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五对中国近代文化出版事业作出过重要的贡献,除了发明四角号码检字法,他还创制了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曾被众多图书馆采用,对我国近代图书馆系的形式,起过促进作用,从郭太风编著的《王云五评传》中您可以了解到王云五伟大而又平凡的一生。他纵横于民国政商两界,极具传奇色彩,对于我们认识民国社会颇具历史价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王云五评传/中华学人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郭太风 |
出版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王云五对中国近代文化出版事业作出过重要的贡献,除了发明四角号码检字法,他还创制了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曾被众多图书馆采用,对我国近代图书馆系的形式,起过促进作用,从郭太风编著的《王云五评传》中您可以了解到王云五伟大而又平凡的一生。他纵横于民国政商两界,极具传奇色彩,对于我们认识民国社会颇具历史价值。 内容推荐 王云五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传奇人物。他只有小学学历,却在青年时期担任大学教授;他发明了四角号码检字法,又创制了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他一生主持商务印书馆达四十年之久,使之曾名列世界三大出版机构之一;抗战时期,他作为“社会贤达”参政,1946年起历任行政要职,晚年再次将主要精力投入文化教育事业,居功至伟。长期以来,王云五饱受争议,郭太风编著的《王云五评传》从其文化业绩与事功表现展开探讨,深入而平实,对我们认识、研究王云五极有助益。 目录 第一章 从启蒙到学贯中西 第二章 跨入政门半只脚 第三章 出任商务编译所长 第四章 图书统一分类法与四角号码 第五章 多重色彩的企业家 第六章 重振商务事业 第七章 商务出书又出人 第八章 八年辗转苦维持 第九章 从参政员到“政治花瓶” 第十章 在金圆券风潮中 第十一章 孤岛附政 第十二章 重操旧业生辉煌 第十三章 “学界奇人”的最后岁月 试读章节 在旧时代生活过一段时间的文化人,大都会记得王云五这个名字,那是因为王云五是国内赫赫有名的老牌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的“老板”;对于一般平头百姓,尤其是“老上海”,虽然不一定知道这个王某人是何许人,但害人匪浅的金圆券是无论如何忘不了的。这两个印象,恰好代表了王云五生平的两个主要方面。无论如何,这个人在历史上是应该写上一笔的。读者现在见到的这部传记,就是笔者为此所做的尝试。当然,这不是唯一的“一笔”,也不敢说是最好的“一笔”。 大凡出了名的人,其成名之前的经历总有些不同寻常之处,或顽劣不堪,或显露奇才。褒贬如何,又往往同他们成名后所扮演的历史角色很有关系。王云五是个功过掺杂的历史人物,他的复杂性,或者说两重性,使笔者觉得写他的传记,更应该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王云五少年时代的特色是刻苦求学,博览众书,这同他成为一代著名出版家是一脉相通的。名人成名之前的资料来源,不外乎其本人自述、日记或他人的采访、评述。王云五写过些日记,大多早已失散,他在1963—1966年曾撰写《岫庐自撰年谱》,但没有出版,其中主要材料编入125万字的《岫庐八十自述》,记叙详尽,资料丰富。他的学生王寿南在他去世后撰写了《王云五先生年谱初稿》,有关王云五成名之前的资料,取自王云五《自撰年谱》与《八十自述》者为数颇多,并补充了许多可靠的资料。由于王云五1951年去了台湾,两岸交流阻隔,他在晚清时期23年的经历已经没有什么亲友可作忆述,因而上述三种资料更显得珍贵,也是笔者叙述其少年时代的重要资料依据。 1888年7月9日(光绪十四年六月初一日),王云五出生于上海租界。儿时用小名日祥,后来所取的正名是之瑞,派名鸿祯,别字云五,号岫庐,后来还用过出岫、龙倦飞、龙一江等笔名。“云五”之称始自他14岁那年。其时,他在上海遇到一位师叔,是晚清的候补官员,这位师叔很喜欢他,临别时提出给他取个别字,征得同意后,师叔当即挥毫,写下方寸大小的“王云五”三字,并解释取意于“日下现五色祥云”,同小名日祥词义相通。久而久之,云五由别字成为正式称呼,而日祥却反而鲜为人知了。依照旧式传记的讲法,这就是“以字行”。 王云五非但出生于上海,而且他前期的读书生涯以及最辉煌的业绩,多半也是在上海取得的,他还能说一口“正宗”的上海话,算得上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人。但王云五从不以上海人自居,向来称自己是广东人,这是因为近代上海是移民城市,各地来沪人士多以原籍自称,祖祖辈辈在上海的人则被称为“本地人”,略含土里土气之贬义,这同当代上海市民以“上海人”为荣,以“上海人”为洋气的观念不一样。 王云五原籍广东省香山县(孙中山也是香山县人,1925年孙中山逝世,香山县易名中山县,以示纪念),故里在香山县四都的泮沙村,距县城约47里。其远祖由河南省迁至福建省,至宋代自闽南迁往广州府东莞县香山镇。宋高宗绍兴二十二年(1152),香山镇连同邻近数县滨海地区建置为香山县。县治石岐,为王氏家族移粤一世祖所居之地,至七世祖始迁东乡四字都之泮沙村。这一支王姓家族世代务农,族中人科举考试屡屡失败,因而王氏没有社会地位,属于不入流品的寒族。因此,王云五的家族史也没有可以作为依据的族谱,而是代代传述,只留下约略的概况。泮沙村内许、王二姓聚族而居。许姓科第得意,历代多出士绅官宦,在地方上很有些势力。王姓相形见绌,世代务农,直到晚清才有一人应试及格,入县学为生员,即民间所称的秀才,但是比起进士及第、当官人翰林,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王云五功成名就后,对自己能光宗耀祖是很引以为傲的。 王云五的父亲王光斌排行第四,童年时代在家乡农村度过,14岁那年随长亲赴上海觅生计,由学徒而经商,勉强能承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王云五出生时,他的二伯、三伯已经故世,大姐、三哥不幸夭丧。他出生那一年,他的大哥日华9岁,二哥日辉5岁,二姐文凤6岁,三姐(佚名)2岁。在王云五之后,其母梁氏又生了两个女孩,即四妹文杏、五妹文梅。王云五用“家无佣仆”描写那时生活的艰难情景,繁杂的家务由同样出身寒门的梁氏一手操持,可见家境确实不宽裕。他的父亲勉力从业,收入仍然有限,虽然家用十分节俭,但还是难以应付上海较高的生活费用,于是决定把家眷暂时迁回故乡。 1891年,他的父亲倾尽多年积累的余资,托亲戚在家乡觅地建屋。3岁的王云五就在这一年随父亲举家迁回原籍,这也是他第一次见到故乡。他父亲安顿好家眷后,又返抵上海供职。王云五这次乡居4年,是他在故乡度过的最长的一段日子。他的两个哥哥在本村许秀才开设的私塾里读书。王云五6岁时,他的大哥教他读《三字经》、《千字文》,开始识字。王云五个头矮小(成年后略微超过1.5米),脑袋奇大,体质很弱,性格羞怯,不善于同陌生人交往,更不敢同他称之为“野蛮的”孩子们玩游戏,加上其母梁氏对子女管束甚严,所以他平日很少走出家门。两位兄长去私塾读书时,他更觉得孤独无聊,偶尔在家门口玩耍,有时受了顽童的欺侮,也不敢顶嘴论理,马上跑回家里避免麻烦。在《岫庐八十自述》中,王云五对这4年乡居生活寥寥数笔带过。看来,那段童年生活对他的一生没有起多大的影响。据他在自述中所发的感慨,这4年仅有的收获是“乡居空气较佳,我的身体也渐强健”。P1-3 序言 王云五三个字,在我的记忆中从一开始就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记得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8岁那年,在我父母的书房“白雁楼”里乱翻书,发现一本四角号码词典,出于好奇,对照胡适编写的检字口诀,强记了一些主要的笔画和符号,不到2小时便大致学会了使用四角号码检字法。从那时起,初识了王云五的姓名,知道他是这种便捷的检字法的发明人,觉得他的脑袋特别灵,缠着我的父母提问,想知道他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物。他们讲了王云五的不少逸闻趣事,但从不回答“他是好人,还是坏人”这一类的问题,使年龄尚很幼小的我,隐隐感到,王云五在“很了不起”的背后,还有一团神秘的迷雾。 在写本书之前,我花了几个星期,浏览了关于王云五数百万字的材料,觉得中国台湾方面赞颂他的纪念文章很多,少数文章则贬得过分;祖国大陆方面尽管有些文章提到过他,但往往是在不可省却时才提到的,评价大多偏低。看过资料后,对王云五的经历和功过是非,心里有了底,产生一种还王云五以本来面目的写作冲动。 王云五对中国近代文化出版事业做出过重要的贡献。除了发明四角号码检字法,他还创制了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曾被众多图书馆采用,对我国近代图书馆学的形成起过促进作用。然而,这两项发明与王云五在出版事业中取得的成就相比,则处于次要地位。凡是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进过学校大门的人,几乎都读过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书,有文化的人都知道,主持商务出版大计的人,是出版家王云五。他统领商务编辑工作和总理馆务达25年之久,一直在国内出版界保持一骑绝尘的领先地位,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将商务事业推向鼎盛,1934—1936年三年中,商务版新书的数量占全国新版图书总量的48%,其中1936年商务版新书占全国新版书52%。商务印书馆非但雄冠国内出版业,而且名列世界三大出版机构。 在主持商务出版事业期间,王云五倡导出书要“激动潮流”,即多出有新意有质量的专著,注重学术性和知识含量,以此推进学术,普及健康纯正的大众文化。他认为,出书若无创意,若无助于民族文化素养的提高,则有愧于出版家的称号,也有愧于读者。他从不迎合小市民的口味而降低出书标准,拒绝出版卑俗委琐、黄色无聊的读物,也不采纳政治上趋炎附势的浅薄书稿。仅他设计并主编的《万有文库》系列丛书,先后出书便达7000余册,内容涵盖各学科知识领域。20世纪30年代初,各地单位、团体因购置《万有文库》第一集而建立的图书馆有1000余所,约占全国图书馆的一半。今天,许多旧社会过来的老知识分子,都受过《万有文库》的滋养,至今记忆犹新。王云五主编的《大学丛书》,则填补了近代中国高等院校没有中文教科书的缺憾,将我国高等教学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王云五还主持出版过其他许多影响深广的大型丛书,本著作正文中均有述评,于此不赘。简言之,在王云五通盘筹划下,商务出版了众多有价值的读物,在开发民智、促进教育、繁荣学术、沟通中西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振兴中国近代科技文化等方面,实实在在地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取得了世所公认的业绩。 那时的商务印书馆,被人们称为“文化界的伯乐”。一些有专长无名望的学人士子,其作品一经商务发表,便“一登龙门,身价百倍”,其才识也得到同行的认可。许多新中国成立后肩负过重任的文学家、科学家、教育家,当年都在商务印书馆出版过论著,或做过编辑。王云五坚持用稿看质量,用人重才识,在扶持众多年轻学人专家的同时,他本人也成为近代中国出版业一个方面军的领军人物。 王云五既是出版家,也是改革家。他远渡重洋,深入考察国外企业科学管理经验,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在商务印书馆推行科学管理法,实施全方位的改革,提高了工作效率。他还应邀到许多大学、机关、团体作演讲,推广科学管理法,并撰写有关论著。就近代科学管理法在中国发展的历史沿革而言,无论理论传播还是实践运用,王云五都堪称先驱人物之一。 王云五还数度挽救商务事业。商务总馆厂在“一·二八”事变中被日机炸毁。抗日战争时期,商务印书馆40余家馆厂大多沦于敌手。王云五提出“为国难而牺牲,为文化而奋斗”的口号,在逆境中奋争不息,商务事业屡屡从困境中复苏,他因此被知识界誉称为“爱国出版家”。 抗战时期,王云五以“社会贤达”的身份参加国民参政会,开始参与高层的议政活动。他的名气和社会影响,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兴趣。此后,国民党蒋介石决意起用少数“社会贤达”,以掩盖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实质。这同王云五当大官以“荣宗耀祖”的思想暗合。1946年5月至1948年11月,王云五在南京政府做过经济部长、行政院副院长、国府委员、财政部长。在两年半的从政经历留下了几处败笔,最大的败笔便是奉蒋介石之命筹划“币制改革”,草拟了整套方案,1948年的金圆券风潮祸及整个国统区,但很少有人知道,始作俑者居然是文化名人王云五。1954—1963年,王云五先后出任台湾当局“考试院”副院长、“行政院”副院长,犹如任人摆弄的政治花瓶,插花人是国民党,他本人权力有限,政绩自然乏善可陈。 1964年,退出政坛的王云五担任台湾“商务印书馆”董事长,仿佛倦鸟归林,恢复了勃勃生机。经由他整治革新,台湾“商务印书馆”很快就扫尽了挣扎求存的病态,先是大量重印1949年以前的商务版书籍,继而推出各类新编的知识性文化读物,特别注重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其意义不仅在于重振台湾商务事业,而且对于台湾同胞走出“文化沙漠”,深切认同中华文化,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在台湾,王云五有“博士之父”之称,因为台湾设置博士学位,由他首先倡导,他本人又是台湾最早的博士生导师。作为硕果仅存的几个文化名人,王云五在台湾文化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威望,除了经营台湾“商务印书馆”和指导博士生和硕士生之外,他还有七八项文化教育方面的社会兼职,均勉力主持,取得较为显著的成就。 此外,王云五本人又是一位笔耕勤奋的作者,他一生发表的文章数以百计,出版著译90余种。他晚年撰写的学术专著《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教育思想史》,各有200余万字,构思颇有特色。他最有价值的著作是《岫庐八十自述》、《商务印书馆与新教育年谱》,各有100余万字。这两部长篇巨著,对于研究他本人,对于研究商务印书馆和中国近代出版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料,而且从侧面多层次地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嬗变历程,具有较高的史料与学术的价值。 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笔者得到过多位前辈人物的鼓励,聆听了他们的教诲,受益匪浅。复旦大学沈渭滨教授提醒道,文字不要花俏,分寸感要强,评论止于适可。华师大林炯如教授意味深长地说,写传记的人,容易写出感情,被传主牵住。离休干部朱宗尧先生的谆谆教导是,王云五是文化大名人,不幸误入政治歧途,多写些文化方面的业绩,政治经历不妨淡化些。在京离休干部韩子恪先生与我仅有一面之交,也托友人特地关照,王云五后半生与国民党当局关系密切,写传记不能回避这一点,但务必慎思。前辈们的关爱之心,我是深深领受的,于此表示感谢。他们的关照和叮咛,也反映出王云五这个人物具有多重性,选材议论都有难度,这或许是大陆迄今未见其传的一个原因。 尽管王云五是复杂而又敏感的人物,但不展示他的各个层面,便无从刻画出立体的形象。“刻画”不同于“描写”,重在真实。本著作在写作方法上取严谨态度,叙事论人皆言而有据,不加想象,不作推测性描述,因而人物的心理活动,缺乏依据的细节,由一点化开去的对话,诸如此类传记文学常用的描绘手法,均不采用。然而,这种“轻文重质”的写作方法,并没有使我感到施展不开。写大好人要在赞颂有致,写反派人物则妙在笑骂自如,这两种写作方法,虽易发挥文才,却是我不很擅长的。写“亦好亦坏”的人物,需要辨析入理,在写作过程中展开思辨,这正是我喜欢的写作方法。我品评人物的原则是:政治的问题,作政治上的论析。纯学术的问题,作纯学术的评析。学术与政治纠缠在一起的问题,则尽可能展开深入细致的辨析,就事论事,实事求是,分析传主的政治观点对具体的学术活动有没有影响,有哪些影响,原因何在。 由于王云五最后30年生活在台湾,又有当大官的经历,有关他的生平资料,大多由台湾发表出版。这些台版图书资料在祖国大陆散存于少数几个图书馆和高校。本书得以较为顺利地完稿,得益于众多亲友的热诚相助。复旦大学历史系资料室傅德华先生,上海辞书出版社胡安权、王圣良先生,华师大图书馆印先生、龚女士,我的同事黄德良先生,为我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在京的若干友人,从北京图书馆搜集到很有用的资料,替我复印。小女郭昭如,参与整理了部分资料,并提出了若干有见地的写作构想。内人孙孝煌女士将手稿打印成正稿。对于亲友们的大力帮助,我于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书评(媒体评论) 在我接识的人物中,王云五先生是一位奇人。他无疑是我所知道的人中最奇特,最有原始的生命力以及最多姿多彩的人。他有时很传统化,但也热烈地接受现代意识和作风;他有时很现代化,但他拥有浓厚的传统的情调与德操。他是中国社会在中西、新旧冲突激荡时期中的产物,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的与两的、新的与旧的色彩,这些色彩不是拼凑的而是混合的,不是暖昧的而是鲜明的。在人生的舞台上,他扮演过各种不同的角色……对每一个角色他都以全部的精神加以拥抱,因此每个角色都演得有声有色。——原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金耀基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