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济
王济(952—1010),字巨川,祖籍真定(今河北正定),徙居饶阳。祖父王卿,擅长辩论,被赵王镕召见作为幕僚。宋太宗雍熙中,王济得试学士院,补龙溪主簿,迁光禄寺丞,权大理丞,改刑部详覆官、镇州通判、监察御史等,官至江南路安抚使、洪州知州。
王济任龙溪主簿时,朝廷规定用鹤毛作为箭上的羽毛。一根鹤毛价值数百钱,成为老百姓的负担。王济提出用鹅毛代替鹤毛,并向朝廷上奏此事。朝廷因而下诏改用鹅毛,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在龙溪,王济还带领百姓疏导池塘,灌溉田地。王济任刑部详覆官、镇州通判时,都校孙进指使喝了酒的流氓将人牙齿打落,王济不等上奏,就杖脊孙进,并将他押送京师。从此,城中守军不敢为非作歹,而谨守军纪。王济后拜监察御史。咸平初年,王济写了《备边策》十五条献给真宗。景德初年,王济调任河中府知府。时值契丹南下,真宗亲临澶渊,下诏摧毁黄河沿岸所有桥梁和船只。王济认为摧毁桥梁和船只既不方便粮食运输,也会动摇民心,上奏建议停止此事。真宗赞同,并派使者进行奖励。景德三年(1006),王济因修改旧的茶法得罪了权贵。景德四年(1007)离京任杭州知州。大中祥符三年(1010),任洪州知州时,恰逢旱灾。王济亲自督促官吏煮粥救济灾民,并录用饥民当州兵。这年王济病逝,遗言上奏真宗要招纳贤才,远离阿谀之徒,免除各种不急需的土木建筑劳役。王济喜读经史,特别喜欢读《左氏春秋》,性格刚强正直,无所畏惧。
景德四年,王济在杭州做知州时,通过疏浚西湖,改善杭州运河水道。杭州的运河,多赖西湖提供水源,与西湖的关系相当密切。王济到杭州后,针对撩湖兵废后西湖水涸草生、渐成葑田的现状,发动城中百姓疏浚西湖,增置斗门,以备渍溢之患,且仍以白居易旧记刻石湖侧,民颇获利。
戚纶
戚纶(954—1021),字仲言,应天楚丘(今山东曹县)人。戚纶是民间教育家戚同文次子。戚纶少年时与其兄戚维以文章品行知名,坚持不懈学习古文,喜欢谈论名教。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及第,被任命为沂水主簿,后徙知太和县,加大理评事。当地百姓个性强悍,多诉讼,戚纶创作《谕民》诗五十篇,用通俗易晓之语规诫百姓,逾年狱讼大减。迁光禄丞,后授大理评事,知永嘉县,又为光禄寺丞。真宗即位,戚纶转著作佐郎,通判泰州,未行,因文章学问美好严谨,留任为秘阁校理。受诏考校司天台职官,定州县职田条制。改太常丞,判登闻院。景德元年(1004),判三司开拆司,改盐铁判官,拜龙图阁待制。二年,同知贡举。与刘承珪同领修《册府元龟》事。进右司谏、兵部员外郎。大中祥符元年(1008),掌吏部铨选事。真宗封泰山,命戚纶共同商议运送之事,典礼完毕,迁户部郎中、直昭文馆,奉诏同编《东封祥瑞封禅记》,又兼集贤殿修撰。景德二年(1005),擢枢密直学士,出知杭州,徙扬、徐州。八年,授左谏议大夫。代还,复知青州,徙郓州。贬岳州团练副使,易和州。天禧四年(1020),改保静军副使,分司南京。晚年被权贵排斥,不受重用。以疾求归故里,改太常少卿,分司南京。六十八岁病逝。戚纶喜欢谈论政治,有些迂腐疏阔。与兄长戚维感情深厚。与人交往重信义,喜欢推荐士人。为人清廉、节俭,死后,家中没有多余财物。天圣中,其子献遗集,诏赠左谏议大夫。戚纶著有文集二十卷,又集前后奏议论策,别为《论思集》十卷,均已佚。今《全宋诗》和《全宋文》中有收录其诗文。
宋时,海潮倒灌、田庐淹没,海塘治理依然是杭州运河治理中的一件大事。有宋一代,杭州地方官先后筑塘21次。大中祥符五年(1012),戚纶在杭州任知州,针对海潮冲击钱塘江西北堤岸、直逼杭州城垣的险情,与转运使陈尧佐一起,采用梢楗,以护其冲,设法防捍,并集材役工数万,筑成一条七里长堤,防止了海潮的冲涌,保护了两岸的居民和农田的利益,也保障了运河的正常航运。
王钦若
王钦若(962—1025),字定国,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宋太宗征讨太原时,年仅十八岁的王钦若作《平晋赋论》献上。淳化三年(992),王钦若进士及第,任毫州防御推官,迁秘书省秘书郎,监庐州税。改任太常丞,判三司理欠凭由司。召试学士院,拜右正言、知制诰,召为翰林学士。出为西川安抚使。还朝,授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景德初年,契丹入侵,真宗出征澶渊,王钦若自请北上,以参知政事判天雄军,提举河北转运司。还,为刑部侍郎、资政殿学士,参与编修《册府元龟》及国史。其间,经常篡夺功绩,推卸责任,品行为人不齿。后改兵部侍郎,升大学士。以尚书左丞知枢密院事。大中祥符初年(1008),真宗自言梦见神人赐天书于泰山,王钦若献上《天书再降祥瑞图》,助真宗东封泰山。封禅礼成,迁礼部尚书,再迁户部尚书。随祀汾阴,改吏部尚书。宋天禧四年(1020),以太子太保出判杭州,归朝,再为资政殿大学士。仁宗即位,改秘书监,起为太常卿,知濠州,移知江宁府。召人朝,复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真宗实录》修成后,进司徒,封冀国公。天圣三年(1025)去世,赠太师、中书令,谥文穆。王钦若一生历仕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三朝皇帝,是一代名臣。且其一生著作等身,在诗文、史传等方面均有著述,特别是曾奉旨编《册府元龟》一千卷,影响较大。
王钦若任毫州判官时,监管会亭仓,其“出脱旧米”的举动传闻天下。当时因为雨水不断,百姓交上来的粮食大多潮湿,仓库管理员因此拒收,而赶来交粮的百姓,尤其是从远方赶来的百姓,都怨声载道。王钦若了解情况后,命令手下都接受了百姓的粮食,并奏请朝廷,希望不要限制纳粮年次长短,对外先支付湿米。宋太宗接受了这一建议,并从此重用王钦若。但王钦若在杭州做知府时,却对运河做过破坏性的事情。在北宋以前,杭州的茅山河与大运河相通,但又东接钱塘江,每当潮汐高涨的时候,海水夹带泥沙倒灌进盐桥河,就会造成河道淤塞。吴越国王钱缪因此建造龙山闸和浙江闸以阻遏江潮,而用西湖作为运河的水源,以保证运河的正常运输。但王钦若在杭州做知府时,为贪图船只往来方便,毁掉江闸,造成河道淤塞。以后直到苏东坡出任杭州知府时,通过开浚茅山河和盐桥河,才解决了这一问题。P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