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太平里的广记(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陆春祥
出版社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刘琯寻母

刘琯是河中人,枢密学士刘综的孙子。他是庶出,母亲姓王,生下他后,外嫁。他服侍嫡母任氏三十年,嫡母死,他就去寻找自己的生母,一直没找到。于是弃官,布衣蔬食,赤脚行天下,但他并不知道母亲的生死。

数年过去,刘琯寻母的意志愈加坚定,他发誓,不见母亲不复为人。

有年除夕,他行走到汝洛之间的彭坡。在旅店住下,满身疲惫。又一年了,母亲还是没消息。他在村中的酒馆里,一边哭泣,一边喝闷酒。

突然,来了一个天官(古代观察天象的人),刘琯在忧郁中,对那天官也不太客气,要求他为自己算卦。天官拄着策杖一算:此坤卦乘乾卦,父母爻动,你一定是寻访父母的。今坤卦为主,那么,你一定是寻找母亲的。

刘琯一听,高兴地说:是呀,我一直在寻母,却一直未见。

天官道:你不要跑来跑去了,你今天就可以见到母亲,就在今天,一个时辰以内,你就有大喜了!刘琯很高兴,但一想,这不过是天官糊弄人的常用把戏罢了,哄你高兴呗,也就不搭腔了。

天官临走,对刘琯说:马上就会应验,你不要忘记噢。

刘琯越加疑惑。

过了一会,村中箫鼓喧闹,有人在除夕嫁女,整个酒馆的人都跑去看热闹。刘琯独自坐着,无聊得很。过了会,看热闹的人陆续返回,各自说着见闻。一老兵在自言自语:这是本县富人嫁女,嫁的是本村的富家,刚刚那个送女儿的,就是她母亲,她女婿家离这里才十步距离。这个妇人,先嫁在一大官家,听说生的儿子现在也在做官。后嫁的这一家,是侧室,生儿女三人。今天嫁的,就是最小的女儿,所以亲自送嫁。这家的大夫人已经去世。她在主事,家里很富有,今天的嫁妆很丰厚。

刘琯听了很好奇,稍稍移近身子,靠近老兵问:您知道这老妇人姓什么、先前嫁的那家又姓什么吗?

老兵答:这妇人姓王,听说前嫁的人家姓刘,他儿子的小名叫琯。

刘琯一惊:您怎么知道得这么详细呢?

老兵:我是放停兵,曾经替他们家服务过,老妇人经常和我说起此事,所以我记得很清楚,已将她儿子的姓名写了数千遍。

说完这个,老兵就从腰间拿出一张小纸条给刘琯看。

刘琯和老兵正投入地交谈,有耳尖的小孩,听见刘琯寻母,已经跑去向王夫人通报情况了。

老兵说完这些,对刘琯说:我马上就替你去验证。

然而,此时的刘琯,心里反而平静下来,他找母亲这么久,也多次被人骗,他认为,或者事情和名字都相同,但不一定就是他母亲。

老兵跟着小孩的脚步,也去向王夫人汇报去了。

王夫人听说情况后,立即派人迎接刘琯。这时候的刘琯,还是不敢相信,他漫不经心地前往。见到了王夫人,各个细节一一验证,果然就是他的母亲,朝思夜想的亲生母亲。

见面的场景,让很多人唏嘘不已,母子相抱,号啕大哭,悲痛欲绝,声音久久回响在村庄的上空。

认完母亲后,刘琯转身去找天官,再也找不着。问遍村中人,都说,没有见过这样的人。

后为,刘琯将母亲迎回一起居住,长久服侍,母亲寿终正寝。

刘琯被宋神宗看重,不断加官,成为一代名臣。刘琯的两个儿子,都考中讲士。他的家族光显贵盛。

刘琯的母亲是妾,妾的地位就这样,生下儿子,也极有可能以一个莫须有的理由,将母子生生隔离。

服侍嫡母是儿子的职责,刘琯也做到了。

但是,自己毕竟有亲生的母亲,就如宋高宗一样,自己做了皇帝,更要对母亲好,虽然母亲不是皇后。

刘琯找母,艰辛程度无法想象,既有体力上的劳损,更有精神上的折磨,当日复一日地失望,那种煎熬,不是常人所能承受。

希望来自于不经意间,这个叫彭坡的乡村,让刘琯圆了寻母梦。

刘琯寻母的另一面,是刘琯母亲,王夫人,她也对儿子日思夜想,这些都可以从老兵言语中得到印证。这个老兵细节的安排,比小说还生动,没有老兵的热心,没有刘琯生母平时对刘琯的惦念,刘琯很可能会在一个平常的山村,喝了一顿闷酒,然后,听闻了一场普通的嫁女故事,大年初一,他又行进在寻母的征途中了。

孝可以感天,人们对各种各样的孝,总是寄予最大的褒扬和嘉奖,担粪兄弟也是,刘琯寻母也是,尽管天官和那道士,都是不明人物,但,无妨我们对孝的敬仰。

P29-31

后记

且待小僧伸伸脚

1

我特别喜欢张宗子,张岱。

《陶庵梦忆》,显现了他的才情,明朝中国的大量日常,被这个没落的贵族弟子,以诗意的力量活灵描写,也是他血与泪的情绪表达。《夜航船》,则显示了他的博学,二十部,一百二十余类,四千余个词条,那是他经年阅读、功不唐捐的硕果。

《夜航船》序言中,结尾的小故事,我想拿来作本书的后记:

从前,有一个和尚,与一位读书人,同宿于夜行的航船中。读书人高谈阔论,和尚非常敬畏和慑服,睡觉时,也将脚踡缩起来,害怕碰到读书人。

然而,和尚听出读书人的话里有破绽,就问他了:请问这位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

读书人答:是两个人。

和尚追问:那么尧舜呢,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

读书人答:自然是一个人啦!

和尚听此,笑笑说:这么说来,就让我小和尚先伸伸脚啦1

2

漫漫黑夜,运河那样悠长的河流,水稳浪平,河两岸时有渔火闪烁,一条小船,载着两个旅人在赶路。船工吱呀吱呀努力地撑篙,船舱里的人半睡半躺,如果一路默默无语,那会让人受不了的,读书人,正好可以显摆一下。

读书人的优越感,在踏上船板的那一刻就显示出来了。

他占据了好大的位置,因为他有个大行李,还有个书箱,他还要将书箱里的书拿几本出来晒晒,而和尚,简单得很,只有个贴身的小包袱。

书生是有底气的,虽然考了若干次,到现在也只是个秀才,但也算饱读了诗书,而和尚,不过就念了几本经嘛,能有多高的文化?从他那委琐的样子就知道,大字不识几个的。

既然读书人这么牛逼,那么,你们读书人的祖宗,孔子老师的事情,总知道得一清二楚喽。澹台灭明其实是一个人,我故意设的小圈套,看你知道不知道。

“澹台灭明”,战国时期鲁国武城人(今山东费县)。澹台为复姓,灭明是名,字子羽,他是孔门七十二弟子之一,应该还是比较有名气的。澹台曾经南游至南昌,进贤县就是纪念他取的名。杭州也有块澹台灭明的石刻像,南宋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刻绘。有一个成语,“人不可貌相”,说的就是澹台灭明,因为他长相丑陋,孔子老师差点都不愿意收他为徒。后来,澹台融会贯通,学习成就巨大,孔老师深刻反思:“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我差点失掉这么好的学生啊!

而这个自以为是的读书人,连著名的澹台灭明都不知道.难怪,和尚要射出第二箭,这一箭,甚为快意。如果说孔老师的七十二弟子你弄不清楚的话,那么,中华民族著名的贤君总应该知道的吧,普通人都知道,你一定知道的!这个如果你答对了,我就不追究你了,反正,人不可能全知。

3

秀才的洋相,源于几个方面。

阅读不扎实。

他未必不知道“澹台灭明”和“尧舜”,他从七岁启蒙时就念了,不断地念,只是没往心里去,先生让背就背了,背得滚瓜烂熟,先生还多次表扬。先生就是不解释,他也从来没想过要问。字都认识了,都会写了,还要问什么呢,多此一举。或者,他确实不知道,从来没看见过背诵过,人名大多不都是两个字构成的吗?那就想当然了,关键是,没文化的和尚,他也肯定不懂,懂了何必问我?

封闭式读书。

有些人读书,不太和人交流,自顾自,如果方法得当,那也不会有多大的危害,但好多情况是,书海无涯,知识无边,弄不好,就在汪洋大海中翻船,就是弄错了,有的甚至一辈子弄锚,至死也不知道。相信该读书人,经历过此,他一定会举一反三,深刻反省,要和人交流,要多疑问,多将问题消灭在未知状态。

喜欢臭显摆。

孔子老师一直教导我们,没有扎实和过硬的知识,不要随便开口,尤其是在公众场合,慎将“诲人不倦”搞成“毁人不倦”。但秀才不是,在明显患病的基础上(前面两种毛病),他还一路阔谈,他以为是高头讲章,和尚起初也认为是宏言大义,不想,不久就露出了病态,和尚虽不是医生,但他望闻问切,已经拈出了秀才的斤两,一诊一个准。

4

我有点怀疑,张宗子这个故事,似乎有明显编造的痕迹。

他编这个故事,是为《夜航船》找理由。

这部书,其实就是碎片化的大辞典,但又比一般的辞典来得有趣味。词条的选择和写法,明显带有文学家的眼光。天文、地理、人物、考古、政事、文学、礼乐、兵刑、日用、宝玩、容貌、外国、植物、方术、物理,包罗万象。

这就是一部中国古代社会的综合文化读本啊。

这样的读本,又是凭一己之力的阅读和积累,一人智难敌万人智,他作为一个资深的读书人和写作者,心里很清楚,难免会出差错,于是借用这样的故事,给读者来个心理预设,我这里记的,都是眼前非常浅俗的事,我们这些写作者,姑且听一听这个故事,只要别让小和尚随便伸伸脚就满足了。

看来,他对自己是相当自信的,不太会有差错,这是自己多年的心血。  5

我在这个故事里,磨蹭这么久,用意却相反。

我没有张宗子那般博学和自信,我的心里,犹如和尚初上船时般惶恐。自己对历代笔记的阅读浅见,实则极有可能如那秀才。您在披卷展玩时,若有错了偏了,您多包涵,我一定会在狭窄的船舱里,让出足够的位置,让您伸伸脚的!

杭州壹庐

丁酉二月

目录

卷一

 金搭膝

 元宝苔

卷二

 视官如废纸

 小题大作

 烧公家账本

 翻旧案升官

卷三

 满城风雨

 和尚扶贫

 有文化的和尚

 钱如蜜

 荼毗一个僧

卷四

 杀人手册

 挑粪养母

 刘瑁寻母

卷五

 酒杯要洗

 反动标语

 “坐鱼”三斤

 以瓜止泻

 樊恼自取

卷六

 改名的好处

 宋朝名牌

卷七

 贫贱的年纪

 宋代洒水车

 皇帝要吃生菜

 卖书的子孙

 日本人“借种”

 吃的学问

 “池鱼”不是鱼

 屋下面有宝

 衣上有小虫

卷八

 马惊了

 富之贼

 两义士

 死甚好

 看命司

 唐大汉

 马屁鸟

 猫牛盗

卷九

 苏轼办公

 文耄立意如金钱

 苏轼退房

 张九成读书

 求闲适

 好记性

 少年之死(A)

卷十

 麻槌相公

 金朝的状元

 也算沽名钓誉

 文字的力量

卷十一

 早离了

 官场病

 舞之谱

 犯人回家过节

 狗鼻怕冷

 口头派

 大车司机

 律师培训班

 卖官簿指南

 倒塌的石洞

 黄王不辨

 背小虎渡水

 长途运鱼苗

 看轻所有

卷十二

 云间酒太淡

 装鬼偷葡萄

卷十三

 被潮声吓倒

 认错祖宗

卷十四

 官员听讲座

 批发卖文

 倪云林的洁癖

 你太胖了

卷十五

 山歌外

 冬舂米

 “舜哥麦”

 “狗静坐”

 皇帝邻

 毒媳妇

 拜年忙

 洗鸟(diao)官

 养狮官

 两字得尚书

 官员日记本

 染白发

 言不慎

 手巾岙

 烧神像

 破冤案

 蟹蜂情

卷十六

 不做驸马爷

 皇帝现场考人才

 不替长官捡扇子

 喜剧的力量

卷十七

 父救子

 技术大师蒯木匠

卷十八

 儿子原是讨债鬼

 老蚌

 半面镜

卷十九

 读雕版

 伤泉脉

卷二十

 局长下乡

 于谦妾

 誓俭草

 词诬和诗诬

 养蜂与治国

 瓜皮搭李皮

 第二杯酒

 程松寿拍马

卷二十一

 涨价的米商

 豆腐的品德

 金陵世相

 唯贫贱可依

 “不借”

 钱神论

 奴婢跑了

 田家乐

 人心难足

 反意读书

 没有雨披

 喂猪的民妇

 敲钟的数字

 学道的狱吏

 直言获罪

 留余

 错了敲你头

 蛙的动力

 我求和人求

卷二十二

 宋朝朦胧诗

 吃墨水

 正义神鹰

 革青与九白

 要打官司明日来

 里程记数器

卷二十三

 高媳妇和矮媳妇

 自责与责人

 另外角度看蚊子

 晋惠帝的另一桩糗事

 先吃三口淡饭

 必然和偶然

 荔枝快递

 想当然

 万物一个圆字

 外国进士

卷二十四

 鼻端的墨迹

 百亿生灵今何处?

 赌天气

 洗眼睛

 钱伤了脚趾头

卷二十五

 义猴

 义虎

 黄毛女

 报仇狗

 孝顺狗

 吃烟高手

卷二十六

 老绝户

 少年之死(B)

 跟风写作

 马儿子

 吹泡泡

卷二十七

 脱裤赠人

 恶舟子

 审筐审小牛

 两个蛋

 戒指的含义

 不带一钱归

 莼菜官

 董其昌妒忌

卷二十八

 穷根

 笞杖减数

 抄书的好处

 帝王别号

 贫“厌”和富“恋”

 三个守财奴

 强记和连读.

 水浒叶子牌

 凿井和塑像

 名人遗物

 讲卫生的马

 因误升官

卷二十九

 康熙南巡二三事

 清官陆稼书

 父母坟前树成荫

 生前福与死后福

 三教围着利字转

 富贵如花看三日

 一宫骗得头全白

 小官见大官

 凡事回头看

 烧菜也如读书

 扫“黄”专家

 狐中娼嫂

 将竹板磨细的差役

 活吃驴肉

 数文章圈圈

 者者居

 小棺材

卷三十

 “贼开花”

 贼马

卷三十一

 读书和看戏

 突然兴盛的尼庵

 为何称物为“东西”

 杭州地名雅对

 乌合和蝇聚

 物入肺管

卷三十二

 活在监督中

 乳花香

 灰尘落在衣袖上

 线量美人

 上朝死

 人品与文品

 煤驼御史

卷三十三

 秘方

 文字的理解

 者番新试

 打败年老

 倒穿着鞋子

 烧宝而贺

 被“煮”者回家了

 毛大可写作

 彭泽的父亲

 一刻千金

且待小僧伸伸脚(后记)

序言

坚瓠里曲思想

1

从公元977年开始,开国不久的大宋王朝,开始了一项伟大的图书出版工程,编辑出版四部大书。四部大书中,有两部冠以“太平”字样,太平,是宋太宗改元的年号,因太宗之命,李昉等人牵头编辑了《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前一部五百卷,是宋以前历代笔记的大型集成;后一部一千卷,是百家集成。另两部《册府元龟》《文苑英华》。也是各一千卷,前者载史事,后者载文章。

这里只说《太平广记》。

全书引书四百多种,按主题分九十二大类,大类下又分成一百五十多小类。

大部分读者不可能细读,而我在通读两遍的基础上.发觉又特别好玩,这样吧,我详细列举一下它的一些分卷,通过目录,你也可大概知晓:

神仙55卷;

女仙15卷:

道术5卷;

方士5卷;

异人6卷;

异僧12卷;

释证3卷;

报应33卷,其中,金刚经7卷,法华经1卷,观音经2卷,崇经像5卷,阴德1卷,异类1卷,冤报7卷,婢妾2卷,杀生3卷,宿业畜生1卷,其他报应3卷;

征应11卷,分帝王、人臣、邦国等;

定数15卷,其中婚姻2卷;

诙谐8卷;

梦7卷;

神25卷;

鬼40卷;

妖怪9卷;

精怪6卷;

再生12卷;

草木12卷;

龙8卷;

虎6卷;

狐9卷;

水族9卷;

昆虫7卷;

杂传记9卷;

杂录8卷;

蛮夷4卷。

再简单展开一下。

在古人眼里,我们居住的空间,大致分两个层次,一个是人的世间,一个是神的世界。两个世界里,都有天堂和地狱。人的世界,富人贵人生活在天堂,穷人下贱者,生活在地狱,人间地狱,什么都没有保障,连生命权都没有;神的世界,天堂就是玉皇大帝以及众神仙居住的地方,地狱则是鬼的世界,阎王什么的领导者,其实是天堂派下来的管理者,只是名声不太好听而已,职级待遇都挺不错。道教的产生,佛教的引进,几乎都按着这样的世界去划分。

于是,古人笔记中,神仙鬼怪报应就要占极大的篇幅。比如报应,这也是一种惩戒方式。传经人很聪明,他不说这个经有什么好,只用故事说明,你不尊重这个经,或者,你尊重这个经,都会得到什么样的报应,哪个县哪个村,有鼻子有眼,不由得你不信。《金刚经》和《观音经》、《法华经》的集中出现,充分说明,那个时代,这几部经,就是人们学佛尊行的最重要经典。

连苏轼的《东坡志林》里,也有这样的记载:

一个叫蒋仲甫的人和孙景修说:近年有人凿山取银矿,挖到深处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念经的声音,挖到眼前,发现有一人。那人对挖矿的人说,我以前也是挖矿的,因为洞塌了,出不去,我也不知道在这里待了几年了。幸好平时是随身带着《金刚经》的.所以每每饥渴的时候,我就念经,念着念着,就好像有人从腋下送给我饼吃,大概这是念经的功劳吧。

采矿者困在洞里几年没有饿死,这应该是个奇迹,不过,这个奇迹的创造是因为佛经的功能,可能吗?肯定不可能。但为什么苏东坡相信了?因为东坡本身就是个很虔诚的佛教徒呢。其实,东坡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他未必不知道事情的真假,但他相信精神力量的无限。人有了一种精神追求,于是就有了精神力量,而这种力量,会让人产生意想不到的强大动力,从这个层面讲,精神力量的确无限。

2

近十年来,我一直在历代的笔记中穿梭。从《山海经》诞生的汉魏六朝开始,一直到清代,数不清的笔记,我逐字逐句读过百来部,如果按笔记的卷数算算,也有上千卷了。

见我在读笔记,写笔记,有人常问我,笔记是什么,或者,什么是笔记?我常玩笑说:笔记嘛,就是拿笔记下来啊,什么东西需要记下来?那就是一些杂事、异闻、琐语,笔记是古人书面表达的一种常见文体。对于好奇心强的,我会用明代胡应麟的小说分类说再解释下去:志怪、传奇、杂录、丛谈、辨订、箴规。如果再简单一点,那么,历代留下的无数笔记,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小说故事类、历史琐闻类、考据辩证类。

这么多的笔记,它的特点,用两个字基本就可以概括:

一、杂。这说的是笔记的内容。笔记几乎无所不包,胡应麟的分类表明.古代文化人,有闻即录。有的时候,也不去考证此闻是真是假,有时根本无法考证。现代人阅读笔记,会感到古人很聪明,也很无知,很大胆,也很胆小。胆小是指,那些所谓的禁忌,一点也不敢逾越,怕死,怕惩罚,于是造出很多故事来训『诫别人。

二、散。这说的是笔记的形式。长长短短,长的也不过数千,短的更少,几百字,几十字,记一件事情,就事论事,极少评论。也极少有兴致岔开去。估计当时视野有限,消息渠道狭窄,也只能记录如此了。

3

重点说一下,本书篇幅比较重的,清代笔记作家褚人获的《坚瓠集》。

公元1635年,明崇祯八年,江苏苏州,褚人获出生。他的祖和父,皆为饱学之士;叔祖褚九皋,万历八年进士。

褚人获,字稼轩,又字学稼,号石农、没世农夫。

从褚的字和号看,一辈子都和农打交道。其实,含义在字外。他是在文字的田园里驰骋纵横。作家写作和农夫耕耘,道理是一样的,都要辛勤,才有收获。获,是想要“树谷树人”,用意就很明显了。

在一个书香文化之家,褚人获从小就和书打交道。他博闻广识,尤其对稗官野史感兴趣,又喜欢写文章,历时九年,“勾索古今诸说部不下千百家,心织笔耕,积岁书成”,终于编写成了六十六卷本、一百一十六万字的《坚瓠集》。

褚的卒年不详,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他编完《坚瓠集》,差不多快七十岁了,还算寿高。

褚人获喜欢读书,他的博学,在当时应该比较有名气,否则不会有那么多的名人给他作序。毛宗岗、毛际可、顾贞观、洪异、尤侗、张潮,都是一时名士,而这些名人,纷纷给他写序。

被顺治皇帝赞为“真才子”的尤侗,给《坚瓠秘集》写的序言中,高度肯定褚人获的取材:“夫天地间瑰异之观,古今来奥渺之迹,无不散见之于书。”

那么,褚花十余年时间编写成的书,都有些什么内容呢?上至经史子集、天文地理,下至俚谣杂说、志怪风俗,无所不包。而且,他在写作时,常常引申类延,加上自己的独到见解。从内容看,明清逸事特别多,这应该和他生活的年代有极大的关系。整部笔记.文笔生动,叙事脉络清晰。

剧作家洪异给《坚瓠补集》写的序,里面有他的真实阅读感受:“余览其书不终卷,而奋袂长叹以起,复继之以怒然惧、愀然悲焉。”真是好书啊,让大剧作家一读放不下,提衣长叹,忧愁悲伤。我想,是褚人获的书,掀动了洪作家心底的波澜吧。

坚瓠.什么意思?坚硬的大葫芦嘛。褚拿《庄子·逍遥游》中的“五石瓠”作喻,这个葫芦够大的,可容五石东西呢,而他写的书,只在大葫芦里占有很小的一点地方,大葫芦太可惜了。空廓无用。

是的,甜葫芦可以当菜吃,空葫芦可以当物品用,只有老而坚的硬葫芦没什么用处。不过可以装酒,枪尖上挑只葫芦,雪下得紧,狂风呼啸,林冲心情仍然不错。

但,褚人获言外有意。人们只知道有用之用,不知道无用之用,其实,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坚硬的葫芦,虽于物件无用。但里面纵横数千年的杂碎,却可作史鉴,有警示,是社会的惊木石。

自然,也有人这样评论,褚的这部大笔记,最精彩的应该是各类民俗逸事,论诗词、文艺,并没有多少高见,还有不少碎屑无聊之事,价值并不高,只是文抄而已。

客观地说,不仅褚人获,古代笔记,几乎都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不能苛求。

4

我的历代笔记阅读,虽想披沙拣金,却极有可能挂一漏万(可见后记《只待小僧伸伸脚》)。全文粗分三十三卷,南北宋。元明清,上下千年,人物事件,旧闻旧事,传奇附会,千年笔记长河中,宴属零星细碎。以《太平广记》为由头,褚人获的《坚瓠集》为表达内核,发我之碎思杂思。

太平里的广记,大葫芦里的思想,绝对高不到哪儿去,坐壶观天而已。一晒。

内容推荐

陆春祥著的太平里的广记(精)》的题材是杂文随笔,内容涵盖100多个小故事,记载的是作者阅读宋、元、明、清时期文人的笔记后,留下的感悟和随想。

作者通过对宋代司马光的《涑水记闻》、惠洪的《冷斋夜话》、王铚的《默记》、周辉的《清波杂志》等,金代刘祈的《归潜志》,元代姚桐寿的《乐郊私语》,明代王錡的《寓圃杂记》、陆荣的《菽园杂记》等,清代宋荦的《筠廊偶笔》、禇人获的《坚瓠集》、王晫的《今世说》等历代文人笔记小说的解读,内容涉及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评论、人物轶事,作者从现代视角,以幽默的文笔批判现实社会中各种本末倒置的“怪相”,既令人捧腹,又发人深省。

编辑推荐

《太平里的广记(精)》共三十三卷,百余篇短文都是小故事,内容丰富,视角新颖,给读者留下对人生的思考。

本书作者陆春祥曾获鲁迅文学奖,研究、解读各类历史笔记十余载,文笔流畅,诙谐幽默。

作者解读的笔记类型包括”小说故事类””历史琐闻类””考据辩证类”三类,更具体地分为志怪、传奇、杂录、丛谈、辨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2:1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