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袁世凯称帝不过几个月,便在全国此起彼伏的护国战争硝烟中退位了,随后不久病故,因闹自治而被袁世凯逼退的湖南督军谭延闽,再次坐上了湖南省长公署的第一把交椅。
这天下午,两个枪兵陪伴着两位身穿黑色双排扣外衣、手提大皮包的人走在长沙城马王街的麻石板路上,“咔嚓”、“咔嚓”的靴钉声震得麻石板咚咚地响。
在路人惊讶的目光中,两位身穿黑色双排扣的外来人,旁若无人地走进了长沙坡子街的宏昌绣庄,而枪兵则站立店铺门外。这种场面,在悠闲惯了的长沙城并不多见,自然让长沙城街头的路人多了几分紧张与好奇。平常只有官府到商铺里抓人才是这阵势,难道宏昌绣庄有人犯了事,抑或是得罪了官府?
宏昌绣庄是长沙三大绣庄之首,飞檐翘角,走兽衔铃,风吹铃动,发出清脆的声响,配上富丽堂皇的店面,显得极为气派。不过在兵荒马乱的年月,购买时尚高雅刺绣品的顾客却不多,几个店伙计或站或坐显得甚为悠闲。
一瞧两位来客的架势,领头的店伙计心里一惊,腾地从椅子上跳了起来,见来人并无恶意,而是春风满面,不由得忙迎上去热情地招呼:“长官,需要点什么?”
领头的高个子回头望了一眼跟在身旁的店伙计,自顾看着店铺陈列的各类绣品,没有回话。
坐在内堂算账的赵管家也迎了出来,见到来客气宇轩昂,门外站着枪兵,连声吩咐店伙讳“上茶!上最好的芙蓉山毛尖。”
“不麻烦了。我们只是随便瞧瞧。”领头的高个子似乎从赵管家那滴溜溜转个不停的眼珠子看出了什么,推脱着说。
瞧着两位旁若无人的来客,生意江湖混了多年的赵管家低声对伙计道:“殷勤点,看架势这两人还挺有来头。”
高个子下意识地瞧了一眼赵管家,突然掏出随身携带的一张纸条,低声地问:“老板,你知道芙蓉坊绣庄吗?”
“芙蓉坊绣庄……”店伙计刚要说芙蓉坊的老板曾纪生就在隔壁吴大茂店铺里买东西时,话还没说出口,就被赵管家打断。
“芙蓉坊绣庄?在……离长沙城很远的地方——铜官。老板!您是要买湘绣么?我这里有……”赵管家眼珠子转了几圈狡黠地说。
两位来人从赵掌柜那怪怪的眼神里似乎看出了什么,相互交换了一下眼色,礼貌性地笑笑,一言不发地离开了店铺。
长沙人好议事是出了名的,无风尚且能搅起三尺浪,何况这枪兵闯进店铺的事。不久后,从宏昌的伙计那里传出来一个莫名其妙的传闻,芙蓉坊出大事啦! 什么大事?谁也说不清。有人还记得三十年前,曾家大屋的掌门人曾传玉,曾经莫名其妙地被官府关押过,这种噩运今天是否又会降临到曾纪生的身上?
那时的社会,虽然从君主制进入了共和时代,但科学技术并不发达,仅仅是在门楣上换了块刷了新油漆的招牌,信息的传递方式仍然极其落后。此时两位神秘来客在宏昌绣庄折腾了近半个时辰,在吴大茂采购绣线的曾纪生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曾纪生从吴大茂出来后,又到自己熟悉的锦文丽绣庄那里去坐了一阵,当他听到这一传闻时,已是当天晚上的事。
陌生人、枪兵、芙蓉坊,世界上的事就怕联成串来想,联系起来后便有了无数的结果。这几件事联系起来,曾纪生便有了心事,虽然觉得自己与官府并无多少牵扯,但“天飞横祸”的典故还是令人生畏。
第二天一大早,曾纪生便离开长沙城平安客栈,往家里赶。
小篷船靠上了铜官的码头,曾纪生三步并作两步地急急往家的方向走去。他人还没进曾家大屋的院门,便瞧见站在晒谷场上的谢春正在打望,顺着目光方向望去,远远瞧见一拨人正从山坳口向曾家大屋走来。
曾纪生走到院门的荷塘前站住,心里猜想着:这会是些什么人?
“少老板!在忙么子哕?有两个上海来的贵客要找你。”随着呼喊声,家住铜官芙蓉坊绣庄隔壁的王娭毑,带着两个陌生人向曾家大屋走过来。
曾纪生迎了上去。王娭毑也抢前几步把曾纪生拉到一边,压低声音道:“他们是远方来的贵客,有‘大事’找你。”
王娭毑将“大事”两字说得特别重,曾纪生不觉心里一惊,如今的他最怕听到的就是“大事”二字。在这个兵荒马乱的年月,“大事”往往与“祸事”是兄弟,但他毕竟闯荡生意江湖多年,不是那种轻易乱了阵脚的货色。他很快镇定了心神,面上热情而又警惕地应酬道:“哦!稀客,稀客!快请进屋里坐。”
听主人发了话,谢春连忙跑进大门朝着绣楼呼喊:“二嫂!来客人啦!”
P3-5
湘绣中华精彩人间(代序)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白庚胜
正值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古老的丝绸文化重焕生机之际,曾理先生送来她即将出版的长篇小说《芙蓉坊密码》文稿,要我为其作序。这当然因为我曾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长期主管民间文艺工作,而且数十年如一日保护、抢救、研究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文化,对湘绣艺术也有过一些接触。
作为中国十大刺绣之一,湘绣是一张文化名片,尤其是湖湘文化的品牌,辉煌、含金量高。它集画、诗、刺绣、书法于一体,曾以一件《乐雁图》荣获芝加哥万国博览会金奖,并于1933年因《罗斯福总统》绣像在万国博览会成功展出而造成“誉满全球”的轰动。新中国成立之初,湘绣名作《斯大林绣像》作为“一号国礼”,被毛泽东主席带到苏联向斯大林祝寿。直到今天,它仍作为国礼,被党和国家领导人送给世界各国政要。
一
这张中国文化名片虽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但它具体起源于什么时候则一直没有定论。然而,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蝉衣和其他丝绸制品上已有刺绣纹样却是不争的事实。其精美程度只能用“绝伦”二字来形容。这足以说明,这种刺绣早在2000多年前的洞庭湖以南就已流行开来,人们不仅以此美化自己的生活,而且还用它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当然,那时的“湘绣”与集艺术四大元素于一体的现代湘绣不可同日而语。问题是它从民间进入宫廷、从传统走向现代、从一种纯粹的装饰品化茧为蝶成为一种艺术品到底经历了一个什么过程?对此,除了研究湘绣史的文史专家外,又有几个人说得清楚?
我们可以看到的湘绣史,既不像从属于政治史范畴的朝代更迭故事那样,除了史家留下汗牛充栋的通史、编年史,还有大量的史论和考据性著作,更有文艺家所创作的文艺作品海量传世。特别是在当代科技背景下,磁质传播方式正在帮助文学作品无限制复制,使那些属于政治史的故事.得以拍摄成影视作品,成为百姓普及历史与政治知识的通俗“读本”。反之,湘绣文化及其历史的传播是显得那样的贫乏。
我以为,那些属于政治史范畴的故事当然要讲,但要弄清“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何处去?”光凭政治史及其故事是远远不够的。“是奴隶们创造历史,还是英雄创造历史?”我们知道,湘绣等民间文艺是人民的审美创造,其兴其衰都与一定的政治、经济密切相关,但在中国文化史上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作为“奴隶们创造历史”的一种结晶,它在中华民族的生存、生活、生产中不仅解决了衣饰之用,而且也创造了美。从这个意义上说,以湘绣为题材作文学创作,无疑是回答“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何处去?”这一命题的一个极好切入点,并正好可以弥补文艺创作中“重政治,轻生活”、“重庙堂,轻江湖”的缺憾。
二
《芙蓉坊密码》所反映社会生活内容的时间跨度为民国初年1916年至1949年8月长沙解放。这是中国社会大动荡、大转型的关键时期。短短33年间,中国从清王朝统治刚刚坍塌之后在血与火中一步步走向新生。这种时代特征同样反映到湘绣行业中来。
在《芙蓉坊密码》中,作者以三大亮点、一次毁灭性遭遇,描写了湘绣业在机遇中的行业发展、挫折中的精神坚守。
第一个亮点:湘绣与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缘分。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被袁世凯挤下台。在发生于1913年的“二次革命”之后,他在国内无法立足,只好东渡日本另寻出路。没想到的是,他虽经历了政治上的失意,却收获了美满的爱情——和上海宋家二小组宋庆龄结为连理,并由此引发了一段芙蓉坊中的故事:宋家专门派人到长沙为二小姐办嫁妆,其中以《百子图》湘绣被面最为显要。而芙蓉坊正是因为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好的底画、最新的针法绣出了《百子图》而且价格便宜,确立了自己在长沙湘绣业的地位。1928年,孙中山“奉安大典”上所用的棺罩,亦一仍由天然阁绣庄绣制而成。正是借助这种“势”,湘绣业得以进一步发展壮大。
……
四
我认为,这部小说出版具有总结、开创、呼应三个方面的意义。
(一)总结。作者以对湘绣历史的清晰认识、对湘绣技艺的娴熟掌握、对湘绣行规的深刻了解,用艺术的手法将它们具象化,展现给读者一幅全景式的湘绣发展图画,对那33年间的湘绣发展情况有一个整体的意象。从这个意义上说,《芙蓉坊密码》虽然着笔于芙蓉坊这个“点”,却是对整个湘绣业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总结,极具重要意义。
(二)开创。在我的印象中,这是第一部以湘绣为题材的长篇小说,而描写苏绣业的电影《顾香园》曾在20世纪80年代昙花一现。此后,反映刺绣的文艺作品就很少很少,特别是史诗般的作品可谓一片空白。这不能不说是文艺创作中的一个缺憾。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创作,《芙蓉坊密码》的问世,不啻开辟了小说创作的一个新领域,值得庆贺。
(三)呼应。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多次倡导学习历史、继承民族优秀传统。习总书记说:“深入思考当初是从哪里出发的、为什么出发的。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历史,往往在经过时间沉淀后可以看得更加清晰。”“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在传承祖先的成就和光荣、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时,谨记历史的挫折和教训,以少走弯路、更好前进。”他还说:“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历史的联系是不可能割断的,人们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芙蓉坊密码》正是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再现了湘绣在辛亥革命以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的生存、发展历史,使之具有了“中国绣”的意义。从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启示。譬如说,湘绣的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湘绣的发展需要“湘绣人”坚定的精神坚守,等等。因此,可以说曾理先生的“湘绣三部曲”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学习历史的号召的一种贯彻、落实,特别是对中央提出的“一带一路”伟大战略的呼应。湘绣是“丝绸之路”的产物,联结着绵绵两千多年的中外文化交往之路、经济互动之路,理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获得新的生机,理应做出新的贡献。
我希望曾理先生将湘绣题材的文学创作领域继续开掘下去,写出更多更好有温度、有筋骨、有道德、有深度的优秀作品,甚至将它们改编为影视作品,在现代传播手段的助推下将湘绣文化及其精神发扬光大。
是为序。
2016年3月28日,于北京
曾理长篇传记小说《芙蓉坊密码》,是以中国近代风云变换的社会环境为背景,以湘绣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为脉络,以芙蓉坊绣庄老板曾纪生奋斗一生的湘绣事业为轨迹,以缜密求实的调研作风和细致入微的写作风格,给读者如长卷般展现出长沙城诸多的历史事件。该书自2016年6月由线装书局公开出版发行以来,受到国内外读者的高度好评。2016年12月即被湖南潇湘电影集团选中,改编为中国湘绣行业第一部电影故事片《国礼一号》。影片由唐国强、杜娟、王晖,组成黄金搭档“金三角”,再现当年伟人的风采和湘绣的艺术魅力!
《芙蓉坊密码》所反映社会生活内容的时间跨度为民国初年1916年至1949年8月长沙解放。
在小说中,作者曾理以三大亮点、一次毁灭性遭遇,描写了湘绣业在机遇中的行业发展、挫折中的精神坚守。
小说再现了湘绣在辛亥革命以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的生存、发展历史,使之具有了“中国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