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崛起:现代世界的入口》主要探讨了欧洲这个曾经的落后地区,何以在现代最先崛起,并逐步将自己的势力扩张到世界其他地方,从而强力地给现代世界打上了自己的烙印。在这几个章节中,作者致力于阐述欧洲蕴藏在表面的混乱无序之下的独特性,为此一直上溯到欧洲的古典时期与中世纪,尤其对于基督教与封建主义的作用予以较高的肯定。在这个简短的回顾之后,作者浓墨铺陈了从中世纪晚期到1740年之间西欧政治社会等各方面的变革,在这样的动荡之下,西欧初步孕育出现代世界的各种要素,积蓄起未来领先全球的深层力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欧洲崛起(现代世界的入口)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作者 | (美)R.R.帕尔默//乔·科尔顿//劳埃德·克莱默 |
出版社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欧洲崛起:现代世界的入口》主要探讨了欧洲这个曾经的落后地区,何以在现代最先崛起,并逐步将自己的势力扩张到世界其他地方,从而强力地给现代世界打上了自己的烙印。在这几个章节中,作者致力于阐述欧洲蕴藏在表面的混乱无序之下的独特性,为此一直上溯到欧洲的古典时期与中世纪,尤其对于基督教与封建主义的作用予以较高的肯定。在这个简短的回顾之后,作者浓墨铺陈了从中世纪晚期到1740年之间西欧政治社会等各方面的变革,在这样的动荡之下,西欧初步孕育出现代世界的各种要素,积蓄起未来领先全球的深层力量。 内容推荐 帕尔默等人所著的《现代世界史》初版于1950年,一直广受好评,在同类书中销量名列前茅。它上溯欧洲古典时代,下及21世纪初,娓娓道来西欧如何在数百年里逐渐兴起,创造出一个辐射全球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诸方面的世界体系。其视野宏大,内容广博,文字典雅,观点时有耳目一新而又有理有据,让人感悟历史之深邃典雅。 本书为“帕尔默现代世界史丛书”的第一册,它简要回顾了欧洲古代到中世纪的历史,重点讲述了从中世纪晚期到18世纪上半期欧洲的发展。它旨在阐明,欧洲这个原本落后的地区,如何最先演化出现代的诸种重要事物,从而开启了现代世界之门。 目录 序一 用“现代化”的视角解读现代世界史罗荣渠 序二 现代世界史的标准著作何兆武 序三 历史教科书的黄金标本刘北成 致中国读者 第十版序 第五版序 大事年表 导论:地理与历史 第1章 欧洲的兴起 1.古代:希腊、罗马、基督教 希腊世界 罗马世界 基督教的出现 2.中世纪初期:欧洲的形成 罗马帝国的解体 拜占庭世界,阿拉伯世界和公元700年左右的西方 基督教会与罗马教皇制度的产生 查理曼帝国,公元800—814年 9世纪时的入侵;到公元1000年时的欧洲 3.中世纪盛期:世俗文化 公元1000年后的农业与封建制 城市和商业的兴起 君主国和政府组织的成长 4.中世纪盛期:教会 中世纪的教会和罗马教皇制度的发展 智力生活:大学,经院哲学 十字军,新的入侵,到1300年时的欧洲 第2章 西方基督教世界的动乱,1300—1560年 5.14世纪的灾难 黑死病与其后果 中世纪教会的各种纠纷 宗教会议运动 6.意大利的文艺复兴 意大利城市和“生活”的新概念 人文主义:“文学”的诞生 学校教育、生活风尚和家庭生活 政治与意大利文艺复兴 7.意大利以外地区的文艺复兴 宗教学与科学 神秘主义和世俗宗教 鹿特丹的伊拉斯谟 8.新型君主国 英国、法国和西班牙的新君主国 神圣罗马帝国和哈布斯堡的霸权 9.新教改革运动 路德和路德教 加尔文和加尔文教 英国的宗教改革 到1560年新教的巩固 10.天主教的改革和改组 特兰托会议 反宗教改革的十字军 第3章 经济复兴和宗教战争,1560—1648年 11.大西洋的开放 在东方的葡萄牙人 美洲的发现 美洲的西班牙帝国 12.商业革命 商业和生产上的变化 资本和劳动力 重商主义 13.社会结构的变化 社会阶级 教育和政府的社会作用 东欧和西欧 14.天主教西班牙的战争:荷兰人和英国人 菲利普二世的野心 尼德兰起义 英国的卷入 斗争的结局 15.法兰西的解体与重建 政治和宗教上的分裂 内战和宗教战争 战争的结束:亨利四世领导下的重建 红衣主教黎塞留 16.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德意志的解体 三十年战争的背景 战争的四个阶段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648年 第4章 西欧日益强大,1640—1715年 17.大君主和均势 均势思想 18.荷兰共和国 荷兰文明和政府 外交:与英法的冲突 19.英国:内战 17世纪的英格兰 内战的历史背景:议会与斯图亚特国王 克伦威尔崭露头角 20.英国:议会的胜利 王政复辟,1660—1688年:后期的斯图亚特国王 1688年革命 21.路易十四时代的法国,1643—1715年:专制主义的胜利 17世纪的法国文化 法国专制主义的发展 政府与行政机构 经济和财政政策:柯尔培尔 宗教:取消南特敕令,1685年 22.路易十四发动的战争:乌得勒支和约,1713年 1700年以前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乌得勒支和约 第5章 东欧的变化,1648—1740年 23.三个衰老的帝国 1648年以后的神圣罗马帝国 1650年左右的波兰共和国 1650年左右的奥斯曼帝国 24.奥地利君主国的形成 哈布斯堡权力的恢复与发展,1648—1740年 1740年左右的奥地利君主国 25.普鲁士的形成 短命的瑞典帝国 勃兰登堡—普鲁士领土的扩大 普鲁士军事国家 26.俄罗斯的“西化” 彼得大帝以前的俄罗斯 彼得大帝:对外事务和领土扩张 彼得大帝统治时期的内部变化 彼得革命的成果 出版后记 试读章节 穆罕默德的启示在麦加未能吸引早期支持者。敌意迫使他在622年北迁至麦地那。这次著名的出走把他带到一个最易接受新思想的社会,在那里他的教导迅速获得众多信徒,第一批穆斯林也是从这里出发,把新信仰扩展到包括麦加在内的整个阿拉伯世界。穆罕默德逝于632年,但新宗教迅速向各个方向扩张。领导权最初转到穆罕默德自己的亲戚,一些哈里发们手中。当穆斯林在整个中东和北非征服新领土,赢得新皈依者时,伊斯兰土地已处于上述哈里发们的控制之下,所有穆斯林都被哈里发国家所囊括。哈里发统治者不但行使宗教和政治权力,而且还被视为穆罕默德本人在宗教和军事上的真正继承者。 在第三任哈里发,穆罕默德的女婿、倭马亚家族的领袖乌斯曼发时期,冲突和持续的分歧继续发展。他的一个竞争者是同为穆罕默德女婿的阿里,其支持者于656年杀死了乌斯曼,阿里终于掌权成为第四任哈里发。暴力并未解决冲突,阿里自己也很快被暗杀。倭马亚家族重新夺回哈里发的控制权,但阿里的追随者拒绝接受其合法性。被称为什叶派的少数派继续忠于阿里,主张伊斯兰所有真正的领袖必须来自阿里的后代。虽然多数穆斯林支持倭马亚哈里发,但什叶派少数派在伊斯兰世界内部仍旧保留重要的地位,他们继续纪念阿里,并对占统治地位的逊尼派(该词在往后出现)的宗教合法性进行挑战。与此同时,倭马亚王朝在大马士革建立首都,该家族一些成员甚至将权力扩展至西班牙。 阿拉伯世界与拜占庭一样,是直接建筑在希腊一罗马遗产之上的。在宗教上,早期的穆斯林把自己看作犹太传统和基督教传统的继承人,认为从亚伯拉罕开始的一系列犹太先知是真正的上帝的代言人,并且也把耶稣列入其中。然而,他们补充说:穆罕默德是最后的也是最伟大的先知;古兰经提出一个启示录,取代了犹太人圣经的启示录;由于耶稣不是神,基督教的新约是被误解的;基督教的三位一体信仰是错误的,因为从最严格、最精确的意义上说,只存在一个真正的上帝。所以,对穆斯林阿拉伯人来说,全体基督教徒都是危险和误入歧途的异教徒。 在世俗事物方面,阿拉伯人很快就把他们所征服之地的文化接受下来。在哈里发国家,犹如在拜占庭帝国,古代世界文化不仅未曾严重中断,并且还有了发展。宏伟的建筑物和壮丽的宫殿建造起来;船只往来于地中海;商人冒险越过沙漠和横渡印度洋;宗教人士和学者远隔数千英里互通书信;开征租税,实施法律,维护各省秩序。科学方面,阿拉伯人不仅向希腊人学习,而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们翻译了希腊的科学文献,其中有些正是借助于这些中世纪的阿拉伯文本才流传至今。阿拉伯地理学者对于世界有较广泛的知识,当时无出其右。阿拉伯数学家发展了代数,远远超过希腊人,几乎可以说,他们是代数的创建者(“代数”一词就源出阿拉伯文)。他们引进“阿拉伯”数字(通过与印度的接触),从而使算术这个在使用罗马数字时极其困难的科学,成为可以传授给每个学童的知识。 第三部分为拉丁基督教世界,它在约公元700年时看起来尚前途暗淡。这是拜占庭无力保持、阿拉伯人又无力征服的地区。它仅包括意大利(一部分与拜占庭共有)、法兰西、比利时、莱茵兰和不列颠。蛮族诸王竭尽全力去统治那些小王国,但实际上,所有的政府无不分崩离析。通常,入侵的野蛮人总是处于少数,从而终被同化。只有在英格兰以及紧靠莱茵河西岸的地区,日耳曼人的数量才超过较早的凯尔特人和拉丁人。但是,凶猛的武装入侵者出现在被罗马统治所驯服的农民和城市居民中,加之在蛮族入侵前就已发生的罗马各机构的解体,使得这个地区一直混乱不堪。 如前所述,西方的野蛮人是日耳曼人,而日耳曼人对于欧洲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有些日耳曼人到公元4世纪时已经信奉基督教,但闯入罗马帝国的日耳曼人大部分仍是异教徒。他们的语言未经文字记录,但他们具有复杂的民间传说和宗教,这些传说和宗教极其崇尚战斗和英雄气概。他们当时虽然处在迁徙阶段,但仍是农业民族,懂得如何炼铁,对罗马人的工艺也有初步的知识。他们组成小部落,有着强烈的部落亲属意识。与许多原始民族一样,这种意识支配着他们有关领导和法律的观念。同罗马帝国公民相比,他们对自己的事务享有较多的自由。许多部落大体上是自治的,全体有资格佩带武器的自由男子聚集于田野上,举行会议;往往是部落本身来选出自己的领袖或王。日耳曼人有着忠诚于他人、被承认的王或酋长的强烈意识,但对于庞大的或一般的机构则毫无这种意识。他们没有国家观念,没有任何关于法律和规则的隐约的、非人格的、连续的本源的观念。他们把法律当作各个部落固定不变的风俗习惯。由于不存在抽象的法理学,且没有受过训练的法官,他们用粗野的、现成的办法来解决纷争。例如神裁法,凡被投入水中浮而不沉者,被判为有罪。又如战斗审判法,按某种仪式决斗的胜利者被认为无辜。人们认为,诸神是不允许邪恶得逞的。 蹂躏罗马旧行省的日耳曼人发现,很难维持高于地方一级的任何政治组织。治安和民间秩序几乎荡然无存。农民村社任凭到处漫游的、惯于打仗的成帮结伙的武士所摆布。后者经常占领农村,置农民于自己的保护下,使之免遭远方劫掠者之害,同时依靠农民的产品生活。有时候,大武士拥有许多这类受保护的村庄,他整年带着扈从骑兵,不停地从一个村庄跑到另一村庄,借以大摆威风。于是产生了领主和仆人、贵人和平民、军人阶级和仆从阶级这种新的区别。生活逐渐变成只囿于本地的小范围,一切自给自足。人们吃穿住用的,无不是本人以及邻人所能生产之物。与拜占庭和伊斯兰世界相比,西方贸易陷于停顿,城市空无人居,货币停止流通,几乎没有什么可以买卖的东西。罗马人的大路陷于无人管理状态,人们时常把它们当作采石场,掘取现成石块供建造自己的粗糙房舍之用。西方不只是分裂为许多地方化了的村庄,而且历来通过地中海而进行的交往也停止了。地中海同东方诸中心隔绝了,而从前,它一向是从那里汲取文化的。西方在倒退。约略从公元500年起,欧洲进入了所谓黑暗时代。P26-29 序言 本书《现代世界史》的作者R.R.Palmer为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曾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他的两个合作者J.Colton为美国杜克大学教授,L.Kramer为斯坦福大学教授。本书于1950年初版,此后曾经多次增补修订重版,巍为美国出版的现代世界史书中的一部标准教科书。 和历来许多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历史书籍一样,本书的书名虽为世界史,但其内容却基本上以只讲西方(西欧和北美)为主,非洲、中东伊斯兰世界、印度、中国、东南亚以至拉丁美洲均被排除在核心叙事框架之外。西方中心主义乃是西方史学界所挥之不去的一种偏见,是读者不可不察的。当然,从另一方面说,这也向中国读者们表明了西方中心论的偏颇;它可以有助于我们了解在西方占主流地位的历史见解的立场和观点。以往,“二战”后西方有关世界历史的著作,大多是只写到“二战”的结束为止,而本书则以较多的篇幅一直叙述到21世纪的开端;这一点有助于我国的读者了解当今西方知识界对于“二战”以后当今世界局势的看法。我国解放以来的半个多世纪,对于西方知识界的历史观点颇为隔膜,亦正有如西方知识界之并不了解我们的观点和看法。双方之间能够做到更多的相互了解,这无疑是一桩有益的工作。阅读不同思想背景之下的著作,无疑能有助于我们对历史得到一种更全面和更深入的看法。 本书的最后附有一份“延伸阅读:建议与书目”,长达百页,所著录的书目不下数千种之多,一个读者自然无法、也无必要全部阅读。不过其中一部分是已被西方学术界公认为有代表性的著作,读者不妨就自己所感兴趣的题目选择一些作为进一步阅读的资料,以期能对有关问题得到进一步的知识和了解。学术的生命在于能不断的创新,而其必要的条件则在于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思想或学术定于一格,就必然要导致僵化。不断的创新就要求有各种不同的见解为读者提供各种不同的参照系。这里的这部书为读者所提供的,便是当今美国历史学界一部分相当流行的见解。其中的优劣得失,正可为我国有关世界史的研究和知识提供一个参照系,而并非仅只是向一般读者提供某些有关的知识而已。 放眼世界历史,把具体的历史条件置于世界历史的整体背景之下加以考察,似乎是历来我国史学研究领域中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缺乏了一个宏观的世界历史的整体背景的把握,而把观点仅只局限于某一个特定的领域之内或某一个特定的观点之上,终究是不可能窥见人类文明历史的堂奥的。对世界历史的整体把握,本应是史学研究与认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解放以前,我国史学界在这个领域,可以说是并没有多少值得称道的创造性的贡献。解放之后最初的一段时间是全面学习苏联,于是便直截了当地简单复述苏联的教本,读不到什么新意或创见。及至中苏交恶之后,就连苏联的教材也绝迹了。要到改革开放之后,才逐步放开眼睛看世界和世界的历史,开始介绍国外的世界历史著作和他们的观点和方法。至于讨论世界通史的,作者Palmer的本书应不失为一部值得参考的读物。 兹值本书中译本即将杀青之际,爰缀数语如上,藉以供读者们参考。 2009年1月于北京清华园 后记 A history of the modern world是美国已故著名历史学家R.R.帕尔默的扛鼎之作,初版于1950年,广受师生好评。之后他协同乔·科尔顿、劳埃德·克莱默多次进行修订,迄今已到第10版。它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教材之一,其销量在同类作品中一直名列前茅,更被翻译成7种文字(包括中文),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在中国,商务印书馆于1988年推出该书第5版的中译本《近现代世界史》。2009年世界图书出版公司邀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的十余位优秀学者,在此译本的基础上翻译出版了第10版译本。综合已故历史学家罗荣渠先生的夫人周颖如女士转述罗先生的意见,以及清华大学历史系刘北成教授的建议,最终定名为《现代世界史》。 名字上的不同,源于我们对本书主旨的理解。全书以洋洋150万言、318幅图片和67幅地图,讲述了五百余年里世界政治经济与文化的演变。将如此庞杂纷繁的材料统合到一起的,则是一条主线——“现代世界”的形成与扩张。作者提出,我们今天所置身的“现代世界”,是在中世纪晚期在欧洲(美国也被纳入广义的欧洲世界)酝酿发展起来,并在随后的年代里不断向往扩张,直到最终将全球都卷入其中,形成了一个涵盖政治、经济、军事、科技诸方面的世界体系。即便是19世纪以来非西方国家的反西方、反现代化的运动,仍然是现代世界扩张历程的一部分,因为它们基本都采用和借鉴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制度机构、科学技术等,它们的内核已经是“现代的”了。由这个观点出发,我们毫不奇怪的发现,作者给予了欧洲核心的关注,关于欧洲的论述被置于重中之重的地位。 考虑到读者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兴趣和了解程度不同,此次我们将原本的上下册进行修订改编,形成“帕尔默现代世界史”丛书,共五本,每本各自讲述一个特定的主题,分别是:《欧洲崛起:现代世界的入口》、《启蒙到大革命:理性与激情》、《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两次世界大战:西方的没落?》和《冷战到全球化:意识形态的终结?》。同时对于原书中的一些错误,也进行了修订,在此,特别要感谢指出我们错误的刘北成教授和豆瓣网友Siegfried。 《欧洲崛起:现代世界的入口》主要探讨了欧洲这个曾经的落后地区,何以在现代最先崛起,并逐步将自己的势力扩张到世界其他地方,从而强力地给现代世界打上了自己的烙印。在这几个章节中,作者致力于阐述欧洲蕴藏在表面的混乱无序之下的独特性,为此一直上溯到欧洲的古典时期与中世纪,尤其对于基督教与封建主义的作用予以较高的肯定。在这个简短的回顾之后,作者浓墨铺陈了从中世纪晚期到1740年之间西欧政治社会等各方面的变革,在这样的动荡之下,西欧初步孕育出现代世界的各种要素,积蓄起未来领先全球的深层力量。 本册翻译者为:何兆武翻译前言、导论,孙福生翻译第1、2、3、5章,陈敦全翻译第4章。 此外,要说明的是,此书毕竟为西方学者所写的主流历史教科书,对许多历史事件的看法与立场难免与我国主流学术观点有一定出入,编辑对此未必赞同,请读者自加甄别。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