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于锦缎稍微有点儿知识
有个机会凑巧,当时的庙里有大量的《大藏经》出来。严重到什么程度,多半是织金锦缎做面子,早的早到永乐三年,晚的晚到雍正十三年,一般多半是万历二十五年。我曾经做过记载,谈到织金锦的年代问题和它的用途。我们知道,元朝大概前后一个世纪中间,大量织“纳石矢”,就是波斯的金锦。但元朝被消灭了以后,这个名词也消灭了,都不知道“纳石矢”是个什么东西。我相信这个东西应该有机会去理一理,特别是近代这个东西是忘不了的。
我们读《马可波罗游记》,他曾经提到一个问题很有趣味,说他们内部打仗的时候,70万人打仗,用织金锦缎做旗帜,延展了好几里路。还没打仗以前,大家弹二弦琴唱歌;到交锋的时候,每一个人射60支箭,射完了再动手,一天工夫就解决战争。我看这么大的场面,不会是完全虚构的,就是小说家一定也还有些证据可以探索的。
结果我就有机会看了几部明朝《大藏经》,一般一部多是五千多本、六千总编号的。恰好北京有个习惯,一些很小的庙里,凡是敕建的,差不多都有《大藏经》,像潭柘寺、戒台寺这种地方,就更多。所以我就用这些机会。看了几部藏经。最近外面传说我看完了多少藏经,其实我只看了藏经的封面,内容我没有机会看到。也不是没有机会,因为我看不懂。除了写经的故事,像《本生经》啊、《九色鹿经》……这些我看过,其他非故事性的、纯理论性的我看不懂。但是我有机会从《大藏经》里得到许多关于锦缎的知识,我才初步地理解,我们凡是没有的,从上下四方去求索,可能得到一些东西,做些比较材料。
那到契丹,比如说波斯金锦应当是捻金的。我们知道锦缎上加金的是两个方面,一个是片金、切丝丝,康熙时代切得像头发丝似的;再一个是裹在芯线外的,叫作捻金。按照织的来说,论捻金的数量来说,清朝它叫“纽”,切片子织金的叫“明金”、“片金”、“缕金”;织花纹不全用的叫“间金”;中间夹杂金,全名叫“浑金”。
记载上提到,宋朝关于用金的技术有1 8种,《燕翼诒谋录》同宋朝纪史上面一共提到18种。到了明,胡侍撰《真珠船》,提到中国用金有38种。所以我们知道金工的发展相当广阔。但是金子在首饰方面不易保存,因为它变成了货币价值的。织金织物按照佛教的习惯保存得非常之好,完完整整的。比如定陵发掘的时候,170件衣服,170多匹完完整整的锦缎。这个锦缎太重要了,为什么呢?凡是刘若愚《酌中志》上提到的当时锦缎样子,上面都有。而且是用元朝的制度方法,讲不是多少尺,而是多少派,现在苗乡还在用,就是两手向外拉开(的长度叫一派)。定陵锦缎的名称,用的是全名称,什么什么八宝云,很长的名字。上面还有每个织工的名字,多少尺寸,哪一年进贡的,每一个都有一个黄棍棍,给人一个方便,可以拿来核对《天水冰山录》严嵩抄家的那批锦缎。现在我们谈到锦缎,总是这两个材料。因此我们向上去推,就知道我们所见到的这几万锦缎,中间有许多花纹不仅有唐宋的,还有更早的,这是我们从大量的实物中间得到的小小的结论。
尽管得到的很少,但是提给我们一个新的问题,研究方法我们也可以从许多方面去解决。所以这几年的结果,我们对于锦缎稍微有点儿知识,特别是考古工作者在全国范围里新的发现给我们的帮助更大。比如说,湖南这批锦绣出土了,它不是一个孤立的东西,一般都只晓得美丽、精细,超过我们所想象的以外,其实提到许多另外的问题,这是我们过去不知道的。我们过去只估计到印染的问题大概是秦汉之间出现的,这次就帮我们证明了。
……
P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