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怎样成为好父母(2在爱中建立规则)/马宁心灵健康书系
分类
作者 马宁
出版社 广东科技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全球华人界享有极高知名度的身心灵作家张德芬女士,脍炙人口电视连续剧《家有儿女》总编剧李建宏女士,奥运著名建筑水立方总设计师赵小钧先生。

来自受伤的心灵:在治疗中,我看到所有的伤痛下,都深深隐藏着一个爱和被爱的需要。

100位父母在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呈现: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

内容推荐

爱不是无限制,而是有节制,有时为了爱你,反而要放手你;爱不是泛滥、事无巨细,有时也需要允许你伤痛、陪着你挫败;爱不是指责、不是放纵,爱是陪伴中的指引;爱不是同情、不是可怜,爱是一起成长、鼓励彼此的祝福;爱不是让我们成为一体,爱让我们成为一个整体中的两个人;爱,不仅仅为了爱你,也为了爱我;爱,让我们在了解中去掉偏见、在孤单之外获得温暖;当两个以上的人同时为爱祷告,这个世界就会展现奋迹!而奋迹从来都是为了告诉我们:什么都有可能!

目录

导读

第一章 和孩子分享父母的经验——分享式表述

 第一节 让孩子有机会站在巨人的肩上成就自己

 第二节 引导孩子的两个法则

 第三节 不恰当的批评方式

 第四节 让孩子在分享中看到父母的关爱

 第五节 如何锻炼孩子的抗挫折力

 回顾一下

第二章 恰当地表达小满和批评——直述式表述

 第一节 父母也需要被理解

 第二节 最好的批评是明确表示不满的感受

 第三节 事件重述是了解真相的开始

 第四节 让孩子清晰自我行为对他人的影响

 第五节 综合使用三要素表述不满

 第六节 关于矛盾心理的直述

 回顾一下

第三章 让孩子清晰地认知父母希望的一方向——建议式表述

 第一节 让孩子有机会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

 第二节 让孩子看到父母的需要

 第三节 约束孩子同时保留他的希望

 回顾一下

第四章 如何做一个高情商管理的父母

 第一节 情绪管理的秘诀:延迟和满足

 第二节 在情绪决堤之外看到真实的自我

 回顾一下

第五章 兼顾孩子的感受,做一个民主共嬴的父母

 第一节 允许父母和孩子是不同的两个人

 第二节 亲子关系中的求大同、存小异

 第三节 避免让彼此不同的需要直接对立

 第四节 孩子的个生成长和学校的规则

 第五节 不同意见时注意道歉

 第六节 重建我们的家

 回顾一下

第六章 民主的家庭关系中的强制

 第一节 什么时候需要父母的适当强制

 第二节 清晰表明强制的角色和动机

 第三节 事后详细沟通

 第四节 强制不代表立刻执行

 第五节 事后主动给予适当的补偿

 第六节 强制的强度和频率要考虑孩子的承受范围

 第七节 提前预防,减少强制的机会

 回顾一下

第七章 处罚

 第一节 如何看待处罚

 第二节 承担后果是最好的处罚

 第三节 处罚也需要陪伴

 第四节 处罚不是威胁,更不是唯一的方法

 回顾一下

第八章 在爱中建立规则的五大规则

 第一节 冲突原则

 第二节 整体原则

 第三节 差异原则

 第四节 行动原则

 第五节 过程原则

 总述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三节 不恰当的批评方式

父母说出来的任何话,不管是否有意,都是一种慢性催眠,让孩子朝着父母表述的情况发展。

孩子某些问题行为,如果不养成习惯的话,偶尔发生几次不是大问题。因为他们需要在尝试中寻找自己要的东西。

在成长的过程中,模仿是孩子学习的重要方式。孩子刚刚接触家庭之外的世界,总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他会模仿各种行为。

很多父母反映,孩子上幼儿园之后,总会有一些不良的行为出现。在这些行为中,孩子第一次说粗口、吐痰等很可能是无意的模仿行为,但如果被父母过于紧张地贴上道德的标签,反而可能会让问题更加严重。

当听到孩子说粗口,父母们往往很紧张,不管当时在做什么,会立刻停下来制止孩子的行为,结果孩子会无意识地发现:“当我这样做的时候,爸爸妈妈会立刻关注到我!”于是父母的教导反而成为一种刺激,让孩子更加记住用说粗口来吸引注意的方式!

我的孩子在上幼儿园时,有几次回来突然会说一句粗话,我低着头没有任何回应。她先后说了三四句粗话,但是每句都只说过一次,没有重复第二次就被遗忘了!

但是,如果发现孩子有重复出现的不良行为,就需要引起注意,尝试了解孩子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模仿。如果发现他是有意为之,就一定要采取措施来处理。

比如,孩子的早期吸烟、早恋、逃学,父母需要给予适度关注。大部分孩子的早期吸烟来自于群体归属感的需要,周围有同学或者朋友这样做,如果自己不这样做,就会感觉受排斥。

如果父母能够早期介入了解到孩子背后的一些心理需要,并且适度干预,可以很好的预防孩子后期不良习惯的养成。而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引导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学习怎么做之前,首先要知道什么不能做!在本节中,我总结了一些父母在应对孩子问题行为时的几种典型的不恰当模式:

1.夸大式指责

“你总是这样!”

孩子反应:我总是怎么样了?我也不是次次这样!

点评:“你总是这样”夸大了问题的频率,让孩子觉得父母是个不公平、不讲理的人,无法与父母客观讨论事件,从而不愿意承担结果。

同时,双方可能把争论的重心转移到事件的轻重程度上,反而失去了共同面对事件本身并且解决它的机会。在沟通的过程中,父母往往因为这样的“干扰”,不知不觉忘掉或者转移了自己的沟通目标。

避免夸大指责的方法是就事论事,不做数字游戏,不以当下的事件纠缠出以往的其他事件。如果对以往事件有所不满,则需要逐件事情一一解决(参看第四章第二节“在情绪决堤之外看到真实的自我”)。

2.贴标签、下定义

“你根本不知道关心父母、体谅父母!”

孩子反应:我不是不关心父母的人!到底我哪里做错了,你给我扣这样的帽子?

点评:没有就事论事,而是“贴标签”。

当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被贴上“坏蛋”、“笨蛋”等不良标签,只会增加他们的自卑、自贬和罪恶感!这种用贴标签、制造孩子羞辱的方式来强迫孩子改变行为的做法弊大于利。

孩子可能会对父母产生逆反心理,“顶嘴”、“叛逆”的表现就可能被表现出来了;如果孩子仅仅这样表现,还算是比较好的,因为他至少还在与父母互动、努力争取着自己需要被理解的感受。  更为严重的情况,孩子可能连反抗的行为都没有了,感觉“反正你都以为我是这样的人了,我就这样了”,反而对于不恰当的行为丧失了改变的动力。

孩子并不一定知道父母为什么说他“没有关心和体谅人”。是没有给父母倒水喝?是没有听见父母说话?还是自己忙于折纸玩?他并不确定父母到底觉得他哪里做得不好!所以,父母真正的问题和需要,并没有清楚让孩子知道。

这样,过于主观地下定义,不但让父母失去了和孩子探讨问题的机会,也失去了和孩子建立良好信任的机会。

避免下定义的方法:讲求客观,用行为和事实说话,这样更加有说服力(参看第二章的“直述式表达技巧”介绍)。

3.有话反说

“吃了饭也不知道收拾桌子!”

孩子反应:嘴巴不耐烦地说着“知道了”,行动上却没有任何变化。

点评:类似的话还有,当孩子吃饭不好,对孩子说:“那你以后就不要吃算了!”看电视的时候希望孩子坐远点,反而说:“再往前点、再往前点!”“再往前点你试试!”或者,如果孩子太晚回来,反而说:“你干脆不要回来了!住在外面算了!”

这样反着说话,对孩子的杀伤力比“夸大式指责”还要严重。孩子只听到了“不收拾桌子”,而父母的语气和肢体语言又告诉他“你不收拾桌子是错的”,于是孩子的心中出现双重信息困惑的矛盾心理。而“往前点、再往前点”,让孩子容易产生对父母的恨意和逆反心理,“你故意害我!”

父母说反话,让孩子不知道该如何和父母进行沟通,于是安全感下降;同时,听多了反话的孩子容易感觉烦躁,长大以后,做事情和做选择的时候会觉得很艰难,在一些关键点上,不能主动地抓住机会!因为他的内在总是有两个声音在说话!

当孩子觉得写作业有困难和压力的时候,如果父母告诉孩子“那你就别写了!”这种方法偶尔会有威慑的作用,但是长期使用,会让孩子在潜意识当中认为自己没有资格学习!

所以,沟通要尽量直接表达,避免有话犀说。

4.让孩子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你把我都给逼疯了!”

孩子反应:好害怕!我真的一无是处;或者:我受不了了!别让我管你的事情!

点评:让孩子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不断被要求替父母的情绪负责的孩子,非常容易受他人的情绪影响,只要对方不高兴就认为是自己的错;同时焦点是放在了对方的感受上,而不是问题本身,当对方情绪过去了,孩子的行为可能会重蹈覆辙。

另外,孩子不断为别人承载隋绪,当他觉得过于痛苦、不想再这样的时候,他可能会反弹到另一个对立面去——即不再愿意考虑他人的感受!“别和我说你的事情,和我没有关系!”

父母如何看待自己的情绪?在第五章“做高情商管理的父母”中,会有一步探讨。

以上各种负面的引导方式用久了,就会成为一种慢性催眠,也就是说,孩子会无意识地认同父母的定义,让这个定义成为他潜意识意象的一部分(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潜意识意象引导的)。

比如,一个孩子学旱冰,不论摔多少次跤,他相信只要不断练习就可以做得很好!然而,一个定义自己不会滑得好的孩子,他会不断搜集能够证明自己滑不好的信息,即便已经学会,也会因为几次摔跤而认为没有学会,然后慢慢放弃!  潜意识意象往往会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如果父母在孩子的潜枣识中种下了某种预言,孩子就会按照这个预言不自觉地呈现相同的行为给父母,而父母就会在这种“轮回”当中越陷越深啦!

相信这不会是每位父母想要的!相信没有不爱自己子女的父母,不论父母的表述方式如何,目的都是为了彼此更好,如果有一些伤害,也一定是父母不自知的。

因此,父母需要在谈话过程中,多加注意方式和方法,不仅要让孩子看到父母规则,也要让孩子看到父母的爱心!

只有感受到被爱,孩子才会更加发自内心地爱父母、尊敬父母,真诚接受父母给予的经验礼物,接过父母生命的接力棒更加努力地跑下去!

5.简单给方法:命令和威胁

这是传统家庭当中很普遍的两种方式。在一些紧急情况下,是可以适当使用这两种方式的,可如果用得太多或者太重,可能会引起孩子的反感甚至反抗!

刚开始,由于父母的力量、形象都比孩子强大,孩子会因为害怕父母的权威而听取意见。但是时间久了,如果孩子并不能确切知道这样做的原因,可能出现表面上顺从、心里却出现强烈抵触和逆反的情绪;或者孩子正面答应,实际行动上却是消极对抗、不行动。于是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小时候都很乖的,就在到了十二三岁开始叛逆、不听话!”

总之,导致的结果很少是既按照父母的话去做,同时又对父母保持尊敬的。

P12-17

序言

屈指数来,我和马宁已经认识快5年了。那时,我一边埋头创作电视剧《家有儿女》第二个100集的剧本,一边在摸索着怎样当好妈妈这一角色。本来自恃有点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从来没有担心过自己与儿子的沟通会出问题。可随着儿子3岁时进入第一个叛逆期,“我不、我就不”成为小家伙的口头禅。为了他,经常搞得我们夫妻俩斗气,家庭差点不和睦。有段时间我甚至怀疑孩子是不是得了多动症,所以才与其他正常的孩子有不同。

有一天,在向一位朋友倾诉“苦水”的时候,朋友向我推荐了马宁老师开设的亲子讲座。说实在话,开始我真是半信半疑。父母对子女爱得还不够多吗?还需要去学习“技术”?爱都要讲技术,那还纯粹吗?还是母爱吗?抱着搜集《家有儿女》创作素材的想法,我赶到广东参加了马宁老师主讲的亲子沟通讲座。

那是我们的第一次见面,5年后的今天我还能清晰地回忆起那次见面时的场景,以及我们当时讨论的话题。马宁在课上表现得非常从容、极有亲和力,在引导家长和孩子的沟通上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现场的效果立竿见影,在家长和孩子打开心结甚至抱头痛哭的一刹那,我也被打动了。课后,我们聊起她从事的工作与专业,那段时间,我正在为我的儿子吃手指头烦恼,买棍状的饼干、糖果、抹辣椒,胡萝卜大棒都用尽了,反倒越演越烈。就这些实用的问题,我们交流得越来越深入。很快,她就抓住了我的问题所在,事后证明,她的方法是有效的。

在中国很长一段历史内,都是以家庭伦理立国的。中国是最重视家庭生活的国家之一。父母对子女的成长总是不遗余力地付出,不计成本。中国人的传统性格又都比较内敛,“大爱无言”,孔夫子更说“巧言令色鲜于仁,刚毅木讷近乎仁”,在慢节奏、低密度的古代生活中,子女也许有时间慢慢体会父母的这种无言大爱,但在今天的社会,有太多的快餐文化,有太多的诱惑在和父母争夺着独生子女们的眼球与思维。学会表达爱,让孩子感受到爱或许将成为现代父母们不得不补的一门课程。

马宁每次到北京,只要有时间,我们总会小聚一次,见见面,聊聊天。每次聊天时,我总能从她那里听到许多生动的案例,感觉到她因为帮助别人而获得的巨大成就感与满足感。

马宁不仅奔走于全国各地,和许许多多的父母孩子面对面交流,做大家亲子交流的导师。她还笔耕不辍,她的勤奋与努力,让我这个以文字为生的人都叹为观止。

我不是什么大家,于她所从事的专业也知之不多。马宁托我作序,实在诚惶诚恐。但想到我也是她的受益者,惶恐之间,寥寥数语,聊以为序。

《家有儿女》电视连续剧总编剧

李建宏女士

2010年4月

后记

人生最难的是看待这三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向何方”;人生最值得骄傲的事情是,直面自己的短板,然后有机会让它得到发展和进步。

做一个好父母,需要学习很多的内容,然而,我更愿意说,有孩子的父母是幸福的,因为养孩子不像打扑克牌,这盘手气不好,下盘可以重来,孩子是无法更换的,因此让父母不得不直视孩子的问题。而这个过程中,父母将看到自己的真实人生,因为教育孩子的方式就是父母自身成人精神生活百分百的反映。

在成人世界中父母可以伪装,而孩子让父母无处逃遁,于是,真正需要面对的是我们自己,在面对自己的过程中,才真正得以了解自己、帮助自己、爱自己。

所以,谢谢孩子,因为他们,我们成为父母;因为爱他们,我们得以知道如何爱自己!

如果您有任何的问题,欢迎及时和我交换意见;也欢迎更多的朋友把成长的足迹来共同分享,就如同本书中提供成长日记的爸爸妈妈们,在这里感谢他们愿意分享经验和心得的爱心!

我的信箱:sunmoon.cb@vip.163.com

我的博客:blog.sjna.com.cn/manjngxinjing

书评(媒体评论)

认识马宁,感觉她很宁静、沉稳,而且有很多东西可以分享。读了她的文字之后,觉得真是文如其人,条理分明,娓娓道来。

《在爱中建立规则》让我们做父母的立刻能学到一些面对亲子冲突时该注意的技巧。我很喜欢她脉络分明的把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可能冲突做了很好的划分: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当我们对孩子不满时、孩子和我们的需求发生冲突时以及双方的舒适区域。这让我在和孩子之间遇到一些不愉快的情况时,很快就能够冷静下来,按照书上的方法试着去解决当时的状况,非常有用。

——身心灵作家 张德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1 23:4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