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鹤滨是河北人,1924年4月5日,出生在安新县白洋淀东南的北冯村。他的家很穷,只有两间半低矮昏暗的土坯房。父亲做长工,母亲每天编织苇席。尽管度日艰辛,父亲还是决心让王鹤滨读书。在绝大多数传统的中国农民眼里,总习惯把自己吃苦受累遭人欺凌,归结为吃了没读书的亏,王鹤滨的父亲也未能跳出这一思路。
抗日战争爆发后,八路军120师所属的部队在王鹤滨家乡一带打日本,当地民众积极响应。王鹤滨参加了儿童团,还当上了副团长。从那个时候起,领导人民抗日的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这个名字,渐渐在他的心里埋下了根。
1938年8月,王鹤滨高小毕业,参加了抗日政府的工作,当了安新县秘书室的书记员。1940年10月他考入华北联大,第二年转入白求恩医校学习,经考试编人高二期(相当于大专班)学习。
刚刚度过极为严酷的华北反“扫荡”斗争,晋察冀白求恩医校的大部分同学和部分教师,自1943年春季始处于流动状态,后来经历了约三个月的辗转“长征”,西渡黄河来到陕北。王鹤滨和部分同学经过两次考试,进了延安的中国医科大学学习。
中国医科大学由原来的红军卫生学校发展改编而成,学校在距延安城东约十五华里的柳树店,与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隔延河相望。中国医科大学是延安医学的最高学府,学制五年,没有假期,对学生的文化水平要求也高。
这个时期的延安的医科大学,有着这个时期和延安的特色,除了学医学,还受到浓浓的战争与政治熏陶。就是在这里,王鹤滨第一次见到了他景仰已久的中国共产党领袖毛泽东,并当面聆听了毛泽东精彩的讲话。那一天,王鹤滨就坐在第一排,与毛泽东就隔一张当作讲台的桌子。他记得毛泽东讲话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如何经过血的教训,才认识到掌握枪杆子的重要意义。
1944年,王鹤滨以各方面的优异表现,被选为全校的模范学生。第二年夏季,日本宣布投降,因工作需要,王鹤滨的课程尚未学完,就因学业优异,提前被调到医科大学的附属医院住院实习当大夫。
在住院实习期间,王鹤滨有了一次终生难忘的经历。那天,医科大学的王斌校长,为一位妇女做股骨脱臼整扶手术,王鹤滨作为实习大夫在一边观摩。当病人的股骨头上方,被划开一尺多长的弧形切口,两侧翻起厚厚的皮和皮下组织的时候,王鹤滨心理承受不了这样的刺激,懵然瘫倒在地,失去了知觉。
这种精神休克的情况也就发生了一次,自此以后,即使做断肢手术,更鲜血淋漓的场面,他也能经受得起,再也没有过休克和眩晕。可见,医生都不是天生的,是需要经受某些特殊的历练的。
P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