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毛、朱、周的“第一高参”/曾被蒋介石加委少将军阶/战争年代军委作战部任职时间最长的部长/我军统帅参谋工作的杰出组织者/隐蔽战线的主将之一/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命令的草拟者/中央军委印信的掌管人/人民军队军旗、军徽设计的组织者/境外某些机构眼里的“中共特务头子”……
他,就是开国上将李涛,该书史料翔实,内容丰富,历史细节可信度高。生动再现了李涛同志从参加革命到担任党的重要领导工作的精彩辉煌的一生。很好地表现了李涛同志在各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所展示的突出才华和高尚品德,用可靠的历史资料充分肯定了李涛同志在一个个特殊的工作岗位上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的卓越贡献。
李涛,解放军高级将领。原名湘舲。汝城人。湖南省立郴州第七联合中学毕业。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军师政委,红一方面军对敌工作部部长,红九军团政治部主任。参加长征。1937年任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处长。后以八路军总司令部高级参谋名义来往于东北军、西北军和一部分川军中,积极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1941年回延安,历任中央军委后勤部经济建设部长、军委秘书长、军委作战部部长。新中国建立后,历任中央军委技术部长、总参第三部部长、政委。中共“八大”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1955年授上将军衔。
引言[1]
序篇 将军在动乱时离去[1]
第一章 秀才家里出了个造反者[10]
勤俭学子[11]
初知世道不公[16]
探求革命真理[22]
郴州爱国学生运动骨干[24]
立志走革命道路[28]
第二章 播火家乡[31]
在郴县农村[31]
支援北伐和参加国民革命军[33]
参与领导汝城县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和党建工作[35]
在四围白色恐怖中坚持革命斗争[38]
率部参加秋收起义[41]
二师一团的失败[43]
广东——香港——上海[47]
第三章 战斗在游击战争第一线[51]
乔装进入苏区[51]
游击大队的政治指导员[53]
发生在身边的一场纠纷[55]
发觉并挫败一起哗变阴谋[57]
团结倒戈而来的原国民党军士兵[60]
从游击大队到红军师[61]
第四章 率部参加反“围剿"斗争和长征[65]
反“围剿”前夕[65]
在歼灭国民党军张辉瓒师的战斗中[69]
在第二、三次反“围剿”战斗中[73]
建设根据地和进军闽西[76]
与“红小鬼”王宗槐的一席谈[77]
南雄、水口战役前后[80]
在艰险的长征路上[82]
第五章 在“西安事变”前后[88]
周恩来布置任务并为其改名[89]
初到西安[90]
在历史转折关头来到红军第七十四师[93]
生动的说服教育工作[100]
出兵拒敌,回师统战[103]
接任中共代表团秘书长和红军驻西安联络处长[106]
第六章 活跃在抗日统战工作第一线[111]
八路军武汉办事处第一任处长[112]
建立和领导友军工作组[118]
大力宣传中共的抗日救国主张[124]
从武汉到衡阳[127]
受命执教国民党军官[131]
在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第一期[134]
接替叶剑英出任中共代表团团长[139]
桂林——重庆[141]
第七章 临节不辱[149]
离渝返延前夕[149]
中部县被扣[151]
担忧党外朋友的安全[155]
解往西安[157]
针锋相对[161]
与国民党军办四处的周旋[163]
中共的抗议和朱德、周恩来的严正交涉[167]
第八章 初到延安总部[171]
初回延安[171]
协助叶剑英领导中央军委作战部[173]
指导军委二局整风和兼代二局局长[175]
为了粉碎国民党军“闪击延安”的图谋[177]
“家鸡被赶绕身转,野鸟一打满天飞”[181]
关心群众生活[183]
报请毛泽东、朱德嘉勉模范工作者[186]
延河边上的“竞选”[187]
写给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两个报告[188]
第九章 在全面内战爆发前后[190]
战前受命[190]
预作应变准备[192]
及时掌握国民党军发动进攻和挑起内战的图谋[196]
为了自卫作战的胜利[198]
战绩统计和战局分析[201]
第十章 从延安总部到中央后委[204-]
及时查明国民党军进攻延安的图谋部署[205]
中央直属纵队的参谋长[206]
为了广播的不中断[208]
军委作战部工作人员一分为三[209]
抓紧非常时期的通信保障工作[211]
“为中央做好情报工作”[213]
为研究解放战争第二年作战提供材料[216]
在战略进攻阶段[217]
“后委是中央的参谋部”[220]
第十一章 在战略决战中[222]
移驻西柏坡[222]
出任军委作战部部长[225]
战略决战前夕的战况汇报会[226]
参与作战方针、计划的研究拟制工作[227]
按照周恩来的指示改进工作[230]
在战略决战的日日夜夜[231]
战局分析和战役总结[237]
西柏坡——北平[240]
第十二章 在解放战争后期[246]
渡江战役前后[246]
《李涛将军声明》[249]
参与研究各野战军进军方向、任务和起草军委指示[253]
审核报批和发布三年战绩公报[254]
指导解放战争历史文献的编辑出版工作和军史、战史
材料的收集研究工作[255]
组建军委航空局和解放军第一个飞行中队[257]
出席新政协,参与开国庆典阅兵式的组织、准备工作[259]
第十三章 为了解放全部国土和肃清匪患[261]
参与谋划战略追击阶段后期的作战事宜[262]
在中南海居仁堂[263]
为了保卫毛泽东主席出访安全[267]
切断逃路:为了在境内全歼白崇禧、余汉谋两集团[267]
明趋陕南,暗渡湘西[269]
探寻进军云南的最佳路线[271]
组织办理向新疆、西藏进军中的参谋工作事宜[272]
参与谋划剿匪作战[276]
为了加强防空、防汛[278]
审核上报和发布《解放战争四年综合战绩公报》[279]
掌管中央军委印信和主持军委办公厅工作[281]
关于中国领海宽度的建议[282]
师以上军事干部的任免调配工作及其移交[283]
宣传毛泽东军事思想[284]
第十四章 当祖国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候[287]
致力加强东北空防与边防[288]
关于如何配备二、三线兵团的建议[292]
建议警惕“联合国军”登陆仁川[294]
为了落实周恩来部署的紧急战备工作[298]
研究朝鲜战局和提出战略性建议[299]
草拟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300]
协助组建“彭总指挥所”和办理支前工作[302]
战况汇报会[304]
组建总参谋部作战室[305]
为了夺取抗美援朝首战胜利[306]
为了粉碎麦克阿瑟的“总攻势”[308]
在全国政协第十四次双周座谈会上[311]
在第三次战役前后[313]
一个斟酌再三的建议[314]
在第五次战役前后[318]
在组织战略防御作战和反“绞杀战”、反细菌战斗争中[319]
积劳成疾[321]
第十五章 致力军务建设[323]
组织设计军旗、军徽[323]
周恩来同古巴外交官谈“八一”军旗[327]
送审军旗、军徽样品和起草军委代电、命令[328]
致力统一全军组织编制和部队番号[332]
为了海空军和特种兵建设[333]
在建国后军队第一次大规模的精简整编
建立军委作战部军务局[337]
在建国后军队第二次大规模的精简整
健全军务统计工作[340]
初筹装备工作[340]
第十六章 推进参谋工作建设[342]
抓紧作战部自身建设[343]
着力建设精干的参谋队伍[346]
一位老参谋的回忆[348]
建立军事测绘机构和学校[350]
推动各级司令部建设[353]
筹划和领导专业人才的培训工作[355]
为了总参谋部机关的建设[361]
第十七章 主持军委技术部工作[364]
在军委作战部的最后一班岗[364]
初到军委技术部[366]
认真贯彻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对技术部的指示[368]
健全党委制,加强各级党组织建设[369]
加强政治思想工作,正确处理政治工作与技术业务
工作的关系[370]
狠抓作风建设[371]
以技术业务为中心[374]
育人之途和用人之道[378]
亲抓后勤,心系群众[382]
健全机构,发挥机关作用[385]
赴苏联治疗眼疾[386]
在荣誉面前[389]
俭廉自律[392]
“上将部长向少校科长道歉”[394]
“我部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396]
第十八章 晚年遭际[399]
“技术部举小旗,不举大旗”[400]
实事求是,仗义执言[402]
迁出北京前后[405]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410]
战友的深情与“文革”新贵的冷漠[412]
第十九章 历史是公正的[416]
后记[426]
序篇 将军在动乱时离去
北风呼啸,寒凝大地,百物凋零。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进入了第五个冬天。
首都北京的西城区授璧胡同东口附近,有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四合院。临街的门窗油漆剥落,两扇门板紧闭着。
门墙拐角处,窝着一些随风刮来的破烂纸片。那上面的斑斑墨迹表明,这些东西在被狂风撕烂前,曾是传达江青、康生(前不久还有陈伯达)为首的“中央文化革命小组”声音的大标语,或者是谤可诛人的大字报。而今,它与枯黄的落叶掺和一处,把门前搞得乱糟糟、脏兮兮的。狂风再起时,这些碎纸片就与枯叶、灰尘一起胡乱飞舞着,问或向门墙撞去。
这里已经变成空宅。还在一年多以前——1969年lO月18日,林彪“副统帅”发布了“第一号号令”,一些开国将帅和党政要员就离开了北京。这个小四合院的住户也在那个时候被迁往岭南。
这家住户的户主名叫李涛,是一位老革命战士——第一次国共合作时的中共党员兼国民党党员,北伐军的干部。1927年4月,“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愤然退出国民党,坚持革命斗争。作为新中国的一名开国上将,他同发布“第一号号令”的“林副统帅”自然不是素昧平生。而李涛晚年不幸的遭际,又往往同这位“林副统帅”及其追随者有干。
40年前,即1930年6月,林彪任中央红军第四军军长时,李涛是该军政治部主任。其后,他们在作战和工作中也有许多接触。在林彪率部转战东北和平津以及挥师南下时,李涛作为中央军委作战部部长,自然也少不了同林彪的联系,并受命办复了作战方面的许多事宜;1959年9月,林彪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后,也关心和扶持过李涛领导的部门。但李涛认为,那时都是为了革命事业和国家安全,决非个人行为或个人关系使然。
李涛知道林彪很注意下级对自己的态度:是不是崇拜,是不是紧跟,是不是靠拢。但他不肯因此而改变本人的行为准则。
李涛曾抱病为黄公略烈士、柯武东烈士写过纪念文章;但对于手握重权的“副统帅”,他却吝字如金。当时,对“副统帅”歌功颂德是一种时尚。但惟其如此,他也不肯加入歌颂者的行列——尽管他佩服林彪的军事才能,深知林彪的杰出战功,特别是对解放战争时期东北战场、平津战场和南下中南作战中每个战役的情况,他可说是了如指掌。但他认为,任何一个战役的胜利,都不是一个人的功劳,对领导人,特别是对健在的领导人,不可做过多的官扬。
P1-2
在共和国的开国将领中,李涛上将的战斗经历较为独特。他长期领导无名英雄群体和军机要害部门工作,功绩卓著,却鲜为人知。
大革命时期,他曾是湖南郴州爱国学生运动骨干,湖南汝城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和工农武装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也曾是国民党党员。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他愤然退出国民党,坚持走革命道路,并在广东、香港等地从事地下工作。
他是职业军人,参加过1927年秋收起义和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斗争,打过硬仗、恶仗。曾任红军师政治委员、军团政治部主任等职;长征中,一度出任军委纵队司令员,指挥部队驰骋于疆场,显示了优秀的军事指挥才能。
他是红军中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和高级指挥员,长征路上,作为军委纵队的负责干部之一,为保证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政府、中革军委机关和领导人的安全转移,为保证军委一、二、三局在连日仃军转移条件下的不间断工作竭尽了全力。在中央苏区时参与创建“敌军工作”,在长征到达陕北后出任红军总部的首任统战部长。
他知识渊博,理想高远,在我们这支最早的“泥腿子”队伍中卓尔不群,才能在我党更艰巨、更复杂、更需要智慧的工作环境里得以发挥:1936年,他受周恩来委派,秘密到杨虎城将军处担负联络统战任务,参与了对国民党军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部的统战工作;抗日战争全面开始后,他受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等同志直接领导,先后在西安、武汉、衡阳、桂林等地领导八路军办事处和对友军的联络工作。他曾受命在蒋介石兼主任,白崇禧、陈诚、汤恩伯、李默庵领导的国民政府军委会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中执教,给国民党军军官授课。1941年初,在从重庆返回延安途中,他被国民党军借故扣留,期间临节不辱,经周恩来向蒋介石当面交涉后获释归队。
自1942年开始,李涛长期领导军事情报工作,成为我党我军隐蔽战线的主将之一。军事情报工作的主体是科技含量日益增高、可知难度不断加大的艰巨工作。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杰出军事家的正确领导和精心培育下,人民军队在战火中奇迹般地锻造出一支善于透过黑幕、明察敌情的英雄团队,成为隐蔽战线上的一支劲旅,在人们看不见的信息战中屡屡打败对手,配合了前线的胜利作战。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领导革命战争中以超人的睿智洞察敌情,指挥若定,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力于这支英雄团队的非凡业绩。李涛为这支团队的建设和胜利,贡献了心血和才智。
李涛担任中央军委作战部领导职务长达10个年头,是战争年代在毛泽东身边负责参谋工作时间最长的高级将领,因其品德、才干与实绩而深受中央军委的信任和部下的敬重。他带领本部人员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克服种种难以想像的困难,使参谋工作达到了“知彼知己”的高境界,并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许多可行的建议,高质高效地办理了作战指挥等各项参谋工作事宜。
他多次参与中央军委关于作战方针、计划和军队建设问题的讨论,参与了一些重大军事行动的谋划,预测战局发展,并受命完成了一些重要文件、电令的拟稿工作。他指导军委三局圆满完成了艰巨的通信保障任务,确保了中央军委对各战略区、野战军、野战兵团的顺畅指挥。他对全军军务建设和参谋工作建设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他被誉为军委首长的得力助手和统帅部参谋工作、情报工作的杰出组织者,毛、朱、周身边最忙碌的“大参谋”和“活字典”、“活地图”。
日本投降后,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的图谋日益显露。为了应变,李涛组织本部全面查明了国民党军实力、编成、分布、指挥关系、师以上部队驻地和主官姓名等情况,并结合谍息,汇总成完整的《国军战斗序列》,毛泽东认为“甚好”,“很有用处”。全面内战爆发后,他组织本部及时、准确、深入地掌握了国民党军统帅部在各阶段的作战部署、战略意图和各战区的兵力配置、作战方针、战役战斗部署、实力消长和每日军情变化,为军委首长和各战略区首长及时了解情况、定下决心、做出决策和指挥作战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中央军委和各战略区领导人对情报保障工作都有满意的评价。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1947年讲到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大捷的原因时,把得力的情报保障工作作为重要因素,幽默地说:“……取得胜利的第四个原因,是蒋介石的帮助。蒋介石给他的部队发命令,照样也给我们发一份。我拿他的命令去打他的部队,是睁着眼睛打瞎子嘛,岂不快哉!”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为保卫国家安全,李涛组织军委作战部研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高效率地完成了毛泽东、周恩来交给的紧急战备任务。他们见微知著,从“联合国军”个别部队的动态情报中判明了“联合国军”统帅麦克阿瑟将要在仁川发动登陆作战的战略企图,立即报告了周恩来和毛泽东。中共中央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后,他受命起草了毛泽东关于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并在抗美援朝作战的关键时期组织本部完成了繁重的参谋工作任务。
人民空军成立前,李涛受命领导了军委航空局的组建和日常工作,指导该局建立了我军历史上第一个飞行中队,并为建设人民空军和民航事业进行了一些准备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李涛对各军种、兵种与总参谋部机关的组建和干部配备以及全军大规模的精简整编,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并承办了相关事宜。他领导组建了正规的军事测绘机构和院校,精心培育参谋队伍,筹划和领导了机要、通信、外语、测绘人才的培训工作。在战事繁忙的情况下,他组织了对我军军史、战史材料的搜集研究工作和历史文献的编辑出版工作。
建国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就如何规定我国领海宽度问题征询总参谋部意见时,李涛组织参谋人员经调查研究,提出了将领海宽度定为12海里的建议。该建议被政府采纳。
在领导军委技术部工作中,李涛也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促进了该部工作的快速发展,在国防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前后,李涛的名字常常见诸报端。毛泽东起草的重要声明,有的即以“李涛将军”名义发表。国内外反共势力关注李涛,其内部刊物上连连出现李涛的名字,以至在他过早辞世时,境外有的报纸刊载专文报道“共军参谋头目”、“中共特务头子李涛”去世的消息,口气中有敌意,也有惋惜。
李涛一直自视为“沧海一粟”,从不炫耀个人。他文武兼备,智略深远,是中共早期难得的一位儒将,在其经历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出色而高效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由于他的超凡业绩,1955年,他被授予共和国上将军衔。然而,由于他长期领导军机要害部门工作,甘做无名英雄,其经历的有些事情只有他本人和少数高层领导人知道,而这可能永远都要被尘封在档案中。但是,人民不会忘记这位真正的幕后英雄,共和国的史册上将永远镌刻着他的名字——李涛!
随着一些机密文件陆续解密,本书作者作为李涛上将的部下和学生,谨将已知的相关史料奉献给读者诸君,以此纪念这位卓越的无名战线的英雄及其可敬的战友们。
本书写作事,经历了一个较长的酝酿准备过程。
20多年前中共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开始时,中共中央组织部前副部长帅孟奇同志就提出,应当为李涛同志写一些纪念文字。1986年前后,原高等军事学院副政委王宗槐、军事科学院与原技术部领导人彭富九、原军委作战部作战局长童陆生、原军委秘书厅领导干部和国家粮食部副部长赵发生等老同志回忆李涛时说:李涛同志品德高尚,功绩卓著,深得开国领袖们的信任和部下的敬重;但由于他长期领导军机要害部门工作,甘做无名英雄,所以除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各位元帅、党政军一些高层领导人和战友们熟悉他之外,他的品德、业绩鲜为人知。他们提出,随着一些机密事项陆续解密,应当把李涛同志的生平事迹写出来,作为一笔精神财富加以保留,以纪念李涛同志,启迪和激励后人。一些曾长期在李涛同志领导下工作的老同志也认为,李涛同志作为我军参谋工作的重要领导干部和开国上将,他的重大贡献不应被永远尘封在历史的档案里。
李涛生前领导过的部门为搜集他的生平材料,于1986年至1988年派员访问了李涛的战友李聚奎上将、朱良才上将、伍修权将军、王宗槐中将、陈先瑞中将、曹里怀空军中将、吴富善空军中将、赵发生副部长、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前副书记郭述申和长期在总部机关工作的高级将领彭富九、童陆生、王永浚、陈福初、冯维精、彭清云、王政柱、张清化、张明、雷英夫、范理、胡正先、贺俊侦、刘良与一些军、师级干部,共81人,并有完整的访谈记录和录音。1999年,本书开始写作后,作者又请教了原军委作战部的部分老同志,包括总参原装备部领导人王乐天、济南军区原副参谋长刘长明、原国防科工委军职纪检委员王亚志、总参作战部原研究室主任孔迅和曾在李涛同志身边工作的杨欣、孙益谦、王明仁,并得到了李涛夫人李焕月及子女李新民、李君桐、李颖的鼎力支持,他们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翔实的第一手材料。
本书写作前,作者应邀参加了《中共党史人物系列丛书》中《李涛》传记的撰写工作,得到了李涛生前所在单位的大力帮助。该单位编研室提供了相关的文件档案,介绍了一些重要情况,并帮助作者对采访所得情况进行了印证与核正。他们还提供了在李涛同志故乡湖南汝城县党史部门所获的相关情况。本书出版前,编研室主任张东征,工作人员蔡开春、柳良等也给予了大力帮助。对此,作者深表感谢。
本书写作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曾垂询相关情况,指示作者把书写好,纪念李涛这位可敬的老同志,并希望对后来者有所启迪。
在此,谨向提供李涛同志生平实况的同志表示敬j意和感谢:
一、1986年3月至1988年7月接受采访的同志共81位:李聚奎朱良才张震伍修权郭述申 赵发生王宗槐曹里怀吴富善陈先瑞彭富九童陆生王永浚陈福初冯维精彭清云王政柱张清化张明雷英夫范理胡正先贺俊侦高彩璋刘 良屠廷容何津曾振仁王进石养民张保和江右书张一民苏康生王枚陈国枢刘达王亚志张希刘澄清马维林邓汀史建章陆博赵宾赵云慈魏建绩解天游刘承远刘金若刘平杨明达文耿光夏廷敏冰薇张沪云邓斯持邢国柱李保贞杨从平高玉民鲁开天 吕大明丁和庆范尚明 王亢王万通黄保元 白明哲杨欣孙益谦王明仁杨锦科罗建夏树杭郝迎希李雨文刘承烈张翠金郭信贺珍
二、1999年前后接受本书作者采访的同志共10位:王乐天刘长明孔迅王亚志杨欣李焕月 孙益谦王明仁李新民李君桐
由于作者水平所限,加之资料占有不全,及有些档案尚未公开,不便引述,本书对李涛同志生平业绩与相关事体的记述不可能十分全面。偏颇失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作 者
2005年9月 (本书图片由李涛上将夫人李焕月同志提供。陈正青、林杨等摄影。李焕月同志及解放军画报社等授权使用)
该书史料翔实,内容丰富,历史细节可信度高。生动再现了李涛同志从参加革命到担任党的重要领导工作的精彩辉煌的一生。李涛同志从抗日战争开始起进入党中央的高级领导层,从抗战初期的统战工作,抗战中期始至抗美援朝时期长期从事作战部的领导工作,直至主持军委技术部的领导工作。在所有这些重要工作岗位上,李涛同志都做出了开拓性的工作业绩。该书很好地表现了李涛同志在各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所展示的突出才华和高尚品德,用可靠的历史资料充分肯定了李涛同志在一个个特殊的工作岗位上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的卓越贡献。
——军事科学院专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