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琯寻母
刘琯是河中人,枢密学士刘综的孙子。他是庶出,母亲姓王,生下他后,外嫁。他服侍嫡母任氏三十年,嫡母死,他就去寻找自己的生母,一直没找到。于是弃官,布衣蔬食,赤脚行天下,但他并不知道母亲的生死。
数年过去,刘琯寻母的意志愈加坚定,他发誓,不见母亲不复为人。
有年除夕,他行走到汝洛之间的彭坡。在旅店住下,满身疲惫。又一年了,母亲还是没消息。他在村中的酒馆里,一边哭泣,一边喝闷酒。
突然,来了一个天官(古代观察天象的人),刘琯在忧郁中,对那天官也不太客气,要求他为自己算卦。天官拄着策杖一算:此坤卦乘乾卦,父母爻动,你一定是寻访父母的。今坤卦为主,那么,你一定是寻找母亲的。
刘琯一听,高兴地说:是呀,我一直在寻母,却一直未见。
天官道:你不要跑来跑去了,你今天就可以见到母亲,就在今天,一个时辰以内,你就有大喜了!刘琯很高兴,但一想,这不过是天官糊弄人的常用把戏罢了,哄你高兴呗,也就不搭腔了。
天官临走,对刘琯说:马上就会应验,你不要忘记噢。
刘琯越加疑惑。
过了一会,村中箫鼓喧闹,有人在除夕嫁女,整个酒馆的人都跑去看热闹。刘琯独自坐着,无聊得很。过了会,看热闹的人陆续返回,各自说着见闻。一老兵在自言自语:这是本县富人嫁女,嫁的是本村的富家,刚刚那个送女儿的,就是她母亲,她女婿家离这里才十步距离。这个妇人,先嫁在一大官家,听说生的儿子现在也在做官。后嫁的这一家,是侧室,生儿女三人。今天嫁的,就是最小的女儿,所以亲自送嫁。这家的大夫人已经去世。她在主事,家里很富有,今天的嫁妆很丰厚。
刘琯听了很好奇,稍稍移近身子,靠近老兵问:您知道这老妇人姓什么、先前嫁的那家又姓什么吗?
老兵答:这妇人姓王,听说前嫁的人家姓刘,他儿子的小名叫琯。
刘琯一惊:您怎么知道得这么详细呢?
老兵:我是放停兵,曾经替他们家服务过,老妇人经常和我说起此事,所以我记得很清楚,已将她儿子的姓名写了数千遍。
说完这个,老兵就从腰间拿出一张小纸条给刘琯看。
刘琯和老兵正投入地交谈,有耳尖的小孩,听见刘琯寻母,已经跑去向王夫人通报情况了。
老兵说完这些,对刘琯说:我马上就替你去验证。
然而,此时的刘琯,心里反而平静下来,他找母亲这么久,也多次被人骗,他认为,或者事情和名字都相同,但不一定就是他母亲。
老兵跟着小孩的脚步,也去向王夫人汇报去了。
王夫人听说情况后,立即派人迎接刘琯。这时候的刘琯,还是不敢相信,他漫不经心地前往。见到了王夫人,各个细节一一验证,果然就是他的母亲,朝思夜想的亲生母亲。
见面的场景,让很多人唏嘘不已,母子相抱,号啕大哭,悲痛欲绝,声音久久回响在村庄的上空。
认完母亲后,刘琯转身去找天官,再也找不着。问遍村中人,都说,没有见过这样的人。
后为,刘琯将母亲迎回一起居住,长久服侍,母亲寿终正寝。
刘琯被宋神宗看重,不断加官,成为一代名臣。刘琯的两个儿子,都考中讲士。他的家族光显贵盛。
刘琯的母亲是妾,妾的地位就这样,生下儿子,也极有可能以一个莫须有的理由,将母子生生隔离。
服侍嫡母是儿子的职责,刘琯也做到了。
但是,自己毕竟有亲生的母亲,就如宋高宗一样,自己做了皇帝,更要对母亲好,虽然母亲不是皇后。
刘琯找母,艰辛程度无法想象,既有体力上的劳损,更有精神上的折磨,当日复一日地失望,那种煎熬,不是常人所能承受。
希望来自于不经意间,这个叫彭坡的乡村,让刘琯圆了寻母梦。
刘琯寻母的另一面,是刘琯母亲,王夫人,她也对儿子日思夜想,这些都可以从老兵言语中得到印证。这个老兵细节的安排,比小说还生动,没有老兵的热心,没有刘琯生母平时对刘琯的惦念,刘琯很可能会在一个平常的山村,喝了一顿闷酒,然后,听闻了一场普通的嫁女故事,大年初一,他又行进在寻母的征途中了。
孝可以感天,人们对各种各样的孝,总是寄予最大的褒扬和嘉奖,担粪兄弟也是,刘琯寻母也是,尽管天官和那道士,都是不明人物,但,无妨我们对孝的敬仰。
P29-31
且待小僧伸伸脚
1
我特别喜欢张宗子,张岱。
《陶庵梦忆》,显现了他的才情,明朝中国的大量日常,被这个没落的贵族弟子,以诗意的力量活灵描写,也是他血与泪的情绪表达。《夜航船》,则显示了他的博学,二十部,一百二十余类,四千余个词条,那是他经年阅读、功不唐捐的硕果。
《夜航船》序言中,结尾的小故事,我想拿来作本书的后记:
从前,有一个和尚,与一位读书人,同宿于夜行的航船中。读书人高谈阔论,和尚非常敬畏和慑服,睡觉时,也将脚踡缩起来,害怕碰到读书人。
然而,和尚听出读书人的话里有破绽,就问他了:请问这位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
读书人答:是两个人。
和尚追问:那么尧舜呢,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
读书人答:自然是一个人啦!
和尚听此,笑笑说:这么说来,就让我小和尚先伸伸脚啦1
2
漫漫黑夜,运河那样悠长的河流,水稳浪平,河两岸时有渔火闪烁,一条小船,载着两个旅人在赶路。船工吱呀吱呀努力地撑篙,船舱里的人半睡半躺,如果一路默默无语,那会让人受不了的,读书人,正好可以显摆一下。
读书人的优越感,在踏上船板的那一刻就显示出来了。
他占据了好大的位置,因为他有个大行李,还有个书箱,他还要将书箱里的书拿几本出来晒晒,而和尚,简单得很,只有个贴身的小包袱。
书生是有底气的,虽然考了若干次,到现在也只是个秀才,但也算饱读了诗书,而和尚,不过就念了几本经嘛,能有多高的文化?从他那委琐的样子就知道,大字不识几个的。
既然读书人这么牛逼,那么,你们读书人的祖宗,孔子老师的事情,总知道得一清二楚喽。澹台灭明其实是一个人,我故意设的小圈套,看你知道不知道。
“澹台灭明”,战国时期鲁国武城人(今山东费县)。澹台为复姓,灭明是名,字子羽,他是孔门七十二弟子之一,应该还是比较有名气的。澹台曾经南游至南昌,进贤县就是纪念他取的名。杭州也有块澹台灭明的石刻像,南宋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刻绘。有一个成语,“人不可貌相”,说的就是澹台灭明,因为他长相丑陋,孔子老师差点都不愿意收他为徒。后来,澹台融会贯通,学习成就巨大,孔老师深刻反思:“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我差点失掉这么好的学生啊!
而这个自以为是的读书人,连著名的澹台灭明都不知道.难怪,和尚要射出第二箭,这一箭,甚为快意。如果说孔老师的七十二弟子你弄不清楚的话,那么,中华民族著名的贤君总应该知道的吧,普通人都知道,你一定知道的!这个如果你答对了,我就不追究你了,反正,人不可能全知。
3
秀才的洋相,源于几个方面。
阅读不扎实。
他未必不知道“澹台灭明”和“尧舜”,他从七岁启蒙时就念了,不断地念,只是没往心里去,先生让背就背了,背得滚瓜烂熟,先生还多次表扬。先生就是不解释,他也从来没想过要问。字都认识了,都会写了,还要问什么呢,多此一举。或者,他确实不知道,从来没看见过背诵过,人名大多不都是两个字构成的吗?那就想当然了,关键是,没文化的和尚,他也肯定不懂,懂了何必问我?
封闭式读书。
有些人读书,不太和人交流,自顾自,如果方法得当,那也不会有多大的危害,但好多情况是,书海无涯,知识无边,弄不好,就在汪洋大海中翻船,就是弄错了,有的甚至一辈子弄锚,至死也不知道。相信该读书人,经历过此,他一定会举一反三,深刻反省,要和人交流,要多疑问,多将问题消灭在未知状态。
喜欢臭显摆。
孔子老师一直教导我们,没有扎实和过硬的知识,不要随便开口,尤其是在公众场合,慎将“诲人不倦”搞成“毁人不倦”。但秀才不是,在明显患病的基础上(前面两种毛病),他还一路阔谈,他以为是高头讲章,和尚起初也认为是宏言大义,不想,不久就露出了病态,和尚虽不是医生,但他望闻问切,已经拈出了秀才的斤两,一诊一个准。
4
我有点怀疑,张宗子这个故事,似乎有明显编造的痕迹。
他编这个故事,是为《夜航船》找理由。
这部书,其实就是碎片化的大辞典,但又比一般的辞典来得有趣味。词条的选择和写法,明显带有文学家的眼光。天文、地理、人物、考古、政事、文学、礼乐、兵刑、日用、宝玩、容貌、外国、植物、方术、物理,包罗万象。
这就是一部中国古代社会的综合文化读本啊。
这样的读本,又是凭一己之力的阅读和积累,一人智难敌万人智,他作为一个资深的读书人和写作者,心里很清楚,难免会出差错,于是借用这样的故事,给读者来个心理预设,我这里记的,都是眼前非常浅俗的事,我们这些写作者,姑且听一听这个故事,只要别让小和尚随便伸伸脚就满足了。
看来,他对自己是相当自信的,不太会有差错,这是自己多年的心血。 5
我在这个故事里,磨蹭这么久,用意却相反。
我没有张宗子那般博学和自信,我的心里,犹如和尚初上船时般惶恐。自己对历代笔记的阅读浅见,实则极有可能如那秀才。您在披卷展玩时,若有错了偏了,您多包涵,我一定会在狭窄的船舱里,让出足够的位置,让您伸伸脚的!
杭州壹庐
丁酉二月
坚瓠里曲思想
1
从公元977年开始,开国不久的大宋王朝,开始了一项伟大的图书出版工程,编辑出版四部大书。四部大书中,有两部冠以“太平”字样,太平,是宋太宗改元的年号,因太宗之命,李昉等人牵头编辑了《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前一部五百卷,是宋以前历代笔记的大型集成;后一部一千卷,是百家集成。另两部《册府元龟》《文苑英华》。也是各一千卷,前者载史事,后者载文章。
这里只说《太平广记》。
全书引书四百多种,按主题分九十二大类,大类下又分成一百五十多小类。
大部分读者不可能细读,而我在通读两遍的基础上.发觉又特别好玩,这样吧,我详细列举一下它的一些分卷,通过目录,你也可大概知晓:
神仙55卷;
女仙15卷:
道术5卷;
方士5卷;
异人6卷;
异僧12卷;
释证3卷;
报应33卷,其中,金刚经7卷,法华经1卷,观音经2卷,崇经像5卷,阴德1卷,异类1卷,冤报7卷,婢妾2卷,杀生3卷,宿业畜生1卷,其他报应3卷;
征应11卷,分帝王、人臣、邦国等;
定数15卷,其中婚姻2卷;
诙谐8卷;
梦7卷;
神25卷;
鬼40卷;
妖怪9卷;
精怪6卷;
再生12卷;
草木12卷;
龙8卷;
虎6卷;
狐9卷;
水族9卷;
昆虫7卷;
杂传记9卷;
杂录8卷;
蛮夷4卷。
再简单展开一下。
在古人眼里,我们居住的空间,大致分两个层次,一个是人的世间,一个是神的世界。两个世界里,都有天堂和地狱。人的世界,富人贵人生活在天堂,穷人下贱者,生活在地狱,人间地狱,什么都没有保障,连生命权都没有;神的世界,天堂就是玉皇大帝以及众神仙居住的地方,地狱则是鬼的世界,阎王什么的领导者,其实是天堂派下来的管理者,只是名声不太好听而已,职级待遇都挺不错。道教的产生,佛教的引进,几乎都按着这样的世界去划分。
于是,古人笔记中,神仙鬼怪报应就要占极大的篇幅。比如报应,这也是一种惩戒方式。传经人很聪明,他不说这个经有什么好,只用故事说明,你不尊重这个经,或者,你尊重这个经,都会得到什么样的报应,哪个县哪个村,有鼻子有眼,不由得你不信。《金刚经》和《观音经》、《法华经》的集中出现,充分说明,那个时代,这几部经,就是人们学佛尊行的最重要经典。
连苏轼的《东坡志林》里,也有这样的记载:
一个叫蒋仲甫的人和孙景修说:近年有人凿山取银矿,挖到深处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念经的声音,挖到眼前,发现有一人。那人对挖矿的人说,我以前也是挖矿的,因为洞塌了,出不去,我也不知道在这里待了几年了。幸好平时是随身带着《金刚经》的.所以每每饥渴的时候,我就念经,念着念着,就好像有人从腋下送给我饼吃,大概这是念经的功劳吧。
采矿者困在洞里几年没有饿死,这应该是个奇迹,不过,这个奇迹的创造是因为佛经的功能,可能吗?肯定不可能。但为什么苏东坡相信了?因为东坡本身就是个很虔诚的佛教徒呢。其实,东坡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他未必不知道事情的真假,但他相信精神力量的无限。人有了一种精神追求,于是就有了精神力量,而这种力量,会让人产生意想不到的强大动力,从这个层面讲,精神力量的确无限。
2
近十年来,我一直在历代的笔记中穿梭。从《山海经》诞生的汉魏六朝开始,一直到清代,数不清的笔记,我逐字逐句读过百来部,如果按笔记的卷数算算,也有上千卷了。
见我在读笔记,写笔记,有人常问我,笔记是什么,或者,什么是笔记?我常玩笑说:笔记嘛,就是拿笔记下来啊,什么东西需要记下来?那就是一些杂事、异闻、琐语,笔记是古人书面表达的一种常见文体。对于好奇心强的,我会用明代胡应麟的小说分类说再解释下去:志怪、传奇、杂录、丛谈、辨订、箴规。如果再简单一点,那么,历代留下的无数笔记,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小说故事类、历史琐闻类、考据辩证类。
这么多的笔记,它的特点,用两个字基本就可以概括:
一、杂。这说的是笔记的内容。笔记几乎无所不包,胡应麟的分类表明.古代文化人,有闻即录。有的时候,也不去考证此闻是真是假,有时根本无法考证。现代人阅读笔记,会感到古人很聪明,也很无知,很大胆,也很胆小。胆小是指,那些所谓的禁忌,一点也不敢逾越,怕死,怕惩罚,于是造出很多故事来训『诫别人。
二、散。这说的是笔记的形式。长长短短,长的也不过数千,短的更少,几百字,几十字,记一件事情,就事论事,极少评论。也极少有兴致岔开去。估计当时视野有限,消息渠道狭窄,也只能记录如此了。
3
重点说一下,本书篇幅比较重的,清代笔记作家褚人获的《坚瓠集》。
公元1635年,明崇祯八年,江苏苏州,褚人获出生。他的祖和父,皆为饱学之士;叔祖褚九皋,万历八年进士。
褚人获,字稼轩,又字学稼,号石农、没世农夫。
从褚的字和号看,一辈子都和农打交道。其实,含义在字外。他是在文字的田园里驰骋纵横。作家写作和农夫耕耘,道理是一样的,都要辛勤,才有收获。获,是想要“树谷树人”,用意就很明显了。
在一个书香文化之家,褚人获从小就和书打交道。他博闻广识,尤其对稗官野史感兴趣,又喜欢写文章,历时九年,“勾索古今诸说部不下千百家,心织笔耕,积岁书成”,终于编写成了六十六卷本、一百一十六万字的《坚瓠集》。
褚的卒年不详,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他编完《坚瓠集》,差不多快七十岁了,还算寿高。
褚人获喜欢读书,他的博学,在当时应该比较有名气,否则不会有那么多的名人给他作序。毛宗岗、毛际可、顾贞观、洪异、尤侗、张潮,都是一时名士,而这些名人,纷纷给他写序。
被顺治皇帝赞为“真才子”的尤侗,给《坚瓠秘集》写的序言中,高度肯定褚人获的取材:“夫天地间瑰异之观,古今来奥渺之迹,无不散见之于书。”
那么,褚花十余年时间编写成的书,都有些什么内容呢?上至经史子集、天文地理,下至俚谣杂说、志怪风俗,无所不包。而且,他在写作时,常常引申类延,加上自己的独到见解。从内容看,明清逸事特别多,这应该和他生活的年代有极大的关系。整部笔记.文笔生动,叙事脉络清晰。
剧作家洪异给《坚瓠补集》写的序,里面有他的真实阅读感受:“余览其书不终卷,而奋袂长叹以起,复继之以怒然惧、愀然悲焉。”真是好书啊,让大剧作家一读放不下,提衣长叹,忧愁悲伤。我想,是褚人获的书,掀动了洪作家心底的波澜吧。
坚瓠.什么意思?坚硬的大葫芦嘛。褚拿《庄子·逍遥游》中的“五石瓠”作喻,这个葫芦够大的,可容五石东西呢,而他写的书,只在大葫芦里占有很小的一点地方,大葫芦太可惜了。空廓无用。
是的,甜葫芦可以当菜吃,空葫芦可以当物品用,只有老而坚的硬葫芦没什么用处。不过可以装酒,枪尖上挑只葫芦,雪下得紧,狂风呼啸,林冲心情仍然不错。
但,褚人获言外有意。人们只知道有用之用,不知道无用之用,其实,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坚硬的葫芦,虽于物件无用。但里面纵横数千年的杂碎,却可作史鉴,有警示,是社会的惊木石。
自然,也有人这样评论,褚的这部大笔记,最精彩的应该是各类民俗逸事,论诗词、文艺,并没有多少高见,还有不少碎屑无聊之事,价值并不高,只是文抄而已。
客观地说,不仅褚人获,古代笔记,几乎都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不能苛求。
4
我的历代笔记阅读,虽想披沙拣金,却极有可能挂一漏万(可见后记《只待小僧伸伸脚》)。全文粗分三十三卷,南北宋。元明清,上下千年,人物事件,旧闻旧事,传奇附会,千年笔记长河中,宴属零星细碎。以《太平广记》为由头,褚人获的《坚瓠集》为表达内核,发我之碎思杂思。
太平里的广记,大葫芦里的思想,绝对高不到哪儿去,坐壶观天而已。一晒。
陆春祥著的太平里的广记(精)》的题材是杂文随笔,内容涵盖100多个小故事,记载的是作者阅读宋、元、明、清时期文人的笔记后,留下的感悟和随想。
作者通过对宋代司马光的《涑水记闻》、惠洪的《冷斋夜话》、王铚的《默记》、周辉的《清波杂志》等,金代刘祈的《归潜志》,元代姚桐寿的《乐郊私语》,明代王錡的《寓圃杂记》、陆荣的《菽园杂记》等,清代宋荦的《筠廊偶笔》、禇人获的《坚瓠集》、王晫的《今世说》等历代文人笔记小说的解读,内容涉及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评论、人物轶事,作者从现代视角,以幽默的文笔批判现实社会中各种本末倒置的“怪相”,既令人捧腹,又发人深省。
《太平里的广记(精)》共三十三卷,百余篇短文都是小故事,内容丰富,视角新颖,给读者留下对人生的思考。
本书作者陆春祥曾获鲁迅文学奖,研究、解读各类历史笔记十余载,文笔流畅,诙谐幽默。
作者解读的笔记类型包括”小说故事类””历史琐闻类””考据辩证类”三类,更具体地分为志怪、传奇、杂录、丛谈、辨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