企业的经验和能力,为日后升级为企业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无须讳言,那个年代许多人的成功带有几分偶然性。一时或偶然的成功,往往容易给人以错觉,以为经商办企业并不难,甚至连赚大钱似乎也不难。照此发展下去,跨国公司、国内龙头企业,也并非高不可攀。于是乎,初始创业的成功,极易激发企业家们称王称霸的理想。他们当中,小者,立下在中国称霸的豪言;大者,则立下在全球称霸的壮志。后来的许多事实也证明,中国的企业家们确实在不少领域实现了全球称王称霸的理想。比如,我们的钢铁、煤炭、水泥、服装、鞋帽、电视、冰箱等几百种产品,产量都是世界第一,与此相对应,我们的许多企业,在规模上也成为世界第一。
然而,改革开放35年过去了,怀抱发财致富理想的“首富”们一年又一年地在更新换代;怀抱称王称霸理想的“大王”们一批又一批地被淘汰出局。对此,人们不禁要问:到底是市场环境出现问题了,还是企业家们的理想出现问题了?为什么许多人的创业理想被无情地毁灭,甚至成为葬送自己前程的悲情畅想?
是的,任何时代都需要有理想,今天这个时代更需要有敢于成功的理想。理想之树常青,但理想不是幻想,不是任意放飞的翅膀。同样有理想,但结局却往往大不一样。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