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慌,癌症就是一种慢性病,可防可控!
临床一线肿瘤专家30年治癌经验倾囊相授——
面对癌症,怎么防?怎么吃?怎么治?
治疗癌症,选择手术?放疗?化疗?中药?分子靶向药物?
肺癌、肝癌、胃癌……常见癌症的最佳防治方案和饮食宜忌
《癌症是可以控制的慢性病--张华教授治疗肿瘤30年临证笔谈》是作者从事肿瘤临床工作30余年来的心得体会,札记式随笔。是临证时的谈话直播、聊天荟萃,期望能够有助于病人和家属了解癌症、防治癌症,最终跨越癌症,顺便能了解到肿瘤医务人员的工作环境和心境。
《癌症是可以控制的慢性病--张华教授治疗肿瘤30年临证笔谈》总结笔者肿瘤临床30年数万病例的经验和教训、撮取《肿瘤咨询在线》网站精华,以中西医结合肿瘤医学为基点,涉及中西医学、社会人文、政治经济、宗教信仰……穿越古今,纵横中西。针对最为人们所困惑的纠结,引经据典,演释肿瘤医学科普常识;有理有据,阐述资深专家观点。
翻开《癌症是可以控制的慢性病--张华教授治疗肿瘤30年临证笔谈》,一线肿瘤专家帮您解决防治癌症最十万火急的大问题:
遇见癌症。患者应该怎么办?
亲人遇见癌症。家属应该怎么办?
治疗癌症,怎样选择好医生?
是肿瘤就要手术吗?
化疗毒性太强,到底要不要做?做多少次?
哪些癌症适用放疗?
分子靶向药物疗效确切吗?
中药是治疗癌症的将军还是辅佐治疗的士兵?
冬虫夏草、灵芝孢子粉是抗击癌症的良药?
怎样判断癌症是好转?痊愈?还是根治?
治疗后取得了5年生存期的治疗效果。癌症就不会再复发了吗?
……
治疗癌症,决定效果的通常不是癌症本身,而是您怎样对待癌症!
癌症与人类一样古老
人类历史上有关癌症的最早证据来自古埃及,因为在古埃及的木乃伊中,发现了骨肉瘤化石。至于癌症的最早期文字记载,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公元前1500年,古埃及人在草纸上记录8例乳腺肿瘤,并详细地描述了肿瘤的外形和检查结果:“乳腺上凸起的肿块、大的、扩展的、硬的,触摸时感觉像触到一个被包裹的球。”
中国早在3500多年前的殷周时代,就已记载“瘤”的病名,“瘤”字由“广”“留”组成,含有“留聚不去”之意,这是现今发现的中医记载肿瘤最早文献。
有学者推测,癌症的历史可能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并陪伴人类到永远。换句近乎悲剧的话说,就是有人类就会有癌症。
据说自然界有许多不生病的动物,但几乎所有的动物都已经发现了患癌症的证据,目前的研究认为,终生不长癌的动物,或者叫作目前还没有发现患癌证据的唯一动物是鲨鱼。要特别指出的是,虽然目前尚未发现有患癌的鲨鱼,但鲨鱼制品却对人类的癌症没有预防和治疗的效果,你就是吃上几吨鲨鱼,也于癌症那点事无补。
相对于鲨鱼,人类就很不幸了。全世界几乎所有的种族,所有的民族都无一幸免。虽然各个种族、民族所罹患的癌症有所不同,但没有一个种族或民族能够摆脱癌症的魔爪,是人类就都会有可能罹患癌症。
癌症也侵袭到了人体除头发和指甲外的所有脏器。笔者读大学时,老师还特别举例“心脏是人体中唯一不患癌症的器官,这是因为心脏不停地跳动”以证明“生命在于运动”这一真理。这一观点在医学教科书中也有过记载。可是在笔者几十年的临床病例中,却诊治过好几例心脏癌症的病例,都是经过权威大医院病理活检的结论,不知道这是不是也叫作颠覆了传统观念?
国际抗癌联盟推出的世界癌症日主题:消除癌症误区
世界癌症日是国际抗癌联盟(UICC)于2000年发起的,活动时间定于每年的2月4日,旨在倡导新的方法促进各组织间的合作,加快癌症研究、预防及治疗等领域的进展,为人类造福。
2014年,国际抗癌联盟推出的世界癌症日的主题为“消除癌症误区”,通过多种形式的宣教活动,普及癌症常识,消除人们对癌症的错误认知,消除公众对癌症治疗的恐惧。引导公众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注重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生存质量,实现减缓并最终控制癌症死亡率增长这一目标。
“世界癌症日”实际上就是“世界科普癌症日”,从往届的世界癌症日的主题可以看出:预防癌症和提高癌症患者生活质量是反复出现的世界癌症日主题。
肿瘤与癌症的区别
常有患者或网友跟我咨询:肿瘤与癌症是一回事吗?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某一个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其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
肿瘤根据肿瘤细胞的性质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恶性肿瘤就是人们所说的“癌症”。因此,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不能混为一谈,从发病、治疗和预后都有天壤之别。
良性肿瘤:一般生长缓慢,呈膨胀性生长,周围有包膜,只压迫不浸润周围组织,肿块用手触摸可动,质地相对较软,与正常组织界线清楚,手术容易切除,不复发、不转移,局部也不发生坏死和出血。病理学检查,细胞结构与正常细胞相似,无核分裂现象,对人的生命无影响。如脂肪瘤、纤维瘤、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
恶性肿瘤:生长迅速,侵犯周围组织,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界线,质地较硬,无包膜,除体积较大外,常向周围蔓延、扩散,有强大的破坏性和杀伤力。晚期常固定于某一器官组织上,出现坏死、溃疡及出血,并难以止血及愈合,手术不易完全切除,术后容易复发。 恶性肿瘤可以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肿瘤细胞的特征是快速生长,超越其通常边界生长并可侵袭身体的毗邻部位和扩散到其他器官,扩散的过程就是转移,转移是癌症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如肺癌、鼻咽癌、食管癌等。
根据肿瘤细胞的来源,医学上又将癌症分为两种:来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称为“癌”;来源于间叶组织(肌肉、血液骨骼、结缔组织)的恶性肿瘤称为“肉瘤”。
从以上可以看出:坊间俗称的“癌症”不同于医学专业术语“癌”,通俗的“癌症”,应该包括了医学专业分类中的“癌”和“肉瘤”。本书非学术著作,科普从俗,所有提到的“癌症”,包括了医学上“癌”和“肉瘤”的范围。
P6-8
广州市中医院张华医师寄来他的新作《癌症是可以控制的慢性病——张华教授治疗肿瘤30年临证笔谈》,请我为之作序。
按辈分张华是我的堂侄。张华于1975年高中毕业后做中医学徒两年,1978年恢复高考后考入医学院,是当时全县75届高中毕业生中唯一的大学生,据我所知当时考上大学的很少。
后来张华考研究生,听说上线几次都由于名额有限而没被录取。我曾修书建议张华报考我们研究所,但是张华回信婉言拒绝了,说是他从小就立志要做一名医生,并且在临床已经多年了,不愿意放弃临床转基础研究。他还说:“就算是考上了中国医学科学院的研究生,也会被认为是照顾关系‘走后门’、沾了叔叔的光才被录取的。”当时深感张华年少气盛、锋芒毕露有性格,我也就回信说我尊重你的选择。否则中国有可能会多了一位药理学家,少了一位中西医结合临床肿瘤专家。
张华在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到广州市中医院工作,期间我们也有通信,也曾经有过几次会面,张华给我的总体感觉是好学上进、书生气重。
张氏家族七修家谱,我被遴选人名人堂专页人物。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张华那一辈分,只选了张华一人作为名人堂代表人物。须知在厚如砖块的百年族谱中,每位男丁只有一个名字的位置。名人堂每一辈分最多精选两个名额,而当时的张华只不过是一位很普通的青年医师,同辈分有出息的大有人在。
族谱中的张华专页写道:“张华,笔名张骅,族名铨康……幼性聪明诚实,勤奋好学……中西并举……”足可见族人对张华人品的认可和所寄托的期望。
家族中从事医药行业工作的人不少,中医西医历代都有,其中不乏名医,可谓医学世家。但正统医学院毕业、从业西医多年又正统学中医的,恐怕只有张华一人。如今张华在家乡很有口碑,可以说得上是一方名医。 从本书中可以看出张华很注重与患者和家属的沟通,特别是对最基层平民患者关怀备至。我父亲是执业中医,也是中国早期“中”学“西”、并应用“中西结合”的名医。父亲当年在家乡悬壶济世,后开办平民医院,重点诊治中下阶层的贫穷患者。我真诚地希望家族的这一人文传统,能够在后辈中得到传承和发扬光大。
肿瘤已经成为危害广大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具有很大的优势。中医中药确实是一座丰富的宝藏,我也是穷终身精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人参、丹参和黄皮的药理和药物代谢规律,也取得了大量重要成果。
本书是一位治疗肿瘤的医生30年临床经验的笔记体著作,心思缜密,颇有新意。虽然我不是肿瘤专业的,但看过该书以后,认为对患者和患者家属有很多的帮助,对医疗同行也有一定的启迪。
张均田
2013年8月
2012年初,青年漫画家熊顿的漫画体手绘本《滚蛋吧!肿瘤君》,轰动网络。熊顿以自己身患恶性淋巴瘤的亲身经历,用漫画的形式发帖,感动了百万网友。患病期间,熊顿坚持使用明丽的色彩、生动的笔触,以及不怕爆丑、极为“自嘲”的方式,记录下就医期间的悲喜点滴。熊顿面对癌魔的坚强乐观心态,让网友们“流着泪、却笑着看完每一篇更新”,熊顿也被大家称作“抗癌漫画家”。
同年9月,这辑名为《滚蛋吧!肿瘤君》的著名漫画集出版,虽然出版之日作者熊顿已经驾鹤西去,但《滚蛋吧!肿瘤君》一书好评如潮,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成为一本难得一见的肿瘤医学科普畅销书。
熊顿的漫画手绘本《滚蛋吧!肿瘤君》,成功地以漫画的形式,讲述癌症这么一个非常沉痛和悲催的话题,让热衷于肿瘤科普事业的笔者也不禁叹服:“原来肿瘤科普可以这样写”。无独有偶,笔者的同校学长何裕民教授所著《癌症只是慢性病》,也是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沉重的话题,成为肿瘤类畅销书,广为患者传颂。
科学比较玄奥高深,学术比较条条严谨,科普比较白话通俗。所以有人揶揄说:所谓科学,就是把简单的现象用老百姓无法读懂的复杂理论来诠释。众所周知,科学理论博大精深,肿瘤医学更是专业性很强还深奥,一般人都无法了解和掌握。
英国大文豪塞·约翰逊说过:“通俗易懂的作品往往文采平平”。
肿瘤科普,生命所系。医生只能救有限的患者,科普可以挽救很多生命。肿瘤科普很重要,但能不能被老百姓接受至关重要。有人愿意看、愿意听,而且能够看懂、听懂,才是好书好故事,才是好科普好作品。科普也要放得下学术和科学的架子,摆脱桎梏的形式,语言文字通俗易懂甚至平庸无奇,或许还要有点哕嗦,才有可能被非专业的普通老百姓所读懂,而接受。
笔者也东施效颦、亦步亦趋,尝试以不那么沉重的笔触,甚至有些许轻松调侃的语言,来讲述一些实际上是非常沉重的话题,尝试写作一本有点“另类”的科普读物。
本书总结笔者肿瘤临床30年数万病例的经验和教训,撷取“肿瘤咨询在线”网站精华,以中西医结合肿瘤医学为基点,涉及中西医学、社会人文、政治经济、宗教信仰……穿越古今,纵横中西。针对最为人们所困惑的纠结,引经据典,演绎肿瘤医学科普常识;有理有据,阐述专业人员个人观点。手记点滴真情实感,漫谈社会人文现象。
本书虽立足于肿瘤科普常识,但涉及多个学科领域,难免挂一漏万。行文风格亦难作取合:过于学术,读者难读;过于通俗,同行不齿。而观点性意见,更难取宠大众、欢颜天下,故书中必有诸多不妥之处。
书中的肿瘤医学相关数据主要引用自世界卫生组织、中国抗癌协会和“肿瘤咨询在线”网站公布数据;社会人文信息摘自公众媒体的共享资源;病例取自笔者临床真实医案。本书跨越数十年时段,部分观点性文章已经见载于《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等报刊和笔者的专家主页“肿瘤咨询在线”网站(http://www.chinaonco.net)。
本书从立意到写成,十年磨一剑,几易其稿。完稿后也曾有请相关领导、编辑、医生、护士、药商、患者、患者家属以及社会人士各方代表分别参详,孰料分歧多多、意见尖锐、势如水火。“一人之美酒,却是另一人的毒药”。从了一方,要被其他人所不喜。唉,未及出书,已挨板砖。但我手写我心,即便如烫手山芋,也交下一版。
最后,让我们重温每个医生都必须终生遵守的职业信条,也是笔者和“肿瘤咨询在线”网站多年坚守的座右铭,以共勉。
希波克拉底誓言:
“我将尽我的智力及能力所及,为患者谋求最大的利益。”
医圣孙思邈“大医精诚”:
“凡大医治病,必定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峻、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