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当前的挑战和未来的变迁,我们的孩子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如何才能让他们快乐自在地学习,并自信地走上全球化的舞台?
应该培养孩子的“关键能力”。所谓关键能力,就是可以运用《到不同情境去达成目标、解决问题的能力,Eb知识、技能和态组成,贯穿终身学习。培养孩子的“关键能力”,不仅能提升竞力,更能让他们活出人生价值。
本书提出一整套培养“关键能力”的教育方法,并借鉴英、美、德、日、韩等国的优秀案例,亲临教育改革现场,帮助父母和师扮演好陪伴孩子成长的关键角色。愿我们的教育能为孩子们孕育出一双更强壮的翅膀,让他们有勇气乘风破浪,有热情追求梦想,有能力开创自己海阔天空的生。
本书是台湾《天下杂志》编撰的教育丛书。
面对当前充满挑战的世界,父母和孩子身陷在无形而巨大的竞争压力下。我们的孩子应该具备什么能力?如何让他们快乐自信地学习?
本书主张应该培养孩子的“关键能力”,也就是可以运用到不同情境去达成目标、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从“学习求知能力”、“学习动手做”、“学习与人相处”、“学习自我实现”四方面入手,全方位培养孩子面对未来的关键能力。
同时,也需要由家庭、学校、老师和企业共同发挥创意,为孩子搭建健康成长的桥梁。让他们不管外在环境如何变迁,都能走出自己的路,开创海阔天空的人生。
“写心得只是作文,而训练小朋友解说生态的东西,用口语来表达的话,效果就不一样。他们讲话会越来越流利,不怕生。”负责推动台北县蝴蝶学校的资讯主任陈振威,从1999年开始,就把自然科学与科技结合,以主题教学的方式教学生。“第二年之后,就不再用课本了。”点阅着网页上的资料,陈振威说。
连上“阿威丂的自然科学网站”,只见青蛙、蟋蟀、蚂蚁都在向你招手。“课本的内容是按单元切割成片段,概念跟概念之间是跳跃的,小朋友很难连贯起来学习。”陈振威说。以种菜单元为例,就涉及种子发芽、族群与群落、地层等好几个概念,但这些概念却分散在课本不同的单元,无法同时教学。当时正在莺歌小学担任自然老师的陈振威就建议:“顺序可以调整,自己教的东西可以自己考。”后来在教务处“你可以试试看”的许可下,陈振威开始按主题教学。
能与蝴蝶结缘,一切都要从一只不起眼的菜虫说起。
有一次,陈振威在教学生种菜时,发现平常藏身在菜叶里的菜虫竟然变成褐色的蛹,最后变成小白蝶破蛹而出。之后,陈振威就开始饲养其他种类的蝴蝶。“养蝴蝶之后,认识了好几十种蝴蝶食草,我就会记住它们的叶子,最后就会记住很多植物。”正因为如此,陈振威在自然课的教学中,一直强调要让孩子自己实际操作才能留下深刻印象。这就像他的教学网站上所写的:“凡做过必留下记忆,凡学过必留下笔记。”
过去建安小学以生态教学闻名,不过随着生活辅导主任杜守正从淡水水源小学借调到建安小学任教后,学校里也传出浓浓的艺术气息。
挥洒艺术行动
杜守正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主题,让孩子看着动画,跟着影像、音乐,在白纸上随意涂鸦,展开一场艺术行动。图画好了,还得在图下方写出画下这些图案的理由;最后全班同学得把涂鸦的画作拼成他们所熟悉的蝴蝶。
“行动艺术不是单向的,而是要让你有气质,变得自信,让你知道你要表达什么。”犹记大三那年,杜守正独自看了电影《鲁冰花》,剧中主角古阿明虽有绘画天分,却还是没被选中代表学校参加比赛。“老师,有钱人家的孩子,什么都比较会?”古阿明的这句话,深深烙印在自小务农的杜守正心里:“我那时候就决定要到小学教书,要到一个乡下偏远的地方。”
在水源小学服务了十年,如今借调到建安小学,“从生活的感动经验,走入教育的世界,最后回到自己”,仍旧坚持这个教育理念的杜守正,把家人也带到三峡镇定居。
从校门口往鹿母潭的源头走,约五分钟的车程,出现在左手边,那幢外形简单呈石灰色,门口摆着茶桌的房子,这就是杜守正一家四口的温暖小窝。
过去住在学校宿舍,孩子们放学后还是可以看到杜守正的日常生活。“让孩子发现,老师也是有缺点的嘛。错了怎么办?去改啊!”他希望能让孩子在实际生活里感觉到,老师是有长进的,“这是带得走的能力,真正地体会到、看到、感觉到。”而不只是课本上的知识而已。
找到孩子的频率
“孩子有属于他的频道,必须找到他的频率,让他可以发挥所长,建立自信,以后才可以滋养他一辈子。”即使认为课业很重要,杜守正也要将大量时间花在无法评估,却影响孩子一辈子的“身教”上。
“天命之为性,率性之为道。顺着你的性情去做。每个人要依照自己的天性,活出像样的自己。”杜守正期待能通过教育去塑造孩子独一无二的属性。
而热爱蝴蝶的陈振威,在2005年串联台北县十所小学,成立了台北县蝴蝶学校,同时还架设了“台湾蝴蝶家族”网站,延续建安小学丰富的生态教学;杜守正的加入,正如从他手上吉他弹出的简单和弦一般,让鹿母潭溪响起孩子们欢乐的歌声,围绕着建安小学久久不散。P149-151
培育海阔天空的一代
许芳菊
还记得十多年前(1996年),在台北市南京东路的一间会议室里,《天下杂志》发行人殷允芃带着一群记者,开了整整一天的动脑会议,目的是要为即将推出的《教育特刊》找到可以激发大家热情的愿景。
那时台湾地区教育改革浪潮风起云涌,关于教改的论述百家争鸣,但真正应有的内涵与行动是什么,却少有人认真探讨。当时,《天下杂志》的记者们,上天下海找灵感,环顾世界找借鉴,也仔细研究教育的现况,不断提出意见与想法,发行人则不时追问:“我们该给下一代什么样的教育?”一个值得追寻的愿景
在七嘴八舌的激烈讨论中,忽然有人进出一句:“我们就是要给孩子一个‘海阔天空’的未来!”
“海阔天空”这四个字,一下子击中了大家的心,仿佛看到一个梦想中的画面,一个值得追寻的愿景。十年了,《天下杂志》十年来一直在追寻着“海阔天空”的理想,不断地从教育的各个层面探索、分析,发掘动人故事,并建言献策,指出趋势。
十年来,台湾地区经历了毁誉交加的教改,世界经历了全球化经济的冲击,网络革命、知识革命、创意革命……一波波变革,让这一代的孩子与父母,都深陷在一种无形而巨大的全球化竞争压力下。
在这样的时代,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学习的方式该如何调整?教育的提供者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最重要的是,面对当前的挑战与未来的变迁,我们的孩子该具备什么能力?如何才能让他们快乐、自在地学习,并自信地走向全球化的舞台?
从英国爱默森学院、美国的未来学校到韩国的英语村,从德国教改到日本的教育新方针,在《关键能力》一书中,我们将亲临这些教育变革的现场,找寻教育的新方向,并试图从过去十年世界各国教改的趋势里,从教育改革的亲身体验中,找出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关键能力。
我们也探访了台湾地区的山林、海边、都市与乡村,认真寻找为教育筑梦的人——一群眼睛里散发着亮光,带着孩子迈向未来的教育工作者,希望描绘出未来老师与未来学校的形象。
当全球化浪潮惊涛拍岸之际,希望教育能为孩子孕育出一双更强壮的翅膀,让他们有勇气乘风破浪,有热情追求梦想,有能力开创自己海阔天空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