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了既简单又实用的养生方法,主要是从人体元气、心理健康、肠胃养生、养身这四个方面谈开去的,借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将那些深涩难懂的纯中医理论表达出来,形成了本书写作的动机和主旨。侧重点并非应用中医理论诊治病疾,而是提取已经融入中医理论中的一些哲学方法。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跟着中医学养生 |
分类 | 生活休闲-养生保健-健康百科 |
作者 | 张恒//张健 |
出版社 | 金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介绍了既简单又实用的养生方法,主要是从人体元气、心理健康、肠胃养生、养身这四个方面谈开去的,借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将那些深涩难懂的纯中医理论表达出来,形成了本书写作的动机和主旨。侧重点并非应用中医理论诊治病疾,而是提取已经融入中医理论中的一些哲学方法。 内容推荐 本书共分四个章节,从人体元气入手,进而谈到心理健康和古人称之为“后天之本”的肠胃养生,最后以养身收尾。 全书侧重的角度并非应用中医理论诊治病疾,而是提取已经融入中医理论中的一些哲学方法,来指导人们休养生息,养心明智,达到真正由养心而养生之目的。 目录 养气编 第一章 人体元气 养气而不生气 理直不必气壮 悲伤而不过度 思虑而不抑郁 善养浩然之气 顺应自然之气 第二章 食物之气 讲究饮食,合理调配 少饮而安,绝不酗酒 推陈出新,春养肝气 开阔心胸,夏调阳气 平静心情,秋润肺气 调养休整,冬补肾气 第三章 自然之气 风急天高防伤身 天寒地冻重健身 酷暑炎热需调身 温燥干涩要养身 湿郁化热应保身 净化空气保安身 养心编 第四章 大德者心安体健 养生始于养心 多用脑多读书 重修养练忍功 学糊涂好养心 有童心人年轻 第五章 心病只能心药治 最灵的偏方是心药 最好的仙丹是安神 最高的境界是宁静 最大的修养是宽容 第六章 健康源自好情绪 知足常乐,营造好情绪大环境 自得其乐,建构坏情绪防火墙 助人为乐,陶冶好品质好心态 避免劳烦,控制坏情绪坏脾气 减少失落,避免长焦虑长恐慌 肠胃编 第七章 胃为仓廪之官 人以胃气为本 脾胃相辅相成 中医养胃之法 胃病不能小觑 第八章 构筑肠道屏障 详解肠胃生气 保证大肠交通 提防病菌危害 有效节制饮食 清除体内垃圾 第九章 关注排泄信息 了解排便过程 发现大便信息 五谷杂粮之气 不可小看便秘 养身编 第十章 养身先养骨 骨骼坚硬作用大 补钙也要讲科学 人老确实腿先老 养骨必须讲方法 第十一章 肌肉主运动 肌肉与人体关系 肌肉与中医养生 肌肉越练越强壮 健美必须讲方法 第十二章 皮肤养生学 人体第一道屏障 与五脏关系密切 中医与皮肤保养 女性护肤更重要 试读章节 第一章 人体元气 《内经·上古天真论》指出:“呼吸精气,独立守神。”明·张景岳说:“人之有生,全赖此气。” 养气而不生气 《内经》曰:“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馁,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怒伤肝,悲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按照哲学家的观点,万物都有气。汉字的“气”字,甲骨文里写成三根长短不同的横线,表示地气蒸腾而上,直达天际。为什么是三根长短不同的横线呢?三横象征的是天地人,天在上,地在下,人居中。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可能就是“气”字形体的依据。 按照中医的观点,天地万物,包括人,都是由“气”聚散化生的。 “气”流动于天地人之间,作用是相互沟通,催发万物,能量无穷。那么人的“气”从何来?中医认为,人的“气”从饮食中来。你看看“吃”字,前面是“口”,后面“乞”,正是“以吃补气”的意思。“饮食化精,练精化气”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饮食化精,练精化气”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从广义说,万物都有气。具体说来,“气”有三种:第一种是外在之气,对于人而言,空气是人类生活的根本需要。良好的环境对于人的生存也很重要,对于环境,我们常用“地气”、“清气”;第二种是食物之气,可以写作带“米”字的“气”,即“氯”,实际上就是中医上常常提到的精气;第三种就是人体的元气,就是道家所谓的“气”。 中医上关于“气”的概念,指的是人的元气,又称真气。元气由肾中之原气与由脾胃运化吸收来的水谷精气,与由肺中吸进的自然清气互相作用而成。 元气是人生命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动力和源泉,气存则生,气亡则死,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 中医称人死为“断气”。现在国外医学中的“停止呼吸”、“心脏停止跳动”等名词,往往解释不了人的死亡现象,于是也开始接受中国医学上“气”的观念。 一个人的元气形成之后,就要流通全身,充满各个脏腑,各个部位,无所不通,无处不到,是维系生命,推动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保持健康,预防疾病的根本要素。元气充足,身体强壮;元气不足,身体衰弱;元气消亡,生命便结束了。对于有病的人来说,如果元气不伤,即使病情严重也不会死,如果元气大伤,即使病情不严重也难以痊愈。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1.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什么是恬淡虚无,就是一个字“静”。这是《老子》的一种思想,后来老子经常讲到“至虚极,守静笃”。为什么现代的人那么浮躁?这个浮躁不是说现在竞争压力大,而是因为心不静。恬淡虚无是一种平和的心态,这个是最重要的。“精神内守”就是说“精神”不要外泄,精气和神气留在体内,不要外泄。这样的话还有什么病呢?什么病都没有了。 2.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在恬淡虚无心态的基础上,真气从之是指一种修炼的方法、真气运行的方法,后来的道教,“内丹”养生就引用了真气从之的修炼方法,这个方法包括小周天、大周天。这个方法实际上是帮助我们恬淡虚无的。 所以说,要养生就必须知道养气。要养气,首先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然后通过各种方法保存元气,这样才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一个人既然要养气,第一点必须做到的就是不能生气! 下面是我经常给人讲的一个真实故事: 有一个妇人经常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生气。她也知道这样不好,可是自己却又无法控制,于是在一天早晨,她来到一所寺院,请求一位高僧开导自己。 高僧听了这位妇人的陈述后,根本没有说一句话,只是把她领到一问禅房中,然后将房门紧锁,扬长而去。 妇人认为高僧有名无实,不禁气得跺脚大骂。可是,骂了很长时间,高僧也不理会。妇人骂得口干舌燥,于是又开始哀求,但高僧却置若罔闻。最终,妇人不说话了,陷入沉默中。高僧这时却来到门外,问她:“你还生气吗?” 妇人说:“生气,但是我气的不是你,而是我自己,我怎么会来这鬼地方受这份罪!” 高僧说:“你连自己都不能原谅,又怎么能够心如止水呢?” 高僧不再理会妇人,拂袖而去。妇人只得在禅房中默默地等待高僧放自己出来,过了很久,高僧回来问她:“你现在还生气吗?” 妇人无奈地说:“不生气了,气也没有办法呀。” “你的气还没有消逝,还压在心里,爆发后将会更加剧烈。”高僧淡淡地说完,又转身离开了。 高僧第三次来到门前,妇人告诉他:“我现在不生气了,因为我明白了根本不值得生气。” 高僧微微笑道:“既然你知道值不值得,可见心中还有衡量,但还是有气根。” 高僧又一次离开。最后,夕阳西逝,高僧回到禅房门外时,妇人问高僧:“大师,什么是气?” 高僧打开禅房门锁,进到房内,然后随手倒了一杯茶水倾洒在地上。妇人看了良久,又思索片刻,突然间觉悟了。于是,她叩谢了高僧,满意地而去了。 …… P3-6 序言 中医学形成于中国古代,笼统地以人体这个复杂的生命系统为研究对象,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科学技术水平以及创造的认识工具的影响和限制,形成了一个认识生命和征服疾病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在研究人体与自然时把古代哲学知识如“气”、“阴阳五行”、“八卦”等引用到诊治中来,在人体生理、病理、治疗、用药等方面与自然、社会紧密结合,使中医成为一种朴素的同时具备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特性的医哲互融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今仍是深远的。 众所周知,将中医理论与养生相结合,用中医原理指导养生保健,古已有之,为什么到了今天依然如此热烈地为人们所谈论?恐怕还是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富足所致。增进健康,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这样的目的恐怕是人们永远追求的目标。 另外,随着社会的开放,个性意识的增强,关心个体发展,改善个体身心状况,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重心。因此,养生风尚的增温,人们对养生理念、方法以及保健知识的渴求,也更加迫切。 基于上述对中医养生的一些粗浅认识,我们编写了《跟着中医学养生》一书。全书共分四个章节,从人体元气人手,进而谈到心理健康和古人称之为“后天之本”的肠胃养生,最后以养身收尾。 之所以只选择这四个方面谈开去,作者考虑更多的是要将既简单又实用的养生方法介绍给读者,就必须抓住养生的重点和主要环节。就作者多年行医的经验看来,养生最主要是从四个方面人手,一是气、二是心、三是吃、四是体,故要想养生,必先养气、养心、养肠胃、养筋骨,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那些深涩难懂的纯中医理论表达出来,就形成了本书写作的动机和主旨。 全书侧重的角度并非应用中医理论诊治病疾,而是提取已经融人中医理论中的一些哲学方法,来指导人们休养生息,养心明智,达到真正由养心而养生之目的。 由于作者学识有限,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望读者在阅读之时,不吝赐教,予以补正。 2009年5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