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中华民族的文明史,熟悉和掌握一些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知识,对我们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线装经典编委会编写的《中国历史文化常识通典》只选取那些在中华文明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或最广为流传的历史文化名人、事件及事物介绍给读者,力图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使读者能够管中窥豹,感受中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历史文化常识通典/线装经典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线装经典编委会 |
出版社 | 晨光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回顾中华民族的文明史,熟悉和掌握一些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知识,对我们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线装经典编委会编写的《中国历史文化常识通典》只选取那些在中华文明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或最广为流传的历史文化名人、事件及事物介绍给读者,力图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使读者能够管中窥豹,感受中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内容推荐 线装经典编委会编写的《中国历史文化常识通典》只选取那些在中华文明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或最广为流传的历史文化名人、事件及事物介绍给读者,力图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使读者能够管中窥豹,感受中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在结构上,《线装经典:中国历史文化常识通典》分为“历史常识”、“常见典故”、“语言文学”、“思想哲学”、“神话传说”等十一个版块,既方便了读者的阅读,又涵盖了丰富的内容。此外,在叙述方式上,《中国历史文化常识通典》力图多讲“故事”,少做论述,使读者能在“浅阅读”中获取深层次的认知和熏陶。 目录 历史常识 史前 云南元谋人 陕西蓝田人 北京人 山西丁村人 许家窑人 山顶洞人 河姆渡文化 红山文化 仰韶文化 半坡遗址 大汶口文化 龙山文化 良渚文化 夏商 禅让制 父传子,家天下 夏桀亡国 成汤建商 伊尹囚太甲 盘庚迁殷 武丁中兴 暴君商纣 井田制 周祭制 西周 周文王治国 武王伐纣 分封制 周公东征 周公制礼 成康之治 周昭王“南征不返” 国人暴动 烽火戏诸侯 平王东迁 春秋战略 长勺之战 春秋五霸 齐桓公首霸 宋襄公学霸 晋文公退避三舍 秦穆公称霸西戎 楚庄王问鼎 鲁国首行“初税亩” 弭兵运动 专诸刺王僚 卧薪尝胆 三家分晋 战国七雄 商鞅变法 围魏救赵 马陵之战 徐州相王 田单大摆火牛阵 合纵连横 远交近攻 胡服骑射 战国四公子 完璧归赵 长平之战 窃符救赵 秦王政诛谬毒 荆轲刺秦 秦汉 赢政称帝 秦始皇身世之谜 书同文,车同轨 泰山封禅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徐福东渡 修建万里长城 焚书坑儒 胡亥弑兄篡位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巨鹿之战 约法三章 鸿门宴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刘邦称帝 白登之围 白马之盟 萧规曹随 吕后称制 周勃安刘 诛晁错,清君侧 文景之治 汉武大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察举制 张骞出使西域 推恩令 丝绸之路 飞将军李广 常胜将军卫青 匈奴未灭,何以为家 苏武牧羊 巫蛊之祸 轮台罪己诏 立子杀母 霍光辅政 昭君出塞 王莽改制 绿林、赤眉起义 昆阳大战 刘秀建立东汉 光武中兴 云台二十八将 外戚宦官专权 党锢之祸 黄巾起义 三国两晋南北朝 董卓专权 挟天子以令诸侯 屯田制 官渡之战 蔡文姬归汉 赤壁之战 三国鼎立 白帝城托孤 三国归晋 门阀土族 九品中正制 八王之乱 刘渊称帝 永嘉之乱 司马睿建东晋 王与马,共天下 五胡十六国 桓温北伐 淝水之战 刘裕代晋 南朝四国 梁武帝舍身佛寺 北魏统一北方 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 周武帝统一北方 隋唐五代十国 杨坚立隋 隋炀帝弑父自立 开通大运河 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 瓦岗军起义 李渊起兵反隋 玄武门之变 渭水之盟 天可汗 凌烟阁功臣 贞观之治 均田制 租庸调制 玄奘取经 文成公主人藏 日本遣唐使 册封南诏 “回鹘衣装回鹘马” 女皇武则天 贞观遗风 “天子门生” 五王政变 李隆基即位 开元盛世 鉴真东渡 安史之乱 马嵬兵变 藩镇割据 两税法 永贞革新 牛李党争 甘露之变 满城尽带黄金甲 朱温灭唐 五代更迭 十国分立 伶人皇帝李存勖 “儿皇帝”石敬瑭 周世宗改革 吴越王钱谬 词人皇帝李煜 炳宋和阿琵辽金 陈桥兵变 杯酒释兵权 烛影斧声 王小波、李顺起义 杨家将抗辽 澶渊之盟 庆历新政 王安石变法 海上之盟 方腊起义 纸币的出现 最早的海关机构 靖康之变 赵构建立南宋 黄天荡大捷 岳飞精忠报国 《绍兴和议》 白马书生虞允文 辛弃疾奇袭金营 文天祥就义 耶律阿保机建辽 元吴建立西夏 完颜阿骨打建金 成吉思汗 蒙古灭夏 蒙古灭金 无11月清 元世祖忽必烈 行省制 马可波罗来华 红巾军起义 和尚皇帝朱元璋 洪武四狱 内阁制 《大明律》 靖难之役 明成祖迁都 郑和下西洋 《永乐大典》 改土归流 土木堡之变 壬寅宫变 戚继光抗倭 葡萄牙侵占澳门 荷兰入侵台湾 传教士利玛窦 一条鞭法 万历怠政 “九千岁”魏忠贤 东林党争 明末三大案 努尔哈赤 八旗制度 萨尔浒之战 宁远之战 皇太极建清 李闯王进京 冲冠一怒为红颜 清兵入关 扬州十日 嘉定三屠 多尔衮摄政 钦天监汤若望 郑成功收复台湾 康熙铲除鳌拜 三藩之乱 康熙三征噶尔丹 施琅平台 中俄《尼布楚条约》 土尔扈特部回归 雍正设立军机处 摊丁人亩 闭关政策 乾隆修《四库全书》 六下江南 康乾盛世 文字狱 天地会 白莲教起义 虎门销烟 第一次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太平天国起义 《天朝田亩制度》 天京事变 第二次鸦片战争 火烧圆明园 辛酉政变 洋务运动 中法战争 台湾建省 甲午战争 公车上书 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 同盟会 三民主义 保路运动 辛亥革命 t挣比旧 清帝退位 袁世凯称帝 护国战争 二十一条 五四运动 中国共产党成立 国共第一次合作 黄埔军校 北伐战争 南昌起义 “九一八”事变 万里长征 遵义会议 西安事变 第二次国共合作 平型关大捷 南京大屠杀 百团大战 抗战胜利 重庆谈判 三大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常见典故 先秦 姜太公钓鱼 不食周粟 周公吐哺 桐叶封弟 后生可畏 闻韶忘味 管鲍之交 老马识途 风马牛不相及 东道主 不欺暗室 吴市吹箫 陶朱公 太史直笔 庄子妻死 庄周梦蝶 高山流水 歧路亡羊 南门立木 鸡鸣狗盗 毛遂自荐 一字千金 秦汉 指鹿为马 萧何月下追韩信 背水一战 楚河汉界 霸王别姬 张良进履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长沙谪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东市朝衣 当垆卖酒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得陇望蜀 投笔从戎 煮酒论英雄 三顾茅庐 五虎上将 曲有误,周郎顾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怀橘遗亲 吴下阿蒙 七步成诗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乐不思蜀 穷途之哭 两晋南北朝 王石斗富 吴牛喘月 洛阳纸贵 折臂三公 莼鲈之思 阿堵物 大笔如椽 扪虱谈天下 闻鸡起舞 东山再起 咏絮才高 方外司马 倚马可待 拾人牙慧 坦腹东床, 不为五斗米折腰 八斗才 止谈风月 江郎才尽 梦笔生花 白面书生 《玉树后庭花》 隋唐 破镜重圆 以人为镜 房谋杜断 桃李满天下 请君人瓮 终南捷径 口蜜腹剑 春风得意 不痴不聋,不作家翁 前度刘郎 红叶题诗 术元 半部论语治天下 吕端大事不糊涂 程门立雪 河东狮吼 名落孙山 黄粱一梦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明清 露马脚 不读哪家书,不知哪家理 十全武功 和坤跌倒,嘉庆吃饱 语言文学 作家作品 《诗经》 《尚书》 《春秋》 《左传》 四书五经 屈原与《楚辞》 《战国策》 《尔雅》 《史记》 《说苑》 《古诗十九首》 《孔雀东南飞》 汉赋 张衡与《二京赋》 乐府诗 许慎与《说文解字》 班固与《汉书》 三曹 建安七子 《出师表》 《典论·论文》 《三国志》 《陈情表》 《博物志》 《文赋》 钟嵘与《诗品》 《文心雕龙》 《昭明文选》 《玉台新咏》 《搜神记》 陶渊明 刘义庆与《世说新语》 《颜氏家训》 《后汉书》 《春江花月夜》 初唐四杰 孟浩然 王维 李白 杜甫 韩愈 白居易 柳宗元 唐宋八大家 杜牧 温庭筠 李商隐 唐传奇 李煜 柳永 晏殊 欧阳修 苏轼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太平广记》 秦观 李清照 陆游 辛弃疾 姜夔 文天祥与《正气歌》 元好问 石君宝与《秋胡戏妻》 关汉卿 王实甫与《西厢记》 马致远 汤显祖与《牡丹亭》 《水浒传》 《三国演义》 《西游记》 《金瓶梅》 《封神演义》 “三言二拍” 金圣叹 李渔与《闲情偶寄》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洪升与《长生殿》 纳兰性德 《古文观止》 《唐诗三百首》 曹雪芹与《红楼梦》 袁枚 纪昀与《阅微草堂笔记》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清末四大谴责小说 王国维与《人间词话》 鲁迅 胡适 茅盾 徐志摩 朱自清 老舍 巴金 曹禺 流派,运动、社团 诸子散文 建安风骨 玉台体 元和体 香奁体 边塞诗派 田园诗派 新乐府运动 古文运动 花问词派 南唐词派 西昆体 诗文革新运动 元裙体 江西诗派 豪放派 婉约派 永嘉四灵 江湖诗派 台阁体 茶陵诗派 前后七子 唐宋派 公安派 竞陵派 浙西词派 常州词派 桐城派 诗界革命 鸳鸯蝴蝶派 白话文运动 创造社 语丝社 沉钟社 未名社 新月派 九叶诗派 七月诗派 左翼作家联盟 论语派 海派文学 京派文学 东北作家群 山药蛋派 荷花淀派 伤痕文学 反思文学 寻根文学 先锋小说 改革文学 朦胧诗派 诗词意象 芭蕉 采薇 长城 长亭 船 东篱 豆蔻 杜鹃 杜康 芳草 寒蝉 红豆 鸿鹄 鸿雁 菊 栏杆 莲 流水 柳 楼兰 梅 南冠 南浦 羌笛 青鸟 桑榆 商女 黍离 双鲤 乌鸦 吴钩 梧桐 燕子 猿啼 云汉 鹧鸪 思想哲学 占代哲学 《易经》 老子与《道德经》 孔子创立儒学 孙武与《孙子兵法》 墨子与墨家 孟子 庄子 苟子 百家争鸣 邹衍与阴阳家 孙膑 纵横家 韩非子与法家 杂家 三纲五常 《黄石公三略》 谶纬之学 王充与《论衡》 王弼与玄学 范缜与《神灭论》 韩愈的教育思想 周敦颐 “二程”理学 朱熹 陆九渊 邓牧的理想国 王守仁的“心学” 李贽的进步思想 《三十六计》 顾宪成与东林党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的思想 颜元的教育思想 戴震 近现代哲学 西学东渐 魏源与《海国图志》 严复与《天演论》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熊十力 梁漱溟 冯友兰 书法美术 文字书法 甲骨文 金文 石鼓文 蒙古文 藏文 彝文 东巴文 女书 小篆 隶书 楷书 魏碑 草书 行书 篆刻 钟繇 王羲之 王献之 欧阳询 虞世南 褚遂良 颜真卿 张旭 怀素 柳公权 黄庭坚 米芾 宋徽宗 鲜于枢 祝允明 王铎 iIili家川作 中国画 汉画像石和画像砖 敦煌壁画 顾恺之 张僧繇 展子虔与《游春图》 阎立本 李思训 吴道子 荆浩 关仝 《韩熙载夜宴图》 李成 董源 巨然 宋徽宗 张择端与《清明上河图》 马远 赵孟颗 黄公望 吴镇 倪瓒 王冕 沈周 文征明 唐伯虎 仇英 徐渭 董其昌 蓝瑛 八大山人 石涛 恽寿平 郎世宁 扬州八怪 吴昌硕 齐白石 黄宾虹 徐悲鸿 刘海粟 潘天寿 张大干 傅抱石 李可染 音乐戏曲 比族曲艺 百戏 《广陵散》 《阳关三叠》 五声十二律 南戏 元曲 京剧 “生旦净丑” 龙套 票友 昆曲 越剧 评剧 秦腔 黄梅戏 粤剧 川剧 豫剧 大鼓书 苏州弹词 木偶戏 样板戏 皮影戏 评书 相声 二人转 秧歌舞 绸舞 长鼓舞 萨满舞 舞龙舞狮 传统乐器 编钟 笛子 二胡 板胡 琵琶 扬琴 古筝 唢呐 三弦 马头琴 葫芦丝 曲艺钉家 元曲四大家 程长庚 潭鑫培 阿炳 四大名旦 悔兰芳 冼星海 蔡楚生 聂耳 建筑工艺 i:稚也筑 孔庙 万里长城 阿房宫 秦始皇陵 兵马俑 部江堰 灵渠 白马寺 岳阳楼 黄鹤楼 敦煌莫高窟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晋祠 嵩山少林寺 悬空寺 赵州桥 布达拉宫 大明宫 大足石刻 乐山大佛 大雁塔和小雁塔 滕王阁 独乐寺 崇圣寺三塔 开封铁塔 应县木塔 大同华严寺 永乐宫 北京故宫 明十三陵 天坛 圆明园 颐和园 承德避暑山庄 北京四合院 苏州四大名园 客家土楼 傣家竹楼 工艺手艺 司母戊鼎 四羊方尊 毛公鼎 长信宫灯 素纱禅衣 马踏飞燕铜雕 击鼓说唱俑 昭陵六骏 沧州铁狮子 牙雕 木雕 玉器 漆器 瓷器 唐三彩 宋代五大名窑 青花瓷 景泰蓝 青铜器 金银器 泥塑 面塑 糖人 布老虎 剪纸 云锦 四大名绣 科技教育 天文地理 天干地支 二十八星宿 流火 北斗 文曲星 天狼星 彗星袭月 白虹贯日 农历 二十四节气 《甘石星经》 《山海经》 司南 张衡与地动仪、浑天仪 裴秀与《禹贡地域图》 裴矩著《西域图记》 水运仪象台 郦道元注《水经》 一行与子午线 郭守敬与《授时历》 朱思本与《舆地图》 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 医学 《黄帝内经》 扁鹊与四诊法 《神农本草经》 华佗与麻沸散 五禽戏 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皇甫谧与《针灸甲乙经》 王叔和与《脉经》 葛洪与《金匮药方》 陶弘景与《本草集注》 孙思邈与《千金方》 《唐本草》 蔺道人与《理伤续断方》 刘完素与“火热说” 张从正与“攻邪说” 李杲与“脾胃说” 宋慈与《洗冤集录》 朱震亨与“滋阴说”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数学 算筹与算盘 《九章算术》 《周髀算经》与勾股定理 祖冲之和圆周率 王孝通与《缉古算经》 杨辉 朱世杰 李善兰 农qk 辘轳 《汜胜之书》 贾思勰与《齐民要术》 筒车 陆羽与《茶经》 王祯与《农书》 徐光启与《农政全书》 黄道婆与纺棉技术 教育及其他 “六艺” 太学 “六学” 国子监 古代四大书院 杜诗与水排 蔡伦与蔡侯纸 “天下名巧”马钧 毕舁与活字印刷术 火药及火器的应用 沈括与《梦溪笔谈》 李诫与《营造法式》 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民俗风尚 传统节日 腊八节 小年 除夕 春节 拜年 元宵节 春龙节 寒食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七夕节 鬼节 中秋节 重阳节 冬至 那达慕 泼水节 民问习俗 十二生肖 洗三 抓周 抛绣球 算八字 贴“囍” 红盖头 贴春联 “福倒” 竞技娱乐 陀螺 竹蜻蜓 投壶 蹴鞠 角抵 樗蒲 麻将 围棋 象棋 赛龙舟 饮食服饰 八大菜系 鲁菜 川菜 粤菜 闽菜 苏菜 浙菜 湘菜 徽菜 谭家菜 本帮菜 潮州菜 洛阳水席 旗袍 中山装 绣花鞋 香包 沈括与《梦溪笔谈》 李诫与《营造法式》 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民俗风尚 传统节rI 腊八节 小年 除夕 春节 拜年 元宵节 春龙节 寒食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七夕节 鬼节 中秋节 重阳节 冬至 那达慕 泼水节 民间>J俗 十二生肖 洗三 抓周 抛绣球 算八字 贴“鳍” 红盖头 贴春联 “福倒” 竞技娱乐 陀螺 竹蜻蜓 投壶 蹴鞠 角抵 樗蒲 麻将 围棋 象棋 赛龙舟 饮食服饰 八大菜系 鲁菜 川菜 粤菜 闽菜 苏菜 浙菜 湘菜 徽菜 谭家菜 本帮菜 潮卅I菜 洛阳水席 旗袍 中山装 绣花鞋 香包 神话传说 远打神话 盘古开天辟地 夸父追日 女娲造人 燧人氏钻木取火 伏羲画八卦 三皇五帝 炎黄二帝 涿鹿之战 刑天舞干戚 共工怒触不周山 嫘祖养蚕造丝 精卫填海 后羿射日 嫦娥奔月 仓颉造字 大禹治水 民问传说 吴刚伐桂 劈山救母 刘海砍樵 钱王射潮 泥马渡康王 孟姜女哭长城 牛郎织女 白娘子与许仙 梁山伯与祝英台 称谓术语 官职称谢 三公 九卿 司寇 令尹 大夫 士大夫 左徒 上卿 太师 太傅 侍中 宰相 御史 太尉 参知政事 军机大臣 学士 尚书 散骑常侍 太子冼马 大将军 枢密使 经略使 节度使 刺史 太守 巡抚 都督 知府 郎中 长史 侍郎 参军 都尉 校尉 司马 县令 从事 教头 提辖 里正 里胥 博士 祭酒 学政 太史 太医 宙职调动术语 荐举 征辟 孝廉 拜 除 擢 陟 升 迁 谪 黜 贬 去 退 斥 乞骸骨 转 徙 调 放 出 兼 领 行 署 权 判 科举术语 八股文 童试 乡试 会试 殿试 及第 进士 状元 会元 解元 连中三元 鼎甲 举人 生员 金榜 同年 姓铝称谓 称姓名 称字 称号 称绰号 称小名 称斋名 称籍贯 称郡望 称庙号 称尊号 称年号 称谥号 称官名 称官地 称爵号 年龄称谓 赤子 襁褓 孩提 垂髫 幼学 总角 豆蔻 及笄 束发 破瓜 弱冠 而立 不惑 知命 耳顺 古稀 耋 耄 期颐 古代地名 中国 中华 九州 赤县 中原 海内 四海 六合 八荒 西河 江东 江左 江表 江南 山东 关东 关西 关中 三秦 西域 岭峤 朔漠 百越 东洋 西洋 南洋 北洋 五岳 京畿 三辅 三都 两都 古代民族称谓 蛮 狄 戎 夷 羌 党项 吐蕃 匈奴 肃慎 女真 鲜卑 吐谷浑 乌桓 乌孙 突厥 沙陀 色目人 鞑靼 氐 南诏 越 三苗 刑罚术语 墨、黥 拶刑 廷杖 流放 充军 宫刑 赐死 弃市 腰斩 车裂 凌迟 梳洗 灭九族 试读章节 史前云南元谋人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到目前为止,中国也是发现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和文化遗址最多的国家。 1965年,中国科学工作者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发现了两颗原始人的牙齿化石。这两颗牙齿化石齿冠保存得很完整,齿根末梢稍有残缺,表面有碎小的裂纹。经过测定,它们为距今一千七百万年的原始人类所有,被命名为“元谋直立人”。与化石同时出土的还有七件打制石器,充分说明元谋人已经能够制造工具,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元谋人是迄今为止中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对于揭示人类演化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陕西蓝田人 蓝田人属早期直立人,化石出土地点有公王岭和陈家窝两处,都位于中国西北部陕西省的蓝田县境内。蓝田人带有鲜明的原始人类特点:头盖骨低平,骨壁较厚,眉骨粗壮,额骨明显倾斜。据估计,蓝田人的脑容量为780毫升左右。在公王岭,人类化石的同一地层中还出土了大量不同种类的石器,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石球等。其中,一种三棱大尖状器最具特色,被认为是蓝田人文化的典型特征之一。 北京人 大约七十万至二十万年前,北京房山周口店地区就有原始人类活动,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北京人”。北京人所处的时代,在人类考古学上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他们仍然保留着许多原始人的生理特征,如颧骨很高、眉骨粗壮、嘴巴突出等,平均身高男性约156厘米,女性约144厘米,脑容量约1000毫升。他们寿命极短,很多人不到十四岁就夭亡了。北京人以狩猎和采集为生,能够制作各种不同的石器,并且已经学会制作骨角器。另外,科学工作者还在周口店龙骨山北坡的洞穴附近发现了用火的痕迹,将人类用火的历史提前了几十万年。“北京人”骸骨化石个体数目之多,文化遗存之丰富,发掘记录之完整,在世界远古人类发展历史的研究中是绝无仅有的。但遗憾的是,发掘出土的六具北京人头骨化石中的五具,在1941年运出协和医院的过程中神秘失踪,至今仍是一桩悬案。 山西丁村人 丁村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丁村附近的汾河两岸。“丁村人”是中国北方的早期智人,其化石发现于汾河东岸的砂砾层中,包括1954年发现的三枚小孩牙齿和1976年发现的一块小孩顶骨残片。“丁村人”使用的石器则分布在汾河两岸,主要用角页岩制成,代表石器为大棱角尖状器和石球。大棱尖状器,横断面近似于等边三角形,可能作挖掘植物根茎之用;石球制作颇为粗糙,可能作投掷击杀猎物之用。综合各方面的资料判断,“丁村人”所处的时代为晚更新世早期,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十万至五万年。 许家窑人 许家窑人生活在距今约十万年的旧石器时代中期,因1976~1977年发现于山西阳高县许家窑村而得名。遗址中发现有原始人的顶骨、枕骨、下颌骨残片、牙齿等各种化石,它们分属于十多个不同的个体。许家窑人体质近似北京人但较之进步,应当是北京人的后裔。遗址内发现一万四千余件石器,包括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石钻和石球等,其中石球数量巨大,有一千多个,可能是在猎获大型野兽时使用。其余器型以细小石器居多,此外,遗址中还出土了一定数量的骨角器。许家窑人的发现填补了从北京人到峙峪人的空白,具有重要意义。 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一万八千年,因1933年发现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而得名。出土的化石有头骨三具及下颌骨、脊椎骨、膑骨、肢骨、牙齿等若干,代表八个个体。遗址中发现少量石器,包括砍砸器、刮削器和两极石片(或称两端刃器)。还发现了用穿孔的兽牙、石珠、小砾石等做的装饰品。骨器中有一长83毫米的骨针,针眼细小,尖端锐利,针身圆滑,表明山顶洞人已能用兽皮缝制衣服。山顶洞人有埋葬死者时在其身旁撒赤铁矿粉末的习俗,说明当时原始的宗教观念已经形成。山顶洞人过着狩猎、采集和捕鱼的生活,已进入母系氏族公社阶段。P26-27 序言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和另外三个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相比,中国是唯一一个历史不曾中断的国家,单是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长达五千多年。在这五千多年的岁月里,中华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思想、文学等领域都取得了无与伦比的辉煌成就,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回顾中华民族的文明史,熟悉和掌握一些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知识,对我们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首先,历史文化是一个民族成长的轨迹。作为华夏子孙,如果我们对本民族的发展史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那将是一件非常羞愧的事情。因此,我们有必要去了解我们的祖先在已经逝去的岁月中有过哪些经历,而了解这些经历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学习一些历史文化知识。历史文化知识不仅仅包括军事斗争、朝代更迭这些大事件,还包括大背景下蕴含的社会风俗、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人文思想、文学艺术等内容。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回顾,我们可以了解我们的祖先是怎样栉风沐雨、披荆斩棘,将我们这个民族从茹毛饮血、结绳记事的蛮荒时代带人文明殿堂,使我们的国家变成今天这样一个诗书礼仪之邦的。我们还可以看到,在这些过程中,那些杰出的英雄人物经历了什么,创造了什么,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其次,历史文化是沟通现在和过去的桥梁。历史文化具有很强的传承性和延续性。所以直到今天,孔子的思想依然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孙子的谋略依然为我们所运用,秦始皇兵马俑依然在供我们瞻仰,李白的诗歌依然在被我们传诵……通过对历史文化的了解,我们将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我们今天的生活与祖先的生活有着多么紧密的联系。我们的衣食住行,我们的审美情志,甚至我们的生存法则,都可以从历史文化的长河中找到其滥觞。 再次,历史文化知识是奠定个人文化修养的基石。一个人的文化修养,除了他所受过的专业教育和他所掌握的工作技能外,还包括他所具备的人文素养。良好的人文素养能够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提高我们的个人品位,丰富我们的人生内涵。当精神境界、个人品位及个人内涵通过言谈举止表现出来时,其所展现出的个人魅力就不言而喻了,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因此,多了解一些历史文化知识,通过它们来拓展我们的视野,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促使我们的言行谈吐更具人文气息,这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为此,我们向广大读者郑重推出这本《中国历史文化常识通典》。我们深知,想在一本书中详尽、全面地展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是不可能的,所以在选材上,本书只选取那些在中华文明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或最广为流传的历史文化名人、事件及事物介绍给读者,力图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使读者能够管中窥豹,感受中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在结构上,本书分为“历史常识”、“常见典故”、“语言文学”、“思想哲学”、“神话传说”等十一个版块,既方便了读者的阅读,又涵盖了丰富的内容。此外,在叙述方式上,本书力图多讲“故事”,少做论述,使读者能在“浅阅读”中获取深层次的认知和熏陶。 相信在本书的帮助下,读者朋友一定能够对中华文明进行一次全面而细致的了解.并能从中获益。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