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两代人的成长
分类
作者 马瑞祥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儿子长大啦,在不知不觉中小学毕业啦,该上中学啦!当时家里有三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是在家门口上中学,这样生活方便,不用担心接送。学校就在家旁边,下楼就是学校,中午回家吃饭还不远,符合姥姥的意见。

第二种意见是上55中,去我的母校。55中是1975年根据周恩来总理建议专门招收外交使团的社会主义窗口校,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年轻的市重点中学。照顾孩子的生活,指导他的学习也方便,这是他母亲的意见。由于我爱人是在外交人员服务局工作,属于外交部系统。外交部和北京二中、55中是共建校,可以提前参加内部考试,两所学校根据成绩和家庭住址选一所学校。

第三种是我的意见上北京二中。原因有四个,一个原因是北京二中是老牌重点中学,对儿子学习指导上肯定会好一些。第二个原因是儿子跟着我一起学习,对他成长不好。他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学习没有动力。第三个原因是我看到本校的许多老师的孩子在身边学习,学习的结果非常不理想。第四个原因是男孩子应当有独立性,有一种闯劲儿,北京二中离家远点,正好锻炼他。我儿子报名参加了考试,并考上了二中。

但是,我的意见没有获得多数,最后按照他母亲的意见来到55中学报到。成了55中外交部子弟的学生被学校录取。我心里非常不舒服,儿子来到我的母校来读书,会是个什么样子。心里忐忑不安,家里没有矛盾争吵了,我的心理压力大了,试试看吧。

因为我看到很多教师的孩子初中毕业后,包括学校一些干部的孩子,由于学习成绩达不到学校要求,而不能来本校读书。学校教代会为此而专门通过了一个决议:教师直系子女只照顾一个,在录取分数20分以内可以直升本校高中。

在这种情况下,不够分的学生只能考技校、考中专、考职高。学校有的干部为孩子能上高中也是哭哭啼啼地求人,甚至于错误地指导孩子学习,在考试前偷看试卷在辅导孩子。中考仍然考300多分(满分630分)一错再错,最终没有办法只能含泪上职高。

我的老师孙继民为教师子女上学问题还搞过调查,写过文章发表在有关刊物上。孩子在身边也未必是好事。以《触龙说太后》为参考建议孩子到远离父母的地方学习,这样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儿子中学没有报到前,李淑萍老师知道马立考上了55中以后,她找到我,希望把马立放在她的教学班。

李淑萍曾经是我校优秀的学生,1972年我校初中十个班选送两个班学生读高中,她是其中之一,并且在班里担任团干部,因为那时候我担任团委书记,所以接触比较多,相互比较了解。

她是在高中毕业以后在农村插队时考上大学。那是1978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能考上大学的青年是凤毛麟角。大学毕业以后,分配到海淀工作。

为了上班近,她的父亲找到我哥哥,希望把女儿调到55中工作。她父亲是我哥公司的厂长,和我说了许多回。不久我校一个数学老师调走啦,有了一个工作岗位,我就向校长推荐了她。由于这一层原因,李淑萍老师找到我说:“主任,把马立放我们班吧,我好好培养培养他。你工作那么忙,帮你减轻点工作负担吧。”

我想,把儿子放哪个班都一样,不能搞特殊化,看学校安排吧。李淑萍找了学校有关老师,把儿子放在了初一年级五班。儿子上中学一路并不平坦,果不其然开始步入一些老师孩子的后尘,学习成绩始终不理想,甚至于有不及格科目。

虽然儿子在初一一入学就被李淑萍老师认定为班干部。后来因为在几次考试中都是班级倒数后两名,李淑萍老师心直口快,说:“学习这么差还能当班干部?”

出于对马立关心的考虑,建议他好好抓抓学习,不再当班干部,也许这样成绩会有提高。不在班里当班干部啦,是不是学习好一些呢?结果儿子在期末考试中考了个年级287名。在班里,在年级,仍然是学习成绩最差的。

当我去教师办公室处理工作问题时,一个同事把这个消息传递给我,主任看看你儿子的成绩太差了,拉年级后腿啊,你那么会教育学生,这回看你的啦。听到这个消息,看到这个成绩时如五雷轰顶,年级一共才不到300人,儿子考了287名,实在是太差啦。

这一年,情况还比较特殊,一个不到300人的年级,教师子女和教师子孙有21人之多。大家在看着我们干部的孩子究竟怎样。P35-37

后记

写这本书,是想和时代变迁说说话,是想和朋友聊聊天。这个想法在心里想了十年。这十年是儿子参加工作的十年。这十年间发生了许多事。儿子要求去基层锻炼,在千里之外的湖北工作了五年。在北京工作了五年。

五年的别离见一面难,儿行千里父担忧。经常是信息沟通,电话询问。听到他讲的惊险故事,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矛盾冲突,焦虑的情感涌上心头。

但儿子每次回北京短暂的一瞬间,他也要找我交流工作中的困惑、烦恼和喜悦。从交流中体会到他的成长,看到他的睿智和成熟,使我倍感心中的幸福与喜悦。

由此,创作的欲望一直在涌动着。这次大病一场、生死较量,倍感健康的重要,生命的美丽重要。

朋友们说:“马老,您这回退休有时间了,写写你们父子的故事让我们分享一下啊,作为您重走青春路的第一步吧。”

从元旦开始,多少个日日夜夜拿起笔又不得不放下。在医院做完化疗后,坐卧不是、吃喝不香、大小便不适、烦躁不安几乎不能掌控自己生命的步伐。

病后思维不敏捷、思路不通畅。手握不住笔,愿望只是盼望,实现这个愿望难上加难。

但是,心中的故事不吐不快。今年7月开始,我待治疗告一段落,稍有好转的情况下,又坐到了电脑桌前。断断续续、日夜兼程,笔随心梦在这里起航,心愿伴随着笔耕去追叙往日的岁月。创作的欲望如脱缰的战马去驰骋前方。

心在颤抖如小河流水潺潺不息,泪水如失去闸门的河水喷涌而出。在这里我抒发对生活的热爱,对职业生涯执着的追求与付出,抒发为儿子搭建成长平台的愚蠢与智慧。抒发教师岗位的职业情、师生情、同事情。抒发对朋友寄予我的浓重的友谊情、患难情、历史情。抒发我对病魔来临的疼痛情、生命情。弹指一挥间生命走过60年,往事如风吹进我心田。  一年的病痛折磨生死问走过。身上留下的是半尺的刀痕,心中留下的是患难当中,所得到的人生体会和真挚的友情。这亲情、这友情,如流进心中的泉水,露水般的甘甜而美妙。

终于写完了这个小册子。这本小册子如同女人十月怀胎,充满着希冀而播下快乐的种子。这创作过程中的情感煎熬、苦涩的甜美盼望,等待着分娩的时刻。

不知这个种子是否可以发芽,在太阳的照耀下茁壮成长。

不知这个小生命人们是否可以听听他的啼哭,抱一抱他的灵魂躯体,梦随千日行,追忆一下我们共同成长的岁月。

《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敢问路在何方,敢追问我们的生命过程、儿女的生命过程、职业生涯的生命过程,是否有梦的回忆,是否能体会生命的美丽。

如果有一点,哪怕是萤火虫的一点光芒,我们的心就是相通的,在人生旅途中又多了一个志同道合的旅行者,我将感到生命的快乐,我苦心孤诣的努力找到了知音。

在这里我深深地感谢邹积平同志,在酷暑的夏天,来往于我家帮我修改书稿。史珊放下家中两个孩子帮我调试电脑,校友周占一鼓励和支持我,给我温暖和慰藉。于跃在精神上给我关怀,做我心中的一杆秤,使我懂得生命的美丽和多彩。

不管怎么样,这本书就作为我退休以后“重走青春路”的第一步,献给大家的一份礼物。献给追求“中国梦”的一份贺礼吧。我用忐忑不安的心瞩望前方。

目录

前言

在回忆童年的时光中给孩子创造一个“内心成长”的童年时代

父子共用宽容的心态来认识学习成绩失误的结果

父子共用倾诉交流的心态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学习烦恼

引导孩子在和朋友交往中学习是他快乐成长的源泉

引导孩子成长而不是代替孩子“成长”

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孩子才能在学习中懂得学习

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孩子才能在生活过程中懂得生命的意义

父子共用乐观的心态备战高考,四季努力吹起冲锋号

父子在社会实践中完善自我,体会生命的意义是快乐

父子两代牢记爷爷教导:夫妻别打架,子女考北大

父子在学习的世界里,共建精神文化大厦

父子同做一个梦,在现实环境中追问生命的美丽

序言

这个时代不缺乏精英,但爸爸却不知道去哪里了。

这个时代不缺乏专著,但普通人为自己的人生写的书却不多见。

这个时代不缺乏教育的故事,但用往事来诉说的教育却很罕见。

这个时代不缺乏创新,但让平行线相交的想法仍旧很是滑稽、很是荒谬。

然而,从捧起这本书开始,我们会发现:有两条平行线可以跨越时空,击掌握拳。他们的名字分别是:父亲和儿子。从同宗同源出发,父亲和儿子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以不同的方式行走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走着走着,两个人影便渐渐融合,变成了一个“人”字,也变成了一个人。其中的缘由,与其说是割不断的血缘,忘不掉的青春,不如说,他们拥有一种相同的气节,一个相同的梦想,那便是家的风韵、家的气场和家的习俗。一句话:家庭的信仰和精神在渗透、在蔓延、在传承、在生根!而这便是实实在在、土得掉渣又洋得要命的家庭教育。

在这个着急上火的时代,谈起家庭的信仰和精神,似乎有些怪异、有些奢侈,更有些遥远。信仰能当饭吃吗?信仰能让孩子学习好吗?精神能解决孩子们的青春逆反、网络成瘾、早恋早爱、厌学困学、冲撞于父母、不屑于老师等等问题吗?

马老师的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他和他的儿子就活在精神的世界里,他用事实告诉我们,当父亲愿意把孩子当成一个有精神需求、有独特梦想的人,也愿意把自己的精神和信仰通过自己点点滴滴的言行渗透给孩子、示范给孩子的时候,便是一个孩子觉醒后开始为自己的人生奔跑的时候,于是,他的儿子能从人生的低谷爬到了高峰,我们一点也不用惊讶。

我们的答案也是肯定的,因为儿童有一个肉体,更有一个心灵。当儿童的心灵在家庭的生活里吃不到真诚、善良、正念和责任的时候、他们会迷茫困顿、无精打采。当儿童的心灵从父母的眼神中读不出真爱、感受不到被尊重、体会不出自我的存在和价值感的时候,他们会忐忑不安、焦灼惶恐。在焦灼和无力之间,黄金再多、房子再大,学校再好、成绩再高,他们的内心仍旧空空,仍旧想饥渴地抓住些什么,证明些什么,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焦躁愈演愈烈。终有一天,当他们失去信心想放弃这种寻找和证明的时候,便会退回到父辈拼命堆砌的物质世界中,吃着香的,喝着辣的,看着过瘾的,聊着火热的。从此,黄金便不再是粪土,他们枕着黄金入睡,也枕着眼泪失眠。

只是,这样的答案很漫长、很费力,需要望、闻、问、切。需要为人父母和师表的我们理解、陪伴、倾听、示范,还有静静地等待。更需要我们先把自己的杯子装满,然后再慢慢倒给自己的孩子。因为,我们都没有办法把自己没有的东西送给别人,对吗?

马老师装满了他的杯子,并躬下身子把他杯子里面的精神圣水一滴滴洒给他的儿子喝,一点点写给我们看,一句句读给我们听,一步步做给我们看。当他把自己的人生毫无遮拦、和盘托出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一个经历过60年的风雨又如婴儿般全身通透的孩子,也听到了一个慈悲智慧的父亲那一声声呐喊:最好的教育就是父亲曾经读过的书、爬过的山、走过的路、摔过的跟头。因为,在那一个个尘封的往事里,高高挺立着父亲的精神、祖先的信仰和人的梦想。

那么,我们呢?

行动起来吧!一起回到诞生的途中,回到我们的平行线上,去寻找那些让血脉相交、相连、相通、相传的家书、家训和家的文化。但愿这篇序言不是简单的废话。

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宗春山

2014年1O月

内容推荐

《两代人的成长》是作者马瑞祥四十余年教育实践和成功经验的总结。记录了两代人共同成长的思想轨迹,饱含着作者的喜悦、烦恼、坎坷和希望,对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编辑推荐

世界上有一种平行线可以相交,那就是父亲和儿子。从同宗同源出发,父亲和儿子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以不同的方式行走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最终融合,变成了一个人。

父亲初中留校当教师,走上了中学教师工作岗位,评上了中学高级教师、当选了人民代表,著书立说获大奖。

儿子初中学习成绩年级倒数,高三毕业学校理科考第一。

父亲要做西天的如来佛、儿子要做西天取经的孙行者。《两代人的成长》由马瑞祥编著。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9:26:45