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轻”资运作
每一个商业组织乃至每一个渴望成功的人士,都渴望赢,那么如何才能赢?杰克·韦尔奇在他的名著《赢》中揭示了赢之道:大鱼吃小鱼,赢在空间和规模;快鱼吃慢鱼,赢在时间和效率。
一、速度第一
层级多、沟通障碍、协调困难、信息失真……是的,这都是人多惹的祸!如果人少,怎么会产生这么多问题·
不要迷恋所谓的“大企业”的管理方式,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身企业的管理方式。比方说,快速发展型的企业,最需要的往往不是所谓专业的管理,而是通过实践总结出的可用经验。
每当听到一些管理专家大谈特谈战略,让人昏昏欲睡时,我都会想起某企业高管办公室墙上挂着的一幅老板写给他的手书:没有攻不下的山头,没有守不住的阵地,没有完不成的任务。直截了当,让人来劲。其实,这不也正揭示了战略执行的真谛吗?战略执行不仅是一门攻守互动的艺术,更是一种坚持下去的决心和信心!
为此,我还跟某贸易公司的陈销售总监有过一段交流。他说:“目前公司正处于业务开拓的关键时期,但现有的销售人员大都是维护型的,根本无法有效拓展市场和增加销售。”作为咨询顾问,我也很赞同:“目前各岗位人数配比很倒置,本来销售岗位人员应当占多数,但后勤支持型岗位人员却占了70%,这也是销售迟迟打不开局面的重要原因。”根据我们对标杆企业人员配比数据的分析,如果企业的市场已经趋向稳定,业务已经走向成熟,人员配比应当是合理的,但这家公司的情况却恰恰相反!
一般来说,强者的战略是防守,弱者的战略是渗透。对于有着拓展野心的企业来说,需要的是能够冲上去甚至背水一战的人。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阶段后,它的战略重心必然会走向防守,这似乎是一个逃脱不掉的规律。这时,企业显而易见更需要守成型的人,以维护自己已有的市场地位和竞争优势。
当然,人力资源工作者,需要考虑的不仅是战略进攻和战略防守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审时度势,准确领会领导者的战略意图,判断企业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和业务现状,及时地调整人力资源政策和人员配置。否则,一味地按照人力资源条条框框做事,不仅会使企业僵化,更会因为水土不服害死自己。
一位有着多年外企背景的经理人跳槽到某民营企业任人力资源总监,老板对他期望值很高,希望他能够给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新气象。新总监一上任便发现这家民营企业的管理非常原始和粗放,决定甩开袖子大干一番,以至于还没有摸清具体的业务状况和人员构成,就开始制订工作计划。计划的内容主要是搭建一个非常庞大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在企业原有的人力资源部门架构基础上,重新设置各个人力资源专业模块岗位,人员因此也增加了一倍多。
但好景不长,由于人力资源各岗位人员对业务并未起到实质的推动作用,老板痛下决心进行精简。没过多久,这位新上任不久的人力资源总监便悻悻地离开了。
在一个日渐扩大的内需市场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一个企业如果不考虑自身状况,盲目用人,用的人越多,就会死得越快。
一个企业背负的东西如果太多,就跑不起来。对于成长型企业来说,速度第一,完美第二!
二、经营为本——要会算账
一些“管理专家”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学习人力资源管理,往往强调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性。这的确引起了一股人力资源培训与学习的热潮,但很多人经过培训、考证以后,却依然不能在本企业从事“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或者谋一个人力资源管理职位。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正如卖啥吆喝啥一样,对于一些人力资源培训机构来说,它们的确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但是对于学员而言,却并没有获得应有的收获和相应的成功。
对于人力资源问题,你要好好地算算这笔账:人力资本投入多少?预计产出能达到多少?投资回报是什么?经营者必须从经营的角度看待人力资源问题,否则就容易沦为“专业主义”。P3-5
中国的人口红利行将结束,企业要想脱颖而出,首先需要完成人力资源从数量增长到质量提升的转变,这是提升企业经营效益的大道。作者在本书中提供了一些新的看法和思路,值得企业借鉴。
——大道博一管理咨询机构董事长、国际注册管理咨询师(CMC)潘诚
企业的商业模式可能被拷贝,产品也可能被拷贝,人才更可能被挖走,所以企业的发展不能寄托在少数人才身上,而要打造培养人才的系统。只有人才管理系统理顺了,让绝大多数员工发挥出聪明才智,企业才不可战胜!喻老师的这本书,说出了企业发展的根本。
——著名培训师、管理畅销书作家郝志强
在众多关于人力资源的图书中,喻老师的这本给我们提供了不一样的视角: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企业需要精兵简政、苦练内功,切实提升组织和人员的能力素质,这样才能创造出优质而持久的业绩。
——简单营销创始人、百年盛世总裁、管理畅销书作家赵一沣
这本书道出了很多中小企业老板的心声:人多难管。那究竟怎样才能做到用最少的人创造最好的业绩?作者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操作方法,为我们找到了平衡点,值得尝试。
——上海立超传媒总裁宋祖术
过去这几年,我一直在和我的同事们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咨询服务,内容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我们帮助企业量身设计管理机制和制度体系;另一方面,我们致力于传播实用的管理方法与工具,使企业自身掌握执行能力,实现方案落地与自我更新。
这两个方面都对我们的咨询顾问能力提出了挑战:既要有很好的悟性和学习能力,掌握咨询的“逻辑”,又要对客户有很强的把握能力。我们需要时刻反问自己:究竟什么是客户需要的?我们能为客户带来什么价值?对于多数企业客户来说,它们更关心的不是管理咨询方案是否完美,是否具有逻辑性,而是能否给自己带来实效,能否解决问题。
基于这种需要,我们立足于中国企业的管理实际,提出了“做简单”的咨询思路。什么是“做简单”?就是化繁为简,把那些很“炫”的咨询哲学、工具和方法变成实际可操作的东西,使之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和做事方式。因为我们发现,一些看上去体系很完备的咨询方案,并没有多少客户能够真正理解,也就谈不上强大的执行。另外,这些体系完备的咨询方案常常陷入“见物不见人”的技术层面,往往忽视了最重要的因素——人。对于更多需要对人进行领导的企业来说,这岂不是很滑稽的事吗?
所以本书也是顺着这个思路,提出了“用最少的人创造最好的业绩”这一主张,希望企业能够持续进行机构精简,不断提升人均效益,打造组织的整体竞争力。因此,本书从人、组织以及人与组织的协同三个不同的维度来解读人力资源所应体现的经济价值。
第一,人的维度。强调对人的绩效激励,发挥人力资本价值。
第二,组织的维度。构建适应人力资源外部环境变化的组织模式与岗位体系,从整体上提升人均单位产出。
第三,人与组织协同的维度。进行人岗匹配,促使人才成长,支持企业发展需要。
那么,如何发挥人力资源三个维度的经济价值?一方面靠管理,另一方面靠经营。管理和经营是企业的两条腿,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偏废。但在很多时候,我们常常为先迈左腿,还是先迈右腿而苦恼不已。比如,一个企业能做多大,能否基业长青,看上去是经营问题,但实际上是管理问题。“做大做强”是企业为自己设定的内部成长目标,客户没有义务为这个目标作贡献。因此,你必须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管理”好自己的欲望,否则,很可能因为自己的野心膨胀而设定出过高的目标,超过了自身资源和能力承受极限,就不可避免地出现系统性风险。一遇危机事件,就会立刻呈现出“蝴蝶效应”,问题被扩散、放大,导致不可挽回的局面。
有多少企业曾经风光无限,却因为某一偶然事件引发连锁反应而轰然倒下,三株、秦池、三鹿等莫不如此,吴晓波的《大败局》中也有大量这方面的实际案例!这些企业的失败看似是由于某一偶然事件引发,其实内里早已有注定了要走向失败的必然因素。
一些企业过于追求管理而忽视经营。管理是组织的器官,各个器官的功能主要是服务于组织机构所开展的各项经营活动。很多企业遭遇发展困境时,很有可能是由于其商业模式过于落后,导致失去市场竞争力。但企业往往归因于内在的管理问题,认为自身与标杆企业的差距就在于管理水平太低,还停留在“缺什么、补什么”的被动反应阶段。于是便搬来各种制度、表格,眉毛胡子一把抓,根本不清楚企业需要什么,只是“货不对板”地瞎折腾,最后付出大量精力、浪费大量成本却一无所获。尤其是很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看上去非常“先进”“专业”,却忽略了“合理化”的问题,无法融合到我们的企业经营理念中去,也就更谈不上能够具体实践了。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看似是管理问题,实际上更是经营问题。
天底下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每个企业都有着自身的形态。如何从不同当中找到共同点,发现一般性的规律,并且运用这些规律去指导具体的经营管理实践,使之产生实际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所有经营管理者乃至管理咨询师们的共同责任。
中国人力资源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变革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运用二八原则,集中精力抓关键,必须把有限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进而转化为高增长的业绩回报。
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不能有效解决当今企业遇到的问题,因为中国的外部人力资源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
基于这样的变化,《用最少的人创造最好的业绩:中国本土化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手册》从企业经营者的视角重新审视人力资源问题——人力资源不仅需要管理,更需要经营。中国本土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以能够产生实际价值为衡量标准,合理配置有限的人力资源,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以增加人力资源产出。
喻德武所著的《用最少的人创造最好的业绩:中国本土化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手册》作者将着眼点放在探讨如何有效利用激励杠杆,用最少的人创造最好的业绩。希望企业能真正找准绩效考核的出发点,转变用人观念与用人模式,优化岗位与人员配置,使个体与组织有机地融为一体,促使企业经营业绩获得大幅增长。
喻德武所著的《用最少的人创造最好的业绩:中国本土化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手册》为个人原创作品,提出了全新的观点和视角。本书不仅从管理者和咨询师的视角看待人力资源问题,更是站在企业经营者的视角看待人力资源问题。强调人力资源不是管理出来的,而是经营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