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御医五代传人,中医泰斗岳美中和京城四大名医再传弟子汪逢春再传弟子,中医圣手薛永东先生将带领我们走入五脏六腑的千年养生智慧。
人体是大天地,五脏六腑是小天地,五脏六腑出现小问题,反映在人身上便是大问题。本书结合现代人生活和身体状况,吸收中医养生传统精华,汲取《黄帝内经》中蕴藏千年的养生智慧,从现代人身体的实际现状切入,观照现代生活的环境,以五脏六腑为本,总结归纳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养生之法。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黄帝内经五脏六腑养生法 |
分类 |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
作者 | 薛永东 |
出版社 |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清宫御医五代传人,中医泰斗岳美中和京城四大名医再传弟子汪逢春再传弟子,中医圣手薛永东先生将带领我们走入五脏六腑的千年养生智慧。 人体是大天地,五脏六腑是小天地,五脏六腑出现小问题,反映在人身上便是大问题。本书结合现代人生活和身体状况,吸收中医养生传统精华,汲取《黄帝内经》中蕴藏千年的养生智慧,从现代人身体的实际现状切入,观照现代生活的环境,以五脏六腑为本,总结归纳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养生之法。 内容推荐 人体是大天地,五脏六腑是小天地,五脏六腑出现小问题,反映在人身上便是大问题;人体是一个讲究平衡与和谐的系统,五脏六腑又各司其职,彼此照应又相互牵制。因此在中国古老医书中,五脏六腑是人身之宝,也是养生之宝,它定寿命,决健康,泽精气,是人体养生的根本所在。“五脏六腑皆有神明”,只有五脏六腑和谐平衡,才能身心健康,达到颐养天年的初衷。本书结合现代人生活和身体状况,吸收中医养生传统精华,汲取《黄帝内经》中蕴藏千年的养生智慧,从现代人身体的实际现状切入,观照现代生活的环境,以五脏六腑为本,总结归纳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养生之法。 目录 前言 调五脏,养六腑,百病从此不再生 第一章 养生,先养五脏六腑 从五行中看人体五脏六腑的联系 气、血、精、津、神都被五脏六腑所主藏 阴阳平衡是五脏六腑和谐的基础 经络也是将五脏六腑连为一体的超级宗师 滋养五脏六腑要顺应天时 五色五味养五脏,功能正常得保障 喜怒哀乐影响五脏六腑 第二章 心是身体之“君王”, 心强则五脏六腑都健 心为五脏六腑之主 驻容养颜从养心开始 夏季重养心,还要顺应六节气 没事拍拍心包经,益心又强身 节制情绪,才能避免伤身 先睡心后睡眼,养心才是入眠方 肾虚还要从心补 饭吃七分饱,晚饭五成饱,最益养心 苦味食品有益养心 太咸太甜不益心,饮食甜咸要均衡 第三章 肺是身体之“宰相”,养肺则美丽与健康同来 肺气一伤,百病蜂起 忧伤肺,养肺最宜笑口常开 秋天养好肺,你就不会像花儿一样枯萎 呼吸不畅时,注重心肺同调 痰多时,可食山药百合薏米粥,养肺化痰 辣入肺,要适量 按摩护肺效果好,揉揉鼻子保健康 让世界生畏的甲流只是一次瘟疫袭扰,病因不过是风温袭肺 第四章 肝为身体之“将军”,肝好身体才壮 肝通目,欲明眸美目,别忘养肝 春秋两季要重养肝,食补为先 老调重弹:莫生气,生气伤肝! 常揉“地筋”对肝脏有益 抑郁症新解:肝气不足到极点导致抑郁症 梅核气,治疗之本是舒肝解郁 推敲肝胆经,不仅健肝更能减肥 第五章 脾是脏腑的“和事老”,脾健则身体平安 脾是“后天之本”,亚健康从脾开始防治 脾胃好,是一切痼疾的康复之钥 脾肾两虚,喝水也能长肉 “思念”是一种说不出的痛 安胎,健脾益气很重要 连鱼翅也吃不出味道,说明你的脾脏不堪重负 第六章 肾为生命之“父母”,祛病重在养肾强肾 养肾是男女一生的必修课 怕冷是肾阳虚在作怪,增补肾气可调治 肾主恐,增补肾气,人不惧 足上“涌泉穴”,长按肾长健 肾脏保养好,女人不易老 肾虚不能乱补,要分清肾阳虚和肾阴虚 肾有久病者,每日寅时练闭气功有益 高血压和肾病是“双胞胎”,中药茶饮可调治 第七章 胆是人体的“中正之官”,胆好才能抵御外邪的侵害 凡十一脏腑,全取决于胆 “肝胆相照”,不是说着玩儿的,做到才能更健康 子时前入眠,对养胆有益 学习道家饮食,确保胆健康 早起口苦,典型的胆经病,敲胆经可防治 经常不吃早餐,当心胆结石找上你 第八章 胃是人体的“能源部长”,胃好,活得就好 长寿之道在于养胃 胃不好,人体的“电能”就不够用 小米粥是开胃的“大功臣” 动动脚趾头,“踢走”老胃病 脾胃和,健康才能常在 胃寒痛,喝杯暖暖的姜红糖水就能缓解 第九章 小肠为人体分配营养的“厨娘”,小肠好,则身体棒棒的 小肠吸收食物上缴“国库”,将食物中的糟粕弃之 治疗蝴蝶斑,从小肠吸收功能上找原因 嗓子痛,也可强健小肠来防治 肩周炎是小肠经经气不利所致 腹痛,多是小肠化物功能失常而导致 第十章 大肠是人体废物的“传导官”,大肠好,人才更健康 肠美人就是肌肤美人 大肠通畅一身轻松 按摩腹部,促进消化有益养生 便秘与泄泻,补大肠之“津”为其治法 按揉合谷穴,可养肠、防中风 第十一章 膀胱是人体废水“排放师”,膀胱好,排得才畅快 按摩膀胱经,为健康和美丽排除万难 咳时遗尿,只因膀胱气化不利 小忍乱大谋,定时排尿,益养膀胱 后脑勺疼痛,是膀胱不健惹的祸 腰酸、背痛、腿抽筋预示着膀胱之“液”不能濡润全身 第十二章 三焦是气血津精的“调节师”,三焦通,则百病不生 三焦是中医六腑中最特殊的概念 耳朵里隆隆跑火车,就找三焦来解决 三焦各有各的妙用 气血不畅,首先要通中焦 “嘻”字功,老祖宗推荐的调理三焦功法 试读章节 五色五味养五脏,功能正常得保障 “五色:黄色宜甘,青色宜酸,黑色宜成,赤色宜苦,白色宜辛。凡此五者,各有所宜。” ——《黄帝内经·灵枢》第五十六篇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饮食对身体的保养作用,这一点在我接诊时就可以看出来。去年的一天,有个来看病的年轻姑娘就问我:“听说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对身体都不好,所以我特怕医生给我开药吃。听说您是养生的专家,所以我想请教您,有没有很管用的食疗方法呢?”我仔细看看她,这个女孩子不过二十几岁,按理说正是机体脏腑功能比较旺盛的年纪,却脸色发黄,毫无光泽。于是我根据五色原理初步判断她脾胃不和,理论依据来自《灵枢·五色》中的论述。如果脾脏有病,那么就会外现出黄色的病象,同样也可用黄颜色来补益脾脏。再细一问,果然她常感到胃部不适,食欲也不佳。 作为医生,我自然很清楚药物对人体的伤害,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我深切体会到食补的重要性。而食补是一门比较复杂的学问,现代营养学飞速发展,科学家们通过实验分析,已经可以详尽历数出各种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及微量元素,但是普通人想掌握这些知识却并不容易。 食物的五味可以补益五脏,这显然是毋庸置疑的。早在古时,《黄帝内经·灵枢》第五十六篇就讲过,五味分别进入各自所亲和的脏,酸味的食物首先进入肝,苦味的首先进入心,甘味的首先进入脾,辛味的首先进入肺,咸味的首先进入肾的理论。这段话可以传达给我们两个信息:首先,五脏是食疗与食补的直接受益者,也就是说,各种味道的食物首先要通过五脏来对身体起作用;其次,中医将多种多样的食物划分为五种,即酸、苦、甘、辛、咸五味,五味分别入五脏,对应肝、心、脾、肺、肾来起作用。 除了五味,中医还用五色来对食物进行分类。中医上所说的五色,是指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黄色适应甘味、青色适应酸味、黑色适应咸味、赤色适应苦味、白色适应辛味。可见,酸、苦、甘、辛、咸五味分别对应青、赤、黄、白、黑五色,五种色味分别入五脏,并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要这五种色味分别相和,彼此相宜,便有利于人体的和谐。此外,《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九篇中还把面部的五色同五脏相互联系,青色属肝,赤色属心,白色属肺,黄色属脾,黑色属肾。也就是说,五色也与五脏有着特定的对应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对不同颜色食物的摄取来补养五脏。 综上,五色养五脏,本味补本虚。青色、味酸的食物人肝,食之可养肝;红色、味苦的食物人心,食之可养心;黄色、味甘的食物人脾,食之可健脾胃;白色、味辛的食物人肺,食之可益肺金;黑色、味咸的食物入肾,食之可补肾精。需要注意的是,中医上所说的昧甘,并不等同于甜食;味咸,也并非专指食盐;青色,可泛指绿色;黑色,其实不一定要多么黑,颜色深的也可算在内。这些在以后的章节中我会详细说明。 世间任何一种植物或动物都在大自然中孕育而生,吸取天地精华而长成,它们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提供了食物来源。人也是整个物质世界中的组成部分,因此要与自然界达到一个协调,就要首先使五色、五味在体内达到一个平衡,也就是说,各种色味的食物首先应该均衡摄取。在此基础上,再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增加身体所需要的食物,如此才能使五脏功能协调,身体保持健康。根据我多年的经验,可以依据以下两个原则来选择食物。 根据味道来选择食物。也就是口感的喜好,因为嘴巴的喜欢通常都是身体的需要。一个体质虚寒的人,自然会喜欢喝热汤、吃生姜,为什么呢?中医认为,生姜性微温,味辛,归肺脾胃经,食之可祛湿与发散风寒,起到润肺补脾的作用。夏天天气炎热时,人们通常都懂得选择苦瓜、野菜等食物来败火,而不愿吃甜腻的食物。因为苦味人心,可降心火,而甘味温补,与夏季炎热的气候刚好相悖。 根据五色来选择食物。例如前文中提到的年轻姑娘,我建议她常吃山药粥、南瓜粥、红薯粥等食物补脾胃,这些食物都性味平和,且具有温补的作用,最适合平素脾虚的人进补,且做法简单,不会给日常生活带来太多的麻烦。她回去如法炮制,果然没有多久面色就红润起来。只要我们留心就可以发现,山药、南瓜、红薯等食物其实都偏于黄色,这也说明了五色是与五脏有联系,并且能够补养五脏的。 【薛教授在线健康答疑录】 有人提问: 健康人如何利用五色、五味原理来补养身体呢? 薛教授答: 五色、五味作为食物的两种基本特性,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也很好利用。我向大家推荐一款五色豆食谱,经常食用可保五脏功能协调,有益养生保健。 绿豆补肝:绿豆味甘性凉,具有清热解毒之功。可以熬成绿豆汤,然后调入蜂蜜饮用,可清热泻火,帮助肝脏排除体内毒素,促进机体正常代谢,特别适合夏天食用。 红豆补心:红豆味甘性平,有补血养颜的功效。既可以熬红豆汤喝,又可以做成红豆沙食用,味美又有营养,特别适合女性食用。 黄豆补脾:黄豆味甘性平,归脾胃经,可健脾宽中、益气补虚。黄豆是我们中国人餐桌上的常见之物,豆腐可算是我们的国粹,经常食用有助于延缓衰老,特别适用于面色无华、身体赢弱之人。 白豆补肺:白豆首选白芸豆,味甘性平,可煮食,也可制作糕点或豆馅食用,经常食用可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对预防呼吸道疾病的发作有很好的作用。 黑豆补肾:黑豆味甘性平,归脾肾经。黑豆可以煮熟吃,也可做菜用,如黑豆炖猪蹄。老年人常食黑豆,可固齿乌发;女人常吃黑豆,可调节体内激素分泌,这都是由于黑豆具有补益肾脏、益阴活血之功效的原因。 P16-18 序言 五脏六腑是中医独有的概念,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和本源,无论是养生还是疗疾都无外乎是对五脏六腑的调养。比如说季节养生强调“顺四时适寒暑”,治病疗疾依靠药物性味的寒热温凉,最终落在实处,所调的养的还是五脏六腑。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人就是一个以五脏六腑为核心的有机整体,脏腑关系着人的生、长、壮、老。凡是人体有了病,无论大小,不管轻重缓急,都和五脏六腑有着密切关系。无论是风邪外感,还是情志内伤,只要殃及脏腑令其功能失调,疾病也就随之上身。人的健康是由里及表的,只有脏腑平衡,气血精津才能充盈畅达,身体才能健康安泰。 中医之脏腑不同于西医,是指广义上的心、肝、脾、肺、肾及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等几大系统。一脏与一腑相对应,一阴一阳互为表里,由经络相互络属。五脏的共同特点是能贮藏与化生生命所需的精微物质;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容纳水谷与传化糟粕。只有五脏六腑各司其职,才能确保气血精津运输畅达,水液糟粕各行其道。要想调养五脏六腑就应该真正了解其好恶,而不能只缘其在此身中,就不识庐山真面目。 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和神志,是五脏六腑之主,心神明则脏腑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心的功能正常则气血健旺、精神饱满、神清志明;小肠主化物而分清泌浊,其功能运行正常,能将水谷所化的精微物质上达于脾进而运输周身,将无用的水液和糟粕下输于膀胱和大肠。心与小肠相表里,二者经脉相连,气血相通,所以二者在生理与病理上相互影响,只有二者同调,相互兼顾,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对保持身心健康十分有益。 肝有贮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掌管着人体各部分的血量分配,有“血海”之称。若肝脏功能异常,就会导致血液调配失常,肝主疏泄,性喜条达,所以养肝一定要保持情绪稳定,乐观豁达。肝与胆相表里,肝为阴,是里主内;胆为阳,是表主外,故治胆的病要调肝,肝病同样也要利胆。 脾与胃相表里,二者同为人的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脾主运输和消化,一方面将水谷精微运输全身以维持生命,另一方面也管理着体内水液的运输。胃主通降,脾主升清,二者共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调节着全身的气机。若脾胃不和则影响周身气机的升降,从而出现各种病理变化。而脾胃的主要功能就是对水谷的化运及精微物质的运输,故而日常调养脾胃一定要注意饮食。中医认为“脾旺于四时”,所以一年四季都不能忽视对脾胃的调养。 肺主一身之气,司呼吸,与大肠相表里。肺气足、肃降正常则大肠功能正常,大肠的功能同样也会反过来影响肺气肃降。肺朝百脉,血液及精微能够运输至周身全赖气的推动,并且肺通调水道,参与体内水液的代谢,故而以肃降为顺,正应秋气下降,所以秋天要重点养肺。 肾为先天之本,藏五脏六腑之精,主管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肾主骨、生髓,意味着肾气健旺可充养骨骼,滋生脑髓,最后则能耳聪目明,精力充沛。肾主水,与膀胱相表里,上开窍于耳,下开窍于二阴,所以耳病及二便不利皆与肾有关。肾主封藏,与冬气相应,所以秋冬一定要将肾封藏好,以积蓄能量。 三焦是非常独特的一腑,与心包相合,总体调控其他脏腑,其主要功能是运行元气、水谷及水液。另外,上、中、下三焦又各有所专。 五脏六腑虽然各自独立,但又相互影响、相互依存;虽然“官职”有别,各有各的职责,但却共同体现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那种和谐的团队精神。 我们认清了五脏六腑的功能,还要明白脏腑所面临的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与前人相比,我们的生活有了太大的差异。“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而现在各种疾病都呈现出年轻化趋势,就是因为我们的生活条件在不断提高,同样不利于健康的因素也在增加。比如说,在享受空调的同时也“失去”了季节的更替,以舟车代步的同时也失去了安步当车的锻炼机会。所以,我们必须“懂”我们的脏腑,明白我们所处的环境,顺应四时五行,才能好好呵护五脏六腑,让我们保持健康,远离疾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