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震撼--影响人类生活的自然灾变/绿色未来丛书
分类 少儿童书-启蒙益智-科普百科
作者 魏晋怀//原英群//马驰野//贾潜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正是本着唤醒人们普遍认知,携手改善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目的,编者试图从这些活生生的灾变中寻找一些震撼的实例,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我们今天经历的灾难很大程度上是我们生产生活中的极端行为造成的。因此,善待自然就是善待我们自己,善待我们所爱的人,善待我们的子子孙孙,让我们在震撼中觉醒,在生活中慎行,共同创建更加和谐的生存环境。

内容推荐

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现实命题,是共生、共赢、共荣,而不是征服、改造、索取。此书的目的也是希望通过对这些自然灾变的梳理,倡导人类去爱护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着眼现在,放眼未来,倡导并树立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人类最大美德的观念。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希望可以通过我们的反省和努力,最大限度地改善人与自然的对立状态,做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建我们美好的地球家园!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雷击(Lightning strike)

 一、震撼现场——祖孙二人同时遭雷电袭击

 二、认识雷电

 三、雷击的典型案例

 四、雷电的防范

第二章 沙尘暴(Sand duststorm)

 一、震撼现场——强沙尘暴袭蒙古8人死亡

 二、认识沙尘暴

 三、我国愈演愈烈的沙尘暴天气

 四、沙尘暴的防治

第三章 旱灾(Drought)

 一、震撼现场——大旱使埃塞俄比亚30万人死亡

 二、认识旱灾

 三、历史上的旱灾

 四、防旱与抗旱

第四章 滑坡(Landslide)

 一、震撼现场——600万立方米的土石从坡脚冲出

 二、认识滑坡

 三、近年来我国的滑坡灾害

 四、滑坡的预警和防治

第五章 泥石流(Debris flow)

 一、震撼现场——委内瑞拉的泥石流之灾

 二、认识泥石流

 三、泥石流灾害回放

 四、泥石流的预防措施

第六章 热浪(Heat Wave)

 一、震撼现场——高温热浪席卷泉城

 二、认识热浪

 三、近年来热浪发展趋势

 四、热浪的防御

第七章 台风(Typhoon)

 一、震撼现场——八一风灾

 二、认识台风

 三、近年来台风回顾

 四、台风的防御措施

第八章 大雾(Fog)

 一、震撼现场——印度大雾导致车祸17人死亡

 二、认识大雾

 三、近年来我国的大雾天气

 四、大雾的预警和防范

第九章 冰雹(Hail)

 一、震撼现场——冰雹灾害突袭徐州

 二、认识冰雹

 三、1949年以来数次雹灾天气

 四、冰雹的防治

第十章 冻害(Cold injury)

 一、震撼现场——冻害导致30万亩林果绝收

 二、认识冻害

 三、我国近年来的几次冻害天气

 四、冻害的防治

第十一章 洪水(Flood)

 一、震撼现场——1998年我国特大洪灾

 二、认识洪水

 三、洪水的传说和历史记载

 四、防汛与抗洪

第十二章 风暴潮(Storm surge)

 一、震撼现场——风暴潮席卷渤海湾

 二、认识风暴潮

 三、中外历史上的风暴潮

 四、风暴潮的预防

第十三章 森林火灾(Forest fire)

 一、震撼现场——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

 二、认识森林火灾

 三、近年森林火灾发生概况

 四、森林防火措施及火灾应对

第十四章 地震(Earthquake)

 一、震撼现场——8.9级智利大地震

 二、认识地震

 三、中外历史上影响重大的地震

 四、地震的预报和应对

第十五章 海啸(Tsunami)

 一、震撼现场——印度洋大海啸

 二、认识海啸

 三、近百余年来的大规模海啸

 四、海啸的预警和救援

第十六章 雪崩(Avalanche)

 一、震撼现场——雪崩毁掉整个容加城

 二、认识雪崩

 三、有关雪崩的故事和事故

 四、雪崩的研究与预防

第十七章 火山喷发(Volcanic eruption)

 一、震撼现场——1985年鲁伊斯火山大喷发

 二、认识火山喷发

 三、有关火山喷发的记录

 四、火山喷发的预防与应对

后记

试读章节

1883年,印尼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引发海啸,使印尼苏门答腊和爪哇岛受灾,3.6万人死亡。

1896年,日本发生7.6级地震,地震引发的海啸造成2万多人死亡。

1906年,哥伦比亚附近海域发生地震,海啸使哥伦比亚、厄瓜多尔一些城市受灾。

1960年,临近智利中南部的太平洋海底发生9.5级地震(有始以来最强烈的地震),并引发历史上最大的海啸,波及整个太平洋沿岸国家,造成数万人死亡,就连远在太平洋东边的日本和俄罗斯也有数百人遇难。

1992年至1993年共10个月里,太平洋发生3次海啸,共2500多人丧生。

1998年7月两个7.0级的海底地震,造成巴布亚新几内亚约2100人丧生。

2004年12月26日于印尼的苏门达腊外海发生芮氏地震9级海底地震。海啸袭击斯里兰卡、印度、泰国、印尼、马来西亚、孟加拉、马尔代夫、缅甸和非洲东岸等国,造成30余万人丧生。

四、海啸的预警和救援

因为地震波沿地壳传播的速度远比地震海啸波运行速度快,所以海啸是可以提前预报的。不过,海啸预报比地震探测还要难。因为海底的地形太复杂,海底的变形很难测得准。

海啸预警的物理基础在于地震波传播速度比海啸的传播速度快。地震纵波即P波的传播速度约为6~7千米/秒,比海啸的传播速度要快20~30倍,所以在远处,地震波要比海啸早到达数十分钟乃至数小时,具体数值取决于震中距和地震波与海啸的传播速度。例如,当震中距为1000千米时,地震纵波大约2.5分钟就可到达,而海啸则要走大约1个多小时;1960年智利特大地震激发的特大海啸22小时后才到达日本海岸。

如能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与海啸传播速度的差别造成的时间差分析地震波资料,快速地、准确地测定出地震参数,并与预先布设在可能产生海啸的海域中的压强计(不但应当有布设在海面上的压强计,更应当有安置在海底的压强计)的记录相配合,就有可能做出该地震是否激发了海啸、海啸的规模有多大的判断。然后,根据实测水深图、海底地形图及可能遭受海啸袭击的海岸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等相关资料,模拟计算海啸到达海岸的时间及强度,运用诸如卫星、遥感、雷达等空间技术监测海啸在海域中传播的进程、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海啸预警信息及时传送给可能遭受海啸袭击的沿海地区的居民,并在可能遭受海啸袭击的沿海地区,开展有关预防和减轻海啸灾害的科技知识的宣传、教育、普及以及应对海啸灾害的训练和演习。这样,就有希望在海啸袭击时,拯救成千上万生命和避免大量的财产损失。

海啸预警具有可靠的物理基础,它不但在理论上是成立的,实际上也是可行的,并且已经有了成功的范例。例如,1946年,海啸给夏威夷的“曦嵝”(Hilo)市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于是,1948年便在夏威夷便建立了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从而有效避免了在那以后的海啸可能造成的损失。倘若印度洋沿岸各国在2004年印度洋特大海啸之前,能与太平洋沿岸国家二样建立起海啸预警系统,那么苏门答腊安达曼特大地震引起的印度洋特大海啸,决不致造成那么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以上所述的海啸预警对于“远洋海啸”比较有效。但是,对于“近海海啸”(亦称“本地海啸”)即激发海啸的海底地震离海岸很近,例如只有几十至数百千米的海啸,由于地震波传播速度与海啸传播速度的差别造成的时间差只有几分钟至几十分钟,海啸早期预警就比较难于奏效。为了在大地震之后能够迅速地、正确地判断该地震是否激发海啸,减少误判与虚报、特别是“近海海啸”预警的误判与虚报以提高海啸预警的水平,必须加强对海啸物理的研究。  海啸中的自救互救

1.地震是海啸最明显的前兆。如果你感觉到较强的震动,不要靠近海边、江河的人海口。如果听到有关附近地震的报告,要做好防海啸的准备,注意电视和广播新闻。要记住,海啸有时会在地震发生几小时后到达离震源上千千米远的地方。

2.海上船只听到海啸预警后应该避免返回港湾,海啸在海港中造成的落差和湍流非常危险。如果有足够时间,船主应该在海啸到来前把船开到开阔海面。如果没有时间开出海港,所有人都要撤离停泊在海港里的船只。

3.海啸登陆时海水往往明显升高或降低,如果你看到海面后退速度异常快,立刻撤离到内陆地势较高的地方。P164-166

序言

序:蓝色星球 绿色未来

从距离地球45000公里的太空上回望,我们会发现,地球不过是一个蓝色小球,就像小孩玩耍的玻璃弹珠。但就是这么一个“蓝色弹珠”,却养育了无数美丽的生命,承载着各种各样神奇的事物。人类从这个小小的星球中诞生,并慢慢成长,从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的时代一步步走来,到今天社会文明、人丁旺盛、科技发达,都有赖于这个小小星球的呵护与仁慈的奉献。

当人类逐渐强大,有能力启动宇宙飞船进入太空,他却没有别的地方可去,因为到目前为止,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只有一个家园。

地球上有两种重要的色彩,一个是蓝色,一个是绿色,蓝色是海洋,绿色覆盖大地,在太空看地球是蓝色,生活中却是绿色环绕,这两种色彩覆盖着地球的大部分表面;原始生命从海洋中孕育,在森林中成长,经过漫长的进化造就人类,有了水和植物,再通过光合作用,提供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能源,万物因此获得生机,地球因此成为人类的家园。但是,人类在和以绿色植物为主体的自然界和谐相处数百万年后,危机出现了,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地球上的绿色正在快速地消失。

在欲望和利益的驱使下,在看似精明、实则愚蠢的行为下,令人忧心的事情一再发生。森林被砍伐;河流变黑变臭;城市总是灰蒙蒙、空气中弥漫着悬浮颗粒物和二氧化硫;耕地一年比一年减少、钢筋混凝土建筑一年比一年增多;山头或寸草不生、农田或颗粒无收;臭氧层空洞、冰川融化、酸雨浸蚀;野生动物灭绝的消息不断传来、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绿色的消失既是事实,也是象征,病变、震撼、全球污染、地球生病了,地球在哭泣。

近年来,无数的数据和现象都在逼近一个问题,人类贪婪无度,地球不堪重负,人类已经走到一个紧要关头,生存还是毁灭?

如果我们再次来到太空回望地球,你能想象它失去蓝色的样子吗?一个没有水的星球,可能是火星、木星、土星,但绝不是地球。同样,人类能失去绿色吗?失去绿色的星球,将不再是人类的家园。

从现在开始,我们可以改变以往的观念,而接纳新的绿色思维——人不能主宰地球,而是属于地球;我们应更多地学习环保先锋、追随环保组织,参与绿色行动;我们不仅关注国家社会,还关注身边的阳光、空气和水,关注明天是否依然;在日常生活中,从我做起,知道与做到节约型社会的良好生活习惯。也许你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微不足道,但每个人的努力都是宝贵的,留住一片绿色,地球就多一片生机;增添一份绿色,人类就增添一份希望。

如果有机会来到太空,眺望这个美丽的蓝色星球,你会有怎样的愿望?

许它一个绿色的未来!

潘岳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保部副部长

后记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随人类生产能力的发展而变化的,二者的关系表现为一个历史性的发展过程。在原始社会,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十分有限,在人与自然关系上更多表现为人受制于自然。随着人类生产水平的提高,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发生了转变,人类逐渐由“敬畏自然”的态度变为“征服自然”,自然成为人类改造的对象。农业社会以后,人类开始大规模改造自然,这样做虽然扩大了耕地面积,满足了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却破坏了森林、草原、湖面,不仅导致了水土流失、土质下降、沙漠化、盐碱化,而且进一步使生态失去平衡。工业文明的出现使得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自然界完全不再具有以往的神秘和威力,人类再也无须像中世纪那样借助于上帝的权威来维持自己对自然的统治。

但进入20世纪以来,伴随着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的威胁,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当代已不再是一个理想的口号,而是我们基于全球性生态危机而提出来的关系到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问题。雷击、洪水、地震、海啸、雪崩……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大自然带给我们的这些震撼与警示,依然真实而强烈。当今世界自然灾害一般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比如1998年长江全流域的特大洪水,专家们研究认为,造成这次大洪灾的原因是除了雨量过大造成洪水外,更在于生态破坏严重、盲目围湖造田、不合理的水利建设所致。

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现实命题,是共生、共赢、共荣,而不是征服、改造、索取。此书的目的也是希望通过对这些自然灾变的梳理,倡导人类去爱护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着眼现在,放眼未来,倡导并树立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人类最大美德的观念。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希望可以通过我们的反省和努力,最大限度地改善人与自然的对立状态,做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建我们美好的地球家园!

书评(媒体评论)

如果我们再次来到太空回望地球,你能想象地球失去蓝色的样子吗?一个没有水的星球,可能是火星、木星、土星,但绝不是地球。同样,人类能失去绿色吗?失去绿色的星球,将不再是人类的家园。

——潘岳(中华人民共和国环保部副部长)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9: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