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张爱玲,是近二十年来的事。关于她的话,说得多了,都不觉得她是多么久远的人。很多年轻男女,甚至觉得离她很近,能够与她共悲欢。
可是,一查张爱玲的出生年月,我们才竦然一惊:她的出生,是在将近90年前!
无怪乎台湾学者王德威要称她“祖师奶奶”。
百年之前的种种,才是她的前世;近百年的动荡与安稳,则是她的今生。她所见证的人世沧桑,真是足够多了,是地地道道的“奶奶级”人物。对此,我们只有慨叹。
麦子落地,遂成青苗。
还是让我们从头说起吧。
1920年9月30日,张爱玲出生在十里洋场的上海。这一天,是农历八月十九,月圆后不久,想必夜间仍有清辉铺洒。
早年的人们,习惯以农历生日为准,张爱玲也是。这个日子公历是哪一天,以前大家都忽略了①,后来是美籍华裔学者司马新,在写张爱玲传时,仔细推算出来的。
张爱玲是个多思之人,生日的皓月秋空,也许让她每年都有所思,以至于她小说中写月亮的句子,经常很奇崛:“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
这难道是宿命的写照?
她的确就是从一片“陈旧而迷糊”中诞生的。
张爱玲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的张家公馆,这是一座清末民初的老洋房,在靠近苏州河的地方,风格是那时流行的西洋式样。
这房子大有来历,牵涉到张爱玲的“前世”。它是晚清名人李鸿章送给自己的女儿、也就是张爱玲祖母的陪嫁物之一。
这种老房子四面为房间,中间是一个宽阔的天井,朝内一面有连廊可通行,因而名之“走马楼”。
老房子的外墙上,有一些西洋式的花纹装饰,这在当时算是很时髦的了。小楼共有两层,后来顶层有人加盖了阁楼,所以如今看起来好像是三层。
当年这房子,想来是气派得很,从二楼上直直向前伸出一个阔大的阳台,四周还有很大的花园,草木葱茏。而现今,房子杂乱了,花园当然也不存。这种“西风东渐”时期的老房子,在今日的上海、武汉、广州、海口等地,仍残留了不少,可以视为用砖石写就的城市演进史。
张家公馆,是一个独特的世界,很有象征意义:从外面看起来,房间的阳光应该很充足,其实里面却是古墓般的幽暗。
新旧杂糅,中西交错——这便是张爱玲日后成长的宿命。
早几年,有“张迷”经过辛苦奔波,确定了老房子当年准确的地址:淮安路313号,也就是今天的康定东路87弄①。
这房子现在可能已被拆掉,再也没有了它的物质存在。——大变革的时代,只几十年间,就会有很多东西化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尘土。
在那时,能拥有一批这种房子的,是豪门大族。张爱玲的外曾祖父李鸿章,就更是声威显赫。
因此,当今讲张爱玲故事的人,有的就特别津津乐道于她的家世,动辄冠以“簪缨世族”、“官宦世家”、“豪门之后”的名号,看上去金光闪闪——似乎张爱玲的天才,一定与此有关。
我个人猜想,以这类口吻进行叙述的人,无论他做到了多高的教授,恐怕都未脱庸俗思维,有的年幼时说不定还很清苦,对张爱玲进行这样的恭维,也许有少年时的情结在内。 ——其实,天才与血统无关。
尤其与富贵无必然联系!
古人说,穷诗人写富人,诗句里定是穿金戴银;而真正的高贵出身者写富人,只须两句——“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那种富家大户夜戏散场时的豪华,便被写到了入骨。
P1-2
毫无疑问,《金锁记》是张女士截至目前为止的最完满之作,颇有《狂人日记》中某故事的风味。至少也该列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
——傅雷
对于一个研究现代中国文学的人来说,张爱玲该是今口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
——夏志清
与张爱玲同活在一个世上,也是幸运,有她的书读,这就够了!
——贾平凹
说我的小说跟张爱玲有点像,不,我觉得不像,现在有一种不可思议的现象,写得好的就说是学张爱玲,对张爱玲评价这么高是否恰当,应该研究一下。
——王安忆
爱玲女士曾说,抄她文字文笔的人不少,以致她猛然一瞧,仿佛是做梦时写的。
——亦舒文
坛寂寞得恐怖,只出一位这样的女子。
——李碧华
她的文字风格很有趣,像是绕过了五四时期的文学,直接从《红楼梦》、《金瓶梅》那一脉下来的。
——白先勇
2009年2月23日,“张爱玲最后、最神秘的遗作” 一长篇自传体小说《小团圆》在台湾隆重出版。
这是一部“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珍贵作品。
真实、细腻、热烈。
书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女作家,叫做“九莉”。主人公经历的人与事,与张爱玲的生活大致都能对应,虽然有些细节有所省略与更易,但也有些细节在此之前绝不为人所知!
它就是一篇怀旧回忆录,完全可视为信史。
遗作面世之后,华人世界里立刻掀起了新一轮的“张爱玲热”。
张爱玲,这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丰碑、我们生活中时隐时现的魅影,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被除去了。
她的一生,本身就是一个流传久远的传奇。
她虽然是五四以来新文学“诸神”里的一个,但——
她,不可以归类。
她是绝无仅有的一个!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她在19岁的少女时代写下的这句话,预言一般描摹了她不完美的未来。
“我比较喜欢那样的收梢。”她的儿时之作《霸王别姬》里的一句话,又好似预知了遥远的临终一刻。
其实,张爱玲的一生,并不是只有一个温度、一种色彩,而是一个有弧度的虹——从炽热到淡定,从热衷到宁静,从火红到纯白。这中间的变化,令人眩目,令人唏嘘!
《小团圆》的时间跨度,恰是从她22岁到30岁时,这一篇故事,写尽了其间的飞扬与失落。
她早年,未能按捺得住张扬之态,做了一些糊涂事,是因她还是个二十多岁女孩的缘故。
这一点完全可获谅解,而且她本人也有过悔恨。
她晚年的淡泊,其实就是追悔的结果,虽然“悔恨”这两字,从来没出过她的口。
待到后来“张爱玲”三字在故国再度走红时,她已经没有任何欣悦感了,只是淡淡地、继续与整个俗世对峙。
到后来,她就是一个深不可测的湖,守在自己的角落,宁静平缓,波澜不惊。
异国的寂寞中,她是一位彻悟了的老妇,精神矍铄,不屈不挠。
她是真正领会到了“魏晋风骨”精髓的人,不能设想她会活得更“常人”一些——那样的话,她,还会是张爱玲吗?
她,不过就是一个需要自己挣扎出来的弱小女子,奋斗过,成功过,又为自己过早的张扬,而付出了几十年被边缘化的代价。
她在短暂的繁华之后,于坠落之中看透了滚滚红尘,而后,又恬淡地升到这个世界上很高的地方,几乎很难有人再打搅到她。
所以我说,她的一生中,有前后两个高峰。
她很幸福,因为在最后的时刻,她是在一个无人可以企及的高峰上,极其安静地与世界告别的。
——所有的人,无论对她有何种评价,也惟有遥望而已。
本书部分内容最初于2008年11月开始在“天涯论坛”陆续发表,广受读者追捧。张爱玲的长篇自传体小说《小团圆》于2009年2月23日在台湾出版后,本书作者又根据《小团圆》中的有关素材对原稿作了修改,全面介绍了现代文坛的传奇女作家——张爱玲生命史中的各种隐秘。
作者以近距离的视角、亲切而活泼的文字,探幽发微,旁征博引。揭示了张爱玲在创作、情感、婚姻、思想、情趣、人生奋斗等方方面面的真相,着重探讨和分析了张爱玲独特个性的形成原因、 “胡张恋”的内在冲突、第二次婚姻的内幕、晚年为何遁人精神孤岛等张学“热门”问题。
本书素材全部来自当事人回忆的第一手资料,线索清楚,持论公允,其中关于“胡始终与张暗斗”、“第二次婚姻获得幸福”、 “晚年步人理想境界”等看法,都相当独到。
作者清秋子是近年蜚声文坛的著名网络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海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其作品深受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广大读者欢迎。在网络上有极大的知名度。本书延续了他一贯的文风,既有学者的睿智明晰,也有文学的绚丽华彩,堪称描述民国文化人物的精品之作。
本书以近距离的视角、亲切而活泼的文字,揭示了张爱玲在创作、情感、婚姻、思想、情趣、人生奋斗等方方面面的真相,着重探讨和分析了张爱玲独特个性的形成原因、 “胡张恋”的内在冲突、第二次婚姻的内幕、晚年为何遁人精神孤岛等张学“热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