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引生命的神话(永续生存的力量)》推荐:
约瑟夫·坎贝尔,拯救人类心灵的神话学大师、西方流行文化的一代宗师、影响披头士乐队、猫王、迈克·杰克逊、乔治·卢卡斯、斯皮尔伯格、J.K.罗琳、乔布斯、奥巴马的精神导师。
坎贝尔的作品是《星球大战》、《狮子王》、《黑客帝国》、《蝙蝠侠》、《哈里·波特》创作灵感的来源。
中国神话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院教授叶舒宪专文推荐。
一次由外在世界到我们内心深处奥秘知识的深入探索。
对浩瀚宇宙运行之道领会的深浅,直接关系到人们成功与否。要完成生命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成就英雄事业,就必须对神话中广大深刻的宇宙生命有所了解。
坎贝尔创造性地将人文价值及宇宙性的精神体验,注入当代科学及艺术的诠释中,不仅丰富了神话学的研究领域,更为人类未来的新神话开辟出辽阔的想象
约瑟夫·坎贝尔是一名在神话的奇妙世界中寻找启示的文化英雄,他创造性地将人文价值及宇宙性的精神体验,注入当代科学及艺术的诠释中,不仅丰富了神话学的研究领域,更为人类未来的新神话开辟出辽阔的想象空间。在《指引生命的神话(永续生存的力量)》中,他将文学、哲学、心理学、人类学、考古学等知识应用到对神话的解读,并将神话思维应用到对人类历史、东西方文明、战争与和平等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的解读中。他用超越人类社会中各种幻象冲突的唯一真理贯通了古今中外的智慧,他认为神话在个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的融合过程中,尤其是人回归内在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可以被无限放大。他告诉人们:生命的目标,在于使身体脉动契合宇宙的脉动,使自己的本性契合大自然。
《指引生命的神话(永续生存的力量)》是约瑟夫·坎贝尔很重要的一本著作,精选自他在库珀联盟联盟学院论坛的演讲,汇集了他一生重要的学术思想,他用亲近大众的语言、独特的表达方式和热情洋溢的情感感染着聆听者。他在书中不仅剖析了科学对神话的影响,纵论人类的发展历史和东西方文化的邂逅和碰撞,探寻人们内心的回归旅程,而且还引导人们认识了大自然、地球和宇宙外太空。
读者通过这本书不仅可以经历历史上人类精神的一次次伟大飞跃,而且也可以进行一次由外在世界到我们内心深处奥秘知识的深入探索。正如坎贝尔所说:人会找到数千年走来的路。在这一刻,个人在神话与梦境中永生。
真理的意义
有些社会否认两者之间的互动,人们坚持认为继承下来的梦境就是绝对真理,因此拒绝认识意识、理性、科学的新发现和新事实。在这样的社会里,孩子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一段耳熟能详的历史可以给我们足够的警示。
每个学生都认为,所谓的“科学”起源于希腊,很多知识随后被传到亚洲,通过波斯传到印度,然后传到中国。然而这些东方国家都早已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神话思维方式,他们对希腊那种客观的、现实的、求知的和实验的态度和方法不予理睬。可以将《圣经》东方经文里的科学知识与亚里士多德的科学进行比较,那些东方经文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马加比(Maccabean)家族抵制希腊文明影响的态度,更不用说对一些希腊科学发现的抵制,比如,阿利斯塔克(Aristarchus,公元前275)提出了地球是围绕太阳运行的球体;埃拉托斯特尼(Eratosthenes,公元前250)精确计算出了地球的圆周为39689公里(赤道的准确圆周为40140公里);希帕克斯(Hipparchus,公元前240)计算出了月球的直径和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平均距离。现在试着想象,如果公元529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Justinian)不强行关闭所有的希腊异教徒学校,而是鼓励信奉异教的话,人们就不会流那么多的血汗和泪水,也不会因信奉邪教而被烧死,诸如此类的事情就都不会发生。假设我们处于他们的境地,不仅仅是科学,整个世界的文明都将推迟1000多年才能达到成熟。
有趣的是,在科学传入伊斯兰世界伊始,古典的文化遗产曾被接受并得到普遍认同,甚至一度得到发展,但最终却遭到排斥。伊斯兰教曾在五六百年间记载了大量的科学思想、科学实验和研究,在医学方面尤为突出。但是,后来,唉!先知穆罕默德(Mohammed)宣称的“永远正确的伊斯兰教权威”,即伊斯兰教教规,失去了约束力。《古兰经》中安拉的话语是真理的唯一源泉和传播真理的唯一途径,科学思想只会导致对“世界起源和造物主的信仰的丧失”。所以,当古希腊科学知识开始通过伊斯兰教传入欧洲的时候,大约从1100年开始,伊斯兰世界的科学和医学处于停滞状态并逐渐走向消亡,伊斯兰教也随之消亡。不仅科学的火炬,甚至历史的火炬也开始传入西方基督教世界。
随后,从12世纪初开始,西方世界发展极其迅速,出现了许多勇敢无畏、才华横溢的伟人,他们完成了在悠久的人类历史长河中无与伦比的伟大发现。如果我们从未亲自踏上那片受到这些伟人影响的、超越了欧洲魅力的土地,我们就不能充分体会这些人带给我们的巨大福音。而那些所谓的“发展中国家”,在今天正在经历社会转型,几个世纪以来,这些国家并没有得到持续的发展,而是被不断入侵。每一个小群体都深陷于影响至深的、僵化的神话体系中,而这些神话体系在发生冲突后就会产生变化。例如,在伊斯兰国家的士兵攻入印度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思想交流是不可避免的;还有,英国人到达(美洲)的时候,开启了一个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时代,出现了各种令人惊叹且意想不到的发明。另一方面,在现代西方国家,正是由于少数心胸开阔、思想开明的勇士对无限真理的疆界不断开拓,才会形成有条不紊的发展局面,使国家得以持续成长,这在本质上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繁盛。
但是,对于一个现代科学家来说,“真理”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这意义当然不同于它对神秘主义者的意义!科学的一个最重要且最本质的事实是,它在任何情况下绝对不会、也不能假装是真理,这一事实最令人惊叹不已,并向人提出了最高挑战。科学不会、也不能假装已抵达终点,即使将所有已知的相关事实都考虑在内,科学也仅仅是试探性地提出可行性假设的过程。
难道就不存在一种将最终的结论和充分的事实统一起来的潜在意图吗?
的确没有!有的只是像渴望成长的心灵一样不断追求更多的那些过程。只要成长的过程持续存在,它就会是考量现代西方人生活的标尺。也是考量这个世界的标尺。现代西方人赋予了这个世界光明的前景,并在逐步实现这一前景。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变化的世界,这个世界拥有新的思想、新的事物、新的重点和持续的变革,而不是呆板的、僵化的、由正统“真理”统治的世界。
P013-015
感激与回报之作
约瑟夫·坎贝尔
1958—1971年,我在库珀联盟学院的大礼堂举行了25场关于神话学的系列演讲,我从中节选并整理了13场,本书的第4章是由同年举行的两场演讲合并而成的。演讲的题目和主题均来自约翰逊·E·费尔柴尔德(Johnson E.Fairchild)博士,即库珀联盟学院论坛的主席。正是由于他的风趣、睿智和迷人的个人魅力,才使得这个令人愉快的活动持续了近四分之一世纪之久。在那里做演讲,我一直感到无比快乐,部分原因当然是由于大礼堂古朴庄严的风格,以及林肯也曾站在同一个地方发表过演讲(也许这是一种对美国辉煌雄辩史的参与感)。然而,更重要的是,在那个友好的地方有被自由演讲和讨论深深吸引的观众,他们一如既往,专心致志。每次演讲完毕的自由提问环节,费尔柴尔德博士总是拿着麦克风从容地走下讲台,让每一个举起手来的人发表评论、提出疑问或进行演说,这使我受益匪浅。尤其是从他的演讲中,我学习到了如何与别人分享我的观点,这是我多年来在其他地方无法学到的。我衷心期盼,读者通过这本由演讲而结集出版的作品能依然感受到当初轻松快乐的氛围。
使我由衷高兴的是,费尔柴尔德博士十分支持这一演讲选集的出版。他一直给我真诚的鼓励、温暖的友谊和许多对演讲主题的适时建议,我想把本书作为对他的感激与回报。正是由于他的建议,在与众多观众(大多数是多年来的忠实观众)展开的具有启示性的对话中,我才有机会向大家介绍水牛神(Buffalo-Gods)、羽蛇神(Quetzal-coatls)、佛陀(Buddhas)、仙后(Fairy Queens)等。观众们给了我极大的灵感,我衷心感谢他们和费尔柴尔德博士。
我也对纽约公共广播电台的技术人员和领导表示谢意,在我编写这些章节期间,他们的录音工作给我提供了很大帮助。感谢玛西娅·舍曼(Marcia Sherman)小姐,这部演讲集几经易稿,她都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将手稿忠实录入,除此之外,她还将其他未收入这部演讲集的手稿也一并录入。感谢我的妻子珍·厄尔德曼(Jean Erdman),是她最初有了出版讲稿的想法,并不断提出建议和批评,这本书才得以最终问世。
1971年7月4日
坎贝尔被称为当代的“帕西法尔”,神话的捍卫者,新时代运动的先知。坎贝尔的思想影响深远,著名导演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系列就是在坎贝尔的神话学思想的影响下创作出来的,卢卡斯尊称坎贝尔为自己的“古鲁”。美国好莱坞和迪士尼等动漫公司所创作出来的关于英雄、梦想的电影和动漫中都有坎贝尔思想的影子。
坎贝尔的一生是一个传奇,他在许多方面都给我们带来了启迪。坎贝尔的学术成就是他一生孜孜不倦地求学所获得的。他曾经介绍过自己的读书方法,他总是将自己喜欢的作家的所有书通读一遍,然后再去读影响这个作家的其他人的著作,他认为这样会有一个非常清晰的线索。
他将文学、哲学、人类学、考古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应用到对神话的解读之中。人类学家巴斯蒂安、弗雷泽,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荣格;文学家托马斯·曼和乔伊斯,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印度学家齐默尔,还有灵修大师克里希那穆提等都是他思想的来源。坎贝尔综合不同学科的众多思想资源来解决问题的思路给我们很多启迪。为了获得更多的关于禅宗的知识,坎贝尔甚至在50岁的时候,从头开始学习日语。恰恰是他不间断的努力和坚持,才最终让他收获了优秀的学术成果。
在1958年至1971年之间,坎贝尔在纽约库珀联盟学院的大讲堂中举行了25场关于神话的系列讲演,他从中选择了13篇扩展成这本《指引生命的神话》。坎贝尔认为神话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神话,此处的“我们”包括地球上的每一个人。他认为神话与当下,与每个人的生存息息相关。神话是人寻找自我的途中走出现代社会迷宫的阿里阿德涅线团:通过开启远古的智慧,打开尘封在潘多拉的魔盒中等待救赎的希望。
坎贝尔是一个在神话的奇妙世界中寻找启示的文化英雄。他将从神话的神秘空间中所获取的宝贵财富带到他的群体之中。然而,这个群体,他不希望仅仅是某个民族,而是居住在这个星球上的所有人,因为每个人都是地球这艘宇宙飞船上的乘客。人类所生存的这个时代是科学高度发展、精神转变与整合的时代,他认为应该有基于这个时代的独特启示的神话。新时代的神话就是凝聚人类的神话。坎贝尔捕捉属于这个时代的神话意象,他认为探月旅行表明一个“人类同一”的星球神话的时代即将到来。
坎贝尔神话与这个时代之间的关系更能引发我们深思。原始猎人与原始农人都有自己的神话,然而,这个传统在人类进入钢铁时代之后是否已经逝去?钢铁时代是否是一个注定远离神话的时代?
然而,纷纷涌现的奇幻文学和奇幻电影广受吹捧的背后是人类精神维度某些侧面的缺失,而这些作品的涌现恰恰是一种补偿性的替代。于是,在以类似于通过仪式的离开、阈限和聚合的形式对电影的观瞻中,在这些由现代拜物教所制造出来的对日常的结构性世界的逃离中,在对那些巨大的屏幕所展示的本源世界的幻象中,人类获得些许在精神原乡的驻足。在人与机器之间,变形金刚也只是一个钢铁时代美妙的幻想。美女与野兽的今生走出潮湿的地铁门口,在前生的巨大宣传画中间穿插而过。城市,灰色的森林,艾略特的死城,固着在大地母神身上的皮肤病,正在地球表面飞速蔓延。在精神的宝库中可以让精神荒原得以复苏的恩赐正在呼唤着踏上征程的英雄。
约瑟夫·坎贝尔说《星球大战》是一则现代科技所拍成的现代神话,将神话所展示的奥秘与人类科技的进步结合起来,对电影的观瞻则是一则重回神话时代的仪式。但是这些电影也仅仅是干金所塑造出来的一个可以观瞻并以商业利润为目的的美丽泡沫,是依照现代科技所打造的这则神话仅仅是空梦而已,这样对现代科技的过度依赖,是否会因此而使神话失去其核心成分?在这个世界,那些快餐式的英雄,是否只是哄孩子不哭的蜜糖?这些空幻而花哨的幻象被褫夺了神秘和宗教的意义只会成为供展览用的化石?在这个时代,天使或许就是作家马尔克斯的那个坠入人间的长着翅膀的老人,不得不接受关入铁笼的命运?
然而,坎贝尔依然乐观地寻找属于新时代的启示。坎贝尔走向了作为他者的东方神话和北美的印第安神话,他在这些异文化之中进行探险,他在自我文化的价值标准、符号意义受到质疑甚至失效的地方寻找反思自我的工具。他希望在东方神话与西方神话的碰撞中,在它们之间巨大的反差中寻找重新建构新时代神话的启示。
本书由叶舒宪教授2009年在西安外国语大学开设“比较神话学”课程时组织的翻译组集体翻译。由西安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张旭负责组织分工,由四川大学文学人类学专业博士生祖晓伟、比较文学专业博士生张洪友统稿修订,西安外国语大学汉学院赵周宽博士负责全书审校工作。译者分工如下:序和第3章由潘南竹翻译,前言和第1章由赵小亮翻译,第2章由何利梅翻译,第4章由任蓓黎翻译,第5章由姜月荣翻译,第6章由党瑞翻译,第7章由李瑶翻译,第8章由曹永欣翻译,第9章由王亚聪、洪洁翻译,第10章由洪沽、任瑞翻译,第11章由苏哲翻译,第12章由郝康翻译。
本书宗教典籍和部分诗歌的引文译文来自国内相关译本,在此不一一列出。
坎贝尔的著作是广博的知识与诗性的语言的结合,虽然各个译者都非常努力,然而,因译者水平有限,书中谬误肯定很多,恳求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张洪友
2013年5月于四川大学
坎贝尔是我母亲最喜欢的精神导师,我在坎贝尔思想的影响下成长。
——奥巴马 美国总统
创作《星球大战》剧本时,坎贝尔的著作带给我很深的影响,《星球大战》就是基于坎贝尔的理念创作的现代神话。此后,我们成为朋友,直到他去世。他是神奇的学者和人物,也是我的精神导师。
——乔治卢卡斯 美国著名导演、《星球大战》导演
好莱坞越来越信奉坎贝尔的思想,这其实一点也不奇怪。对于作家、制片人、导演、编剧来说,坎贝尔的观念是一个完美的工具箱,里面全是耐用的工具,最适合用来打造故事。有了这些工具,面对任何情形和要求,你几乎都可以自如地编制故事,充满戏剧性、娱乐性和心理真实性的故事。
——沃格勒 美国著名编剧大师
这个世纪里没有一个人,包括弗洛伊德、托马斯曼、列维斯特劳斯在内,能像坎贝尔那样,把世界及神话人物角色的深邃意义,带回到我们的意识中。
——詹姆斯希尔曼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荣格学派代表人物
坎贝尔的发现引起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其震波直达小说创作、精神治疗、人类学、神话学、电影制作和其他创造性活动。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个可爱的家伙……真是难以想象莎士比亚会没有读过约瑟夫坎贝尔的作品。
——道格拉斯亚当斯 美国著名科幻作家,《银河系漫游指南》作者
“每件事情都是一个故事”,借鉴坎贝尔的理论可以写出更好、更具影响力的新闻通稿、营销软文、博客文章以及微博体,而我们的英雄,就是读者。
——美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