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梅西公民讲座”年度演讲者韦德·戴维斯,2010加拿大出版人协会藏书票奖“年度最佳非虚构”作品《生命的寻路人》。
现代文明,真的是我们最好的未来吗?
为什么波利尼西亚人只凭一只指南针,就能横渡大西洋?
为什么亚马逊的巨蟒之族相信,未经许可猎杀猎物,会被灵魂守护者索命?
为什么西藏的隐修者,要花费一生去迎接我们假装不存在的那一刻,也就是死亡?
为什么因纽特人认为,如果你是狗的主人,你就是生命的主人?
从英属哥伦比亚到阿拉斯加,从海洋到沙漠
在世界的尽头,展开一趟与生存智慧碰撞的旅程
寻回多条古老却又崭新的道路
证明这世界上有其他选项、其他可能、其他思考方式
以及其他与地球互动的方法
韦德·戴维斯编著的《生命的寻路人》内容介绍:对于人生在世有什么意义,每一种文化都有着独特的答案。然而,我们的现代文明正在吞噬着不同的声音,世界变得越来越平。作者带领我们踏上世界边缘之旅,向我们展示了诸多不一样的智慧。
在波利尼西亚,我们跟着航海家出海远航,他们的祖先远在公元前一千年就在太平洋上定居;在亚马逊丛林,我们与一个失落的文明的后代相遇;在安第斯山脉,我们发现大地充满着律动;在澳大利亚,我们试着了解澳洲原住民这群首批出走非洲的人类的精妙哲学;在尼泊尔,我们与一位智者不期而遇,她已经过了四十五年的隐居生活;最终我们来到婆罗洲,看到这个最后的雨林游牧民族在为他们的生活挣扎。
这趟精神之旅所挖掘的事物,将是我们下一个世纪的任务。在我们这个时代,核心的挑战是如何重新学会欣赏通过文化表现出来的人类精神多样性。否则,在下一个世纪我们将永远失去这份保存着大量知识、技艺与想象的人类遗产。
旅行之中,我最大的乐趣,莫过于和保有传统的人们一起生活。这些人在微风中感受到历史,在雨水刷亮的石头上触摸到过去,在植物叶子的苦味中品尝着古老。亚马逊流域的美洲豹萨满巫师还在银河外漫游,北美因纽特族耆老的神话仍能以其意涵引发共鸣,西藏的佛教徒也还奉行着佛法法门。知道这些故事,我们便能记住人类学的核心启示:我们所处的世界,并非存在于某种绝对的意义中,而是现实的一种模式,是我们的特定文化谱系在许多世代之前做的一连串智性与心灵抉择的结果,成功与否则另当别论。
无论我们的旅伴是在婆罗洲森林中游牧的本南族、海地的巫毒侍僧、秘鲁安第斯高山上的巫医、撒哈拉红沙中的塔马奇克骆驼商队,抑或是珠穆朗玛峰山坡上的牦牛牧民,这些民族都在教导我们,世上还有别的选项、别的可能,也还有另一种思考地球并与之互动的方式。这样的想法,让我们充满希望。无数文化交织成生命的智慧与精神之网,覆盖了整个地球。
对这个星球上的芸芸众生而言,这些文化跟生物的生命之网,也和我们熟知的“生物圈”同等重要。你可以把这个社会的生活网看成一个“族群文化圈”(ethnosphere),这个词或许最能概括
人类自有意识以来,透过想象而形成的思想和直觉、神话与信仰,
还有想法及灵感。族群文化圈是人类最伟大的遗产,是我们梦想
的产物、希望的化身,代表我们全体的存在,以及人类这一求知
若渴、适应力惊人的物种所创造的一切。
“生物圈”(生物的生命母体)因栖地破坏及动植物
物种灭绝而受到严重侵蚀,同样地,族群文化圈也面临威胁,只是速度更快。举例来说,没有生物学家敢断言50%的物种已濒临绝种,这几乎是生物多样性最接近末日的情景,但若是声称文化多样性面临的是此种程度的濒绝,那么,用太过乐观来形容也都还太过乐观。
语言失传便是关键指标。语言就像是“煤矿坑里的金丝雀”。一种语言绝对不仅是一组文法或词汇。语言是人类的灵光一现,特定文化的灵魂与物质世界接触的媒介。每种语言都是心灵的古老森林、思想的分水岭、精神潜能的生态系统。
在当今七千种还在使用的语言中,有整整一半的语言并未传给下一代。事实上,除非做出某些改变,否则这些语言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就会消失。世界上有半数的语言正濒临灭绝。想想看,你将被沉默包围,成为族人里最后一位讲母语的人,再也无法传承祖先的智慧,无法预见后代的前景,还有比这更孤寂的事吗?这种悲惨的命运在地球上大约每两个星期就发生一次,成为某些地方、某些人的真实困境。平均每十四天就有一位老人死去,某种古老语言的最后几个音节也跟着他/她进入坟里。这件事意味着,在一两个世代之内,我们将会目睹整整半数的人类社会、文化和智慧遗产消失殆尽。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看不见的真相。P3-5
一句话就可以阐述作者在这本书中为我们描绘的图景:世界不是平的。
从字面上讲,作者带领我们乘上波利尼西亚的双身独木舟,于太平洋的潮汐与日月中颠簸;然后钻入亚马逊流域的森密丛林,在神秘仪式中飘游于混沌初开与悠远未来;接着登上安第斯和内华达山脉,感受能够平衡人类心灵及大自然一切能量的永恒法则……
非洲、大洋洲、南美洲、澳洲、东南亚、北极,作者踏遍了世界的边缘,也是我们潜意识中所认为的文明的边缘,那里遍布山巅与低谷,高高低低,充满了让浸润在平乏无味的现代文明之中的我们感到好奇的异象。
听起来这就像无数旅游或猎奇类的小册子,不过是浪漫的怀旧或田园牧歌式风景的拼贴集,用壮美的景象震撼我们日复一日被效率与数字奴役的心灵。但实际上,作者所说的“世界不是平的”绝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它挑战的是吞噬一切夷平一切的单一文明观。
书中的一段话很好的总结了作者的看法:
如果社会是以超凡的科技能力作为评比标准,西
方科学实验的光芒四射与出色高超,无疑稳居龙头。
但如果评比标准转变成用真正永续的方式让生命茁壮
繁荣,或是对地球真正的崇敬与欣赏,那西方的典范
就会败下阵来。如果说最能驱动人类热情的是信仰的
力量、精神直觉的能力、能够包容各种宗教憧憬,那
我们那些武断的教条又会再次不符合标准。
如果这种对比和评判仍然无法很有说服力地让人们认识到尊重多元文化的重要性,那么轻视这种重要性所引发的诸多冲突却无法让我们无视这个问题:
这些跟传统切断连结的人,绝大多数的命运都不
是获得西方的繁荣,而是加入众多城市穷人的行列,
被困在脏乱中勉强糊口。当文化凋零枯萎之后,人们
依旧活着,却成了过去的幽灵,陷入两难,无法回到
过去,却也没有真正的机会一圆赶上西方的梦想,既
无法实践他们效尤的价值,也不能创造他们渴望的财
富。这制造出一种危在旦夕的处境,因此,多元文化
的困境不仅牵涉到怀旧或人权,更是地缘政治稳定和
生存的严肃议题。
如何避免因此而产生的龃龉与冲突,再一次,作者指出文化能够帮助我们驯化野蛮之心:
文化不是微不足道的。文化不是装饰或艺术品,
也不是我们唱的歌,或我们吟诵的祈祷文。文化是一
张舒适的毛毯,赋予生命意义,也是一套完整的知识,
让个人能够从无穷无尽的生命经验中寻找价值,并在
不具意义与秩序的宇宙中创造属于自身的意义与秩序。
文化是大量的定律与传统,是道德伦理规范,能将人
们与野蛮之心隔离开来,而历史显示,野蛮之心就只
是在全人类社会乃至全人类的表面下方。如同林肯所
说,单凭文化,就能使我们触及天性较美好的那一面。
希望读者能够在作者这位寻路人的启发下,获得更加立体的看待世界的眼光,明白什么是生命,什么又是生命的意义;明白什么是文化,为什么需要尊重多元文化。后浪出版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
2014年10月
作者的格局恢宏、引人入胜——《纽约时报》书评杂志
人类学家暨摄影工作者韦德·戴维斯说服力十足,这本书向我们揭示世上半数的语言即将消失,过度的发展将扑灭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芝加哥论坛报》
本年度的梅西公民讲座呈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演讲者审视了古老智慧及在地文化,帮助现代人开拓自己的道路,值得一读。——《加拿大国家邮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