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编著的《水浒传》通过生动的艺术手法,描写了梁山起义的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整个过程,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败,反映了广大贫苦百姓有冤无处伸张、官逼民反的社会状况,宣扬了忠义思想,并表现了梁山好汉们忠心为国的无奈。它版本众多,流传极广,脍炙人口。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叙事文学都有极深远的影响。
施耐庵编著的《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古典长篇白话小说。小说描写了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反抗官军、杀富济贫的故事。故事以宋江受招安前后分成两个部分,受招安前是梁山英雄发展壮大、对抗朝廷的过程,受招安后是起义军为国尽忠、损失殆尽的悲剧。小说故事情节曲折、语言生动、人物性格鲜明,是一部描写英雄传奇的典范。
施耐庵(约1296--1370年),中国元末明初作家。名子安,一说名耳。兴化(今江苏兴化县)人,原籍苏州。今人一致认为施耐庵是《水浒传》作者。
有关施耐庵生平事迹材料极少,搜集到的一些记载亦颇多矛盾。自20世纪20年代,江苏兴化地区陆续发现了一些有关施耐庵的材料,有《施氏族谱》、《施氏长门谱》和《兴化县续志》卷十三补遗载有《施耐庵传》一篇、卷十四补遗载有明初王道生撰《施耐庵墓志》一篇。
据这些材料分析,施耐庵于元明宗至顺二年(1331)中进士,曾在钱塘当过两年官,因与当权者不和,弃职还乡,回到苏州写作《水浒传》,追溯旧闻,闭门著述,悒悒不得行其志。还有的传说他此时与元末农民起义将领张士诚有过联系。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章回体小说,全书共一百二十回。前七十回以宋江晁盖为首,逐渐吸纳四方豪杰上梁山。这些人聚集梁山的目的是;替天行道,反抗腐朽的政治。直到一百零八条好汉齐聚忠义堂,排座次。后五十回则描写梁山好汉接受朝廷招安、为国家效力的过程。
《水浒传》通过生动的艺术手法,描写了梁山起义的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整个过程,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败,反映了广大贫苦百姓有冤无处伸张、官逼民反的社会状况,宣扬了忠义思想,并表现了梁山好汉们忠心为国的无奈。它版本众多,流传极广,脍炙人口。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叙事文学都有极深远的影响。
《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在我国家喻户晓。它表现了人民反对封建经济的贫富悬殊和政治上的等级贵贱之分,反对封建社会的阶级剥削和政治压迫,这是对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思想的宣战,反映了广大受压迫人民的愿望。
在这本书中,作者塑造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有急公好义的宋江,智慧多谋的吴用,豪迈大力的鲁智生,武艺高强的林冲等等。他们豪气冲天,为了兄弟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在宋江的带领下,他们打倒贪官污吏,济世救民,因而得到了广大劳苦人民的拥护,最终发展成一股令朝廷不敢忽视的力量。而作者对于这些英雄人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讴歌,歌颂了这些人物的反抗精神、正义行动,也歌颂了他们超群的武艺和高尚的品格。
然而,整本书的结局是令人悲叹的。宋江等人一心招安,最后,在被朝廷利用后,英雄们死的死,伤的伤,出家的出家,归隐的归隐,轰轰烈烈的起义失败了。他们造反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所以最终又不得不归服皇帝,这也是水浒英雄们最终走上悲剧结局的原因之一。梁山英雄们受招安后尽管讲忠义,打外敌,平内乱,最后还是落得悲惨的结局,也深刻地传达了一种历史教训。
仔细想想,他们的起义失败也是必然的。在时代的局限下,在人物思想的局限下,他们也只有那样的结局。所以,无数读者在喟然长叹后,把这本书读了一遍又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