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荷戟楼纪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巴秋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巴秋著的《荷戟楼纪事》共分五辑,收录了巴秋先生的126篇散文,这也是作者多年对生活、工作和社会观察实践的积累。作品文字没有故作的雅致和矫情,只有质朴和坦然,把一个普通人一生中不能忘怀的生活经历和心情感受,一样一样的写在里面,内容真实可靠。为了便于读者阅读理解,全书采用胶版彩色印刷,翻开图书,在欣赏美文的同时又可观赏精美的中国画作品,充满淡淡的优雅气息。本书无论是在编排上,还是在内容选择上,均独具一格,具有很强的欣赏价值和学习收藏价值。

内容推荐

巴秋著的《荷戟楼纪事》这一百多篇散文,是巴秋多年积累起来的,兴之所至,就提笔一篇,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都与他自身有关,坦然诚然,决不故作高深,也决不故作雅致,毫无矫情和伪饰,唯有质朴,随时却也颇有斑斓词句奔涌笔端,挥洒缤纷,美感盈溢。一个普通人一生的不能忘怀的生活经历和心情感受,一样一样地写在这里,并无不同凡响的事迹,纯然朴朴实实的存在,这样的散文,就其内容而言,可靠而有真的价值,颇能欣赏到他落笔在字里行间的思想的火花与自然流泻的文彩。所以,给巴秋干这初步的编辑活儿,虽然苦了些,却也一时优先分享到了他的文章给出的清新滋润。

目录

生活着,努力着,成就着(代序)

斯楼应许自由魂

第一辑 母亲的蚂蚱笼

 过年

 穿衣服的感觉

 怀念冬日阳光

 此处无声胜呵斥

 不了之情

 关于父亲生命痛苦的体验

 留存于心的那份纯正温暖的底色

 除夕搬书

 撩人情致的小红灯笼

 电视越看越大的同时

 母亲的蚂蚱笼

 送给妻子的生日礼物

 马蜂窝的浮想

 父子书中情

 玩具,装满童趣的酒葫芦

 拐角口,人生驿站

 精神美,在坚守中寻觅

 老婆零嘴吃杂粮

 兄弟手足情

 孩子们在家的时候

 放烟花

 荷戟楼斋纪事

 安居且乐业

 逐渐调至匀速状态

 岳父与父亲的行状比较

 习惯吃粥

 家中的底线钱

 关于米的往事杂忆

 走出家乡的河

第二辑 高山百年

 高扬古城的精神旗帜

 难得一颗平常心

 圈外的文化人

 演员的脸面

 白马庙情缘

 高山百年,何以为祭

第三辑 过好平常日子

 过好平常日子

 关于坡字街的臆想

 与题款签名相关的事

 不着一字显风流

 学会链接时间

 水码头,消逝了的世俗风景

 桥门下的遐想

 关于死亡的乱谭

 《南轩先生诗集》序

 住大楼的感觉

 关于忆苦思甜的反刍

 走过这片牵情的土地

 庙前的世相

 名字是只带哨的鸟

 心灵的放飞

 赠书与赠画的心态比较

 过桥,人生的普遍状态

 《小说集》后记

 情怀做旧

 搬迁办公室的体味

 长虎牙的女孩

 风景区的女人

 门面背后的风景故事

 古庙里飘出去的禅意

 风去了,土地还在

 爬山虎,野孩子

 如网的诗情

 忽然想起了他

 池塘悲喜录

 想蜕变,却徘徊在壳的边缘

 路边所见所思

 穿越生命的门洞

 被雨水淋湿了的乡愁

 青墨屋脊上的鸽子

 芭蕉与青草

 麦地边的榆树桩

 健康着,是快乐的

第四辑 便包随我染沧桑

 在没有野鹤的湿地里

 《江苏九人画集》序

 我们都生活在同一张网里

 幸福是具体的感觉

 雨天下泰山

 皖浙苏采风十日记

 水土浸润过的兴化老人

 加油站的魅力

 收藏欧币的记忆

 夜游塞纳河

 皖赣采风拾粹

 徽派建筑,不仅是白墙与黛瓦的反衬

 山花的风姿与苍岩的柔媚

 没有石头的阻隔,哪有溪水的声色

 依山而居傍水而筑皖赣人会享天福

 浮溪夜语

 湖畔洗心

 我们给山乡留下什么

 梅园情思

 神会台湾的树木花草

 刀郎伴我走岷江

 走进小巷的暮雨

 悠然古镇

 江浪中浮现的绿宝石

 夜海听涛

 便包随我染沧桑

 朝霞、暮霭与旭日

 沪上景象新掠

 在国外,我与画有关的事

 游人履语

 鸟·老房子及其后人

 丹麦的道路景观

 在丹麦逛“跳市”

 九寨沟的环保

 絮语牡丹园

 生活中多了花草

 走进菜花地深处

 船厂的勾勒与臆想

 人生做事一两件

 行者,在途中

 冬季,在北方乡村

 平安夜,我们在干什么

 如此执着为哪般

第五辑 写真的魅力

 写真的魅力

 ——老圃教学理念与方法研探

 老圃的家园

 浅析老圃画作

 黄山写生点滴

 瓷里画外

 端自心迹,发自意表

 关于书法的想法

 我拟清气写梅魂

 造化笔墨心性

 ——关于画果蔬的絮语

 轻松太行行

 散落在窑洞间的故事

 太行之子的本色与灵性

 正忙着的少俨

 远逝的风棱石

 浮溪留痕

 寻源

 细节的快乐

后记

试读章节

母亲的蚂蚱笼

每当我走过如今的鼓楼桥,拿眼掠过桥东北侧沿河那一带景象,远远地望见关帝庙那熟悉的巍峨而又空旷的屋顶时,心中总不免牵出丝丝缕缕的无名惆怅,甚至搅动着一种不可名状的酸楚。今天这一带长桥横跨,高楼耸立,车水马龙,行人如织,是这座城市标志性的繁华场景。然而与今天迥异的是,当年这一带曾是另一种场景,是盛行制作与买卖蚂蚱笼的坊间集散地。而今天,甚至许多人都不晓得蚂蚱笼是个什么玩意儿,更不清楚这玩意儿曾经对我的生命起过何等作用。夜晚,在各种灯光的映照下,鼓楼桥下发着幽光的流水静谧地流淌,好似在汩汩地叙说着我逝去的儿时岁月。

记得那年夏日的某一天,是我十岁的生日。以前的生日,有没有过过,也许年幼,也许太平常了,我一点儿印象也没了。这是十岁的生日,生命岁月的头一个整数,好像过得有点味道,我现在还能记得。这天早晨,母亲出去买做蚂蚱笼的原料——竹篾子。回来后,中午下面给我吃,还在碗里的面上盖了厚厚一层肉丝炒豆芽的浇头。我吃得特别开心。我已好久未尝到肉的味道了。母亲说这是因为我过十岁大生日。当然,弟妹们也沾了我的光,都吃到了肉丝盖浇面,分享了我生日的快乐。

一九五七年的夏季,是我儿时清晰记忆的开始。我的父亲是三轮车工人。那一年,父亲四十来岁,是有力气的壮劳力,被单位领导派到仪征出差去了。据说那地方北部山丘里有喂铁炉的矿石,父亲去挑矿石了。这一去就是三年,每天挑矿石的父亲只混了个肚子饱,一个子儿也没能寄回家。我们兄妹四个只能由母亲一人抚养。三十来岁的母亲身体好,也很能干,却不识字,也没工作。母亲像母鸡带鸡雏一样领着我们度日月。

靠什么来支撑这一家子哩?

——编蚂蚱笼子。

蚂蚱笼是由竹子剖成的竹篾子编成的。

母亲隔三岔五就去南门高桥外买竹篾子。她总是天气晴朗的清晨,天才麻麻亮儿,就起身去了。她一般只是一人去。她懂得篾子的质量好歹。篾贩子一般是先买来竹子,将竹子一层层剖开,最外层的叫一黄,再里层就是二黄、三黄。最外层的篾子颜色青绿,嫩嫩的,容易割手,青嫩的颜色也不适合做笼子。最里面一层质地发脆,做成笼子质量差。这两层一般篾贩子不会拿来卖。所以二层、三层,特别是二层篾子,黄中带青,刚柔适度,买回去用水泡半天后,还可根据需要再剥层,加工成适合做笼子的篾片子。母亲要买的就是这层篾子。

有的做蚂蚱笼的同行知道母亲是买篾子的内行,要与她结伴同行。她内心并不情愿。她总是趁着早凉,悄悄一人去买。因篾贩子带的货常常数量有限。价格因质而论,随行就市。淡季时来卖的少,旺季时物以稀为贵,不但价高,而且因要的人多,走不到南门高桥就被截住了。偷懒不起早的就难买到了。篾贩子是泰兴、靖江一带的。那里乡村里长这种细竹子。篾贩子先将竹子砍下,加工成篾子,再运到泰州卖。篾贩子很早就从南乡赶过来,往往蹬钢丝车,也有推木头独轮车的,将篾子扎成圈儿,搭在车上运过来。

旺季时,消耗的竹篾子多。母亲手头的本钱不足,总是要先将做成的蚂蚱笼子卖了后,有了余钱才去买篾子。因本小利薄,所以她得经常去。有时她与熟悉的篾贩子约定,几日后再碰头买,一般不会爽约。若是钱不够,她就设法向别人借,或向笼贩子套钱去买,待买来篾子做成笼子再算钱还债。

母亲总是早去早回,回来时当然不空手。

篾子买回来后,还得分类加工,长短厚薄因材而用,以节约成本。首先,得将篾子用水浸泡几个时辰后,待泡软熟了,再以手与嘴齿配合用力,掰撕分成长短厚薄不等的更细的篾片儿。长篾子做笼罩子,短篾子做笼底儿,还有的就直接用刀刻成牙签般粗细的长篾签儿,用来圈编笼底儿。做这些编笼子的基本原材料,是很见功力的细活儿。竹篾的粗细、长短与厚薄,直接决定着笼子的质量,得由多年从事这一行当的老手加工才行。在我们家自然是母亲来做这活儿。

当然,编笼手艺的高低,同样决定着笼子的质量。

手艺的高低,说穿了就是两个字:巧与快。

母亲在那一带,是出了名的做蚂蚱笼子的巧手。在母亲的细心调教下,十岁左右的我,也成了编蚂蚱笼子的一把好手。无论是编笼罩子还是编笼底子,我都能两手娴熟飞动,编得只只像样。

那时,我因家贫交不起一年的学费辍学在家将近三年。炎热夏日里,巷头巷尾的阴凉处,随处可见簇成堆儿编蚂蚱笼子的大人小孩儿,每人屁股下一只趴趴凳儿,膝上放一竹匾儿,里面是齐整整的篾片儿。成天编笼子是挺无聊的,扎成堆儿编,相互有说有笑的还热闹些,可解闷儿。兴趣来了,在大人撺掇下,几个小孩儿就来个编笼比赛,在一定时间内编同样的部件,一决高低。碰到这样的情况,常常大人小孩儿都不吭气,只见手指不停地飞动。比赛的结果,我往往拔得头筹。一般情况下,母亲暗里高兴,总是奖励我,将巷里叫卖瓜果的喊过来,买些瓜果给我们吃。我晓得,我与其他人不一样,他们编笼子只是赚点零花钱,我们一家人是要通过编笼子赚钱来养家糊口的。

旺季时,笼贩子在门口等着要货。我们全家都没日没夜地赶做,晚上在路灯下或月光下编笼是常有的事。天晚了,不到时辰不能休息。常常眼皮累得直打架,哈欠连连,手指还在动,已经是一种潜意识在驱使了。因为母亲也在一旁没歇呀。长时间地编、磨,小指头一个个磨得肉雀儿头似的,母亲看着心疼,也只能叹叹气。我一点儿不埋怨母亲。母亲的十个手指头,不也个个包着橡皮膏吗?

P33-36

序言

我业余写点小说,也担任过几天编剧,成绩微小,总之一生是与笔杆子粘上了。而巴秋(真实姓名洪东兵)做过起草文件的秘书,业余也写小说,又写散文,退休后“北漂”进荣宝斋画院,以“写真派”画家的身份名噪京师,比起我,笔杆子在他手上粘得更瓷实。多年来,他做过领导而不端架子,我身为百姓倒大大咧咧,这就成了朋友。我们有时会不客气地思想交锋起来,所以可称真朋友,古人所谓“诤友”也。巴秋从北京把他的一百多篇散文发到我的电子信箱来,让我初步地编辑一下,并且要我作个序。我渐懒散,笔杆子大有换成渔竿之势,但朋友所托焉能推辞?只得埋头苦干。

这一百多篇散文,是巴秋多年积累起来的,兴之所至,欣然提笔,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都与他自身经历有关,心怀坦诚,决不故作高深,也决不故作雅致,毫无矫情和伪饰,唯有质朴,却也颇有斑斓词句奔涌笔端,挥洒缤纷,美感盈溢。一个普通人一生不能忘怀的生活经历和心情感受,一样一样地写在这里,并无不同凡响的事迹,却是真实的存在,这样的散文,就其内容而言,可靠而有真的价值,颇不负他字里行间迸发的思想火花与自然流泻的文采。所以,给巴秋干这初步编辑的活儿,虽然苦了些,却也先于读者分享了他文章氤氲的清新滋润。

他给我的是130篇,剔除重复的,得126篇,洋洋大观,令我惊叹和羡慕。坚持,总能给巴秋带来不菲的收获,这也是他的特点之一。我将这些文章划分为五辑。第一辑二十九篇,主要是写他从小至今的生活情况和他的家庭,涉及他的父亲、母亲、岳父、弟兄、妻子、儿子、儿媳妇,时间跨度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历数他童年时代的艰苦生活,从上学到当兵,从做儿子到为人父,从吃写到穿,从米写到钱,从苦写到乐。我取其中一篇的题目为这一辑的标题,即“母亲的蚂蚱笼”,并且建议将其作为这部散文集的书名。这实在是一篇凝聚着很多生活事实与情感内容的好作品,写得朴实而有深度,是这部散文集里的代表作,我看可以给中学生作课文阅读学习。他所说的这“蚂蚱”,以我们的乡音(江苏中部)来说,称“蛮咋”,这昆虫经常一个劲儿地振翅鸣叫,我在小说里写到过它。没想到巴秋从小竟在家中帮母亲一起编“蚂蚱笼子”以助生计,而且他坐下来不动身能编一千个之多,他说这影响了他一生的性情,帮助他成为如今的写真派绘画家,说来确实耐人寻味。当他在家里编“蚂蚱笼子”,卖给收购人时,我作为同城另一角落一个跟他一样的穷孩子,正跑到郊外乡下的黄豆田里捉“蚂蚱”回来养着玩,多年以后,却在阅读他的文章时如此不期而遇了。像“母亲的蚂蚱笼”这样读来颇有滋味的文章在这本集子里还有不少,我真得祝贺他才是。

编入第二辑“高山百年”的,只有六篇,内容所涉,有陈毅元帅(他在1940年左右与粟裕一起率部渡江北上抗日,“三进泰州”,团结中间力量“二李”,与进攻新四军抗日根据地的韩德勤顽固派进行了“黄桥决战”,后来向北发展,使苏北成为重要的抗日根据地),有梅兰芳(祖籍泰州,于一九五六年返乡祭祖并为泰州人民演出),有不声不响地蛰居家乡的著名篆刻家叶大根,有耄耋之年仍热心地方文化事业的老干部陆希奎,有仍活跃在舞台上的著名淮剧演员陈德林。此外,他还写了泰州的“白马庙”,这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诞生之地,同时也是粟裕等将领指挥渡江战役的指挥部所在地,当过海军的巴秋提笔写来颇有一种自豪感,这是没当过兵的我无论如何也不可企及的。这些写家乡名人名胜的文章另有一种诚挚萦绕笔端。编入第三辑的有三十八篇文章,可称林林总总,以“过好平常日子”

为总题,内容主要涉及社会生生相与世态,皆属有感而发,这么多归拢起来一看,随处可见生活的烙印,可谓直言不讳,有啥说啥。巴秋是一个留心生活、喜欢思考的人,这当中包括解剖自己。他如实地记录着生活,回忆着,分析着,似乎想寻找一种结论性的东西。巴秋的可贵之处就是不用自己的观点去切割时光,而是把当时的情况写清楚,比如,从中学时代到当兵,他经历过不少“忆苦思甜”活动,他被动地以某种角色经历着,另一面潜在地进行判断和思索,现在坦率地力求全面地写出来,这很可贵。当然,到底应怎么看,我们也不必全听巴秋的,读者自会见仁见智。巴秋认为,当年家庭的贫困,虽与客观环境有关,却也与他父亲的癖性和能力有较大关系,他很具体地写出了他父亲行事的方方面面,做出分析和解读,而最后以一掬泪水在文章中再一次地为坦然主动告别人世的父亲送行。在巴秋与他的儿子之间,

则在完全不同的经济层面与知识层面演绎着当代父与子的关系,虽有些波澜,总体却是轻松和谐的。这样真实的文章,我想,足可引起共鸣。

第四辑“便包随我染沧桑”,收录三十五篇文章。“便包”,是一位高僧大德赠送的,同时得到这馈赠的还有一起去拜访的几个人。巴秋写的这个便包,我见过,其形状特别,有如香袋。巴秋喜欢这包,一来它是高僧大德亲手所赠,意义非同寻常;二来它横短竖长的形状有些别致;三来它恰好便于书画家放些毛笔之类的画具。于是,他旅游时带着这包,外出写生时带着这包,到画院去活动时,乃至出国时,也都带着这包,这包见证了巴秋在绘画上的努力和成功,见证了他人生重要的一段时光。在北京的同行们的随身便包中,这包虽不名贵,却显得朴而不陋,现虽旧了,他却要用一篇文章写下它留住它。这包,对于巴秋,似已有点象征的意义。因此,将巴秋与记游有关的文章拢在一块,就用写这便包的一篇做标题,想来巴秋是会同意的。他的这批记游文章,足迹所至,远到欧洲某国某河,近在家乡某镇某水,见

识比我广博,但也不算很大。说实话,平时我不喜欢这类文章,但既为巴秋效力做这初步的编辑工作,大致总要看一看,我收获的主要是他旅途中擦出的思想的火花,它们是属于巴秋的,从另一侧面说明了他的独特。

这本散文集的第五辑十七篇文章,以“写真的魅力”总题之。这些文章记录了巴秋在北京的绘画活动,记录了他绘画方面的老师与同行,画家们到黄山、太行山等地写生的情况,其间所见所闻,以及他对书画艺术的体悟。巴秋从事绘画的经过,他都在文章中交代了。他本是一个自学绘画的人,曾经画过稚拙的山水,试过这一派、那一家,而他北漂到荣宝斋画院进修绘画时,已经是快退休之人了,在学员中最年长,甚至比他的老师还要年长,然而数载之后,他以其绘画成绩,成了老师的得意弟子,成了“写真派”画家队伍里的中坚人物,担任了老师的助教和画院的副院长。这让我联想到司马迁写项羽其人,“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巴秋是:写小说,自己不满意,写散文,又不自信,终于学成了绘画。多年前,巴秋竟“斗胆”在江苏美术展览馆办山水画展时,我为他凑趣助威,写的吹捧文章题为“事竟成矣”,其实,那时他的绘画还不到火候,而今才算是成矣。他曾戏称退休为“淡出江湖”,而今却又因绘画“粉墨登场”,这散文集,又在经意不经意之间终于结集成册,这就是一个人生活着、努力着、成就着的证明啊。话又说回来,他对文学的追求至今未断,也取得了一定成绩,这部散文集就是证明。而在文学上的努力,又有助于他对书画艺术的理解。可以说,正是他不断丰富和深化的文学方面的素养,帮助他以独特的视角从生活中发现美,将其作为绘画的对象,以极工细的笔触移到纸上成为艺术品,并且得到同行和市场的认可、欢迎,真应了一句老话:功夫不负有心人。可以不夸张地说,巴秋以其一生的努力,成就了他自己,报答了母亲,报答了社会。

后记

这是本人的第一本散文集。本人从小喜爱文学,学写并发表过一些中短篇小说,后来出了本中篇小说集《小荡是面镜子》,但自觉不怎么样。也写过一些散文,多在省、地级报刊上发表。积累到百余篇后,就想出本集子。今天总算如愿了。但限于篇幅,只能精选,一部分就割舍了,而且有些只记得篇名,具体文字一时还找不到,也就算了。

集子开首,是请文友沙黑及社尘写的两篇序。请他俩写,而写成如此文字,文字功力及相互间的信任,自不待说的;其对我深切了解与情切入怀,说感谢就言轻了。只是沙黑在文中建议用《母亲的蚂蚱笼》做书名,我权衡再三,没有采纳,而是用了现在这个名字,好像觉得意思能涵盖全部。但沙黑的文字只字未删改,以示尊重与珍爱。

本集的所有画作,均是本人作品,好孬不论,至少不侵占别人成果。所有图片资料均由我夫人李爱芳提供。特作以上浅显说明。好在眼下出本书也不算难事。只是写成它还真不容易。

不多说了。

巴秋于2016年1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4:4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