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唐宋八大家的故事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李道英
出版社 金盾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唐宋八大家的故事》由李道英所著,“唐宋八大家”中的许多人不仅是卓绝的散文家,还是杰出的诗人、词人。乃至政治家、哲学家、史学家和书画家。因此,他们的文章也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内容之深刻,观点之精辟,论述之卓越,几乎达到了当时社会的最前列。可以说,八大家的散文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贵宝藏,是国学的重要部分,值得每一个人认真品读。

内容推荐

《唐宋八大家的故事》由李道英所著,《唐宋八大家的故事》讲述的是中唐和北宋时期文坛上八位著名的古文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曾巩、王安石、苏轼、苏辙的故事。作者秉持真实性、知识性、可读性、互见性为原则,选取八位大家一生中的典型事件,向读者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人际交往、人品性情、处世之道、道德文章,以及生活中的趣闻轶事。读者朋友特别是青少年朋友在阅读中既可获得文史知识,又能受到人生启迪。

目录

韩愈

身世之谜

四举于礼部乃一得

三选于吏部卒无成

毛遂自荐

人不如鸟

两入军幕

请示上班时间

抗颜为师

华山求救

叔侄情深

为民请命贬阳山

穷乡僻壤的县太爷

难兄难弟度中秋

自我辟谣

日与宦官为敌

屈驾访神童

挑战避讳

质疑割股

为牛僧孺造势

爱才荐贤

谆谆教子

特立独行颂伯夷

待己以信

“妄论”被降职

发牢骚反被提拔

力排众议调闲职

辅佐裴度平淮西

《平淮西碑》之荣辱

忠犯人主之怒

祖孙相逢蓝田关

为民驱鳄

出资办学

释放奴隶

结友大颠和尚

改革太学

奉诏宣抚王庭凑

桃柳二妾

卷入“台参”闹剧

服食风波

推敲

谀墓之讥

抚养穷孤的慈善家

柳宗元

从未回去过的老家

战乱中的童年

良好的家庭教养

坎坷的求仕之路

郇州考察

未曾上任的蓝田尉

“踔厉风发”的革新者

不幸的婚姻生活

待罪南荒

泪罗江口吊屈原

寄居龙兴古寺

定居愚溪

力赞韩愈《毛颖传》

自肆山水撰妙文

长歌之哀过痛哭

反对割据论“封建”

但教弟子不为师

巧用寓言刺政敌

官为民役的公仆观

韩柳史官之争

再返京城

以柳易播

为政柳州

种柳柳江边

革除社会弊端

遗惠一方

刘柳之谊

欧阳修

艰难的青少年时期

神交范仲淹

洛阳三载

怒斥司谏高若讷

贬官夷陵

同退不同进

崇儒学而斥佛老

情有独钟尊韩文

义正词严论朋党

力主改革吏治

加强武备反议和

为政宽简

力排众议保麟州

不在天命在人事

批评唐太宗作秀

犯颜直谏鸣不平

被贬滁州

与民同乐

未老而称醉翁

宽厚仁爱保降卒

回河之争

请立皇子固根本

出使契丹

知贡举痛抑怪文

与宋祁的君子之交

赋秋声而悟养生

再遭诬陷

青苗法之争

以直报怨

不遗余力奖后进

果敢刚正之气节

“六一居士”和“文忠”

“穷而后工”之说

六一风神

文笔生动的《归田录》

成如容易却艰辛

艳词真伪

苏洵

落拓不羁的青年时期

自焚文稿数百篇

老泉并非苏洵号

得勉夫教子贤内助

再游京师

雷简夫三荐苏洵

名动京师

婉拒舍人院考试

人生知己欧阳修

名二子用心良苦

一生交恶王安石

纵论六国警当世

风水为喻论作文

曾巩

儒学世家的才子

漫漫求仕之路

初交欧阳修

力荐王安石

辗转数郡

清官循吏

知齐州缉盗除恶

孝父母而抚弟妹

正直严谨不媚俗

政事不如文章

编校历代典籍

记佛殿借题发挥

谁说曾巩不能诗

王安石

不平凡的青年时期

不求调任京官

上仁宗皇帝万言书

郁闷的英宗之世

初得神宗信任

熙宁变法

铁腕人物

罢相和复相

用人之失

知错能改

爱子之死

与曾巩之恩怨

与政敌司马光

与尊师欧阳修

忘年知己王令

颁行《三经新义》

痛惜神童伤仲永

同病相怜咏明妃

荣膺雅号“野狐精”

精深简淡“半山体”

炼一“绿”字长精神

八股文之祖师

“自奉至俭”惹争议

苏轼

少年英才

金榜题名

王氏姐妹

爱妾朝云

上书神宗批新法

西湖苏堤

徐州抗洪

乌台诗案

一场虚惊

不思悔改

两次误传

筑室东坡

苦读《汉书》

猪肉广告

一蓑烟雨任平生

泛舟赤壁抒情怀

铜琶铁板唱大江

“三白”故事

夹缝求生

苏王金陵会

惠州四年

两代文坛盟主

兄弟情深

善谑三则

广交歌妓

兹游奇绝冠平生

阳羡赠屋

奖掖后进

诗中理趣

崇尚自然反雷同

文星陨落

宋代五帝论苏轼

苏辙

应制科直谏仁宗

屡次质疑青苗法

贬黜奸佞

反对回河

力主放弃五寨

反对“调停”

对西夏讲诚信

上疏论政被贬

淡泊的晚年

鲜为人知的家事

“养气”为文

“适意为悦”的人生

态度

文章优劣任评说

试读章节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郡望是昌黎,常自称是“昌黎韩愈”,后人遂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后世又称“韩吏部”。死后谥号“文”,后世又称“韩文公”。

父仲卿,曾任武昌令,是一个对百姓“惠如春风”的地方官。其叔父韩云卿,文学上颇负盛名。其长兄韩会“以道德文学伏一世”。韩愈三岁丧父,由韩会夫妇抚养。他从小就苦读六经及诸子之书,同时也关心时政,立下了“志欲干霸王”的志向。二十五岁中进士,又三试博学鸿词不第,后辗转于各州做幕僚,先后任汴州观察推官,徐州节度推官。贞元十八年(802)入国子监任四门博士,贞元十九年拜监察御史。因上《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触犯权贵,被贬为阳山(今广东省连县)令。贞元二十一年调任江陵府法曹参军,不久又回京任权知国子博士,后又到东都洛阳,先后任博士、都官员外郎、河南令等职。元和七年(811)回京任职方员外郎。不久,又因事被降为国子博士。此后又任比部郎中、史馆修撰、考功郎中、中书舍人、知制诰,太子右庶子等职。元和十二年,以行军司马之职佐裴度平淮西,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又囡谏宪宗迎佛骨而被贬为潮州刺史。不久,又量移为袁州刺史。元和十五年(820),穆宗即位,调任为国子祭酒;长庆元年(821),转任兵部侍郎,后奉诏至镇州宣抚王庭凑,转吏部侍郎。长庆三年(823),又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不久又任吏部侍郎。长庆四年病逝,赠礼部尚书。

韩愈的思想极其复杂和矛盾。他以儒者自居,却有许多离经叛道的言论。实际上,他是合儒墨,兼名法,以儒为主,杂取先秦诸子的思想。他一生热切关注现实,直言敢谏。他坚决排斥佛老,反对藩镇割据,反对宦官为非作歹,坚持任人唯贤,表现了其政治勇气和卓见。

韩愈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对中国文学最突出的贡献是他倡导了唐代的古文运动,提出了明确而系统的文学主张,强调文以明道、文道并重;提出了“气盛言宜”“不平则鸣”等著名观点;提倡务去陈言、词必己出和“文从字顺各识职”。他不但为古文运动培养了大批作家,而且写出了第一流的新体散文,对后世散文发展影响深远。

韩愈是韩孟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诗求新求奇,力图另辟一途,表现出了奇崛和散文化的倾向,特色独具,对宋诗颇有影响。

其文集《韩昌黎集》为其门人李汉所编订,历代整理、校注者甚多。近代马通伯的《韩昌黎文集校注》,当代钱仲联的《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可参考。

01 身世之谜

韩愈出生在一个世代读儒家之书,世代做官的一个中小官僚家庭。尽管官越做越小,到他父亲韩仲卿只做过县太爷一类的小官,但总还是官宦人家,书香门第。韩愈有三个叔父:韩少卿,曾任当涂县丞;韩云卿,曾任监察御史,礼部郎中;韩绅卿,曾为扬州录事参军,泾阳令。韩愈兄弟三人:大哥韩会,曾任起居舍人,韶州刺史;二哥韩介,短命早夭。韩愈出生于长安,时其父韩仲卿在长安任秘书郎。韩愈三岁丧父,由大哥韩会和嫂嫂郑氏抚养成人。如此看来,韩愈的身世清楚明白,那么,“谜”从何来?

细心人都不会忽略这样一个事实:在韩愈现存的所有诗文中,从未提及过他的母亲,其弟子李翱为其撰写《韩吏部行状》,皇甫浞所撰《神道碑》及《韩文公墓铭》中,也都未提及韩愈的母亲。这一罕见的现象,不能不引起世人的猜测:韩愈的生母到底是谁?韩愈及其弟子们为什么对此讳莫如深?

先说说韩愈和他大哥韩会的血缘关系。韩愈和韩会虽是亲兄弟,韩会对韩愈的悉心抚育,都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但韩会和韩愈的年龄,实在相差悬殊:韩会卒于韶州刺史任上,时年四十二岁,而此时韩愈约十二岁左右。就是说,韩会比韩愈大三十岁。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若二人为同母所生,实在不可理解。再者,在唐代,一母所生之兄弟,习惯称“母兄“母弟”,但在韩愈的文章中提到韩会时,只称“元兄”(即长兄、大哥)“伯兄”(按伯、仲、叔、季排列,亦即大;哥)和宗兄(庶出之子对嫡出之子长于己者之称),而从未称“母兄”。由此可见,韩会和韩愈极可能非同母所生。

那么,韩愈的生母到底是谁呢?史无明载,人们只能合理推测。

韩愈有两篇自叙身世的文章涉及此事:在《祭郑夫人文》中写道:“我生不辰,三岁而孤。蒙幼未知,鞠我者兄。在死而生,实维嫂恩。”在《祭十二郎文》中写道:“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古代诗文中的“怙“恃”分别为父、母的代称,父死称失“怙”,母死称失“恃”,这里只讲到了自己“孤”和“怙”,而未讲“恃”,则是只说丧父,未说丧母。而韩愈在《乳母墓铭》中又说:“愈生未再周月孤失怙恃。”就是说,韩愈还不到两周岁(虚岁三岁)就父母双亡了。实际上,这里的“恃”是指其嫡母(即韩仲卿之正妻,韩会之生母),而非其生母。即是说,在其父去世之前,其嫡母已经去世。由此可见,韩愈并非嫡生,而是庶出。按唐时的习俗,士大夫婚配讲门当户对,丧偶后如未遇合适对象,可以不再娶,但“唐之士大夫不可一日无妾”(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士大夫与妾生子,即为庶出。韩愈即应为庶出之子,即其母年轻,在韩家地位卑微,无力负起抚养韩愈的责任,故主要由其大哥韩会夫妇抚养。

那么,韩愈的生母情况究竟如何呢?人们主要有两种推测:

一是生母改嫁。韩仲卿去世后,其生母年轻而地位低下,于是另嫁他人。此说不能说全无可能,但理由和证据似嫌不足。

P1-3

序言

“唐宋八大家”是指中唐和北宋时期文坛上的八位著名古文家。韩愈、柳宗元领导了中唐的古文运动;欧阳修、苏轼先后领导了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苏洵、曾巩、王安石和苏辙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得力干将。八大家的文章代表了唐宋两代古文的最高成就。明代茅坤选编了《唐宋八大家文钞》,不但使他们的优秀作品家传户诵,而且使“唐宋八大家”的称谓也随之名扬四海。

“故事”一词,有多种义项,为人们所常见的有四:一日旧事。如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云:“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二日典故。如欧阳修《六一诗话》云:“自《西昆集》出,时人争效之,诗体一变,而先生老辈患其多用故事,至于语僻难晓。”三日叙事性文学作品中为表现人物性格或展示主题而选取的生活事件,即我们常说的故事情节、故事性。四日文学体裁之一种。这种文体重在事件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与连贯,多适宜于口头讲述。本书所用“故事”一词,主要取其“旧事”之义。其中虽也有属于二、三、四种义项者,但毕竟为数不多。本书旨在向读者介绍唐宋八大家的事迹,即以人物为单元,选取其一生中某些典型事件加以描述,以期让读者对他们的生平事迹、人际交往、人品性情、处世之道、道德文章,以及生活中的趣闻轶事有一个基本了解,进而全面地认识其人。有鉴于此,本书在写法上借鉴了古代史传散文(如传记、事略、行状等)的某些特点,而又不拘于某一种写法,实际上是一种“四不像”的体式,这样写起来更随便些。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遵循如下原则:

一、真实性。唐宋八大家不但历史上确有其人,而且他们都是当时的社会精英、文坛名流。他们都有文集传世,正史有传,亲朋故旧均有纪念文章;他们在当时都有广泛的社会交往,门生故吏、亲朋好友多有书信往还和诗词唱和,留下了不少可靠的文字材料;后世关注他们的人颇多,对他们的各方面情况多有收集、考证和评说,而这些文献资料历代广为流传,不少事迹为人们耳熟能详。

要再现这样一些人的精神面貌,就必须尊重史实。如若为媚俗而去不负责任地虚构和杜撰,编造离奇故事去吸引读者眼球,那就是对古圣先贤的大不敬。本书主要根据作者的文集、传记和相关的文献典籍,力争再现或接近人物的本来面貌。至于野史、笔记或传闻中类似“戏说”之类的东西,则择其影响较大者酌情人选,但均有对其真伪的分析和评说,而对于那些不靠谱的议论,则坚决弃而不取。

二、知识性。唐宋八大家是我国文学史上名垂千古的人物,他们本身都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全面了解和认识他们,会使我们获取多方面的知识。有鉴于此,本书在撰写过程中,不是简单地叙事,而是有意识地加入一些知识元素。具体做法有二:一是在必要的地方适当引用原文。引用这些原文,可以帮助读者更具体、更真切地了解事件发生的相关背景、过程及人物的思想情态。这些原文都是古诗文,对一部分读者来说,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困难,但这不要紧,读者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分别对待。引文中的难字均有注音,难解词都有随文简单注释,必要的地方还有引文主要意思的诠释。这样就为水平较高或兴趣较大的读者提供了进一步拓展知识、加深理解的空间,而对只求一般了解的读者,也不影响其对事件过程的理解,不会增加其阅读负担。二是插入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生活在唐宋两代的这批名人,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和当时的社会密切相关,而唐和北宋又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和前后期转变的时期,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文学、艺术、宗教等都高度发展和成熟,封建伦理、社会习俗等都已成型,且对后世影响深远。而这些东西对今i天的读者来说,又是相当遥远的事情,人们多不甚了了。有鉴于!此,本书在适当的地方有意插入一点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诸如科举、宗教、伦理习俗、文人习气等。不作繁琐考证和详细论述,只作通俗简要的介绍,读者粗知即可。当然,有兴趣者可以自己再去查阅资料进行深入了解和探讨。这样做的意图是在于让读者能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东西,既可加深对事件的了解,也可拓展一些知识面。

三、可读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趣味性。本书既叫“故事”,当然是以事件为主;既是说事,当然就少不了情节。因此,每个“故事”的来龙去脉是否清晰,叙写是否流畅、生动,就显得非常重要。本书所选八大家的故事,基本上是纪实,这些故事本身,有些有比较生动曲折的情节,有些则没有更多的所谓有意思的故事性(如某些涉及人物的政治态度、文学观念等事件)。本书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尽量使事件清楚明了,可能的地方也有必要的渲染和艺术加工,但绝不猎奇或刻意夸饰;文字力求明白易懂,但力避过浅过俗。

四、互见性。八大家虽分别生活于唐宋两代,但韩柳生活于中唐,宋代六大家主要生活于北宋中期。韩柳并称,交往甚多,交谊甚深;宋代六大家,王安石、曾巩和三苏,原则上讲都是出自欧门。他们与欧阳修之间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苏氏父子之间,曾巩和王安石之间,曾、王与三苏之间,更是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因此,有许多事件都是他们共同经历的,为避免重复,某一事件在某一人处已经写过,如无特殊需要,在另一人处就予以省略。这样的互见,既节省了文字,也不影响读者对事件的了解和对人物的把握。

八大家虽然均称“大家”,但“大”的程度并不等同。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出身和经历不同,社会影响和文学成就不同,当然引起的社会关注度和对后世的影响也不同。因此,我们在具体处理上,自然不能平分秋色,而是有所侧重。韩、柳、欧和苏轼是“大家”中的大家,所占篇幅自然多些;王安石次之,老苏、小苏和曾巩再次之。本书共选八大家故事200篇,各家材料的编排,只是大体以时间为序。此书既不是“八大家”的完整传记,也不是对他们的历史功过和文学成就的系统评说,只是提供一个了解和熟识他们的读本。

本书在策划编写过程中,得到金盾出版社编辑和其他多位同仁的帮助和指点;在资料收集、文字录入、编排校对方面也麻烦了多位朋友和弟子,在此一并致谢。

本书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较多;后人对某些历史事件和对八大家本人的认识和评价也多有歧见;记载某些历史事件的各种文献资料,甚至作家的作品本身,不同版本在文字上也多有异同。本书在这些问题的选择、处理上难免有偏颇之处,敬请广大读者和方家不吝赐教。

编著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2:5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