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再勇主编的《六盘水史话》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史话》的分册。内容涉及六盘水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内容,可谓六盘水的“小百科全书”。全书共分七章。第一章介绍六盘水的概况以及六盘水由“煤都”向“凉都”的转型等内容;第二章介绍六盘水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第三章讲述了红军长征过六盘水,播撒革命火种以及中央领导到六盘水视察等内容;第四章介绍了六盘水的历史名人;第五章展示了六盘水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第六章介绍了六盘水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展示了六盘水丰富的旅游资源;第七章从特色都市、产业转型、生态建设三个方面,描绘了凉都美丽的天地。
六盘水是一座可以触摸地球生命最古老记忆的城市,3亿年前的这里曾是一片汪洋;六盘水是一座能够倾听远古人类欢声笑语的城市,盘县大洞的古人牙化石,清晰地见证了26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六盘水是一座让您四季放牧心情的城市,夏季平均气温19.7℃,冬季平均气温3℃;六盘水是一座伴随祖国改革开放律动的城市,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同一天,党中央批准六盘水撤地建市。李再勇主编的这本《六盘水史话》以事为点,以时为线,通过展示六盘水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内容,让您了解六盘水、热爱六盘水、投资六盘水、落户六盘水、融入六盘水。这部良好的市情教材、便捷的工具书、弥足珍贵的“资冶通鉴”,可以进一步提升六盘水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对打造好“贵州屋脊·中国凉都”有所裨益,并助其风行天下。
抗日战争胜利后,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郎岱县的农民游击武装,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1948年8月,中共黔北工委负责人张立为加强贵州西部地区工作,先后派郎岱籍地下党员王舍人、地下工作人员刘永到郎岱,联系在关岭开展地下工作的兰华富,郎岱、关岭一带的地下斗争由王舍人、兰华富、刘永三人共同领导。在郎岱、关岭一带发动群众,组织革命武装、开展武装斗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配合西南解放。
1949年2月下旬,王舍人、刘永获悉敌人将从安顺运一批武器到郎岱,如果想得到这批武器来武装队伍,只有攻打郎岱县城。因张立在香港,不能直接请示他获得批准,如果等张立回来,又可能坐失良机。王舍人、刘永经反复考虑,认为攻城夺取敌人武器以武装自己,符合张立关于发展革命武装、开展武装斗争的指示精神。于是二人决定组织武装暴动,攻打郎岱县城。
为做好暴动的准备工作,王舍人、兰华富、刘永在庄家寨召集陈永昶、张桂江、喻忠诚等游击武装队负责人举行会议,讨论了暴动的有关问题。首先,大家认真分析了敌我力量。敌人的主要力量是县保警大队,共3个中队,有300余人,分别常驻岩脚、毛口、郎岱。郎岱中队加上保警大队部的一个班,共有100余人。暴动游击武装集齐有600余人。人数上,游击武装队占绝对优势。守城敌人虽有毛口、岩脚两个保警中队的增援力量,但距离郎岱较远,远水难救近火。至于几股地主武装共千余人,有的已与游击武装队达成协议,有的离城较远,住地分散,只要郎岱战事速战速决,即可避开敌人相顾驰援之危。其次,会议研究了攻城的战术问题。郎岱城墙高而且较为牢固,易守难攻。历史上,张三元、罗朝阳、唐逊虞,先后于1921年、1929年、1943年3次攻城不破,应为前车之鉴。会议决定,采取夜间偷袭的办法,入城点选在住户较少的北门外朱家包,由先遣队踏云梯翻越城墙,打开北门,放队伍人城,分路围攻,消灭敌人。最后,会议客观地研究了暴动的成败进退问题。鉴于农民武装初建,枪械弹药不足,缺乏军事训练,作战素质不高,同敌人比较,虽然人数上占优势,但在作战能力上却处于劣势,加之郎岱及其周边地区的反动势力相对强大,王舍人、兰华富、刘永等客观地估计到,暴动成功并无十分把握。如果暴动成功,留城数日,开仓济贫,然后撤往花德河、长岭岗一带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与周边农民反蒋武装紧密联系,迎接人民解放军渡江西进;如果暴动失败,武装队就分散到农村隐蔽起来或到周围的九层山一带打游击,坚持斗争。
1949年2月28日,王舍人、刘永又在长岭岗管德芳家召集有管德芳、喻忠诚、艾永沧、张桂江等20余人参加的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确定暴动的时间和参加暴动的武装组织及作战部署。会议确定参加暴动的武装有:郎岱北面陈永昶领导的花德河武装与梭大李灿成武装,这支武装担任庄家寨会议决定的先遣队任务;南面李兴隆领导的卡细、洒志武装;关岭方面是刘凤山、易德安领导的沙营、岗乌武装;把仕寨、长岭岗有杨忠良、杨忠亮的武装;梅子关、营盘、六枝的喻忠诚、李仲文武装;岩脚的王永武武装。会议确定参加暴动的各路武装于1949年3月3日前到长岭岗集中。这次会议决定的事项连夜向各路武装传达。
正当各路武装相继到长岭岗集结之时,1949年3月1日,县保警队队长岑元梁派8名保警队队员,到暴动武装活动中心花德河催交粮款,保警队当晚住花德河。陈永昶部决定于3月2日晨在保警兵返回途中设伏,消灭保警兵,夺取枪支,武装自己。但因安排不够缜密,暴露了目标,反被保警兵开枪重伤了队员马国忠,陈永昶逃往县城。游击武装负责人得知花德河武装设伏夺枪失误的消息后,通过认真分析研究,认为在游击武装汇集备战之时,敌人派保警兵催粮这件事发生得蹊跷。敌人是真催粮,还是借机探察游击武装情况,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如果是后一种情况,这场伏击将会打草惊蛇,于战事不利,于是决定3月3日凌晨4时前,各路武装在郎岱城东郊羊猫冲集中,天亮时攻打郎岱城。
1949年3月2日下午,各路武装陆续抵达羊猫冲。武装队伍共300余人,有枪200余支。岩脚武装未赶到。各部武装聚集后,王舍人宣布参战武装力量的临时编队和作战任务:一中队由李兴隆、卢进先、刘凤山、易德安等部组成,由李兴隆负责指挥,任务是攻占伪县政府,解除伪保警队武装;营盘、把仕寨武装,编为二中队,由喻忠诚指挥,任务是控制高炮台制高点,攻击伪高等法院二分院,解除伪法警武装,得手后即与其他两个中队合击伪县政府;三中队由陈永昶和李灿成部组成,由陈永昶指挥,任务是担任前锋、架梯入城、破北门,放大部队入城,之后占领高炮台,封锁伪县政府后门。宣布完编队和明确作战任务后,王舍人宣布纪律要求:不准拿老百姓的东西;缴获敌人的武器一律充公;国民党仓库里的物资不准乱动;对地主富户不许乱抄乱杀。随后,刘永宣布战斗中统一联络口令为“解放”。最后,明确交代了暴动主要领导人的分工情况:王舍人为军事总指挥,入城指挥作战;兰华富、刘永在城外临时指挥所负责指挥接应工作,临时指挥所设在北门外朱家包。一切准备就绪,王舍人一声令下,担任前锋任务的陈永昶中队率先出发,随后李兴隆、喻忠诚两个中队相继向郎岱北门外朱家包进发。
P34-37
六盘水市位于贵州西部,有“贵州屋脊·中国凉都”“江南煤都”和“十里钢城”的美誉,是全国63个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之一,是国家确定的“攀西—六盘水资源综合开发区”和贵州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毕水兴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线建设”时期,国家为开发贵州西部煤炭资源,在六枝、盘县、水城境内建立煤炭基地,于1970年12月成立六盘水地区。1978年12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地建市,现辖4个县级行政区和5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01个乡(镇、街道),1036个行政村和144个社区,总面积9965平方公里,人口320万。
资源富集
六盘水境内有煤、铁、锰、锌等30余种矿产资源,其中煤炭资源远景储量844亿吨,探明储量180亿吨,保有储量168亿吨;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50万千瓦,技术可开发量115万千瓦。风能资源总储量约567万千瓦,技术可开发量193万千瓦。六盘水具有水、火、风互济的能源组合优势,是国家规划建设的十大煤炭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西电东送”工程的主战场,是南方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煤化工基地。通过“三线建设”以来近半个世纪的努力,六盘水市建成了一批大型骨干企业。水钢、盘江、水矿三大企业先后进入“百亿企业”行列,其中水钢在2009年全国500强企业中排第343位,2011年盘江、水矿在全国煤炭行业100强中分别排第47位和第53位。2009年9月,国务院将六盘水市定为全国资源富集区循环经济试点城市。
气候凉爽
六盘水境内年平均气温12.3℃~15.2℃,其中夏季最热月平均气温19.7℃,全年凉爽舒适级和舒适级以上的时间为223天以上,是夏季避暑纳凉的理想选择之地。2005年8月,中国气象学会专家组认定,六盘水具有“凉爽、舒适、滋润、清新,紫外线辐射适中”的气候特点,授予其“中国凉都”称号。2010年以来,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每年达100%,其中2012年空气质量优的天数达到231天。六盘水市先后多次被评为“全国十佳绿色环保标志城市”“全国十佳旅游避暑城市”,并被列入“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
景色独特
六盘水境内山峦众多,绵延起伏;沟壑纵横,深幽险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六盘水山奇水秀,融民族风情和喀斯特地貌风光于一体的旅游风景别具一格,景区景点独具特色,有亚高原户外运动、文化体验、避暑养生基地——野玉海国际山地旅游度假区;大型湖滨度假、水上运动、户外赛事基地——牂牁江湖滨旅游度假区;现代与休闲、城市与农村相结合的大型旅游城市综合体——百车河生态旅游度假区;“世界活化石基地、中国古银杏之乡”——妥乐古银杏旅游景区;“高原牧场、佛光胜景”——坡上草原景区;以地质科普、户外运动、高原观光为特色的复合型山地旅游度假基地——韭菜坪旅游景区;以乡村农业观光体验、养生休闲度假为特色的旅游景区——陇脚月亮河景区等。
区位较好
六盘水与昆明、成都、贵阳、南宁4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重庆的距离均在300~500公里,是国家确定的196个公路交通枢纽城市之一。320国道横贯东西,贵昆铁路、南昆铁路、内昆铁路、水红铁路在六盘水交会,是内地南下出海、进入东南亚的重要陆路交通走廊。在建的沪昆高铁、杭瑞高速、六镇高速、水威高速、盘兴高速和六盘水月照机场等重大交通项目建成后,六盘水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显。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大年先生根据其提出的城市对称分布理论,预言六盘水市将发展成为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大城市。
文化厚重
六盘水是史前古人类的重要栖息地,具有丰富的史前文化、长征文化、“三线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盘县大洞被评为1993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之首。水城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1998)、“中国民间绘画艺术之乡”(2008)。六盘水市有汉、彝、苗、布依、白、回等38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28%,民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同时,六盘水作为一个移民城市,海纳百川、开放包容,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交相辉映、独具特色。
六盘水作为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资源型城市,经过“三线建设”以来的努力,逐步发展成为以煤炭、电力、钢铁、建材和装备制造为支柱的工业城市,资源型产业比重大、产业结构单一、发展方式粗放、资源消耗严重、环境压力大的问题也日渐突出。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实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打造现代特色都市,全面建设具有实力、魅力、活力的文明幸福六盘水,与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决策部署,大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力推动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特别是通过承办第八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六盘水大力加强城市功能性基础设施、旅游基础设施和接待服务设施建设,积极培育发展新的产业业态,大力发展旅游休闲度假产业,全力打造“中国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城市”,逐步实现了从“江南煤都”到“中国凉都”的华丽转身,初步闯出了一条从资源型城市到旅游助推城市整体转型的路子。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将《六盘水史话》纳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史话》丛书出版发行,我们深感荣幸和自豪。《六盘水史话》集“史情、地情、民情”于一体,熔“史料性、地域性、民俗性”于一炉,可称“市情百科”。希望广大读者能够通过这部书了解中国凉都六盘水,关心中国凉都六盘水。320万凉都人民,热情欢迎各位读者莅临六盘水观光旅游、休闲避暑、度假养生、投资创业、工作生活。
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承蒙《中国史话》编撰委员会专家学者们惠予审阅、悉心指导,在此,谨致深切的感谢!
中共六盘水市委书记 李再勇
2014年7月
《六盘水史话》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史话》之一种,旨在把六盘水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和景观以生动活泼的文字、图片展示给广大读者。本书由市委书记李再勇任编委会主任,并亲自担任主编。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市社科联主席杨宏远,市政府副市长、民盟六盘水市委主任委员范三川任副主任。他们对该书的编撰工作高度重视、亲自指导。
《六盘水史话》在编写过程中,得到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龚远鹏、市社科联专职副主席赵略、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余朝林、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李瑜、市文体广电局局长周应寿、市旅游局局长李飞霜等领导的关心和支持。王娟、胡松、杨兴字、余漫江、张金文、陈涛、薛云、毕封、刘军等作者付出了辛勤劳动,最终得以成书。在编辑出版方面,得到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和市社科联有关同志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对为本书编撰和出版给予帮助的所有同志表示由衷的感谢。
比起六盘水丰富的历史和鲜活生动的现实生活来,任何精美的文字表述都是苍白的,都仅仅是撷取了几朵浪花。本书仅给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寻访六盘水悠久历史文化的线索,有兴致的读者朋友们,不妨以本书为向导,顺藤摸瓜,寻幽探隐,以您的新发现,来批评、填补本书之缺憾。
《六盘水史话》编委会
2014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