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使没有战舰,没有重兵,没有碉堡,他的武器就是语言和机遇。
“史才之最”薛福成创造了晚清弱国外交中的铁腕神话。他收利权而消外侮,击退了法国海军的入侵;签订了鸦片战争以来空前的一个平等条约《滇缅条款》;以非凡的外交手腕和外交智慧平定了天津教案和神秘的英国外交官马嘉理被杀案。这位曾国藩、李鸿章最倚重的幕僚以非凡的眼光开洋务运动风气之先。作为一个弱国公使出使欧洲,薛福成在国际外交斡旋中有勇有谋,在南洋设立领事馆积极保护了侨。历史风云的波澜起伏中,薛福成以凌然之气塑造了我国近代史上一个不朽的外交神话。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大外交官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高仲泰 |
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大使没有战舰,没有重兵,没有碉堡,他的武器就是语言和机遇。 “史才之最”薛福成创造了晚清弱国外交中的铁腕神话。他收利权而消外侮,击退了法国海军的入侵;签订了鸦片战争以来空前的一个平等条约《滇缅条款》;以非凡的外交手腕和外交智慧平定了天津教案和神秘的英国外交官马嘉理被杀案。这位曾国藩、李鸿章最倚重的幕僚以非凡的眼光开洋务运动风气之先。作为一个弱国公使出使欧洲,薛福成在国际外交斡旋中有勇有谋,在南洋设立领事馆积极保护了侨。历史风云的波澜起伏中,薛福成以凌然之气塑造了我国近代史上一个不朽的外交神话。 内容推荐 本书以晚清杰出的思想家、外交家薛福成的外交活动和洋务活动作为故事主线,从众说纷纭的天津教案到神秘的英国外交官马嘉理被杀案,重重危局中薛福成以非凡的外交手腕和外交智慧一次次化干戈为玉帛。作为一个弱国公使出使欧洲,薛福成在国际外交斡旋中有勇有谋,积极保护了侨民,还和英国签订近代史上唯一一个平等条约即《中英滇缅条约》,并一步步从原来的洋务派政论家演变成初步的资产阶级民主派。历史风云的波澜起伏中,薛福成以荡气回肠的凌然之气塑造了我国近代史上一个不朽的外交神话。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试读章节 两艘巨大的太平船冒着酷暑灼热的阳光,在京杭大运河河北至山东的交界处缓慢地行驶着。因为没有风,船上的风帆已降落下来。十几个纤夫都脱得赤条条的,大汗淋漓的身躯,个个被晒成闪耀有光的酱色。他们肩背长长的纤绳,腰板弓着,艰难地踩在纤道上,有节奏地喊着号子。 这是一八六九年(同治八年)夏季的一天。 高亢的号子声和装饰华丽、宽敞无比的大木船引起了岸上人们的注目。河道里终年不断有大小不一的货船、信船、渔船、官船驶过,偶尔还有外国人的小火轮奔突驶去,冒着阵阵黑烟,时而发出低沉而短促的汽笛声。对这些,居住在运河两岸村舍里的村民和在田里劳作的农夫早已司空见惯。但眼前的这两艘不同寻常的官船是罕见的。它们的船体的长度和高度都明显超过通常所见到的官船,包括督抚所乘坐的船。更特别的是,船上飘着两面黄绸大旗,一面写着“奉旨钦差”,一面写着“采办龙袍”,两面大旗上又各飘着一面黄色小旗,旗面上画着一个太阳,太阳下面有一只乌鸦,这只乌鸦的样子很奇异,竞有三只脚。 长年生活在运河边的人们,别说是年轻人,就是见多识广的老年人,都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怪旗,这样气派不凡的阵势。河岸边站满了人群,充满好奇地看着这两艘大船从面前行驶而过。大家议论纷纷,猜测着船里乘坐的是何许样人物。有人说是一二品大官,有^说是王公贵族,还有人说可能是宫里的皇帝下江南。不管猜得怎样,有一点是肯定的,这船里的主人绝非寻常之人,而是一个有来历的大人物。 岸上的人越来越多,许多小船乖巧的避到一旁,有一列漕运的船队似乎没有觉察,依然航行在河道中央,第一艘太平船的船头上站着两个差役模样的人,很神气地吆喝着:“前面的粮船快闪开,别挡住路。你们听到了吗?” 这样喊了几句,粮船上的人终于听到了,往后张望了一下,赶紧往河岸边躲去,太平船得意洋洋地从停泊下来的粮船队旁超越过去。这时,船队和船舷上出现一批手持长矛、大刀、火枪的武士。这些全副武装,神情冷峻的彪形大汉的出现更增添了这两艘船的威严和神秘。在岸上争睹的人群瞬间静寂下来,个别胆小的忍不住后退几步,还有些年长的农民露出惶恐的神色,情不自禁跪伏到地。 其实,船里的主人并非人们所猜测的大官或皇亲国戚,更不是南巡的皇上,而是宫里深受慈禧太后宠爱的大红人,太监总管安德海。在慈禧太后眼里,这个被她称之为小安子的太监比自己的儿子同治皇帝还要贴心。她深信,在她身边,对自己忠心无二,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背叛自己的人就是这个贴身太监。她对安德海的信任是事出有因的。一八六一年,咸丰帝病重于热河,年轻的叶赫那拉氏处境凶险,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内务府大臣肃顺等咸丰身边的近臣,和咸丰唯一的儿子生母懿贵妃,即后来的慈禧素有嫌隙。见皇帝危在旦夕,这一干重臣生怕这个绝顶聪敏而颇有心计的叶赫那拉氏拥子自重,千方百计要铲除这位咸丰帝的宠妃。筑于山野丛林之中的热河行宫潜藏着诡谲和杀机,富丽堂皇的背后处处透露出这一代王朝将会出现的风云突变。 懿贵妃对自己的处境是一清二楚的。种种迹象表明,怡亲王载垣等人正在暗中活动,乘咸丰帝病重之机,不遗余力欲揽大权。表面看来,怡亲王为密谋者之首,因他是皇帝的亲弟弟,祸起萧墙在历代王朝中屡见不鲜,但其实真正的主谋和核心人物则是肃顺。 咸丰帝在避暑山庄终于病重撒手赴泉台。临终前,因为儿子年幼,便任命载垣、端华、肃顺等八人为顾命大臣,辅佐即将继位的幼帝。咸丰帝殡天后,大权在握的肃顺等人,忙于替大行皇帝办丧事,又要拥戴幼帝继位,其余的事一时无暇顾及。这时,按咸丰帝驾崩前的旨意,懿贵妃被封为慈禧太后,皇后被封为慈安太后。这就是后来的西宫、东宫。大臣们私下则称之为西边、东边。皇帝死时只有三十岁,皇后和懿贵妃都是二十多岁的少妇,幼帝则只有六七岁,孤儿寡母,心情当然是悲戚的。慈安整日以泪洗面,她生性厚道,只想把大行皇帝的灵柩安全送抵北京,让小皇帝在紫禁城里顺利登基,至于军国大计,以及还被英法联军占领的京城的局势如何处置,一片哀伤气氛笼罩下的山庄里种种复杂,她全然不顾,也不感兴趣。 但慈禧则不同,她把一切都洞察如烛。她知道情势非常危急,肃顺、载垣等人在山庄和从承德回京路途的这些天里,很有可能对自己下毒手,并以辅佐幼帝为名,篡夺朝廷大权,甚至很有可能废掉幼帝,使得载垣以咸丰帝亲弟弟的名义逆谋皇位……慈禧的头脑异常清醒,心也要比这皇家行宫里所有的女人,包括许多男人都要绵密、细致。不可否认,她是第一次碰到这样的事,而且又是何等严重的大事,只要算错一步,走错一步,后果就不堪设想。她心里忐忑不安,搂着懵里懵懂,不谙世事的幼帝彻夜难眠。 同治帝睡着了,慈安也已昏昏欲睡。慈禧凝视着儿子的脸,心里在紧张地思忖着。眼下最着急的就是要和留守在京城里,正在和入侵北京的洋人谈判的恭亲王取得联系,要他火速以奔丧名义赶来热河商量对策。恭亲王是咸丰的亲弟弟,善于和洋人周旋,因而有“鬼子六”之称,但咸丰帝对他和其余几位弟弟不信任。恭亲王一向痛恨肃顺等人专权,肃顺、载垣又经常在咸丰帝面前对他谗言诋毁,使咸丰对恭亲王怀着戒备之心,也不重用他,空有报国之志的恭亲王备受冷落。在这动荡的时日,慈禧首先想到能帮助自己对付肃顺等人的是两个人,一个是大内侍卫长荣禄,另一个就是恭亲王。荣禄对同治帝的这个贵妃一向尊重有加,在咸丰帝病重乃至驾崩后,一直派可靠的侍卫守护着慈禧。慈禧已设法和他达成了默契。但恭亲王远在北京,相距一百多里路,且山道崎岖,如何以最快的时间,最可靠的方式和恭亲王取得联系,是让慈禧发愁的一大难事。 这时,一个身影悄然无声地走进阴森幽静的大行皇帝的寝宫,他轻轻地来到慈禧身边,将一件衣衫披到她身上,小声说:“太后,当心着凉,天快亮了,您还是陪皇上回屋休息吧,身子骨要紧,太后要多保重,今后还有大事要办呢。” 慈禧闻声抬头一看,原来是御前小太监安德海。安德海来宫里时间不长,但乖巧机灵,手脚麻利,长相又很端正,一双微微鼓起的眼睛,显得黑亮而又灵活,已少见十几岁孩子的稚气和青涩。这时,慈禧听了安德海的这番话,眼前突然一亮,给恭亲王送密信,在这热河山庄的几千人马中,再也找不出比小安子的这个人更合适充当这个角色了。她坚信安德海对自己的忠诚,又相信他做事的能耐。更重要的,一个十多岁的卑微小太监的行踪是不会引起任何人起疑的。 就在第二天,按商量好的计划,安德海不小心将先帝赐给慈禧的一柄珍贵的玉如意折断了,还威胁宫女不准告诉太后,企图将实情隐瞒下来。慈禧大为震怒,大声斥责安德海,骂着骂着,想起了尸骨未寒的先帝,便有些失态地号啕起来。安德海诚惶诚恐地跪在地上,脸僵得像个紫茄子,眼睛在惨白的额下不知所措地躲闪着,嘴里含糊不清地嗫嚅道:“奴才不是……不是故意的……” 慈禧声嘶力竭的哭声和骂声盖过聒噪的蝉声,在空荡荡的山庄间回荡着。先是慈安太后,接着是后宫的嫔妃,秀女纷纷前来劝慈禧息怒。慈禧哭着说:“别的什么东西,我倒没有可惜的,都是身外之物。可这玉如意是先帝所赐,给这个狗东西弄坏了,再也不可能完璧了。姐姐,你说说,我怎么会不痛心呢?” 仁厚的慈安听后,也忍不住泪流满面,劝说道:“算了,算了,我懂得你的心,但咱俩肩负着养育和辅佐小皇帝的重任,这是先帝所托付的。所以,你别伤心了,身子骨要紧。” “我饶不了他。来人,给我廷杖一百下,我再也不要看到这个狗东西了,让他滚出山庄。”荣禄派出的侍卫早已在外面等候,听慈禧高喊,立即冲进来把安德海押出去施与刑罚,安德海被打得呼天喊地的,但其实荣禄早已关照好手下留情,虽打得热闹,但安德海并没有大伤。当晚,荣禄在野草疯长的马场牵出一匹血汗马,在他的帽子顶里缝进一封慈禧亲笔的密信。安德海骑上这匹赤红色的骏马,沿着崎岖不平的山道,朝京城直奔而去。P1-3 序言 晚清是中国历经数千年的封建主义走向没落和终结的时期,也是一个风云际会、错综复杂的时期。清王朝的统治者看不到浩浩荡荡的世界大势,奉行闭关锁国政策,以中央帝国自居,固执而又荒唐地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是世界第一号强国,而西方诸国不是尚未开化的蛮荒之地,就是不屑一顾的弹丸小国。清王朝的腐败、昏庸和自大,导致国家错过了变革、开放、图强的历史性选择,从而不可挽回地走向衰落。列强凭借船坚炮利,轻易地叩开了中国紧闭的沉重国门,近代历史上,每一次中外战争,无不以清王朝的惨遭失败、签订不平等条约和割地赔款而告终。庞大的帝国终于沦落为列强砧板上的一块肥肉,任其宰割、瓜分。最后,形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形态。 本书的主角薛福成,是晚清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和外交家,他就生在这样一个内外交困,列强虎视眈眈,万里边疆时时告危,清王朝不可逆转地全面崩溃的时代。这个时代充满着悲情、耻辱和失望,同时也唤醒一批又一批有识之士张开眼睛看世界,思索起国家和民族的前途,苦苦寻求救国之策。在激荡的历史烟云中,涌现出一个又一个思想家、改革家和革命家。他们抨击旧的国家体制、制度的弊端,奔走疾呼除旧鼎新,求变图强。他们倡导学习西方,以夷制夷。与此同时,清朝大吏中一些比较开明的重臣,例如恭王奕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积极推动洋务运动,客观上顺乎了进步的历史潮流。 作为曾国藩、李鸿章的先后幕僚,薛福成的身份有些特殊,他是洋务派阵营中的一名干将,一名新思想的理论家,为洋务派提供理论武器和可行之道。然而,由于他来自底层,对国状民情了解的程度要比曾国藩、李鸿章透彻,因而在许多方面的主张,要比身居极位的洋务派首领激进得多,例如,他在出使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四国过程中,全面考察了西方的政治制度后,已认识到,中国之变,小改小革已无补于事,而应当改国制,像西方许多国家一样,采取君主立宪制。这表明他已从洋务派中脱胎出来,变成了早期的资产阶级改良派。 长篇历史小说《大外交官》以较多的笔墨描写了薛福成的思想发展的脉络,从最初主张向西方学习经济、技术、军事,发展到主张改革封建政治体制,最后主张君主立宪制的过程,表明薛福成后期的思想境界已远远超越对他有知遇之恩的奕诉、曾国藩、李鸿章的思想,且两者有着根本的区别。 作为理论家的薛福成和作为外交家的薛福成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改革图强的理论勇气,也就没有捍卫国家领土完整、国家主权尊严的外交勇气。本书书名为《大外交官》,侧重反映薛福成作为外交家的作为,同时将薛福成理论家、思想家的一面,和外交家另一面有机结合起来,因而使得其形象显得更为丰满而生动。 薛福成是在弱国的条件下开始其外交活动的。当时的中国,无论从国力来说,还是从国家形态上来说,都是地地道道的一个弱国。列强的侵害,造成了国家主权的不完整性,以及国家外交整体上的必然屈辱性。在这种条件下,外交办理者不免受到种种限制。列强的居高临下,蛮横无理,软硬兼施,国内统治集团内部的波诡云谲,都使得身负重命的外交官无所适从,左右为难,处境尴尬,这是时势使然。一句话,弱国无外交。 弱国无外交,这是国家处于弱势的情况下的一种常态,但不等于外交官在所有的外交活动中都是无所作为的。薛福成的外交生涯说明,在弱国条件下,外交官还是能够有所作为的,还是能够为国家的权益和尊严做出贡献的。 当然,这需要外交官具备不同寻常的外交手腕、外交智慧。薛福成在担任曾国藩、李鸿章幕僚期间,并不是职业外交官,而只是为被朝廷授权办理外交事务的曾国藩、李鸿章出谋划策,但有时也担任他们的外交代表,直接参与交涉。幕僚虽然官品不高,手无大权,但处在权力的中心,其发表的意见往往能影响甚至左右其上司,因而,在处理外交事务和其他政事中,幕僚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幕僚制是晚清官场的特有现象,曾国藩、李鸿章从练湘军、淮军,平定太平军,到成为清廷中枢重臣的几十年从政过程中,将幕僚制发挥到了极致。 作为曾国藩、李鸿章所倚重的幕僚,薛福成参与外交是他的职司,曾、李都担任过北洋大臣,而北洋大臣具有法定的外交职能,办理外交不仅是北洋大臣本人,也是其幕僚的份内事。正是特定的位置和身份,使得一介书生的薛福成一次又一次不自觉地陷入棘手的外交漩涡。 《大外交官》通过薛福成参与办理天津教案,马嘉理被杀案等几件当时震撼中外的外交风波的活动,展示了薛福成强烈的忧国忧民之心和高超的外交智慧、外交手腕。薛福成在担任浙江宁绍台道期间,正逢中法战争爆发,薛福成在镇海前沿综理军务,这时,他已积累了丰富的外交经验,因而在积极筹办浙东防务的同时,展开了一系列外交活动,打破了英国、法国、俄国正在形成中的同盟关系,赢得了外交上的主动,在国际上孤立了法国。薛福成担任欧洲四国公使,使他成为了一名职业外交官,这无疑是薛福成外交生涯的顶峰。这时,薛福成已是一个十分成熟的外交官。《大外交官》着重写了薛福成处理滇缅边界案和保护华侨这两件事,由于他的艰苦努力,在中英滇缅边界争端中,成功地挫败了英国侵占中国滇西领土的企图,签署了近代史上唯一一个平等的条约,即中英滇缅边界条约,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在保护华侨方面,由于薛福成的力争,在华侨集中的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领事馆,并就各处发生的华侨受虐受侮之事予以交涉,使得华侨的处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大外交官》抓住典型事件,以大量的细节,将薛福成通识时变、勇于任事、睿智机灵、长袖善舞的外交官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一个活跃于外侮深重、烽火遍地、时局艰难的弱国外交舞台上的大外交家呼之欲出。 薛福成是无锡人。无锡是人文荟萃之地,历史上贤能辈出,群星交辉,千古传诵。薛福成作为晚清的重要思想家和外交家,赫然挺立于蔚蔚成片的人杰之林。他的著作、思想、功绩乃至人格、精神和操守,对无锡来说,是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 本书作者高仲泰对晚清外交史、政治史、军事史有多年的研究,二○○六年,他参与《无锡人杰》一书的编撰,负责薛福成的编写,在这过程中,他对薛福成生平及价值取向有了进一步的探索。二○○七年,在陆国钧的策划下以及在无锡市人杰研究会推动下,高仲泰着手著作本书。 作为小说,《大外交官》当然有大量的艺术加工和虚构,但作者的加工和虚构并没有脱离历史的真实。薛福成这个人物的经历、性格、业绩和非凡的才干,特别是他的政治思想、外交智慧以及他在外交活动中的表现,都取之于生活原型。《大外交官》不过是以艺术的笔法,还原一个力争于骄悍之异国,处世事棘手之际,能争回一分是一分的外交干才的历史雕像。 高仲泰这本书,不仅好看,我以为最可称道的是,小说并没有拘泥于写薛福成的故事,而是精彩地描写了晚清的政治生态、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之争,以及宦海风高,沉浮难料的怪异状。凡此种种,使得薛福成这个人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深刻背景。 《大外交官》的问世,不仅是文艺创作的一大收获,更是人杰研究、传播的丰硕成果,期待更多人杰题材的佳作不断涌现。 原无锡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郁家树 书评(媒体评论) 外交是一物长于一物的博弈,既与国家的实力密切相关,又离不开作为当事人的外交官的政治智慧与人格魅力。清末的政府是夕阳之后的黄昏,但薛福成却能够如此玩转手中的区区筹码,可见此人的政治与外交智慧是如何过人,也正因为如此,薛福成这个人和这部小说均非比寻常。我认为当今中外的外交家、汉学家都应该读读这部小说,因为认识历代中国外交官的睿智,也是认识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美中基金会主席 李黎 清末的外交充满了耻辱和痛楚,薛福成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面对多起外交事件,他折冲樽俎,频出奇策,以匡时局,他是一个真正的外交斗士!晚清的外交史幸亏有了薛福成才有点光亮。这部脍炙人口的小说并非虚构,而是基于真实历史的生动再现。作者以惊人而锐利的笔力令我穿越时空,和一百多年前的这位老乡及同行薛福成进行了一次很深的心灵沟通。我以一个现代外交官的心知来感受薛福成的经历,体验了一场艰难的心路历程,因之也更领悟到薛福成的伟大。 ——中国前驻美国休斯敦总领事 华锦洲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