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商是中国的奇迹,也是世界的奇迹,温商是当今世界上最为成功的商人群体:他们财富积累速度最快,资本动员能力最强,经营半径最广,作为世界上最会赚钱的群体,他们是世界上唯一可以和犹太商人比肩的商帮。无论是山西炒媒还是迪拜炒地,温商为什么能够屡败屡战而又屡战屡胜?温州人的区域性格为何如此整齐?遍布全国的180家温州商会是靠什么抱团做事的?能不能从根源上学到温商赚钱的技巧?所有问号都溯源到800多年前一位叫叶适的先辈身上。
与众多描写温州商人的图书相比,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没有简单地罗列温州商人成功的案例,而是在八百多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里找到了培育温商思想的核心晶片———叶适实学思想,这一传统思想一旦与现代商业相碰撞便放射出夺目的光华。
《八百年不败的温州商魂》一书从历史与现实,民风与习惯养成的维度,通过南宋叶适的实学思想的视角,总结出南存辉、胡成中、郑元豹、钱金波、周大虎、周成建、朱爱武、邹招斌、陈千敢等杰出温州商人的务实观、重商观、敏勤观、通变观、义利观、游学观、成事观7个观念以及36条规则,这36条规则像36块过桥石一样,指引温州商人成为叱咤风云的商界翘楚。
1-9 利润低,就从销量大开始——大钱是悄悄挣出来的
小小的袜子为何能有这么多的利润?这就是义乌商人的精明所在,以令人难以置信的低价抢占市场。小商品周转快,销售量迅速变大,使义乌成为小商品的全国集散中心。
义乌一家很大的服装集团在上海的超市里卖三四十元一条的西裤,集团董事长解释:尽管超市西裤价格比较低,利润不大,但是3个月就结一次款,资金可以马上回笼,他们当年在上海几个大超市做了1000多万元生意。
义乌有一个初中学历的妇女,起初给人当保姆,后来在街头摆摊卖胶卷。她认一个死理,一个胶卷永远只赚一毛钱。市场上的柯达胶卷卖22元时,她只卖14.1元,不想,后来批发量大得惊人,生意越做越大。现在,她的摄影器材店可以说义乌搞摄影的无人不晓。一个农村妇女用她简单的只赚一毛钱的真诚打败了许多商科学校毕业的老板。
义乌商人就是这样,他们似乎感受到短缺经济不会长期存在,因此以价格洼地换水流速度,使自己的身边迅速成为财富海洋。
1-10 以薄利做广告——学会用价格换时间
实际上温州商人微利是图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做法,从空间的角度讲,薄利多销对于幅员辽阔的中国来说,他是以价格换空间,从沿海到内地再到边疆,让自己的商品走完全国市场,这一遭算起来利润就很可观。
对于瞬息万变的商战来说,薄利多销是温州商人用价格来换时间,高价产品几年走不完的市场覆盖路,低价商品几天就走完了。想想当年红遍全国的一次性打火机,恐怕当年每个中国人都接触过。
对于商战的后来者,薄利多销是温州商人保护自我的拿手戏,使新来的竞争者放弃进入的企图,是啊,一根牙签只挣几厘钱,这个行业,你还咋进入呀,按厘算钱,很多人没这个概念。
大家可能还没有想到的是,薄利多销还有一种广告效应,然后到处吆喝是全国最低价,一下子人们就知道谁是吸管大王,谁是牙签大王了,不是广告,每件商品批发出去,走进千家万户就胜似广告。
薄利多销,还拉动了消费,这么便宜的打火机,买个玩吧。
薄利多销,促进了资金周转,大进大出,货不沾地。
最后薄利多销还是温州商人一种不得不的选择,别忘了那会儿的国有企业还遍布各个行业,你想家庭生产出来的东西,技术含量本身就不高,你价格不低点,谁买?于是务实的温州人只能选择低价,但是温州商人的精明不仅在于低价,还在于敢于低得可怕。
1-11 人人都不愿做从我做开始——把冷灶烧热才是水平
中国人做事经常会遇到一个老大难问题,那就是面子问题。
说到面子,还有这样一个故事,故事说的是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初,温州的许多修鞋匠走向了市场,其中一位十八九岁的姑娘也加入这个当时被人瞧不起的行当,在西北大学的门前大大方方地为人们修鞋。
有一天,一位大学生来到她这里修鞋,见面就问姑娘:“你干这个(指修鞋)就不怕人家笑话吗?”没想到,这位姑娘从容地回答:“这有什么可笑话的,你这么文雅的人穿破鞋,人家见了才笑话哩,我给你修补好了,你再穿,人家也就不会笑啦。”听了这一番话,这位大学生不禁面红耳赤。
我觉得民间故事往往比报章上的故事更加精彩,因为民间故事带有隐喻的功能,修鞋这个故事好就好在它有潜台词,它的潜台词是:我一个女孩家虽弱但我能修鞋,修鞋能让人不漏脚指头,你能干什么?你如果什么实事都干不了,谁更有面子,当然是我修鞋的更有面子,因为我在做事儿。
在温州商人看来,弹棉花、擦皮鞋、收鸡毛、当裁缝、办公司、开商场、包飞机,都是在做生意,做生意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关键是能不能挣钱,能挣钱的人就有面子,夸夸其谈坐吃山空就没有面子,就这么简单。
费孝通到宁夏西海固地区考察时,发现当地的修鞋匠竟然都是从温州一带过去的。他十分感慨:在那么穷的地方,这钱还是让温州人赚走了。
P27-29
一
作家茨威格说:一个真正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刻——一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刻出现以前,必然会有漫长的岁月无谓地流逝而去。
环顾当今商界,可谓千帆竞秀百舸争流,但无论从积累财富的数量、速度,还是活跃程度来讲,温州商人都算得上是当今中国最耀眼的商帮,甚至有媒体称,世界上唯一可以和犹太商人比肩的群体就是温州商人。
温商,作为一个唯一以城市命名的商人群体,他们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他们一路播下财富的种子,成为继徽商、晋商、粤商、闽商、申商之后的中国现代商帮代表,他们正在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书写着今日中国的商业历史。
温州商人异军突起为何如此之快?
温州商人的区域群体特性为何如此鲜明?
温商在现实发展中蕴藏着怎样的历史倒影,他到底经历了怎样的观念变迁?
如何从根上跟着温商学赚钱?
近年来,人们在对温州商人现象进行文化寻根的过程中,越来越多地提到一个名字——叶适。
二
实际上,千言万语也讲不明白的温州商人的成功秘笈,早在800多年前,南宋的这位叫叶适的老前辈,就“夜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在母亲杜氏拾取苎麻丝絮织成布匹补贴家用的织机旁,播下了温州商人英耀求生的思想底片,构建了800年不败的温州商魂。
他的言论,不是商经,但对于促人成事,字字要害。
他的言论,不是家训,但言之苛爱之切,句句动情。
这位老先生年轻时热衷于科举,但是面对着朝不保夕的南宋,他一直在寻找另外的人生答卷,晚年专心在温州的水心村里著书立说。
最后这位老先生终于在“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滴血之痛里,思考出了对家国很有用的东西,以至于这种有用的思想,随山川留世,随海风留韵,超越了那个时代,至今仍像湿润的海风一样氤氲着这片他深爱的乡土。
据官方文件记述:叶适(1150—1223),字正则,自号水心居士,学者称水心先生,浙江温州永嘉人。
叶适是南宋后期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南宋事功学派的代表人物,是与朱熹、陆九渊“鼎足而三”的思想家。
用今天的话说,叶适这人是非常的正直,不怕得罪人,连皇帝做不对的事,他也敢批评,就别说朱熹了。他与朱熹一直打嘴架,核心是朱熹重心,由心到物,叶适则重物,由物到心,为这儿,他没少跟朱熹拍桌子,但拍桌子是拍桌子,当朱熹受到朝庭的打压后,叶适还是上朝替他说公道话,可见当时的学术气氛是多么纯正。
叶适论做人做事做学问,那在当时就是相当成功,立德、立功、立言,这是古代中国知识分子人生的最高境界,叶适先辈可以说是三者兼备,而且样样精彩。
论做官,当过南宋的兵部侍郎、吏部侍郎、太常博士等职,拿当今比相当于当过国防、人事、社科院之类的部级干部;论做事,他主张南宋要主动出击,以江北守江南,措置屯田、建立堡坞、安集流民、守江抗金,留下了精忠报国的赫赫战绩;论做学问,著有《水心文集》、 《水心别集》、 《习学记言序目》等,可谓著作等身;论名气,800多年后他依然被评为温州十大历史名人;论后代,叶适生有三子:叶宣、叶案、叶宓,嗣后子孙众多,遍布温州各县,其中以聚居于温瑞塘河莘塍洛川支流为最多,后裔据说已近万人,很多人经商,还有的成了各地的商会会长。 叶适先辈的核心思想就是强调功利,注重事功,经济上,他反对中国传统“重本轻末”、重农抑商的思想,开创性地提出“通商惠工”、“扶持商贾”发展商品经济的思想,并认为雇佣关系和私有制是合理的,富人应该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学术思想上,他重视事功之学,认为讲“义”不可以离开“利”,对汉儒所谓“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董仲舒语)的说法表示异议,提出了“以利和义,不以义抑利”的“义利并重”观。
还有一点很重要,叶适先辈给人讲述了做人成事的一般规律,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成功学研究者,这一点在很长的历史时期还被遮蔽着,而这一点正是本书彰显的重点,这些思想都成为温州商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
为了弘扬叶适的思想,整理和开发这一宝贵的精神遗产,2000年11月7—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浙江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学会与温州市政府联合举办“纪念叶适诞辰850周年暨永嘉学派国际学术研讨会”,80多名中外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研讨会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据叶姓族长、叶适纪念馆筹建负责人和发起人叶辅忠介绍,以前他们只知道自己的祖先叫水心先生,研讨会后,才得知叶适就是水心先生,2001年1月19日,叶适先辈的后裔们于洛川河畔建成了叶适纪念馆。叶适第二十六代孙、叶适纪念馆副馆长叶伟东先生还独资赞助创立叶适纪念馆网站,以方便海内外人士弘扬、挖掘叶适精神。
叶适先辈思想越来越受到温州政府部门的重视,成为他们开发温州人文资源、振兴温州经济的思想宝库,温州市市长赵一德在一次接受采访中作了中肯的表述,他认为温州商人今天取得的巨大成就与温州历史上曾经影响全国的“永嘉学派”有关,从“永嘉学派”可以找到温州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密码。他还特别强调,他这么说的意思并不是说温州商人都研习过“永嘉学派”的著作,而是说,由于永嘉学派长期在温州地区传播,历经千年之后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广泛的“亚文化壳”,这个“亚文化壳”的影响非常大,时间非常久,就形成务实的、开明求利的社会风气,凭借永嘉学派的坚实砥柱,成功地抵御了传统文化中的“空谈义理”和“君子不言利”的风气,整个社会的贬、褒、崇、抑都很清楚,许多温商的优秀品质和经商风格都可以从中找到源头……
叶适先辈和永嘉学派的务实思想和创新精神,是当代温州人建设新温州的思想之盐,当代温州人正在进一步弘扬务实创新精神,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开创新的伟业。
进入21世纪,温州商人的业绩达到了一个新的顶点。目前,全国共有175多万温州人在各地经商创业,足迹遍及祖国各地,在全国各地建有170多个温州商会,他们手中掌握着大量民间资本,成为投资领域中一支劲旅。一部分温州商人正在完成由商人向企业家的转变,涌现出南存辉、胡成中、周大虎、郑秀康、周成建、尤小平、邹招斌、陈千敢等一批杰出的企业家,这些企业家正在起到标杆作用,对温州商人的历史前程产生方向性影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外温州人中,地市级以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数超过300名,县级以上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超过1000人,在温州商人所在地的政治、文化、慈善事业中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使天下有羡于为士而无羡于入官”是叶适先辈的理想,作为一种深深扎根于乡土中国的传统思想,叶适先辈的思想很像是800多年前深藏于历史峡谷中的一种铀,一旦与现代商业结合,就会闪耀出夺目的光华。
笔者与温州商人真是有着不解的情缘。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在内蒙古经济电视台工作期间,当年我们的合作伙伴就是内蒙古温州商会,因此对温州商人的联系越来越多,记得那时大家经常一起吃着温州饭馆的皮皮虾,喝着花雕酒,喝得大醉而归。说温州商人是最有游牧精神的南方人,此话真是不假。
有情有谊是温州商人给人的直观印象,但最令我震撼的还是温州商人的吃苦精神。
一次,呼和浩特义乌小商品城开业,一对温州夫妻在这简陋的市场里卖打火机,旁边是行李卷,大概他们刚下火车没几天,可能不适应这里的气候,孩子在母亲的怀里拼命咳嗽,两个大人把衣服都给了孩子,自己冻得哆哆嗦嗦,地上摆着一堆透明玻璃样的一次性打火机,我一问多少钱一只打火机,他说:“五毛钱一个”,当时可是十块钱买打火机都难买的时代,我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靠这地上的一堆打火机他能发家吗?整个一地打火机都加起来才多少钱呀?他说:“我们温州商人做得的就是一厘钱生意,不像你们北方人宰一刀是一刀”。
他们为什么实在到这个程度?从此我就被温州商人吓着了,这么能吃苦,这么有头脑,什么样的事情干不成,这呼和浩特的商业早晚是温州人的天下,他们是在什么环境中长大的?很多年了这个问号在我的头脑中一直没有消失过。
来到中央电视台后,了解到更多温州商人的业绩。十年以后再回到呼和浩特,内蒙古温州商会已经成为主导当地商业的重要力量,一座座现代化的商店,一座座金碧辉煌的酒店都是温州人开的我在想,同样是受苦人出身,为什么单单他们的苦会产生如些大的商业能量,北方人的苦吃到哪里去了呢?这些会唱蒙古歌会喝金马杆酒的温州人骨子里到底蕴藏着怎样的奥秘?
再后来,工业化、城镇化让内蒙古大草原兴起了城市群落,很多内蒙古放下牧羊鞭,进城当老板,这中间,温州商人作为西部开发的民间开拓者,确实起到了带动的作用。我远在贡格尔草原的家人也开始经商,他们有刚刚进城的农民,有食品公司下来的下岗职工,有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的学生,他们自强自立的初衷是好的,但他们经常在经商实践中撞得头破血流,特别是年轻学生花完了学费用父母的血汗钱做资本自我创业却屡遭失败,心灵这么早就受到伤害,连经商这条人生的第二通道也走不通了,孩子们还能干什么呢?家长看到眼里疼在心里,与温州商人相比,他们多数想法太浪漫,太主观了,观念、做法、想法、心态、交朋友的方式与温州人都是南辕北辙,这时我就在想,能把我了解到的温州商人的故事告诉北方创业的朋友们吗?这也许对他们是有益的。当然北方人也有北方人的优点、豪爽、大气,但要学会柔慧而精细,这南北一沟通,一定是件好事。
在这样的思考下,我决心以温州商人的精神钻研温州商人,编写此书。学一句有一句之功,看一事有一事之利。三十六句,与上百个小故事,但愿总有一点对您能有所启发。
感谢内蒙古出版社社长王东生、志鹏处长、编审王占英、王继雄主任对我的支持,感谢我的朋友李志清、哈斯巴更、袁涛、唐一对我的支持,感谢中央电视台我的同事温州人余浩男对我的鼓励,感谢我妻子刘静红的支持,感谢我的12岁的女儿张心如对我的激励,她希望我挖一口井而不是挖一个坑,从我开始写提纲起,她在我本书的扉页上画了一个巨大的粉红色的“顶”字,使我每当打开电脑都感到一种振奋。
最后我祝愿那位在呼和浩特小商品城里经营打火机的小家庭已在塞外青城安居乐业,他们想必已经买房买车,在第二故乡生活得更加快乐而幸福,温州朋友来,他们肯定也会唱《陪你一起看草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