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中的女人》代表了劳伦斯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它以非凡的热情与深度探索了有关恋爱的心理问题。
小说以两姐妹为主人公,描述了她们不同的情感经历和恋爱体会。姐姐厄秀拉是一个温柔美丽的中学教师;妹妹戈珍则是一个小有名气、恃才傲物的艺术家。戈珍遇上了矿主的独生子杰拉德,原始的欲望点燃了爱的激情,然而在狂暴的激情过后,失望而痛苦的她与另一位艺术家又陷入了爱的狂欢。厄秀拉与本区督学伯金相爱了,她一心要让对方成为爱情的囚鸟,而对方却希望在灵与肉的交融中保持彼此心灵上的距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恋爱中的女人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英)D.H.劳伦斯 |
出版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恋爱中的女人》代表了劳伦斯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它以非凡的热情与深度探索了有关恋爱的心理问题。 小说以两姐妹为主人公,描述了她们不同的情感经历和恋爱体会。姐姐厄秀拉是一个温柔美丽的中学教师;妹妹戈珍则是一个小有名气、恃才傲物的艺术家。戈珍遇上了矿主的独生子杰拉德,原始的欲望点燃了爱的激情,然而在狂暴的激情过后,失望而痛苦的她与另一位艺术家又陷入了爱的狂欢。厄秀拉与本区督学伯金相爱了,她一心要让对方成为爱情的囚鸟,而对方却希望在灵与肉的交融中保持彼此心灵上的距离…… 内容推荐 《恋爱中的女人》是《虹》的续篇,是劳伦斯自认为技巧最圆熟的长篇作品。该著将性爱描写上升到哲学和美学的高度,而那伴随着炽烈的性爱体验的,是对历史、政治、宗教、经济等社会问题的严肃思考。霍嘉特认为,《恋爱中的女人》和《虹》这两部长篇小说形成了英国现代小说的双峰,在二十世纪文坛上独树一帜而至今不败,更随时光流逝而显现艺术魅力。 目录 荒原上的苦难历程(译序) 第一章 姐妹俩 第二章 肖特兰兹 第三章 教室 第四章 跳水人 第五章 在火车上 第六章 薄荷酒 第七章 图腾 第八章 布莱德比 第九章 煤灰 第十章 素描薄 第十一章 湖中岛 第十二章 地毯 第十三章 米诺 第十四章 水上聚会 第十五章 星期天晚上 第十六章 男人之间 第十七章 工业大亨 第十八章 兔子 第十九章 月光 第二十章 格斗 第二十一章 开端 第二十二章 女人之间 第二十三章 出游 第二十四章 死亡与爱情 第二十五章 是否结婚 第二十六章 一把椅子 第二十七章 出走 第二十八章 戈珍在庞巴多酒馆 第二十九章 大陆 第三十章 雪葬 第三十一章 剧终 试读章节 在贝多弗父亲的家里,布朗温家两姐妹厄秀拉和戈珍坐在外飘窗窗台上,一边绣花、绘画,一边聊着。厄秀拉正绣一件色彩鲜艳的东西,戈珍膝盖上放着一块画板在画画儿。她们默默地绣着、画着,想到什么就说点什么。 “厄秀拉,”戈珍说,“你真不想结婚吗?” 厄秀拉把刺绣摊在膝上抬起头来,神情平静、若有所思地说:“我不知道,这要看怎么讲了。” 戈珍有点吃惊地看着姐姐,看了好一会儿。 “这个嘛,”戈珍调侃地说,“一般来说指的就是那回事!但是,你不觉得你应该,嗯,”她有点神色黯然地说,“不应该比现在的处境更好一点吗?” 厄秀拉脸上闪过一片阴影。 “应该吧,”她说,“不过我没把握。” 戈珍又不说话了,有点不高兴了,她原本要得到一个确切的答复。 “你不认为一个人需要结婚的经验吗?”她问。 “你认为结婚是一种经验吗?”厄秀拉反问。 “肯定是,不管怎样都是,”戈珍冷静地说,“可能这经验让人不愉快,但肯定是一种经验。” “那不见得,”厄秀拉说,“也许倒是经验的结束呢。” 戈珍笔直地坐着,认真听厄秀拉说这话。 “当然了,”她说,“是要想到这个。”说到此,她们不再说话了。戈珍几乎是气呼呼地抓起橡皮,开始擦掉画上去的东西。厄秀拉则专心地绣她的花儿。 “有像样的人求婚你不考虑接受吗?”戈珍问。 “我都回绝好几个了。”厄秀拉说。 “真的!?”戈珍绯红了脸问:“是什么值得你这么干?你真有人了吗?” “有,年薪上千镑,而且人很棒,我太喜欢他了。”厄秀拉说。 “真的呀!是不是你让人家引诱了?” “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厄秀拉说,“一到那时候,压根儿就没了引诱这一说。要是我让人家引诱了,我早立即结婚了。我受的是不结婚的引诱。”说到这里,两姐妹的脸色明朗起来,感到乐不可支。 “太棒了,”戈珍叫道,“这引诱力也太大了,不结婚!”她们两人相对大笑起来,但她们心里感到可怕。 这以后她们沉默了好久,厄秀拉仍旧绣花儿,戈珍照旧画她的素描。姐妹俩都是大人了,厄秀拉二十六,戈珍二十五。但她们都像现代女性那样,看上去冷漠、纯洁,不像青春女神,反倒更像月神。戈珍很漂亮、皮肤柔嫩,体态婀娜,人也温顺。她身着一件墨绿色绸上衣,领口和袖口上都镶着蓝色和绿色的亚麻布褶边儿,长筒袜则是翠绿色的。她看上去与厄秀拉正相反。她时而自信,时而羞赧,而厄秀拉则敏感、充满期望。这小地方的人让戈珍那泰然自若的神态和毫无掩饰的举止吓着了,说她是个“精明的女人”。她刚从伦敦回来,在那儿住了几年,在一所艺术学校边工作边学习,过的是出入于画室的生活。 “我现在在等一个男人的到来。”戈珍说着,突然咬住下嘴唇,做了个奇怪的鬼脸儿,一半是狡狯的笑,一半是痛苦相。这模样把厄秀拉吓了一跳。 “你回家来,就是为了在这儿等他?”她笑道。 “得了吧,”戈珍尖声叫道,“我才不会上赶着去找他呢。不过嘛,要是真有那么一个人,相貌出众,又收入颇丰那——”戈珍有点不好意思,话没说完。然后她盯着厄秀拉,好像要看透她似的。“你不觉得你都感到厌烦了吗?”她问姐姐,“你是否发现什么都无法实现?什么都实现不了!一切都还未等开花儿就凋谢了。” “什么没开花就凋谢了?”厄秀拉问。 “嗨,什么都是这样,自己啦,一般的事情啦,都这样。” 姐妹俩不说话了,都在茫然地考虑着自己的命运。 “这是够可怕的。”厄秀拉说,停了一会儿又说:“不过你想通过结婚达到什么目的吗?” “那就是下一步的事儿,不可避免。”戈珍说。 厄秀拉思考着这个问题,心中有点发苦。她在威利·格林学校教书,工作好几年了。 “我知道,”她说,“人一空想起来似乎都那样,可要是设身处地地想想就好了,想想吧,想想你了解的一个男人,每天晚上回家来,对你说声‘哈罗’,然后吻你——” 谁都不说话了。 “没错,”戈珍小声说,“这不可能。男人不可能这样。” “当然还有孩子——”厄秀拉迟疑地说。 戈珍的表情严峻起来。 “你真想要孩子吗,厄秀拉?”她冷冷地问。听她这一问,厄秀拉脸上露出迷惑不解的表情。 “我觉得这个问题离我还太远。”她说。 “你是这种感受吗?”戈珍问,“我从来没想过生孩子,没那感受。” 戈珍毫无表情地看着厄秀拉。厄秀拉皱起了眉头。 “或许这并不是真的,”她支吾道,“或许人们心里并不想要男人和孩子,只是做做表面文章而已。”戈珍的神态严肃起来。她并不需要太肯定的说法。 “可有时一个人会想到别人的孩子。”厄秀拉说。 戈珍又一次看看姐姐,目光中几乎有些敌意。 “是这样。”她说完不再说话了。 姐妹两人默默地绣花、绘画儿。厄秀拉总是那样神采奕奕,似一团被压抑的火焰。她自己独立生活很久了,洁身自好,工作着,日复一日,总想把握住生活,照自己的想法去把握生活。表面上她停止了活跃的生活,可实际上,在冥冥中却有什么在生长出来。要是她能够冲破那最后的一层壳该多好啊!她似乎像一个胎儿那样伸出了双手要冲出母腹。可是,她不能,还不能。她仍有一个奇特的预感,感到有什么将至。 她放下手中的刺绣,看看妹妹。她觉得戈珍太漂亮、实在太迷人了,她柔美、丰腴、线条细腻。她还有点顽皮、淘气、出言辛辣,真是个毫无瑕疵的本色人儿。厄秀拉打心眼儿里羡慕她。 “你为什么回家来,傻孩子?” 戈珍知道厄秀拉羡慕她了。她直起腰来,线条优美的眼睫毛下目光凝视着厄秀拉。 “问我为什么回来吗,厄秀拉?”她重复道:“我自己已经问过自己一千次了。” “还不知道吗?” “知道了,我想我明白了。我觉得我退一步是为了更好地前进。” 说完她久久地打量着厄秀拉,目光询问着她。 “我知道!”厄秀拉叫道,那神情有些迷茫,像是在说谎,好像她不明白一样。“可你要跳到哪儿去呢?” “哦,无所谓,”戈珍说,口气有点超然。“一个人如果跳过了篱笆,他总能落到一个什么地方的。” “可这不是在冒险吗?”厄秀拉问。 戈珍脸上渐渐掠过一丝嘲讽的笑意。 “嗨!”她笑道:“不过是说说而已!”她又不说话了,可厄秀拉仍然沉思着。 P1-4 序言 荒原上的苦难历程 译完这部长篇,费力地划上最后一个句号,恨不得跟劳伦斯的作品永别!他给人以太多的苦难,太多的折磨。不用说译一遍,就是读一遍你都会感到心灵在受着冥冥的撕裂与煎熬,伴随而来的是创痛的快感。 读这小说,恰如在荒原上绝望地爬行,只有一丝亮光、一线蜃景还让你希冀未泯,这就是爱。可这爱却是何等苦涩的体验!至此,不由地念起三十年代极走红的女作家张爱玲的话:“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沉浮,都要成为过去。如果我最常用的字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惘惘的威胁。” 我以为D·H·劳伦斯正是以这种心境写作这部巨著的。小说留给读者的,只能是荒芜的寂寥。至于那心灵荒原上的情、欲、爱,真可以用大诗人迈克尔·德雷顿的几行素诗来描摹: 爱在吐出最后一丝喘息, 忠诚跪在死榻一隅, 纯真正在双目紧闭…… 小说伊始,我们已经看到这样一个女人:她面色苍白,故作高雅,其实是个女魔,一个性变态的女人。她凶狠、狡诈,一心要占有男人的灵魂。她为变态的强烈情欲所驱使,对男人可以竭尽温情,一旦遭到挫败,她会象疯子一样报复,大家闺秀的高雅此时会丧失殆尽,只露出魔鬼的本来面目。她是一个疯狂的刽子手,她就是贵妇人赫麦妮。 小说向我们展示出的伦敦城,是一座人间地狱。庞巴多酒馆更是个乌烟瘴气的鬼窟。一群行尸走肉般的男女,无望地及时行乐,鬼混度日。他们心灵空虚,万念俱灰,烟酒也无法排遣心中无端的苦闷与孤独,情欲的放纵只能加深心灵的痛苦。好一幅世纪末的群像! 劳伦斯用更多的篇幅描写伯金和厄秀拉、杰拉德和戈珍这两对情人苦涩的恋情,写他们的追求。他们身处在一个悲剧的氛围中,心头笼罩着总也拂不去的阴影。他们试图用爱——异性的及同性的来填补心灵的孤独,可陌生的心总也无法沟通。他们甚至失去了生的意志——爱不起来、活着无聊、丢弃不忍、结着忧怨、系着压抑。郁闷的心境令人难以将息。 伯金是一个天生的悲剧之子,他有着过于纤弱的灵魂与羸弱的体质,这些足以铸就他悲剧的气质。这样一个痛苦的精灵在冷酷无情的工业文明时代只能活得更累,苦难更为深重。他冷漠、忧郁、绝望,总在痛苦地思索人类的命运与人生的意义,但得出的都是悲剧性的结论:人类已日暮途穷,机器文明将导致人类的彻底毁灭。 这个悲剧之子在爱情上同样苦苦地求索。贵妇人赫麦妮在千方百计缠着他,那强烈的变态情欲令伯金厌恶,可他又舍不得与她断决关系,最终自食其果,险些被赫麦妮杀死。他追求着才女厄秀拉,他们双双追求着一种灵与肉和谐的性关系。可他们始终达不到这个高尚的境界。冥冥中的忧郁、陌生与苦楚阻隔着他们,时有情欲的放纵也成过眼烟云。与此同时伯金无法抵抗杰拉德的魅力,他需要杰拉德的同性友谊作他爱情生活的补充。他与杰拉德时有冲突,无法达到亲同手足的程度。这又是一种折磨。 由此可见,伯金是一个现代的悲剧浪漫者。他预感大难临头,对社会和世界早已绝望,因此要追求一个个人圆满的结局了此一生。 伯金是不幸的,个性悲剧与社会现实的黑暗只能把他一步步推向苦难的深渊。他的爱,他的思索与追求,是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条件下知识分子的痛苦写照。欲哭无泪、欲罢不能、不堪回首、前景叵测,此乃伯金的苦难历程。 杰拉德·克里奇是一个值得深思的人物。他是一位工业大亨,劳伦斯称之为“和平时期的拿破仑,又一个俾斯麦。”他一心只想发展企业,增加利润,象一台高精密的机器不知疲惫地运转。他对工人冷酷无情,毫无人性与人道可言;他信奉科学和设备,不知不觉中自己却成了机器的奴隶。随着企业的大发展和资本的大幅度增加,他突然发现自己已经异化为非人。他心灵空虚,毫无情感,空有一具美男子的躯壳,深感疲乏无力,生的欲望早已丧失殆尽。他时而会在梦中惊醒,在无限的孤独中瑟瑟发抖,深怕有朝一日变成一具行尸走肉。他是一个精神上的阉人,心早已死了。 为了寻回真实的自己,他想到了爱,想借此良方起死回生。他先是与女模特米纳蒂鬼混,后又纠缠良家女儿戈珍。可是死人是无法爱的,他身上那股死亡气息只能令戈珍窒息。最终戈珍弃他而去,投入了一个德国雕塑师的怀抱。杰拉德气急败坏,精神错乱中死在冰天雪地的阿尔卑斯山谷中。一具心灵冰冷荒芜的躯体葬在冰谷中,这儿是他最恰当的归宿。 这是一篇感觉与断想式的译书体会,不知读者以为然否? 译者尽管近年来从事劳伦斯作品的专门研究,花费了一定心血,仍感到理解劳伦斯是件困难的事。劳伦斯最反对“理解”二字,而偏爱“感觉”与“体验”。看来读他的作品我们也得少点理性而多点直觉才好。 仅以此拙译就教于广大读者。欢迎对译文的批评。 黑马 1988年7月于北京正义路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