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秋叶集
分类
作者 石锋
出版社 南开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石锋编著的《秋叶集》分为八个部分,如果再加概括的话,大致可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学术方面。计有缅怀学界前辈吴宗济、林焘和恩师胡明扬、邢公畹的文章,对前辈王士元、丁邦新、梅祖麟的访谈记,为自己的学生作的序跋,以及有关语言的随笔散论。另一类是记游、忆旧等。他的著述多多,何以选了这些内容呢?细寻绎,这些文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其中都有作者人生的足迹,有作者在人生各个阶段情感的印痕。

内容推荐

《秋叶集》分为八个部分,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术著作。也有缅怀学界前辈、恩师的文章,以及对前辈王士元等人的访谈,包括:散论七篇,评译七篇,序跋三十五篇,访谈三篇,缅怀五篇。另一类是记游、忆旧等。包括:记言十一篇,行旅六篇,思忆四篇,以及附录两篇。

《秋叶集》由石锋编著。

目录

陈洪序

洪明诗

秋叶歌

散论

音义结合是任意的吗?——重读雅可布森评索绪尔之一

君子之学如蜕——邢公畹先生语言学学术思想初探

胡明扬先生语言学成就和贡献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与思考

普通话审音工作的初步研究和体会

南开汉语教学新模式的探索

语调研究的实践与认识——研究生沙龙讲话

评译

通向汉语语音的便捷之路——评林燕慧《汉语的语音》

北京话韵律特征的多角度研究——读《语音探索集稿》

现代汉语研究的成功途径——读《北京话初探》

汉语方言研究的方法论——读《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

《越人歌》解读

《中国语言学报》创刊词

序跋

《大江东去——王士元先生80华诞庆祝文集》前言

《乐在其中——王士元先生70华诞庆祝文集》前言

《中国语言学的新拓展——王士元先生65岁华诞庆祝文集》

序言

《语言的探索——王士元语言学论文选译》后记

《语调格局一实验语言学的奠基石》自序

《语音平面实验录》自序

《实验音系学探索》后记

《语音格局——语音学与音系学的交汇点》前言——关于

语音格局的沙龙讨论

《语音丛稿》后记

《语音学探微》后记

《汉语研究在海外》后记

《海外中国语言学研究》前言

《海外中国语言学研究》后记

《语音格局专栏》开场白

《语调研究专题》主持人语

《南开汉院博士文库》总序

《学者文丛》出版前言

《傣语的声调格局和元音格局》序言

《汉语声调的浮现过程》序言

《豫北晋语语音演变研究》序言

《汉语韵律词研究》序言

《大连方言声调研究》序言

《汉语语调问题的实验研究》序言

《(训世评话)的语法系统》序言

《拉祜语四音格词研究》序言

《汉语语音探索》序言

《汉语方言的元音格局》序言

《北京话声调和元音的实验与统计》序言

《十三世纪傣泰语言的语音系统研究》序言

《现代维吾尔语元音的实验语音学研究》序言

《北京话语气词韵律特征研究》序言

《汉语素质教程》序

《晓康歌谣学文化》第一集(节日版)序言

《南开缘汉语情》序

《汉语高级写作教程》序言

访谈

王士元教授访谈录

丁邦新教授访谈录

梅祖麟教授访谈录

缅怀

但将万绿看人间——深切缅怀吴宗济先生

一片冰心在玉壶——深切缅怀林焘先生

心中的启明星——深切缅怀胡明扬先生

邢公畹先生千古

永远怀念敬爱的邢公畹先生——在邢公畹先生遗体告别式

上的讲话

记言

贺南开百年

荒友聚会暨《躬耕南阳》首发式致辞

语言接触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致辞

天津语言学会2009年会开幕讲话

纪念)(Y三十年——上海)(Y讨论会30年纪念贺信

述职报告

汉院十年

我们的意见——关于解决音韵学会问题

四条“铁的纪律”——在研究生沙龙的讲话

答美国学生的书面采访

毕业寄语——给南开汉院毕业生

行旅

游美散记

香港随笔

德国、法国汉语教学考察报告

美国汉语教学考察报告

明德记事

又见明德

思忆

校园思缕

南阳忆絮

永丰知青碑

北大荒躬耕录

附录

共和国同龄人石锋:如果旅程是一次散步

“诺贝尔奖都是从实验室里得到的……”——石锋教授访

谈录

后记

试读章节

音义结合是任意的吗?——重读雅可布森评索绪尔之一石锋

内容提要:本文在学习雅可布森对于索绪尔的评论的基础上,考察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指出索绪尔在论证任意性问题中的四个矛盾之处并逐一进行了讨论:1.论述任意性意义的倒退;2.对约定俗成的错位认识;3.对语言起源问题的回避;4.对不同语言作用的差异。作者主张任意性和理据性都是普遍存在的。任意性不可论证,无需论证。理据性则是需要语言学者下大力气去探寻的语言研究的目标。当代语言学正经历着理论和方法的全面更新。

关键词:任意性理据性约定俗成语言起源语音象似性

一、索绪尔和雅可布森

索绪尔和雅可布森是20世纪语言学的两座高峰。从1916年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到1951年的《语音分析初探:区别性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代表了现代语言学历史上的两个里程碑。中国语言学界对索绪尔很熟悉,对雅可布森较陌生。这其中有着历史的、社会的和学术的原因。我们首先简短介绍两位语言学大师的成就,随后将展开相关的讨论。

德·索绪尔(1857—1913)在1878年写出专论《论印欧语言元音的原始系统》,从语音系统出发,推论出早期喉辅音的存在,开启了内部构拟的方法。他在巴黎建立了法兰西学派。

索绪尔1906年开始在日内瓦大学讲学。他去世之后,学生们把他的授课内容整理成书,《普通语言学教程》于1916年出版。索绪尔强调纯语言学的主体:“我们的关于语言的定义是要把一切跟语言的组织、语言的系统无关的东西,简言之,一切我们用‘外部语言学’这个术语所指的东西排除出去的。”(见43页)书中所讲的语言和言语的区分、共时与历时的划分、组合跟聚合的关系、抽象性与自主性等观点,在现代语言学史上影响深远,引领了后来各个不同的语言学流派。

罗曼·雅可布森(1886.1982)是莫斯科语言学小组的发起人和布拉格学派的奠基人,欧美语言学之间的重要桥梁(钱军2000)。他首先提出结构主义术语。著名的《音位学原理》一书在作者特鲁别兹柯伊(TlaJbetzkoy)去世后,由雅克布森继续完成定稿并付印。1941年出版《儿童语言,失语症和语音普遍现象》,开辟了语言习得、语言病理的研究领域并建立了二者与语言共性之间的密切联系。

1951年他在哈佛大学任教期间完成《语音分析初探:区别性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在声学分析基础上提出12对区别性特征,就像在原子中发现了粒子,成为当代语言学各学派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合作者还有瑞典声学语音学家方特(G Fant)和雅可布森的博士生哈勒(M.Halle),即后来生成音系学的奠基人。从中可以看到雅可布森的多学科合作研究语言的思想和视野。王力(1981)曾亲自执笔全文翻译,足见此文意义不凡。

雅可布森仰慕索绪尔,然而他们对语言学作为一门科学的看法,却几乎是完全对立的(王士元2006)。从上述简介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位大师不同的语言学理念:一个是只研究共时、同质、静态、封闭的小语言;一个是研究共时与历时结合、异质、动态、开放的大语言(王洪君2010)。一个是独门独户单一学科的语言学;一个是跨学科多领域的语言学。

二、雅可布森评索绪尔

雅可布森从语言学史的立场来评价索绪尔的《教程》:这部著作处于两个时代的十字路口,处于观察事物from种不同方式的边界上。这样一部著作,尽管在本质上是概论性的,但绝不可能完全没有矛盾。(雅可布森1942,见2001:65)

雅可布森高度称赞索绪尔《教程》开创现代语言学的历史功绩,同时也不掩盖其中的错误和矛盾。他明确指出:索绪尔的《教程》是天才的著作,甚至《教程》的错误和矛盾也能给人启示。20世纪没有哪一本著作对世界各国的语言学产生过如此巨大和深远的影响。《教程》的思想、定义和术语直接或间接渗透到极不相同的著作当中。《教程》纲领性的论点成为各语言学诸多讨论的出发点。正是通过发展和修正这些论点,新的语言学流派才涌现出来,并得以成型。(雅可布森1942,见2001:66)

索绪尔的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曾一直被奉为语言学的经典。其实这个原则提出以后,就不断受到学者的质疑,包括他自己的学生。这说明西方语言学界并没有认同任意性原则。雅可布森对于任意性的评论最多也最直接。下面节选三处为例:

“在索绪尔所说的《教程》的两个基本原则当中,人们今天可以把第一个基本命题,即符号的任意性看作是一条任意原则。……从共时观点看语言社团使用语言符号,绝不可以赋予语言符号任意的性质。在法语里说fromage表示‘奶酪’,在英语里说cheese,这根本不是任意的事情,而是不得不这样做的事情。……我认为从有关‘任意性’和‘无动机’符号的所有讨论当中,人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术语‘任意’是极不恰当的选择。”

“索绪尔把能指(语音)与所指(意义)之间的关系武断地说成是任意的关系,而实际上这种关系是一种>-j惯性的、后天学到的相邻性关系。这种相邻性关系对于一个语言社团的所有成员具有强制性。但是,伴随相邻性的还有相似性的原则表现出来。”P2-4

序言

石锋兄嘱我为他的自选集作序,我原已欣然从命,岂料看到文稿后,内心却不自禁地纠结起来。

石锋兄的文集定名为《秋叶集》,其意谓将近暮年,如秋叶之自然飘落。此说洒落、通达,然却令我悚然心惊。我与石锋兄相识相交已有半个世纪。在南开中学读书时,我高他一个年级。当时,“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我俩都不是学校中活跃的大红大紫人物,但都因读书较为出色而彼此知名。文革后,读研究生,我是七八级,即文革后第一批;他是七九级,与我相差仍是一个年级。所以他总以此和我开玩笑: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欺压了我一辈子。所以,在我的心目中、感觉里,石锋兄总是比我小,比我年轻,比我有活力。骤然听到他以“秋叶”自况,无怪乎要惊心了。

当然,心惊只是瞬间,很快就意识到自己同样也是早逾花甲了。石锋兄只是平静地陈述了一个事实而已。而身临迟暮,回首前尘,实在是人之常情。

石锋兄这个集子分为八个部分,如果再加概括的话,大致可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学术方面。计有缅怀学界前辈吴宗济、林焘和恩师胡明扬、邢公畹的文章,对前辈王士元、丁邦新、梅祖麟的访谈记,为自己的学生作的序跋,以及有关语言的随笔散论。另一类是记游、忆旧等。他的著述多多,何以选了这些内容呢?细寻绎,这些文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其中都有作者人生的足迹,有作者在人生各个阶段情感的印痕。

石锋兄是一个极好相处的人。豁达、随和,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我和他一起两赴日本,又同行美国、加拿大、香港。每遇困顿、坎坷,他必锐身自任。说来也怪,只要他去出面,一切难题都能迎刃而解。想来这既与他较多的国外经历有关,也是他与人为善的处理问题方式起了作用。文集中处处流露着他对长者的尊敬,对同仁的友善,对晚辈的提携。可以说,这一片小小的“秋叶”,记录了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在生命的年轮中蓄积的温暖的阳光。

当然,这些文字并非石锋兄学术建树的代表作。如前所说,他选了这些内容,“予揣度之”,在很大程度上,是着眼于其中映射出的心灵历程。虽然如此,滴水可以见月,他治学的一些特色还是可以窥见一二的。

石锋治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眼界开阔,具有自觉的国际视野。记得一起出访美、加时,几乎每个所到学校都有他熟悉的同行。蒙特利尔、哈佛、哥伦比亚、麦迪逊、斯坦福,等等。不仅如此,他还连续多年,组织语言学和语音学讲习班,邀请海内外学术名家讲学。每期听课的都超过百人——来自全国各高校的中青年教师和研究生。文集中提到的王士元、丁邦新、吴宗济、林焘、胡明扬、邢公畹诸先生当时都是共襄盛举者。

他治学的第二个特点是不囿于传统,有很强的创新意识,特别是跨学科的意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就与朱思俞先生一起开发语音实验软件,取代了昂贵的语图仪。当时,此项成果应是国际领先的,因为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学者和高校纷纷来南开学习交流,每年的培训班至今还有着巨大吸引力。在工作中,他的创新意识也有强烈的表现。十年前,他到汉语言文化学院做院长后,大胆改革该院教学,一个重要的思路就是借鉴国外非母语教育的理念与方法。虽然阻力很大,但坚持几年,效果昭然,得到了多数教师的赞许与支持。如今汉语教学界都知道这个“南开模式”。

石锋治学的第三个特点是有合作精神。上述与计算机专家合作开发软件是一例,筹划、主持语言学讲习班又是一例。其他如多年来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张洪明教授相互配合,两次把国际中国语言学会年会拉到南开来举办;推动支持兄弟院校建设语音实验室,指导青年教师进行实验研究等,都体现了他重视合作,善于合作的长处。人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学者中“自了汉”居多的现状,在这样的背景下,石锋的合作精神尤显难能。

这些特点,与石锋共事者多有体会。不曾与他共事的学界朋友,读了这本文集,也必能感受一二。

刘禹锡《秋词》诗云: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石锋兄之文集以“秋”命名,而披阅此集,深感他这“秋”的境界正如梦得所咏排云而上之“晴空一鹤”,生机勃勃,达观而淡定。故乐为之序,且乐与石兄分享这一份秋的愉悦、从容。

后记

几年前就开始准备编这本《秋叶集》。秋叶的名字来自一首歌:“等到秋风起,秋叶落成堆……”在我六十岁的前几年,学生们就开始酝酿为我出版庆祝文集,被我叫停。一是认为成绩不大,二是觉得自己还小,不值得麻烦大家兴师动众。这里只是自己把过去零散的碎片收集一下,立此存照,也算留念。

回顾六十多年来,每十年左右走过一个阶段,现在还在旅途中。第一段儿童时代:共和国的同龄人,出生在天津,到承德度过七载童年,在保定上到小学三年;第二段初经风雨:回到天津上小学、中学,期间经历文革浩劫,又是十年;第三段饱受磨练:下乡到北大荒69年到78年,七七级的幸运儿,在哈尔滨师范大学一年,一共十年在黑龙江;第四段勤奋求学:到北京人民大学上研究生三年,在天津外语学院做对外汉语老师三年,调到南开大学两年后又攻读博士三年,这是十一年;第五段流浪周游:91年开始先后到美国、英国、法国、香港短期交流开会,95年到香港做研究员两年半,又在日本当客座教授四年,不是海归而是海漂;第六段重返南开:任汉语言文化学院院长十年。第七段卸任回归,正在进行中,希望会比较平静。

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前途息息相联。感谢毛泽东打下新中国,使我们脱离战乱之苦。虽有大小运动直至文革浩劫,还都幸免于难。感谢华国锋粉碎四人帮,感谢邓小平恢复高考,改革开放。感谢耀邦、紫阳拨乱反正,为国为民;感谢江朱、胡温、习李换班掌舵,继续前行。

感谢父母养育之恩。父亲一介书生,正直谨慎;母亲家庭主妇,勤劳慈爱。二人合力齐心,干辛万苦,于风波浪里撑船转舵,使家庭之舟平安到港。我们兄妹三人各自事业家庭有成之后,父母分别于近九十高龄安详离去。我们心中充满感恩怀念之情。

感谢师友指教扶助。我本愚钝,今能跻身学界,多靠吃百家饭,全仗师友不弃。感谢国内的师友和国外的师友,感谢支持我的师友和反对我的师友。人说:出门靠朋友,确实如此。  感谢我的学生们,四十多位博士和六十多位硕士,以及本科班、讲习班的学生们,还有那黄埔三期的弟子们,如今多已成为校长、院长、教授、博导、硕导等栋梁之才。教学相长,我从学生那里学到很多,得到很多。跟学生们在一起,我就有活力,“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最后应该感谢我的家人和我自己。老伴儿总是伴随我,儿子、儿媳总是支持我,孙女总是我快乐的源泉。选择语言学事业,人生旅途方向明确,回首往事不会遗憾。几十年如一日,几十人成团队,为语言学做了一点儿事情。这本《秋叶集》是别样的途中小憩。天假以年,还可以再为语言学做一点儿事情。

本书内容先后请刘静、李亚男等几位同学帮忙收集整理,最后是邓文靖同学完成初稿校排交给出版社,又核对校样,费心费力。感谢陈洪友赠序,感谢洪明友题诗,感谢占鹏、克强鼎力支持,感谢纪益员副总编的精心策划,感谢尹建国老师工作认真尽责,特别感谢谢芳周老师和照排中心的高效工作,使这本书能够在很短时间内印出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22:0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