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重读晚清六十年(1851-1911)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端木赐香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历史在哪里扭曲,就要在哪里突破,说真话,说自己的话不可不读的屈辱史与变革史,一个时代和一个政权的真相,当代国人应该怎样认识慈禧与晚清?

本年度最具颠覆性的历史作品,这是一本看着很痛快的书,也是一本令人感到痛苦的书。

内容推荐

当代中国人应该怎样认识慈禧与晚清?

1860年,在古老的中国经过3000年历史轮回之后,满清第十位帝王咸丰新死,贵妃慈禧联手恭亲王奕訢,一手粉碎了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开始了她撑中国危局50年的生涯。

“愚昧而保守”似乎是人们对慈禧的固有印象,但是在洋务运动中,慈禧批驳理学名家倭仁,表现出了对西方文明的包容和接受。她支持洋8血泊有的器物改革,大规模启用汉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这些一时人杰都为慈禧所有,从而创造了“同治中兴”局面。

甲午海战,一场掺杂着内部高层权力之争的对外战争,让慈禧骂名遗千古。但是在光绪与帝师翁同龢希冀借着一场战争而获得主政权的情况下,主战还是主和,成了慈禧的二难选择。战事的失败,不在慈禧,而在洋务运动的不足。

在激进的戊戌变法中,慈禧有所保留。虽然百日维新因她而废,然而,偏激而不顾现实的书生康有为显然不足以主导一场国家变革。

1900年,端王载漪为皇位误导慈禧,为保权力,慈禧“引进”义和团对抗列强。一位精明的政治强人终因贪权而变得狭隘而被愚弄。

清末十年,由慈禧以及行政经验丰富的官僚所主导的清末新政,带领中国迈出了走向近代化的步伐。然而封建帝国晚钟敲响,历史老人拉开了新的序幕……

目录

自序:老佛爷不高兴,后果很严重

上篇 老佛爷为什么不高兴

第一章 老公很昏庸

 (一)皇位是这么坐上的

 (二)老四的伎俩在洋人面前不好使

 (三)大清的特色是领导先跑

 (四)在哪儿跌倒,就在哪儿再次跌倒

 (五)以肃顺为首的“二百五”内阁

第二章 儿子太混蛋

 (一)不好好学习

 (二)这小小接班人毛病太多

 (三)有其母必有其子

 (四)不亲亲娘,老是跟亲娘作对

 (五)这个短命君主死得不明不白

第三章 甥侄有些负心

 (一)再弄个儿皇帝

 (二)新皇帝尽想强国富民

 (三)内侄女不急,姑姑不干了

 (四)广东小人康有为

 (五)千不该万不该,你不该图谋于我

第四章 小叔子忒骄傲

 (一)如果没有小叔子奕新援手,断不能成功的

 (二)叔嫂“同治”

 (三)“鬼子六”终于还是被嫂子治了

中篇 老佛爷的主张

第五章 坚持大清“特色”的“改革开放”

 (一)办洋务不容易

 (二)疯狂的改革

 (三)子弹下的立宪闹剧

第六章 大清也可以说不

 (一)不听话,废了你

 (二)一个传教士引发的血案

第七章 好女不吃眼前亏

 (一)西行漫记

 (二)老李的最后一次“卖国”

 (三)老佛爷有话说

下篇 放下大菩萨塑渺小之目标

第八章 何枝可倚李鸿章

第九章 绕树三匝康有为

第十章 左右不是袁世凯

第十一章 上下求索孙中山

后记:我为什么要写《重读晚清六十年》

试读章节

第一章 老公很昏庸

对于老姑奶奶慈禧所嫁的这位咸丰皇帝,那根正概括如下:“除了是一个病殃子外,懦弱无能是他一生的写照”。

概括得很对。咸丰皇帝,清文宗(1831~1861),爱新觉罗·奕詝,道光皇帝的第四个儿子,1850~1861年在位。即位不久,因“高考”数次失败而得了失心疯的洪秀全就给他上了一份重重的厚礼——太平天国运动。终其一生,咸丰都没有把这场运动镇压下去。对外,签订了《瑷珲条约》饫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把大清国引向了丧权辱国的泥坑。咸丰呢,英法的铁蹄刚刚撤走,北京的硝烟还未散尽,他就在热河先病逝了,就不能停两年再逝?别说卖国了,就是卖东西也得有个售后服务嘛。

当然逝的原因除了国事之外,还跟他自幼体弱多病,面如黄土,素有咯血之疾有关。更要命的是,身边还有大群患有社交饥渴症的女人需要他来讲“礼貌”,直讲得头昏眼花、腰疼腿软,走路时一不小心就摔个跟头。幸得御医指点迷津,平日里全靠喝鹿血维持。问题是家事国事一塌糊涂,鹿血也支撑不起他的小命了。

那根正进一步说,在他爷爷看来,“中国历史上从来就没有这么一个窝囊的皇帝”。当然,他们所谓的中国历史,仅限于大清史。所以,与老祖宗顺治康熙比较起来,“咸丰简直就是一个败家子”。

败家子也对。咸丰20岁登基,在位11年,政绩几乎为零,如果我们不引入负数制的话。其主要业务除了泡女人抽大烟,就是引发内祸引进外患了。内祸方面,他爹好歹镇下了张格尔的叛乱,他则既没镇下太平天国,也没镇下捻军;外患方面,他爹顶多把外患引到了南京,他倒好,从南京到天津、从天津到北京,一步步引敌深入,直引得英法联军窜进他的后花园,并且放上了火。以致于那根正恨恨地说:“今天说他平庸也只是因为人们的心情早已经冷静下来了,就当时的情况来看,咸丰帝就是个昏君。”

我觉得,咸丰的昏,首先是对外,与西方列强打交道,整个处于山顶洞人的状态,不打他两下西方世界都会感觉对不起中国人民呢。话说回来,爱新觉罗家如果都是英明帝王,不出咸丰这样的败家子,我们还真不乐意呢。道理很简单,若不是他启动了败家的接力棒程序,说不定我们现在还都留着辫子撅着屁股给爱新觉罗家三跪九叩呢。所以,我们很乐意旁观他的昏庸。

(一)皇位是这么坐上的

道光共九子:大阿哥奕纬,二阿哥奕纲,三阿哥奕继,四阿哥奕詝,五阿哥奕誴,六阿哥奕訢,七阿哥奕譞,八阿哥奕詥,九阿哥奕譓。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65岁的道光开始考虑秘密立储问题。

鉴于嫡长子继位制的诸多毛病,前辈雍正对之作了改革:一个是秘密立储,一个是择优不择长。其实,9个候选人中,道光实际能选的只有老四与老六:老大奕纬由于不好好读书,还说当了皇帝后先杀掉老师,给爹得知后,请安时被爹的飞毛腿踢向了裆中央,道光十一年(1831年)死了。年24岁,追封隐郡王;老二奕纲活得比较短,2岁时死,追封顺郡王:三子奕继活得更短,1个多月时死,追封慧郡王。老五奕誴生于道光十一年六月十五(1831年7月23),但相貌粗丑、生性低俗,据说大夏天他可以手持大蒲扇,光着膀子踞坐在什刹海边纳凉,咋看也不像个高干子弟,更无领袖风采,不讨老爸喜欢,就在这年被过继给了嘉庆帝的第三子、道光亡弟、悖亲王绵恺为嗣子,等于直接被踢出了接班人之列。老七7岁、老八3岁、老九2岁,一溜的小娃娃。

相形之下,老四奕詝生于道光十一年六月初九(1831年7月17日),现年16岁。老六奕新生于道光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1833年1月11日),现年15岁。两个孩子都是风华正茂,恰英雄少年!

按后来的历史发展以及老六的禀性,也许大家会认为,老六才是皇位继承人的最佳人选。但道光不这么看,他在老四与老六之间有些犹豫不定。当然他最后确定的是老四,中间经过了三次测试:

第一次,诸皇子校猎南苑,结果老六获禽最多,老四却未发一矢,问之,就把他老师、山东大儒杜受田预先教的那套背了出来:“时方春和,鸟兽孳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且不想以弓马一技之长与诸弟相争也。”这套以德治兽、孝悌皆具的假话哄得道光乐开了花,说:“是真君子之度也!”打猎的过程中,老六发现四哥不动手,策马到跟前慰问过的,这兄长给弟弟的回复是:我这两天身体不得劲儿,不敢骑着马跑来跑去的。看看,不管跟老爹还是跟老弟,说假话都不带眨眼的!

第二次,道光弄了两个盒子,一个金制,一个木制,金制的雕着龙,金光闪闪的;木制的刻着麒麟,漆得油黑发亮。道光让兄弟两个各挑一个。老四说:六弟先挑吧。老六听了,好像没听过儒家炮制的孔融让梨故事似的,下手就把金盒抓到了自己手里。老六手里抓获的是金盒,屁股底下失去的却是龙椅,最后只混个恭亲王的名号。这跟他的老师、来自四川的卓秉恬不会教授学生儒术有直接的关系!

第三次,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道光生病,觉得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希望最后决定一下人选,遂召二皇子入对。二皇子都知道这是最后一次机会了,所以各请命于其师,卓秉恬对自己的学生说:“上如有所垂询,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老师知道自己的学生聪明伶俐,学问优长,所以叫他发挥特长。杜受田对自己的学生说:“阿哥如条陈时政,智识万不敌六爷。惟有一策,皇上若自言老病,将不久于此位,阿哥惟伏地流涕,以表孺慕之诚而已。”这老师知道自己的学生笨,只好因材施教,教他以孝藏拙。

最终的结果大家都知道:当道光托付后事的时候,老六在一旁指点江山,粪土当年万户侯,好像在参加国际大专辩论赛似的。老四则在一旁撅着屁股只管哭,不但哭得老六没法说下去,还哭得道光也掉了泪。于是乎,老四被立作接班人。

幸运的是,道光秘密立储的档案保存了下来,现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楠木鐍匣装有相关谕旨:立储谕旨一份,满汉合书“皇四子奕詝著立为皇太子”,汉文书“皇六子奕訢封为亲王”,包封纸上写有“道光二十六年六月十六日”;道光临死前亲笔朱谕一份,上写“皇四子奕詝著立为皇太子,尔王大臣等何待朕言,其同心赞辅总以国计民生为重,无恤其他”。第一份谕旨很不正常,一纸两谕。把老四立为太子的时候,还捎带着把老六立为亲王,这在大清王朝是从来没有过的。第二份谕旨也不正常,临终前的道光似乎对王公大臣等有些不耐烦,难道,王公大臣中有人对道光的政治安排有所异议?

不管怎么说,老四弄成了。

有人说:咸丰做皇帝,错不在他自己,而在道光。因为道光在选皇太子的时候,只考虑以德治国了,忘了才。那根正对此表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咸丰也没有什么德。

是啊,咸丰有什么德呢?有也是伪德罢了。中国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有着神奇的文化和神奇的人民,什么样的人间奇德都能炮制出来。

孔融四岁能让梨,也不知是他爹炒作的,还是他娘瞎编的,多么的孝悌啊,幸亏这孩子长大以后,发表了这样的高论:“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这些高论扭转了我对他的悲哀看法,他终于不再是伪德下的牺牲品了。

至于我们河南林州,干脆发生了郭巨埋儿的故事——这故事让我对林州耿耿于怀,因为我是林州的媳妇儿。郭巨怕自己的儿子与母亲争食吃,影响自己的孝心,所以弄个坛子,把儿子活埋了。这一埋,就上了中国二十四孝的光荣榜!

杀人犯都能成为道德的表率,也就当时中国的土壤能孕育出这样的怪胎来——道德的实质是极不道德,甚至违法;道德的操作是虚伪,甚至是玩道德。不得不承认,满洲人人关前,精神上还没有这么衰,但是很不幸,他们人关了,汉化了,于是乎,猪流感就传染上了——满洲皇帝搞起文字狱来,绝对不比汉家皇帝差;满洲皇帝喊起以德治国来,绝对不比汉家皇帝弱。具体到咸丰,整个一三无产品——无才、无能、无德,但在咱山东大儒杜受田的指导下,就玩上了皇位,你不服还真不行,那时在中国做事,靠的是术!

P2-5

序言

成丰十一年七月十七(1861年8月22日)凌晨,大清第七代皇帝成丰于日理万机、焦头烂额中因病不治,逝于热河,现承德,避暑山庄,享年31岁其唯一的儿子,6岁的载淳继位,年号祺祥。

大清这艘破船,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撞死了两位船长,下一步准备驶向何方?小载淳不知道,他爹给他指定的顾命八大臣不知道,也许只有他娘知道!

他娘,大清第一寡妇叶赫那拉·杏贞。

叶赫那拉·杏贞,小名杏儿。少数民族,满洲镶蓝旗人,后改隶镶黄。虽然八旗满人整个儿高于汉人,但其内部照样分了等级:上三下五。镶黄、正黄、正白乃上三旗,担任皇宫禁卫等任务,是皇帝的亲兵,由皇帝亲自控制,地位较高;正红、镶红、正蓝、镶蓝、镶白称为下五旗,驻守京师及各地,由诸王、贝勒统辖,地位较低。咸丰死的这一年,升级为太后的杏贞做了帘子后的国家领导人,就开了后门,把自家的旗籍成分做了涂改,由下五混进了上三!

闲话少说,晴天一声雷,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1835年11月29日),杏贞出生了。出生圣地,北京西四牌楼劈材胡同(今辟才胡同)。她爹,安徽宁池太广道惠征,在女儿进宫前还是山西归绥道来着,在咸丰二年(1852年)女儿进宫刚一年,女婿就给了他宁池太广道这个肥缺,正四品,略高于现在的正局级干部。她爷,景瑞,最高做到刑部郎中,正五品,正局;她老爷爷,户部银库员外郎吉郎阿,从五品,大清中央银行负责人,约等于副局;她八辈子祖宗,最著名的有康熙重臣纳兰明珠和明珠之子、大才子纳兰性德。

好多人认为慈禧乳名“玉兰”,甚至把人家的出生地搞了很多处,从安徽芜湖窜到内蒙呼和浩特,从甘肃兰州横到浙江乍浦,从山西长治回溯到北京,跟抢亲似的。现在更有抢尸的了。比如我们安阳,不管考证是否充分,抢先宣布曹操墓就在俺们这疙瘩,搞得其他地方的同志很被动,曹操的老家安徽亳州直喊曹操墓哪儿也不在就在亳州,河北邯郸磁县也嚷嚷曹操墓不在别处就在俺们磁县索井村!曹操如果泉下有知,也算体验了别样的五马分尸之味。同理,杏贞再亲民,也不能每处都出生一回。我觉得,凡不涉及价值判断的,比如这种家谱琐屑,我们最好信从叶赫那拉遗属的说法。具体来讲,我采用的都是那根正的说法。

那根正,原名叶赫那拉·根正,虽然生长在新中国,但是人家的爷爷叶赫那拉·增锡却是生在龙旗下,长在旧王宫。增锡的父亲是叶赫那拉·桂祥,桂祥乃是杏贞的弟弟,桂祥的女儿、增锡的姐姐静芬后来被她姑姑杏贞弄进皇宫做了光绪皇后,即后来的隆裕皇太后。

也不知这姑娘是谦虚还是营养不良,有限的几张照片中总是弯腰驼背含胸缩肩的,整个一“败仪天下”。至于智商,可能也高不了,至少比她姑姑差远了,否则也不至于被袁世凯玩得滴溜溜转,典型地被卖了还帮人数钱。

简单总结一句吧,隆裕是那根正的姑奶奶,杏贞是那根正的老姑奶奶。所以,姑奶奶们的人生履历,还是人家侄孙说了算!

杏贞4岁时开始在家馆读书写字,一直读到14岁,人称美才少女。咸丰元年(1851年),17岁的杏贞大运临头,被选为秀女。咸丰二年(1852年),18岁的杏贞被她的老公、大清最高领导咸丰封为兰贵人,入宫进驻储秀宫。贵人职称偏低。清制,皇帝老婆共有八级。第一级皇后,第二级皇贵妃,第三级贵妃,第四级妃,第五级嫔,第六级是贵人,第七级常在,第八级答应。兰贵人这算是第六级吧,起点不高。不过事在人为,贵人明白,既然不能一步登天,那就一级一级地往上爬吧。咸丰四年(1854年),由于长得好兼干得好——用普通话来讲,乃是以美色得宠;按野史讲,是用金钱买通内侍,让他们引导咸丰走近圆明园的“洞荫深处”,杏贞其时正在那儿大唱艳曲,于是咸丰就被钓上了。总之,杏贞晋级了,被提拔为懿嫔。咸丰六年(1856年),干得太好了,给老公生了个儿子,政绩突出,再次晋级,是为懿妃。  咸丰帝从继位到现在N年了,勤勤恳恳地在后宫耕耘一片片的处女地和非处女地,愣是结不出一粒子来。咸丰五年(1855年),丽贵人倒是生了,可惜是个丫头。现在懿嫔生了个儿子,革命后继有人,喜得咸丰诵诗云:“庶慰在天六年望,更欣率土万斯人”。高兴之余,当然是提拔孩子他娘。不过高兴得有些过头,不由分说就把他爹和全国人民都代表了。因为这诗句的意思是:老爹道光在天之灵六年了,眼巴巴地等孙子呢,这下可高兴了;还有,全国亿万人民由于有了新的小主子,用鲁迅的话来讲,有望做稳了奴隶,所以也欣喜万分。可见,有了小主子,人民被代表被幸福,也是很有传统的。咸丰七年(1857年),随着儿子的茁壮成长和咸丰长期的点球失误,导致其他后妃们没一个能生出其他的皇子来,加之咸丰的高兴劲儿一直缓过不来,所以懿妃第三次晋级,是为懿贵妃,由于前面没有皇贵妃,懿贵妃就算是第二把交椅了,仅次于皇后。是年,杏贞23岁。

历史充分证明,女儿也是传后人,生男生女一个样。说实话,大清的百姓要是生个儿子做了皇家太监,倒不如生个女儿做皇家后妃呢。当然了,后者是汉唐雄风时代的汉人才能摊上的美差,自从大清入了关,这彩票就轮不到汉人头上了。因为大清实行种族歧视政策,奉行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传统,满汉不得通婚,汉人家的女儿那是无缘进宫的,这叫“汉不选妃”。当然汉人也不算太吃亏,因为大清政府还规定“满不点元”。也就是说,满洲人科举考得再好,也不能进前三元:状元、榜眼与探花,也叫三鼎甲。这叫堤内损失堤外补,汉家女人用自己的肉体牺牲给汉家男人换来了科举前三名。

我们常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必有一位为之牺牲的女人,看来这种牺牲也是有传统的。野史传说,杏贞的老公咸丰在“汉不选妃”方面做了一些手脚,以打更需要购进了诸多汉女。说是让这些女人打更,其实是咸丰给她们打更——其中最受宠幸的四个更女被咸丰赐曰牡丹春、杏花春、武林春、海棠春,是为四春。但是再春也仅是皇家三陪的角色,编制外的,职称也是没有的,所以汉人们只好重男轻女了,至不济,生些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之类的一代权臣或枭雄,权作弥补与安慰!

幸福的女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女人各有各的不幸。现在,咸丰在热河蹬了腿,杏贞不幸做了寡妇。其情何堪?

普通的寡妇吧,哭丈夫的时候少不了几句“你这个挨千刀的,你这个狠心的,怎么舍得下我们孤儿寡母”云云。问题是杏贞不是普通的寡妇,不能如此凌迟丈夫,口头上也不行。一国首脑老婆,人称第一夫人。那么一国首脑遗孀,是不是就该称第一寡妇了?理论上讲,咸丰死后,大清的第一寡妇应该是皇后钮祜禄氏。鉴于理论与实践的经常性脱节与远远的挂不上钩乃是大清特色,鉴于钮祜禄氏智商与情商的严重低下及她在政治舞台上的实际地位与渺小作用,更鉴于杏贞对成丰政治遗嘱的发挥性继承及其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寡妇的一妇专权万夫莫开的巾帼气度,所以大清真正的第一寡妇非杏贞莫属。既然是第一寡妇,哭丈夫的时候就不能混同思想觉悟不高的一般老百姓了。再说了,杏贞才27岁就守了寡,不悲痛也对不起自己。

好歹生了个儿子,还是成丰唯一的儿子,没有竞争对手参与竞标。虽然年龄小了些,6岁,但在天朝做皇帝,是不论年龄的。也叫不幸中的万幸吧。6岁的载淳顺理成章地接班做了大清皇帝。小皇帝登基后,谕内阁给两个娘上了尊号:钮祜禄氏升级为母后皇太后,叶赫那拉氏升级为圣母皇太后;前者住到了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的东暖阁,后者住到了西暖阁,所以又有了东太后与西太后的俗称。一个月之后,儿皇帝又谕内阁,给两个娘上了徽号,前者为慈安,后者为慈禧。

孤儿寡娘,其情何堪。

更不堪的是,咸丰临终前任命的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有些不合拍。如果说钮祜禄氏由于她的低智商、低情商和无欲无求的品性好歹能赢得肃顺八人帮的一些尊敬的话,那么叶赫那拉氏正相反。明朝之后,中国流行女子无才便是德。她不但有才,写C-读书绘画批奏折,都行,虽然免不了诸多错别字;还有欲,权欲、人欲、女人欲一大堆。据说后来丁宝桢杀安德海,还故意晾其尸来着,似乎想让臣民看清楚,小安子那东西确实被阉净了,也算侧面给太后平了反,免得百姓吃饱了没事干,道路以目甚或嘈嘈切切错杂弹,制造谣言赢得诽谤罪。不过,即使这样,按照当时的正统标准,杏贞也算是多重“缺德”了。

肃顺作为中国男人中的男人,对杏贞这种“缺德”女人还是有些侧目的。作为杏贞老公的第一亲信,肃顺也知道,咸丰早就有些不太喜欢杏贞了。咸丰身为大清后宫唯一的男人,天天与女人切磋交流,敦交睦好,当然不会太憨,早隐约觉出,孩子他娘不是个好东西,为此他甚至想到了钩弋夫人——汉武帝杀母留子的故事,并为此探过肃顺的口风,据说吓得肃顺不敢吭气儿。当然另有其他版本,说是肃顺启发咸丰效仿汉武的,咸丰不但没听从,还在酒后泄露给了孩子他娘。充分说明,人家两口子,床头打架床尾合,第三者最好不要掺乎。事实上最后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无论如何肃顺算是得罪了杏贞。现在老公死了,肃顺智囊团的存在与骄横,让她很不高兴。小寡妇化悲痛为力量,抹掉眼泪上战场,一举发动了辛酉政变,成功粉碎了以肃顺为首的八人帮。举国上下,一片欢腾。

小寡妇出手就这么漂亮,足足奠定了她“我是寡妇我怕谁”的底气,以至于最后发展成这样的思想精神:谁让我一个人不高兴,我就让他全家不高兴;谁让我一时不高兴,我就让他一辈子不高兴!

按慈禧娘家代表那根正的说法,慈禧拥有的是“不快乐的青春”。成丰活着的时候,慈禧因漂亮而受宠,引来了诸多嫉妒、闲话与陷阱,她不得不接受挑战;咸丰死后,肃顺八人帮欺负孤儿寡母。27岁的小寡妇不高兴,发动政变,开始了第一次垂帘听政!

按祖制,两太后应该居住慈宁、寿康、宁寿等宫,但为了方便听政,就住进了皇帝的寝宫——养心殿后殿。慈禧住西耳房,当时名为“平安房”;慈安住东耳房,当时名为“绥履殿”。载淳亲政后,慈安移居东六宫的钟粹宫,慈禧移居西六宫的长春宫,快乐的日子就这样继续下来了。

问题是没高兴多长时间,寡母的独子同治皇帝又死了。时为同治十三年(1875年),慈禧41岁。守寡14年,资深寡妇最大的痛当是:中年丧子!按娘家人那根正的说法,慈禧“所有的幸福都结束了”。

一个寡妇的幸福结束了,陪葬的却是大清全体臣民!

也不知哪方专家说过,一个女人,最适合她的是三个孩子,否则精力充沛的她会无事生非的。这话我信,能量守衡嘛,母爱也是一种能量,总得让她有事干。潘金莲若与武大郎生了三个宝宝,与西门庆勾搭成奸的偏好与性趣将大大减少,甚至没有。

人家慈禧既没了夫,还没了儿,闲得嘴里能淡出个鸟来。红杏出墙,似乎又不大可能,后宫里一溜的宫女与太监,纵有贼心,也没贼与你搭配啊。宫外恁多爷们儿,也没人敢跟她讲“礼貌”。她又不好意思像武则天那样,公开的母鸡司晨兼抱养二爷团什么的,只好把全部能量灌注到国家大事与自己的吃喝玩乐上了。

她把自家妹妹婉贞与老公弟弟醇亲王奕譞的儿子、4岁的载湉抱进了宫中,收做了儿皇帝,是为光绪。从咸丰这方面排,光绪是侄儿;从慈禧那方面排,光绪是外甥。像慈禧这种女强人,连自己的亲儿子都谈不上爱,对载湉这样的侄儿兼外甥,更是铁定后娘心了。

慈禧对此自述如下:“皇帝入承大统,本我亲侄。以外家言,又我亲妹妹之子,我岂有不爱怜者?皇帝抱入宫时,才四岁,气体不充实,脐间常流湿不干,我每日亲与涤拭,昼间常卧我寝榻上,时其寒暖,加减衣衿,节其饮食。皇帝自在邸时,即胆怯畏闻声震,我皆亲护持之。我日书方纸课皇帝识字,口授读《四书》《诗经》,我爱怜唯恐不至,尚安有他?”  那根正也说,他老姑奶奶一开始也想把这孩子视为己出来着,只是后来越来越失望。此话也许对,因为我们没法考证,更没法诛心,断定慈禧一开始就是个后娘心。但是我们可以看结果,按我的评价,娘亲不亲,主要得看孩子在娘面前敢不敢耍娇、耍赖、耍横。光绪老大不小了之后,在慈禧面前都一副乖孩子的模样,个性不像同治那样混不吝,与她娘玩二百五,这应该就是后娘与亲娘治下孩子的显著差别了。

总之,刨除遗传的因素,同治的娇横与光绪的懦弱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还是能说明慈禧做亲娘与做后娘是有所不同的。不过也不知这后娘咋想的,武则天给自己创造一个单独的名字:武曌;这后娘却给自己创造一个单独的称呼:亲爸爸!如果说“明空”反映了武皇的政治诉求与人生境界的话,那么“亲爸爸”则显得有些不伦不类别里别扭。

日常口语中,满族人称爸爸为“阿玛”,称妈妈为“额娘”,而“爸爸”,则是“额娘”的尊称,一般只有掌家的嫡母(正妻)才可以配享。如果说“爸爸”显示的是慈禧掌家的正宫太后的威风,那加个“亲”字干吗?爹亲娘亲不如老佛爷亲?

光绪称慈禧为亲爸爸,与此同时,宫里宫外的人开始称慈禧为老祖宗、老佛爷。老祖宗还好理解,《红楼梦》里的贾母就被一干人等一口一个老祖宗地招呼着。至于老佛爷,据说来源不少,第一,它是清朝皇帝的特称,就像宋朝皇帝特称“官家”一样。第二,据说是光绪初年,慈禧二度垂帘时皇宫大秘书长李莲英拍马屁的结果——李秘书长在北京万寿寺大雄宝殿三世佛的后面另建一慈眉善目的观世音坐像,当着文武百官与寺院住持之面认定太后就是当今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并带头跪下大喊老佛爷。自此,老佛爷这个称呼便横行天朝,资深寡妇开始向老寡妇过渡!

老寡妇越来越不高兴。光绪二十年(1894年),老寡妇60岁了,想大办生日。偏偏小日本捣蛋,甲午战争爆发。小日本捣蛋也就算了,国内某些大臣也捣蛋,建议老寡妇停止挪用海军军费扩建她的颐和园,以致于老寡妇咬牙切齿地说出了她的名言:“今日令我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生不欢”!

她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儿皇帝光绪富国心切,强国心盛,病急乱投医,跟“广东小人”(恭亲王老六语)康有为搅到了一起,搞什么劳什子维新,维得老寡妇、既得利益集团和顽固派们“心神不宁”,于是乎,她又政变了,时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旧历戊戌年,所以称戊戌政变。老寡妇64岁,开始了第三次垂帘,名曰“训政”!

年龄越老,脾气越大,训政也觉得不够解恨。既恨光绪对她的负心,更恨“广东小人”康有为对光绪的忽悠,还恨日英等东西洋人对“广东小人”的庇护和对维新的支持。于是老寡妇想废掉光绪,另立端王载漪的儿子溥儁,没成想外国人严重干涉大清内政,抗议并声明:除了光绪,其他中国领导人他们一概不承认,还说什么后果自负!老寡妇一听就冒烟了。载漪又从背后添了一把火,搞了张“勒令老太后归政”的所谓洋人照会。这下完了,老寡妇干柴失火,豪迈千古,同时向11国列强宣战。

宣战就宣战吧,问题是老寡妇的宣战与众不同,完全无视当时的国际游戏规则,对外没给任何一个国家下最后通牒,仅对内下发一个“俺实在忍受不了”的诏书,以致于一些高级将官不知道该跟谁开战,回问中央咱到底与哪国失和了?更要命的是,太后所谓的开战就是让官军与义和团特攻队攻打外交使馆与租界区,不分哪国,见洋人就杀,遇洋货就烧,逢洋字就骂,沾洋气就打。朽屋遭暴雨,破船遇飓风,天朝陷入了庚子之乱……历史证明:老佛爷不高兴,后果很严重!

天朝路在何方,天朝如何崛起?

过去仍旧在向我们招手,历史依然是未来的路径。老佛爷不在了,但她的精神犹存!让我们走进历史的深处,去体味那历史的吊诡吧!

后记

老佛爷专政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迹。那时候一个最鄙视女人的国度,居然被一个女人玩弄于股掌之间近半个世纪。武则天咱就不说了,因为那时候的中国女人还没有开始裹脚,那时候的中国寡妇还能再嫁,那时候的中国阉儒还没有发明存天理灭人欲之类的生化武器……

老佛爷她老公常说的一句话是:我大清尚有人耶?

有,这个人就是他老婆懿贵妃!

但是这一切都构不成我写老佛爷的理由。从感情上讲,我不太喜欢她。从理智上讲,我从没想到要写她。作为执政者,她是一个封建帝王;作为女人,她是一个寡妇。封建帝王,中国两千年的历史下来,那是一串长长的名单,但是,除了我们河南帅哥袁世凯有特别的研究价值外,其他帝王构不成文化基因上的突变与体制上的突破,因此都是不咸不淡的话题;寡妇,中国两千年的社会下来,可以组成一个又一个庞大的军团。这军团的背后,是中国文化的反人性与反社会,可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反动性,慈禧又远远不如祥林嫂那样的底层女人更具代表性。只不过,既是寡妇又是最高执政的,在中国历史上倒是不多。而且慈禧所面临的棋盘也与以往有所不同。作为封建帝王,她既面临了中国历史周期率中的末世,又摊上了世界格局下中国文明的衰世。作为寡妇,她既失去了唯一的儿子,还跟养子闹了别扭,自己也没敢明目张胆的母鸡司“晨”。在中国的宗法政治语境下,家事就是国事,国事就是家事。不论是家事还是国事,老佛爷都没有搞好。老佛爷有她昏庸的一面,那是权力使然。中国古代的政治运作,只能使权力者的智商越来越下降,因为子民百姓干脆没有智商。这也叫互相成全。你愚民,民愚你,在自己的历史循环圈里,差不多能维持二三百年。维持不动后,崩盘。子民百姓再造一个大救星,然后下一轮转盘开始,跟蒙着黑布栽头拉磨的毛驴一个情境。老佛爷也有她开明的一面,搞洋务,搞维新,搞宪政。从器物改革到制度改革,百尺竿头,谨慎挪移。

最终动笔,却是缘于网上的一次玩笑。其时中国大地上,刚刚横空出世一本民族主义的垃圾书:《中国不高兴》,也许大家更熟悉它胞哥:《中国可以说不》。

……

如果说大清时代的民族主义情绪还都是真的,那么现在掺假的就多了。更诡异的是,假民族主义者反而是民族主义情绪泛滥的引领者,而真民族主义者则是被引领者,后者乃至成为前者的工具。我们能看到的现象是,前者与后者一齐在路上狂奔,造成了一种声势。前者感觉火候差不多了,要求停下来,后者无停的意识,依照惯性继续往前冲,结果不是自己跌个狗啃地,就是把前者踩上几脚。公民意识比较到位比较健全的社会,玩民族主义,也许还能玩好。因为民族主义的一个重要前提乃是国民对国家的认同。比如欧洲的民族主义是在推翻了神权与王权,民族利益取代王朝利益,民族国家取代王朝国家后才出现的。正如美国学者汉斯·库恩所言:“没有人民主权观念作为先导,民族主义是不可想像的。”

总之,出于种种理由,“中国可以说不”早已成为我写作说话时的一个边角笑料。不过这种笑料并不是始自于我。王小波说他在外国时,经常有外国友人一脸笑意地问他:听说你们中国人都在说不?小波讲这故事,就憋了一脸坏笑。没想到我的朋友王一名更坏,认为“中国可以说不”不够形象生动,应该改成“中国可以说呸”。在外面开会游玩,他动不动就来这么一句,笑死人不偿命。没想到,呸还不够,中国又不高兴了。有鉴于此,我不无调侃同网友说:“我下一个写作计划是《老佛爷不高兴》。你中国不高兴,我老佛还不高兴呢。”没想到话音刚落,网友即轰然叫好,更有编辑朋友撵着我要订出版合同。

一个玩笑,我就上架了。不写不行了。只好搁置原先的写作计划,打理起了老佛爷。后来书在出版时,改为了现在的书名。  站在历史的全方位角度,我们固然要谴责老佛爷;可是站在现实的逼窄角度,我们又会觉得老佛爷独迈千古。那么这个书的基调如何把握?还有,我写作的动机本是出于对《中国不高兴》一书的调侃,那么具体写作时如何划调侃为讽喻,鉴往以知今?

本书的章节目录不无恶作剧地模仿了《中国不高兴》。《中国不高兴》分三个部分,本书分上中下三篇;《中国不高兴》的第一部分是“中国为什么不高兴”,本书的上篇是“老佛爷为什么不高兴”;《中国不高兴》的第二部分是“中国的主张”,本书的中篇是“老佛爷的主张”;《中国不高兴》的第三部分是“放下小菩萨塑伟大之目标”,本书的下篇是“放下大菩萨塑渺小之目标”。

总之,模仿别人的小样,至少样子上要做到活灵活现。至于内容,还是我一惯的风格与主张。历史在哪里扭曲,我们就在哪里突破,说真话,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说自己想说的话。

历史事实一再证明,中国不高兴,后果很严重。而且这后果更多地体现在内伤方面,也就是自残。

书评(媒体评论)

历史在哪里扭曲,就要在哪里突破。说真话,说自己的话!

——袁伟时,中国近代史专家、中山大学教授

一言兴丧一王朝,女主江山末世熬。富国强兵犹画饼,师夷长技也皮毛。龟行立宪期延祚,铁律循环已套牢。史有前清留覆辙,后人重蹈几周遭?

——章立凡,中国近代史学者

三糊涂,女性。在凯迪杜区《猫眼看人》上长期被视为男人,粉丝如云。但自从她的网络读者发现“端木赐香”就是三糊涂并被确认为女人后。这情形便在凯迪社区上有了变化,暴增的点击数中多了一些不明不白的爱和不明不白的恨,爱她的和恨她的一样多,理由却只有一个:这女人竟然可以这样写历史!

——牧沐,凯迪网络创始人、董事长兼总编辑

读史使人明智——那可不一定;读端木赐香让人明智,这倒是肯定的。甜美清澈的端木赐香妹妹,以豪气和高度令英雄汗颜,但她也是英雄与智者的云梯。中国出了端木赐香!为此。我热烈祝贺史学界,祝贺全体女同胞!

——黎明,杂文家、评论家、南方都市报等多家报刊的专栏作者

以调侃的方式还原真实历史,以轻松的笔调写出深刻思想。痛快在于它无情地揭穿谎言鞭笞专制,痛苦在于它总使你联想到现实。

——郭学明,网名郭老学徒,欧美建筑装饰专家、中西文化学者

也许我们以前看到的历史是糊涂的,但三糊涂不糊涂。故而史书署名曰“赐香”。

——李书圣,网名倚栏读简,著名影视编剧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5:2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